《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是201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一本教材。该教程以细读典型文本、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了解历史时段的文学特征为教学本位,落实学生对文本的原典阅读及精读数量,强化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意识,使学生具有自我持续发展的学术素质与品格。在教学理念上,该教程实现了从知识传授为教学本体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教学本体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从教师讲授法转变为学生学习法。教程编写特点包括典型现象的方法、细读的方法,以及知识性、文献性、学术性、在场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相结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以细读典型文本、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了解一个历史时段的文学特征为教学本位,落实学生对文本的原典阅读及精读数量,强化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意识,使学生具有自我持续发展的学术素质与品格。真正在
本体论上,将普通高师文学教学从知识传授为教学本体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教学本体;在方法论上,将教师讲授法转变为学生学习法。
6.在
辛亥革命时期,“政治”是民族生活的中心一环,而“五四”时期的中心议题是“伦理”和“文学”。“道德革命”与“
文学革命”,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并立着的两面旗帜。“新文学的提倡差不多成为‘五四’的主要口号”(
茅盾《读(倪焕之)》)。文学,充当了思想革命的“第一线的
冲锋队”(茅盾《“五四”运动的检讨》),它比当时的政治生活更深刻地表现了时代的灵魂。任何研究“五四”时期的历史学者,都不能绕过文学。辛亥革命时期的进步文学作者,曾经兴高采烈地接受了政治的统辖,他们以巨大的非文学的热情,掀起文学变革的滔滔浪潮,而当“五四”文学作者投入奔腾呼啸的历史洪流,则既挟带着非文学的热情,又保留着对文学本身的热情。与
辛亥革命时期进步文学作者相比,“五四”作者的审美心理开放得多。他们具有更细致的艺术感觉、更强烈的艺术反叛心理,也更有悟性。因而,他们的作品蒸腾着较多的人生气息,浸润着较浓的艺术气氛。辛亥革命时期进步文学造成了巨大的煽动性,“五四”文学则表现出深沉的启迪性和温暖的感染力。这些,并非全能用历史的规定性来解释,它包括着两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选择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