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装水是一包装于瓶子内的饮用水,用于个人使用和零售。其使用的水可以来自任一地方,包括泉水、井水、纯水、自来水,或甚至有未处理或受污染的水。
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有国家标准来规范瓶装水的品质,主要用来确保水品质是否安全及标签是否符合内容物。但在其他许多在发展中国家则很少有这些标准,或没有真正地落实这些标准。
简介
作为一种大多数人以最低限度的消费即可获得的自然资源,水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着财富。仅在美国,瓶装水行业2004年的产值高达80亿美元。2005年美国的瓶装水饮用量为264.95亿升,自来水饮用量则为数千亿升,而瓶装水的价格可能是自来水的1万倍,因此美国瓶装水市场 仍然潜力巨大。
瓶装水的魅力何在?瓶装水饮用者给出的三个最常见的理由是:健康、纯净和口感好。通过下文的介绍,您会发现前两个理由多少带有被误导的成份,而第三个理由则值得商。作为一种看似基本的食品,瓶装水已引发了颇多争议。一些争议侧重于美国联邦和各州制定的行业法规,另一些争议则深究灌装和运输数十亿升的自来水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还有一些争议则质疑瓶装水公司在瓶子上注明的内容。
瓶装水标签上漂亮的图片和夸张的措辞有时可能会误导消费者。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现已倒闭的
阿拉斯加州瓶装水(Alasika Water),其产品标签上注明的是“Alaska Premium Glacier Drinking Water: Pure Glacier Water From the Last Unpolluted Frontier(阿拉斯加优质
冰川饮用水:来自最后一块净土的纯净冰川水)”,但其水源却来自朱诺(Juneau)的市政供水。2005年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冰川纯净水来自于
田纳西州(Tennessee)的格林维尔(Greeneville)。但如果不看名称和说明而直接看水类型,标签或多或少会说明瓶装水的成份。例如,“泉水”和“自流井水”都是瓶装水的类型。
Aquafina和Dasani是美国最畅销的两个瓶装水品牌,它们都属于“纯净饮用水”。其他畅销品牌(包括Poland Spring和Arrowhead)则是“泉水”:
依云是“矿泉水”,
沛绿雅是“矿泉汽水”;Eldorado Springs是“自流泉水”。这些标签主要说明了瓶装水的以下两个方面:来源及其处理过程。在下一节中,我们将介绍各类瓶装水的来源及其处理过程,同时还会介绍Aquafina生产“纯净饮用水”的流程,而这些“纯净饮用水”最初只不过是从公共供水系统采购来的普通自来水。
优劣辨别
1、看瓶的颜色——颜色过蓝有问题
发暗、发黑、发紫的肯定是“黑心塑料”,颜色过蓝也有问题。
食品级PC材料应该是透明无色的,但市场上的
水瓶座大多呈蓝色,这个给人清凉之感的颜色来源于PVC材质(已被证实含有塑化剂)。水桶颜色过深,说明废料加得越多,也会掩盖水质缺陷,透明或淡蓝色的瓶比较安全。
2、看瓶的外观——瓶口刺手是劣质
检查水瓶质量,劣质瓶从外观上看颜色深,摸上去高低下平,特别是瓶口摸着刺手,正品瓶则表面光滑。
3、看瓶内水的颜色——清澈才是好水
合格的饮用水应该无色、透明、清澈、无异味、无杂质,没有肉眼可见物。
标签含义
通常,您可以通过注明的水的类型来判断瓶装水的成份(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应使用“泉水”和“纯净水”等术语)。瓶装水主要有六种类型,另外还有几种由基本类型混合而成的衍生类型:
自流井水
自流井水源于自流井,自流井从承压含水层(地下的一种多孔岩石结构或沙土结构,这种结构不仅能保持水分,而且承受来自上方岩层或粘土层的压力)获取水源。施压层产生的压力迫使含水层的水向上流。自流井水源的水位高度必须高于含水层最上面一层。
矿泉水
矿泉水是指溶解固体总含量(TDS)至少为250百万分率(ppm)的泉水。这些“溶解固体”是指钙、镁、钠和钾等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必须存在于水源中,而不是后来添加的。相比较而言,普通泉水中的溶解固体总量通常在50百万分率左右。
天然汽水
天然矿泉汽水源于清泉或
自流井,其中含有天然
碳酸成份。在处理过程中,可能要先除去碳酸成份,然后再进行添加,但添加后的碳酸成份含量必须与水源的碳酸成份含量相同。
纯净水
纯净水源于受保护的地下水源或市政供水(公共自 来水)。这种水已经经过“去除矿物质处理”,即采用一道或多道工序去除水中溶解的固体。如果水来自使用氯作为消毒剂的市政供水,生产商可能还会对水进一步处理以去除氯。
泉水
泉水来自受保护的地下水源,这些地下水是自动流到地面上的。可以通过地面上的清泉来收集泉水,也可以通过直通泉源的钻孔来收集泉水,钻孔必须经过消毒并且得到保护。如果通过深入泉源的钻孔来收集泉水,那么水的成份必须与地面泉水的成份完全相同。
井水
井水是从直接打入非承压含水层的保护井中抽取的。按照定义,在基本类型的瓶装水中,只有纯净水在从水源抽取(或从市政供水系统购买)后需要进一步进行处理。
我国现状
我国瓶装饮用水的生产历史,已有70多年了。当时以天然矿泉水为主要产品,产量较低,价格也相对昂贵,全国很少有人知道这类瓶装矿泉水产品。
1982年国家将饮料列为计划管理产品,为轻工40多个大类产品之一,这是我国饮料工业步入发展的起步阶段。当时我国的饮料产品以
碳酸饮料(汽水)、果汁 饮料、
固体饮料为主,而其中碳酸饮料的产品产量占饮料总产量的90%左右,
瓶装矿泉水也列在其中,属于
软性饮料的一个分支,但瓶装水量是微不足道的。
1987年中国第一次颁布了《饮用天然矿泉水》 国家标准(GB8537-87),这个标准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自从颁布执行这个标准以后,全国各地的矿泉水开发、生产便蓬蓬勃勃地向前发展。1989年 又颁布了《软饮料的分类》国家标准(GBl0789-89),其中瓶装水被定为八大饮料品类之一。进入90年代初期,由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渐渐地改变,当时在全国还没有任何其它类型的瓶装水产品,唯有瓶装矿泉水产品“一花独放”。人们视在行途中手持一瓶瓶装水为一种“时尚”。后来又有深度加工处理的瓶装纯水以平价投放到市场,强调其纯浄与安全,也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在这里特别提一下,近些年矿物质水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矿物质水其实10多年前就已出现,是继纯浄水之后的革新性产品,当时与天然山泉水一同被列为其它水饮料。在中国市场上,自2003年
康师傅控股矿物质水面世以来,各个品牌的矿物质水也蜂拥出现。从2008年12月1日起,矿物质水就正式成为我国包装饮用水分类下的六大水种之一。近些年来矿物质水的销售增长迅猛,超越其它所有饮用水品类,矿物质水正在迎来一个发展的盛世。
瓶装水行业通过几年剧烈的市场竞争,至今似乎趋于平静。从激烈的竞争中,明显提高了消费者意识和饮水的科学知识。此外,生产企业也从激烈的竞争中悟出了许多道理。最明显的是全国各大、
中型企业在生产管理、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全国销售市场来分析,先期建立的部分大、中型企业,至今市场声誉不败,产品销售抢手,说明品牌乃是产品的关键,管理是他们的优势,印证了“技术可买,管理难买”。
处理过程
最常见的纯净水处理过程包括:
过滤
过滤是指让水流过过滤器或过滤膜,过滤器或过滤膜上面的小孔只允许极小的颗粒通过,通常是指小于1微米的颗粒,大于1微米的污染物(包括许多微生物和
无机化合物固体)则无法通过。
蒸馏
蒸馏是指对水进行蒸发处理。由于矿物质无法蒸发,蒸汽冷凝后所得到的水就是已去除矿物质的水。
逆向渗透
通过压力使水流经半透膜,水中的矿物质或其他污染物无法通过膜上的小孔。有关更深入的信息,请参见
逆渗透是怎么回事。
臭氧处理
通常,可通过对
氧气进行放电处理来获得臭氧气体(与大气中的臭氧类型相同)。臭氧是一种杀菌剂,它可以杀死微生物。将臭氧(O3)分子注入水中以进行杀毒处理后,臭氧分子会自然分解并迅速从水中逸出。进行臭氧处理的另一个好处是,臭氧分子分解为O2和氧离子时,自由的氧离子会与铁和硫等其他污染物相结合。当氧离子与这些污染物分子结合时,污染物会变为不溶解的
氧化物。然后,这些不溶解的污染物会被过滤出去。
UV处理
紫外线(UV)是一种消毒剂,它可以杀死包括细菌和病毒在内的微生物,尽管有些微生物比其他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承受能力要强一些。此过程不使用化学制品,而是让水在容器
内经受高强度的紫外线照射。紫外线可以在
细胞层面上破坏微生物:杀死它们,或者使它们丧失复制能力。没有复制能力的病毒是无害的。
法规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瓶装水规定为包装食品。FDA对瓶装水的规定比EPA对市政饮用水的规定要宽松一些。
FDA对瓶装水安全的规定基于对所有食品产品的最基本规定,即必须使用卫生容器包装瓶装水,并且必须在卫生的环境中进行瓶装处理。除包装食品的基本规定外,FDA对瓶装水还有一些特别规定。首先,瓶装水必须来自于经过认可的水源,这并不是说FDA亲自检查水源以确保其安全,而只是规定瓶装水必须来自于以下两个地方:受保护的自然水源,如已经采取措施防止受地表水污染的泉 水或
自流井;或者是市政饮用水源(即自来水)。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对公司在瓶装水标签中注明的内容进行了规定。例如,严禁瓶装水公司编造水源,如果瓶装水最初来自未经处理的市政水源(即公司采购时还不适于饮用),则必须在标签中注明。如果瓶装水公司在水中添加了任何物质(如
氟化物或其他矿物),也必须加以注明。
其他FDA瓶装水法规规定了某些污染物的最大允许含量,其中包括
有机化合物(细菌、病毒和
寄生昆虫)和
无机化合物(、铅和)。这些法规基于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对自来水的要求,但又有所不同。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不认为瓶装水是危险的食品,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从一开始就必须对水源进行保护,因此水质不容易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所含有害污染物的影响,而市政系统有时必须对这些污染物进行处理;其次,至今尚未发现瓶装水受到严重污染的案例。瓶装水中存在污染物,就像自来水中存在污染物一样,但是还没有任何检测表明污染物含量会威胁到人体健康。因此,FDA并没有像对
处方药那样对瓶装水进行严格规定。
在有些方面,FDA法规实际上比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对自来水的规定还要严格,例如铅。自来水流经含铅的管道到达水龙头,含铅量必然较高,含铅量的最大允许值为十亿分之十五(即15ppb),但是瓶装水含铅量不得超过5ppb。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更难达到EPA制定的自来水标准。例如,自来水根本不允许含有任何
大肠杆菌或粪
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可能会引发疾病,而粪大肠菌群可能表明存在致病物质),但是瓶装水允许含有微量的这些污染物。在2005年,还没有在任何品牌瓶装水中发现这两种细菌的确凿案例,这进一步印证了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声明:此类危险确实很低。另外,各城市必须对所有适于饮用的水进行消毒并检测
石棉和
寄生昆虫;而FDA对瓶装水公司并没有相应的要求。
美国联邦法规只适用于州与州之间的供水,自联邦法规向下一级便是州行业法规。许多州都制定了比FDA更为严格的瓶装水法规,要求瓶装水公司获得年度许可证,并接受定期的水源和处理设施检查。但也有些州并没有对瓶装水进行任何规定。
2005年以来,对瓶装水行业监管最严格的实体恰恰是行业本身,行业最著名的机构是国际瓶装水协会(IBWA)。IBWA强制其成员自觉进行自我约束,在美国购买的瓶装水有80%都是其成员生产的。IBWA成员必须符合IBWA规范法规中的要求,其中包括对从市政饮用水源抽取的任何水都必须以
逆向渗透、过滤或
蒸馏形式进行消毒。(使用受保护的天然水源的公司无须对水进行消毒)IBWA成员还必须接受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的突击性设施检查(每年一次)。
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就是一个独立机构,负责检测瓶装水质量以及生产商是否遵守相应法规,它推行一套自发进行的瓶装水认证计划,其中包括水源和工厂检查以及水中污染物检测和容器密封处理检测。有关NSF认证的瓶装水列表,请参见NSF产品和服务列表。
通过前面针对相关法规的讨论,您可能已注意到以下几点:首先,只有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州的法规是强制性的,有些州并没有制定相关法规,那就只剩下FDA的法规了,而FDA的法规基于瓶装水不会给公共卫生带来潜在风险这一前提。正是这几点使关于瓶装水话题的争论愈演愈烈。在下一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些问题。
争论
安全性
如果我们重新审视人们所说的饮用瓶装水而不是饮用自来水的主要原因,即口感好、纯净和健康,就会发现出现争论不足为奇。虽然FDA禁止瓶装水生产商暗示其出售的水比任何其他种类的水“更安全”或“更纯净”,但暗示毕竟是很难量化的。不管怎样,许多瓶装水饮用者都相信自己饮用的水比自来水更健康。
实际上,只要不含大量有害污染物,所有水都是健康的,自来水也不包含大量有害污染物。2005年5月,ABC新闻节目“20/20”将美国国内五种不同品牌的瓶装水和一份取自
纽约自动饮水器的自来水样品送到一位微生物学家那里进行检测,由微生物学家在实验室检测水中是否含有可致病的污染物,如
大肠杆菌。结果表明,瓶装水和自来水在损害健康的污染物方面并无差别。这可能是人们观念上的误区,问题的实质是水的纯净度,而不是健康问题:有些瓶装水所含的溶解固体总量确实比自来水少,但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自来水中的溶解固体含量对人体健康无害。说到溶解固体,在某些情况下,有些人认为水中含量越高,实际上越有好处。有些人之所以饮用矿泉水,大概是因为他们认为水中含有较多的矿物质,这对自己的健康非常有好处。对于矿泉水来说,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比自来水更健康。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一个有趣现象是,如果水中的
氟化物含量最初达不到美国牙科协会推荐的含量(0.7至1.2百万分率),很多城市会在供水中添加化物以帮助保持人们的牙齿健康。因此,不饮用自来水的人所摄入的氟化物可能比饮用自来水的人少。牙医们警告说,如果人们只饮用不含氟化物或氟化物含量不足的瓶装水,最后可能会引发更多的牙科问题(有些瓶装水保留水中的氟化物,或在进行处理后将其作为有益矿物质添加到水中)。当然,富含氟化物的水是否健康一直备受争议,因此“健康”最终是一个质的问题,需要人们进行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另一方面,纯净度则是可以量化的。
如果人们看重的是纯净度,纯净水可能就是理想之选。由于行业标准规定溶解固体总量应低于10百万分率,因此,纯净水与纯水非常接近。另一方面,如果有人认为“纯净”就是“安全”,那我们又回到前面讨论的健康问题。通常情况下,瓶装水的水源最多每周进行一次有害污染物检测。市政供水则每月要进行数百次检测。自来水可能不是绝对干净的,它可能有轻微的氯余味,但
明尼苏达州(Minnesota)卫生局称,这些仅仅是感官质量方面的问题,并不说明水是不安全的。瓶装水乃至纯净水并不需要完全消除其中的污染物。这些水中所含的某些污染物只要低于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或州允许的含量即可。
现在只剩下口感问题了。许多瓶装水饮用者称他们偏爱瓶装水的主要原因是瓶装水口感好,实际上,他们只是感觉瓶装水的味道比自来水好,仅此而已。在某些情况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由于许多城市处理自来水时会添加氯进行消毒,因此自来水常常有一种余味。有些城市的自来水尽管绝对安全,但味道的确很差,原因是某些矿物质的含量较高。
但一些非科学性的、被测人事先毫不知情的口感测试发现,如果将自来水和瓶装水装在相同的容器中,大多数人(更准确地说是
纽约的大多数人)实际上并不能区分这两种水。在“20/20”延续的一项瓶装水和自来水测试中,要求随机挑选的人品尝六种不同的水(其中五种为知名品牌的瓶装水,一种为纽约市自来水),并将它们分别评为“差”、“一般”或“好”等级。结果,纽约市自来水和其他一种瓶装水并列获得第三名,胜过其中两种瓶装水。
美国广播公司(ABC)的“
早安美国”节目对其听众进行过类似测试,其结果与此大致相当。通过这些测试,或许所能得出的最科学的结论就是,
纽约在自来水方面显然做得非常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口感测试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瓶装水在美国引发的最为严肃的争论之一与联邦法规有关,或者说与缺乏这方面的法规有关。有些人认为专为供人饮用而生产的瓶装水应与供人饮用的城市用水受完全相同的法规管制,而不管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是否将其视为危险产品。另一个法规方面的重大问题是,FDA法规仅适用于州与州之间运送的瓶装水。如果一家公司在某一州境内生产和销售其瓶装水,并且该州属于那十来个不管制瓶装水的州,该公司的产品将不会受到任何监管,除非它自觉遵循贸易组织制定的规则,但这也只是自发性的。
除了安全法规的不同和消费者普遍存在的误解(可能是由瓶装水生产商的营销活动促成的,也可能不是)外,针对这个行业的另一项主要指责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环境灾难。
破坏性
2004年,全球瓶装水总销量达1551.85亿升。消费1551.85亿升的水就会产生大量的塑料废品,其中大多数为226.8或340.2克的容器。
在仅仅一年的时间内,全球的生产商就使用了大约270万吨的塑料来生产瓶装水使用的瓶子。其中的大多数瓶子采用的是一种称为聚乙烯对苯二甲酸(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塑料,这种塑料是使用原油制成的。仅在美国,每年需要使用150万桶石油生产瓶子来满足瓶装水需求。据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称,这么多的石油可以为100,000辆轿车提供一年的动力。
此外,近90%的瓶装水瓶子最后都被丢进了垃圾堆或丢在了地上,而不是放入回收箱内。它们可能需要1,000年才能降解,在降解过程中,有害的化学物质可能会渗入土壤中,从而污染地下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会进而诱发新一轮的污染,长此以往,美国可能真的只能饮用瓶装水了。一些公司正在联合起来,努力减少它们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位于美国
科罗拉多州(Colorado)的BIOTA瓶装水公司就是其中之一。BIOTA采用可生物降解的谷物制塑料瓶,这种瓶子在堆肥堆中只需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即可降解。
但问题并不仅仅在于瓶子缺乏回收利用。回收的瓶子约占总量的10%,在抵消原先的生产和运输过程所消耗的能源和造成的污染方面,它们并不能发挥多大的作用。由于塑料种类繁多,致使容器的分类极为困难,因而回收成本也非常高。结果,美国的许多回收公司都不愿对它们进行回收。塑料瓶回收的大部分工作最终是在海外(尤其是中国)完成的,因此必须将数以十亿计的瓶子运送到这些地方,这意味着此项运输工作还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一旦将这些瓶子分解以进行重复使用,生产商往往无法单凭回收的塑料制造出瓶子,因为“再生”塑料瓶所用的新塑料要远远多于所回收的塑料。
当然,世界上的某些地区饮用水缺乏,尽管瓶装水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但也不失为一种理想之选。人们总得喝水。但如果从优质水源抽取饮用水,装入瓶中并贴上商标,再运往那些饮用自来水原本就很充足且易于取水的地方,人们就会认为这是在以商业名义消耗自然资源。一些城镇和乡村的居民称,在瓶装水公司在其附近地区设厂并从地下水源取水后的几个月内,他们自已的水井就干涸了。但是,由于水文地质学并非精密科学,因此通常很难证明瓶装水公司实际的取水源与居民水井的水源相同,因此在
环境保护论者群体之外提出的索赔通常会不了了之。
我们最终是否会用完公共水源仍有待观察。同时,如果您走进您熟悉的时尚餐厅,询问酒水服务员享用沙拉时可搭配什么类型的水,而她告诉您是“Evian”的话,那您就问她有没有
纽约自来水。因为在口感测试中,
依云是排在最后的。
致癌门
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公布了6种含有高浓度的致癌物“
溴酸”的饮用水,
哈药集团制药六厂等知名企业生产的“纯中纯”弱碱性饮用水、
内蒙古自治区“景友”沙漠优质水榜上有名。
溴酸盐在国际上被定为2B级的
潜在致癌物,是矿泉水或山泉水等天然水源在经过臭氧消毒后生成的副产品。
国标质疑
今年3月以来,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
农夫山泉的“质量门”持续发酵。这场风波的核心,是舆论对地方标准宽松于国家标准的质疑。
在公众的认知中,瓶装水应该比自来水更安全。然而,瓶装饮用水的国标中,水质指标仅有20项,相比之下,自来水的标准中水质指标有106项;而一些病菌和微生物指标,也被认为瓶装水的标准宽松于自来水。国内多地出现了“天然山泉水”等新地方标准,与“天然矿泉水”一字之差,但在矿物质指标上却与后者相差甚远。
此外,印刷在每瓶水上,理应公开告诉消费者的企业标准,却成为“商业机密”,记者向
雀巢公司、
可口可乐、
康师傅控股和统一等多家知名企业发函要求查看其企业标准,均遭拒绝。同时,记者采访发现,在标准背后,一个标准的确立,更改,消失更有诸多疑问。标准的背后有着行业巨头、利益集团不同程度的“参与”。
看似清澈透明的瓶装水中,有多少不为公众所知的秘密?
国标之疑
瓶装水标准不如自来水?
指标总数少,汞、甲醛等毒理指标缺失,
大肠菌群的指标似乎略高于自来水……
瓶装水指标数目少于自来水
在我国,关于包装饮用水,目前已有4份国标,其中一份名为《GB19298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国标(以下简称“瓶装水国标”)适用范围最广。
4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除天然矿泉水和饮用纯净水已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外,其他包装饮用水均需符合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记者将这份国标与自来水国标进行对比,发现了诸多疑问。
首当其冲的,是水质指标的数目。在很多人认知当中,瓶装水应该比自来水更加干净、安全,但在《桶(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 19298-2003)中,水质指标仅有21项,远远少于自来水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的106项。
诸如汞、银、
四氯化碳、甲醛在内的毒理性指标,以及pH值、硬度等较为常见的水质指标,都未出现在瓶装水国标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的一位专家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指标数目少于自来水,是因为“瓶装水的源水来自于自来水,所以在自来水检测过之后,某些项目上,瓶装水应该不需要进行检测。”
新京报记者查阅标准发现,瓶装水国标的确要求原料用水符合自来水国标的规定,但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诸如
农夫山泉之类的“天然水”,已并非使用自来水作为源水。
瓶装水标准滞后
在指标数目之外,瓶装水国标似乎也比自来水更宽松。
瓶装水国标中
大肠菌群指标为MPN/100ml≤3,而自来水国标中则要求不得检出。
浙江大学食品与营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叶兴乾此前在一篇论文中研究认为,国家瓶装水标准对微生物的要求相对较低,甚至低于自来水国标。
中疾控环境所的专家告诉新京报记者,这是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法所致。“以前检测菌群是按照旧式的
苏联标准,取1L水检测,不得超过3个菌,而后
世界卫生组织改进了检测方法,取100ML水,当中不得验出。”该专家说,世卫组织更新了检测方法之后,自来水的标准随即更新,而瓶装水标准未更新。
“这事实上是瓶装饮用水标准滞后,我们应该向国际看齐。”北京市矿泉水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王绣燕说。
瓶装水自来水国标涉及部门不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前所长
刘文君表示,这样的局面反映出,我国在标准制定、产品监管等方面还有一定的问题。
中疾控环境所的专家介绍说,自来水国标的出台涉及多个部门,2006年修订的自来水国标,由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联合水利、环保、疾控等方面的相关单位共同修订。而瓶装水标准主要是原中国疾控中心食品所牵头制定,涉及的部门主要在卫生系统,起草单位还包括了一家企业。对于瓶装水标准不如自来水的质疑,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一位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称,“这很复杂。几句说不清”。
地标之惑
山泉水地方标准林立
一些地标未及时更新,与国标发生了冲突;而另一些地标中的“新概念”,容易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山泉水概念迷惑消费者
在此前的
农夫山泉“标准风波”中,农夫山泉所参照的
浙江省地方标准(地标),明显不如自来水国标,遭舆论诟病。近日
浙江省卫生厅发文称,地标中的安全相关指标不得与国家标准相违背,认为农夫山泉所参照的浙江省地标应“自行废止”。
本应5年前“自行废止”的浙江地标,被企业使用多年,相关企业和部门是否存在失职甚至违法行为?国内还有多少这类失效地标还在被企业采用?新京报记者就此向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了解,该中心回应称,中心不负责监管工作。
发现包装水地标中,“天然泉水”概念正在各地悄然兴起。截至目前,已有包括
云南省、
贵州省、
湖南省、
广东省、
河北省在内的多个省份出台“山泉水”地方标准,有的名为“天然泉水”,有的则名为“天然山泉水”。事实上,国家早已制定了“天然矿泉水”的国标,地方纷纷订立“山泉水”地标,是何原因?
“变换名称里的一个字,对企业来说可以降低太多的成本。”中国矿泉水联合委员会秘书长廖雷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矿泉水的国家标准是国土资源部牵头制定的,对于企业来说,瓶装水上要想印“天然矿泉水”5个字,需要有采矿资质的审批,此外还要对开采地的水源进行春夏秋冬4次检测。在他看来,企业热捧“山泉水”,有傍矿泉水,迷惑消费者嫌疑。
山泉水地标不及矿泉水国标
对比已公开的“山泉水”地标与“天然矿泉水”国标,其中“山泉水”与“矿泉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矿物质的含量却存在多处不同之处。
天然矿泉水国标中规定了8项矿物质的最低含量,企业生产的矿泉水至少要有一项达标,方能称之为“天然矿泉水”。相比之下,一些山泉水地标对于矿物质含量的要求更为宽松。例如,
河北省天然泉水地标(DB13T1269-2010)中列出了5项矿物质的界限指标,但其中4项低于矿泉水国标。例如该地标中锌的界限指标为不低于0.05mg/L,而国标中的这一指标为不低于0.20mg/L,相差4倍。类似的情形在
贵州省等地的“山泉水”地标中也存在。
另一些省份的山泉水地标,则没有对矿物质界限指标作出说明。例如,
广东省饮用天然山泉水地标(
dbs44001-2011)和
云南省的山泉水地标(DB53/118-2009)中,都没有矿物质界限指标。专家认为,没有矿物质界限指标的所谓山泉水,和普通自来水无异。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羽楠曾解释“天然泉水”概念,认为除矿物质含量不需要天然矿泉水那么高外,其他各项和天然矿泉水一致。而目前云南、
贵州省制定的“山泉水”地标中,毒理指标中重金属和微生物指标高过矿泉水国标。矿泉水国标规定,镉的含量应不超过0.003mg/L,但这两份地标均放宽至0.005mg/L。
在微生物上,包括
云南省、贵州和
湖南省瓶装饮用天然泉水地方标准,其大肠菌群总数限制上均为MPN/100ml≤3,而“矿泉水”国标中为MPN/100ml≤0。这些地标不仅不如天然矿泉水,甚至不如自来水。
企业参与制定地标
“像这样的地方新型饮用水概念标准,多为地方企业推动出台,背后有他们自己的利益在里面。”廖雷说。
新京报记者发现,这些地方标准的制定大多都有企业的参与。例如云南的那份地标,起草单位包括了云南大山饮品有限公司、云南天外天天然饮料有限公司在内的5家瓶装水企业;
广东省的山泉水地标也有
广东鼎湖山泉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的参与。
企标之谜
“商业机密”背后存质量隐忧
与公开可查的国标、地标相比,大多数的企业标准都被宣称为“商业机密”。这些关公众健康的数据,媒体、公众无从知晓。
新京报记者在北京调查市面上公开售卖的瓶装水发现,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十多种瓶装水品牌中,有三分之一是执行企业标准。
企业拒绝公开企标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
邱宝昌介绍说,对于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工业产品,各企业可以根据安全、卫生要求制定企业标准,并且企业标准必须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新京报记者向
雀巢公司、统一、
可口可乐、
康师傅控股等知名企业提出公开企业标准,上述三家公司均表示相关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同时以企业标准涉及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公开企业标准。事实上,《食品安全法》第26条规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供公众免费查阅。
企标可靠性存疑
新京报记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一份可口可乐云南公司的矿物质水企业标准(Q/KKK 0003 S-2009),标准由该公司发布,自2010年1月29日起实施,并已在
云南省卫生厅备案,备案期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
标准显示,该企业的矿物质水,是以纯净水为原料,人工加入
硫酸镁,
氯化钾制成。
相对瓶装水国标,该企业标准缺少“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指标;此外,作为瓶装水重要毒理指标的镉(镉损害肝和肾脏,对人体危害严重),该标准里也没有。在记者获取的另一份标准中,大连半岛山泉饮品厂出台的矿物质水企标中,明确对镉的含量做出了限制,mg/L≤0.005,与瓶装水国标相同。
不愿具名人士称,镉是重要的水体污染物,近年
云南省多地爆发镉污染事件。
同时,相比自来水国标,
可口可乐的这份企业标准也没有汞,铬,
氰化物,甲醛等限制指标。而
大肠杆菌一项,也比自来水低。
标准之乱
部分矿物质水用自来水添加制造
复杂的标准体系看似覆盖了所有的包装饮用水,但由于分类方式不同,相互间还是出现了交叉和空白。
5个国标分类混乱
目前中国关于饮用水的国标共有5个。除自来水标准外,剩下4个国标均为包装水标准。其中,从产品分类,有“天然矿泉水”国标和“纯净水”国标,剩下所有包装水均被纳入瓶装水国标范围。这样的标准体系看似覆盖了所有的包装饮用水,但由于分类混乱,相互间还是出现了交叉和空白。
以矿物质水为例。新京报记者获取的几份矿物质水企标中显示,部分是基于纯净水国标制订,部分则是参照了瓶装水国标。这样一来,尽管都叫“矿物质水”,但在具体工艺流程和水质指标上,不同企业之间却大相径庭。
例如,上述
可口可乐云南公司的矿物质水标准,其产品水源是纯净水,产品的标准制订参照了纯净水国标;而大连半岛山泉饮品厂企业标准(Q/DBD0002S-2012)显示,他们的矿物质水水源是自来水,并非纯净水,该企业标准中的各项指标,也大多参照瓶装水国标。
这意味着,同样是所谓的矿物质水,有的是用纯净水加入食品添加剂制成,有的则是用自来水添加。
缺乏统一的瓶装水国标
饮用水管理上的标准之乱,已引起了一些部门和专家的关注。
据悉,相关主管部门曾希望通过一个国标囊括市面上能买到的各类主流水种。早于2011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征求意见稿已在业内下发,希望替代瓶装水国标,并将山泉水、矿物质水等产品纳入“包装水”的定义中一起进行监管。不过,该国标在征求意见后,目前尚无下文。
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主任
赵飞虹说,国际食品法典对瓶装水只有两个标准:矿泉水和其他瓶装水。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
刘文君也表示,瓶装水的国标“应该统一”。
中国矿泉水联合委员会副会长王绣燕认为,我国目前缺乏一个高效的审核、更新、修改的机制。她建议,有关部门应成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标准审核委员会,由固定的专家参与,提高修改审批和更新各种饮用水标准上的效率。
检测之疏
重金属等指标半年检测一次
瓶装水出厂前,大多只检测感官、微生物等指标,对于重金属、
有机化合物等更多的指标,往往半年才检测一次。
只检测少数标准
即便这些企业标准都符合国家规定,出厂的产品能否真正合格,也存有疑问。
以
可口可乐云南公司的上述企业标准为例,该企标规定了22项水质指标,但在产品出厂前,并非22项指标全都一一检测。例如企标中严格限制的砷、铅、
溴酸等重金属指标,只是作为“型式检测”,半年检测一次,或是在更改配方、更换设备等情况出现后才必须进行检测。
在记者获得的多份企标中,关于检测,大多是类似的情况。不少企业在产品出厂前,只需检测感官标准、微生物指标等少数几项。
广东省一家饮料生产企业的品控室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大多数饮料企业的生产都是以“不吃坏肚子”为标准,因此对于微生物指标的把控最为严格,而其他诸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方面的检测,大多数企业都没有检测能力,只能定期向质监部门送检。
瓶装水质量堪忧
中国地质科学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向新京报记者介绍,目前市场上诸如矿物质水,天然水都存在一定质量隐忧。他认为,矿物质水是人为添加
矿化剂,能不能添加,添多少,缺少研究。
张书芳,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研究所所长。他对市场上瓶装饮用水
溴酸(
潜在致癌物)含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矿泉水的合格率仅50%,矿物质水合格率为66.7%,山泉水为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