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湖是北京旅游景点之一,位于北京
东城区东南二环内。1952年初,北京市卫生工程局对龙须沟下游
洼地进行测量、规划和设计,将其疏挖成三处湖面,名为东湖、中湖和西湖。当时也有另一种叫法:东湖、
西湖与西小湖。龙潭三湖的格局由此奠定下来。
梁思成因这里与
龙须沟形成首尾之势而命名为“龙潭湖”。改造后的东湖占地49.2公顷,湖水面积19.47公顷,为三湖最大。东湖以西是中湖,夹在左安门内大街和
京山铁路之间。龙潭西湖和东湖、中湖相比,面积最小。西湖地处铁路线以西,湖水面积仅5.69公顷。
1957年,北京市政府将龙潭中湖南部开辟建立北京市龙潭植物园,后更名为
北京教学植物园,成为服务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专用植物园,一直使用至今。1983年北京
崇文区对
龙潭西湖公园再次进行改造,第一次修建环湖甬路,挖土堆山,两条柳堤将湖水划分为三部分,南塘植苇,北塘种荷,中间宽阔的水面为游船区。1984年龙潭中湖兴建了大型园林式游乐场
北京游乐园,1987年4月正式对外营业。1984年由东湖改造而成的
龙潭公园位于
东城区东南二环内,总面积42.3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9.47公顷,绿地面积12.99公顷,是一座融北方
古典主义建筑与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突出中华民族“龙”文化为主题的新型
城市园林。
2021年底,龙潭中湖、龙潭西湖重新开放,龙潭三湖全员回归。
名称由来
龙潭湖,位于北京外城东南隅,原为明朝嘉靖年间为烧制城砖挖出的大片
洼地而逐渐形成的窑坑水域,为古
高梁河穿过的地区,明代开挖
龙须沟,下游污水在这里汇集成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治理该湖时组织群众挖了三个人工湖,经著名建筑学家
梁思成提议,考虑到龙须沟河流水汇集于此,此处如龙头,故命名为“龙潭湖”。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龙潭湖,位于
东城区外城东南隅。北为国家体育总局,西为
天坛,南、东两面临
护城河。以公路、铁路分隔为三处湖面,分别为“东湖”、“西湖”和“西小湖”,即公路以东为东湖,公路以西为西湖,铁路西侧称西小湖。湖底高程疏挖至35.3米,湖水深度约2米,引
南护城河河水进湖,建有进出水涵洞,并修建环湖路基7.8公里,疏浚土方62万立方米。疏浚后湖面广达44.3万多平方米(有资料称35万多平方米)总面积102万多平方米。
龙潭公园占地690亩,其中水面255亩。湖面被龙脊桥,双亭桥分为3部分,点缀有4个
小岛、4个半岛、3个浅滩、1个峡谷、6个桥头绿地。沿湖以龙为主题,建有6个景区:龙吟阁景区是北方园林中独有的水上楼阁;龙潭景区由14座山峰组成,层峦叠嶂,瀑布从高14.5米、宽3米的山石上直泻而下;
龙字石林景区由自然山石堆砌而成,石碑林立。它汇集了甲骨文、秦篆、金文,汉、晋、
北魏、唐、宋、元、明、清及现代著名书法家和名人题的“龙”字,还有
中原地区龙形的演变,共有龙字229个;荷塘花屿景区7、8月荷花满池,亭亭玉立,摇曳于涟漪荡漾的清波碧浪之上。龙门景区是公园入水口,“龙门”石壁上伸出一对
汉白玉雕龙头,龙头喷水汇入轩前奇石环抱的龙池;万柳堂景区中既有腾空翻飞的威龙,又有精雕细琢的
九龙解析,集文化与园林于一身。
形成变迁
龙潭湖,为古
高梁河穿过的地区。元朝时,龙潭湖一带是
元大都外东南郊的低洼野地,因而尚无名称。明朝时,随着南郊的人口增多,集市的形成,兼而
天坛、先农坛均在南郊,嘉靖年间遂开始修建南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围筑外城墙时,不仅河流故道被拦腰切断,并留下大大小小的窑坑,城内雨水和
龙须沟下游污水在这里汇集,芦苇杂草丛生,坟无数。
清代末年,龙须沟中流淌的内城污水向东南流去,绕过天坛,在流入南城
护城河之前,另有一部分流入龙潭湖。因而,龙潭湖中除了积水便是污水,混浊不堪。在民国的地图上,龙潭湖仍无名称,只是一片片苇坑、
苇塘,它的四周则标有广东义地、江西义地、浙江义地、镇江义地、贾家坟等坟地以及吕家窑窑场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市卫生工程局于1952年初对这片
洼地进行了测量、规划和设计,根据地形和铁路、公路布局,将其疏挖成三处湖面,名为“东湖”、“西湖”和“西小湖”,即公路以东为东湖,公路以西为西湖,铁路西侧称西小湖。当年11月15日疏浚工程完工。疏浚后湖面广达44.3万多平方米,成为市区的又一座大型河湖公园。同时,城南左安门一带环境卫生因以改观,为以后北岸建设的生活小区提供了优美环境。湖周围建起了居民区、单位、体育场馆。西小湖湖底因受铁路桥下之双孔方沟限制,有近半米水深无法置换,水面高程亦只能控制在36.62米以下(以免危及铁路桥墩)。
水系分布
龙潭湖,古代为
高梁河的经之地,明代以后,为
龙须沟水的汇集处。1950年代治理后,以南
护城河为补给水源。余水汇入东护城河。
高梁河,又名高梁水。水有二源,首见于《
水经注》:“水出城西北平地,泉流东注,径燕王陵北,又东径蓟城北,又东南流。”即把一部分
灅水(今
永定河水)从梁山(今
石景山区金顶山)南,引入高梁河为上源。两水在白石桥附近汇合,又东流至德胜门一带分两支,一支向南过“三海”、
天安门、
天坛,再东南流。另一支沿今
北护城河向东,经
阜通河至
通州区入
温榆河。金、元以后
高梁河上源被
南长河所代替,仅从紫竹院东流至
高梁桥一段仍保留高梁河名称。
南护城河。北京的
护城河始建于明代。内城南面的护城河名前三门护城河,东、西、北三面的护城河分别名为东护城河、西护城河、北护城河,外城自西便门经广安、右安、永定、左安、广渠诸门的护城河名南护城河。这五条护城河水源来于长河(长河流域面积12.62平方公里),于东便门外汇流入
通惠河。建国前,护城河是城内下水沟渠的总汇流河道,同时还是长河、
南旱河、莲花河的下游河道,是通惠河水系中的重要部分。建国后,于1950年先后进行了疏浚,1965年开始兴建环城地下铁路,
护城河的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建国前,
南护城河上游起自西便门,绕流外城,经广渠门向北直入通惠河,全长15.5公里。除有
西护城河流入南护城河外,沿途并纳入南旱河、
莲花河,是外城雨水、污水的总出路。
龙须沟,是外城的一条主要排水河道,源自虎坊桥,流经天桥、金鱼池、红桥,又折向南,注入永定门外护城河,横贯北京外城的东南部。这条河最早在明朝初年就出现了。明永乐年间,在城外南部修建
天坛、山川坛(先农坛)时,在其后面挖了一条排水沟,因名“郊坛后河”。之后郊坛后河与正阳门东
护城河水流,经三里河,在金鱼池附近汇合,水量丰沛。
清代,这条河始称“龙须沟”。至晚清光绪年间,龙须沟还是一条水清流畅的河道。
宣统年间,金鱼池以北的三里河水库,河道淤为平地,虹桥下游便成了一段死水。民国时期,
龙须沟已经变成了一条污水河。1950年代,治理时,将该河大部分河段埋入地下成为下水道。
管理措施
水系治理
早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建立之前,北京市人民政府就提出了城市建设方针:“服务于人民大众,服务于生产,服务于中央人民政府”。贯彻这一方针,人民政府把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生活环境作为头等大事。当时,南部外城地势低洼,为城市排水下稍,有龙须沟、大石桥沟、夕照寺沟、铜法寺沟、泡子沟等8条大臭水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龙须沟。
民国时期,全国各地逃荒逃难的穷人多聚居于此,
龙须沟两岸苇棚联排,破破烂烂,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民国中期(1930年),龙须沟的西段,虎坊桥到老虎洞一段改为暗沟,东段仍为明沟。每至夏季,或天降暴雨,龙须沟排水不畅,沟满壕平,污水四溢,棚倒屋塌;或烈日酷晒,沟内积存脏水秽物腐烂,臭气熏天,
仙客来菌蝇乱飞,令人作呕,是京城有名的“纳污秽制造疫菌之区”。
1950年4月,龙须沟改建暗沟工程开工。当年11月22日,龙须沟改建暗沟工程告竣。历时7个月,掏挖明沟6.26公里,铺设干支地下水道9380米,填平暗沟土方11820立方米,一条宽阔的马路掩盖了
龙须沟昔日丑陋的模样。
龙须沟工程深深地打动了著名作家老舍,他把龙须沟的故事写成剧本,搬上舞台,歌颂共产党,歌颂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1951年2月,由著名艺术家
焦菊隐导演的话剧《龙须沟》在首都公演,一时轰动京城。毛泽东主席在怀仁堂看了《龙须沟》,据说这是他进城后看的第一部话剧。
南护城河,因其地势低、流域面积大,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上游来水大,下游受顶托,使全河道雨水宣泄不畅。特别是入通惠河口以南的一段,常受东
护城河与前三门护城河河水的倒灌,淹没了下游的沟渠出口,造成外城东部与南部严重积水;二是左安门以东潘家窑一带地势洼下,形成
悬河,河水经常漫溢。
龙潭、
陶然亭公园两湖建成后,由南护城河向两湖补水十分困难,每次补水均需筑临时土坝壅高水位。1957年修建太平街公路桥时,采取桥闸联建的形式。桥上游建钢丝网水泥闸门及启闭设施,过水能力为103立方米每秒闸门左侧预埋有向龙潭湖补水的矩形暗涵。后因向龙潭湖输水线路过长而废弃,此闸只能解决向陶然亭湖补水的问题。
1965年在前三门
护城河改为暗沟的同时,
南护城河的扩建工程也开始了。以南城下水道的流域面积75.5平方公里为南护城河的流域面积、以20年标准一次降雨6小时最大强度为依据,其泄洪能力为:上游(右安门以西)为178立方米每秒,下游(广渠门以北)为175立方米每秒,向
凉水河分洪68立方米每秒,右安门限流110立方米每秒。于
龙须沟下水道出口上游建龙潭闸,以解决向龙潭湖补水、向水源六厂和东南郊灌渠供水问题。护城河经过20年的改造与治理,改变了原有的系统,至1985年只剩下南、北两条明河,长度虽减小了近50%,但防洪排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20年标准),险工堤防全部消失;下水道受顶托、倒灌的情况得到缓解,街道严重积水的情况减轻;阻水桥梁险情消除。
污水治理
1962年修建南城雨水下水道干线时,将下水道与龙潭湖接通,成为南城雨水的调蓄湖泊。 当时主要承担
龙须沟、金鱼池、前门地区治洪蓄水功能。20世纪80年代先后建成了
龙潭公园、
北京游乐园、
龙潭西湖公园。龙潭西湖位于龙潭西湖公园内,湖区面积5.15公顷,容积约为9万立方米,承担东城南部地区流域200余公顷的雨水蓄滞功能。因汛期大量初期雨水、合流污水排入湖中造成水质污染,北京市规划在龙潭西湖下新建一座有效容积为6.2万立方米的调蓄池及附属过滤设施。项目建成后,初期雨水、合流污水将通过格栅、过滤池、调蓄池等进行过滤处理,处理后的水达标后回补湖水,改善龙潭西湖水质。
园林建设
龙潭湖分为东、中、西三湖,东湖为龙潭公园,
西湖为
龙潭西湖公园。1984年,东湖建成
龙潭公园,西湖建成龙潭西湖公园。1985年中湖开工建设
北京游乐园,1987年,北京游乐园在龙潭中湖建成开放,2010年停止营业。
龙潭公园,位于北京城东南
北京二环路内,
光明桥东南侧。建于1952年。总面积达49.2公顷,水面面积19.47公顷。因与
龙须沟形成首尾之势,故取名龙潭湖。秀丽的园林风光,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它成为旅游观光胜地。龙潭公园,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整修建设,构建亭台殿阁,砌筑台阶湖岸,栽植杨柳桑槐,建成龙潭、龙字石林、龙门、龙吟阁、万柳堂、莲塘花屿和中心岛等景区。园内风景秀丽,景物宜人,龙桥、龙亭、龙门依山伴水,
龙柏、
龙爪枣、龙槐风格迥异,是一座融北方
古典主义建筑与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突出中华民族“龙”文化为主题的新型
城市园林。
龙潭西湖公园,位于北京城东南,紧临
北京游乐园西北侧,总面积10.5公顷,157.2亩,其中水面85.5亩。水陆各半,绿柳成荫。全园共有绿地近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56%。主要景观为“柳岸观荷”,湖面有南北2条长堤,南堤长130米,北堤长210米,沿堤的湖中栽满荷花芦苇,湖中心建有一座小岛。湖北岸
土山建有一座六角亭。
北京游乐园位于
天坛东面,于1985年在龙潭湖中湖破土动工,由北京龙潭旅游开发公司引进
日本外资,共同创立了北京游乐园有限公司。龙潭湖中湖占地53万平方米,其中水面17万平方米。经过两年多的建设,龙潭湖中湖的水被抽干,一座童话般的乐园呈现在北京人的面前。那时国内游乐园的游乐项目无非是转椅、
滑梯、小火车,人们从来没有见过摩天轮、海盗船、过山车、激流勇进……不单孩子新奇,大人们也争相玩一把,亲身体验一下。当年,就连不少外地游客也慕名而来,
北京游乐园几乎与
颐和园、长城齐名。
2021年01月11日,龙潭中湖公园的摩天轮
春节后将完成整体安装,该公园将在2021年7月前开园,目前已经完成园内主要建筑、基础设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