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本传》是系统记载
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成书于明朝初年。从主要写了农民
起义军朱元璋一等人的反元事迹。
《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成书于明朝初年。从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
浦江县(今属
浙江省)人。曾受业于
浙东地区大儒
吴莱、
柳贯、黄。元末隐居于乡里,一度信奉
道教。至正二十年(1360)为朱元璋所征召,明开国后为《元史》总裁,官至
翰林学士承旨、知制。明初朝廷“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史》本传)。后因其孙
宋慎受
胡惟庸一案牵连,全家徙茂州,途中病死于州。作品有《宋学士文集》。
初,烈祖征塔塔儿部,获其部长
成吉思汗。宣懿太后月伦适生帝,手握凝血如赤石。烈祖异之,因以所获铁木真名之,志武功也。族人泰赤乌部旧与烈祖相善,后因塔儿不台用事,遂生嫌隙,绝不与通。及烈祖崩,帝方幼冲,部众多归泰
赤乌。近侍有脱端火儿真者,亦将叛,帝自泣留之。脱端曰:“深池已干矣,坚石已碎矣,留复何为!”竟帅众驰去。宣懿太后怒其弱己也,麾旗将兵,躬自追叛者,驱其太半而还。时帝麾下
哲别居萨里河。札木合部人秃台察儿居玉律哥泉,时欲相侵凌,掠萨里河牧马以去。搠只麾左右匿群马中,射杀之。
札木合以为怨,遂与泰赤乌诸部合谋,以众三万来战。帝时驻军
吴克忠版朱思之野,闻变,大集诸部兵,分十有三翼以俟。已而札木合至,帝与大战,破走之。
当是时,诸部之中,唯泰
赤乌地广民众,号为最强。其族照烈部,与帝所居相近。帝常出猎,偶与照烈猎骑相属。帝谓之曰:“今夕可同宿乎?”照烈曰:“同宿固所愿,但从者四百,因糗粮不具,已遣半还矣,今将奈何?”帝固邀与宿,凡其留者,悉饮食之。明日再合围,帝使左右驱兽向照烈,照烈得多获以归。其众感之,私相语曰:“泰赤乌与我虽兄弟,常攘我车马,夺我饮食,无人君之度。有人君之度者,其惟
成吉思汗太子乎?”照烈之长玉律,时为泰赤乌所虐,不能堪,遂与塔海答鲁领所部来归,将杀泰赤乌以自效。帝曰:“我方熟寐,幸汝觉我,自今车辙人迹之途,当尽夺以与汝矣。”已而二人不能践其言,复叛去。塔海答鲁至中路,为泰赤乌部人所杀,照烈部遂亡。
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讳铁木真,姓奇渥温氏,蒙古部人。太祖其十世祖
孛儿只斤·孛端察儿,母曰
阿兰豁阿,嫁脱奔咩哩犍,生二子,长曰博寒葛答黑,次曰博合睹撒里直。既而夫亡,阿兰寡居,夜寝帐中,梦白光自天窗中入,化为金色神人,来趋卧榻。阿兰惊觉,遂有娠,产一子,即孛端义儿也。孛端义儿状貌奇异,沉默寡言,家人谓之痴,独阿兰语人曰:“此儿非痴,后世子孙必有大贵者。”阿兰没,诸兄分家,不及之。孛端义儿曰:“贫贱富贵,命也,赀财
何足道!”独乘青白马,至八里屯阿懒之地居焉。食饮无所得,适有
苍鹰搏野兽而食,
孛儿只斤·孛端察儿以缗设机取之,鹰即驯,乃臂鹰,猎兔禽以为膳,或阙即继,似有天相之。
《
元史》的体例整齐,文字浅显,叙事明白易懂,还保留了当时的不少方言土语,这同
朱元璋提倡浅显通俗的文字是分不开的。
宋濂修《元史》时,遵照朱元璋的意图,强调“文词勿致于艰深,事迹务令于明白”,因此《元史》称得上是一部较好的正史。
《元史》的志书,对元朝的典章制度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保存了大批珍贵的史料。其中以《天文》、《历志》、《地理》、《河渠》四志的史料最为珍贵。《天文志》吸取了元代杰出科学家
郭守敬的研究成果。《历志》是根据元代历算家
李谦的《授时历议》和郭守敬的《授时历经》编撰的。《
汉书地理志》是根据《大元一统志》,《河渠志》是根据《海运纪原》、《河防通议》等书编撰的。而今,《大元一统志》等书已经散佚,《
元史》志书中保存了这些书的内容,史料价值就更为可贵了。 《元史》的列传有类传十四种,大多沿袭以往的史书,只有《释老》一传是《元史》的创新。《释老》是记载宗教方面的列传,从中可以了解宗教在
元朝所居的地位和发展情况。类传中以《儒学》、《列女》、《孝友》、《忠义》四种所记的人物最多,说明宋以来封建的思想统治在逐步加强。《元史》列传还有个特点是,所叙述的事,都有详细的年、月、日记载,这就更增加了参考价值。
《
元史》成书以后,当时就有许多人不满意。明朝的
徐一夔说:顺帝在位三十六年的事,既无“实录”可据,又没有参考书,只凭采访写成,恐怕史事未必核实。
朱棣时命
解缙改修《元史》,他写了《元史正误》一书。后来,参加修《元史》的
朱右又写《元史拾遗》,
许浩作《元史阐微》等,都是对《元史》的订正和补充。
清代的学者,进一步对《元史》加以考证和改编,成果累累,像
邵远平的《元史类编》、
魏源的《元史新编》、
洪钧的《
元史译文证补》、
屠寄的《
蒙兀儿史记》等;还有从《
永乐大典》中辑出的《
蒙古秘史》。这些书籍对《
元史》作了不少增补考证,但仍有许多遗漏。直到清末民初
柯劭忞撰成了《
新元史》。 《元史》的版本很多,最早的是
洪武刻本,洪武三年秋七月《元史》修成,十月便已“镂版讫功”。嘉靖初年,南京国子监编刊二十一史,其中《元史》用的是洪武旧版,损坏的版面加以补刊,一般版心有嘉靖八、九、十年补刊字样,是为南监本。万历二十四年(1596)至三十四年(1606),北京国子监重刻二十一史,《元史》也在其中,是为北监本。清乾隆四年(1739)
武英殿又仿北监本重刻《
元史》,是为殿本。
乾隆四十六年(1781),对辽、金、元三史的译名进行了谬误百出的妄改,挖改了殿本的木版,重新印刷,通称乾隆四十六年本,这是最坏的版本,毫无可取之处。
爱新觉罗·旻宁四年(1824),又对《元史》作了进一步的改动,重新刊刻,是为道光本。以后还有各种翻刻重印的版本,通常为治元史者所不取。1935 年,
商务印书馆以99 卷
洪武本和南监本合配在一起影印出版,是为百衲本,此在通行各本中最接近于洪武本的原貌,为治元史的中外学者沿用了四十余年。1976 年4 月,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元史》,以百衲本为底本,用其他各种版本进行校勘,还吸收了前人对《元史》校勘的成果,并利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校正了有关史文,这是目前最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