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观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黄鹄山(蛇山)中部。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场所之一、武汉市旅游胜地之一,以及武汉市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
道教建筑群。人称“江南一大福地”,与黄鹤楼齐名。
长春观约在元朝中期以后(1303—1368年)为纪念
丘处机而建,并以丘处机之号“长春子”为观名。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和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曾进行维修和重建。
咸丰二年(1852年)毁于战火,后在
同治二年(1863年)进行大规模修缮。1926年北伐战争,成为前线指挥所后,藏经阁、来成楼、
三皇殿均被炮弹击损。1931年,在
夏斗寅的支持捐资下,长春观再度进行大规模的修缮。1982年政府拨款,重修长春观殿宇、重塑神像。1984年宗教活动得以恢复并对外开放。观中拥有天文学文物“天文图”碑、
乾隆亲书石刻“
甘棠”,以及中国唯一的欧式建筑为主体的道教建筑——道藏阁。
长春观在明世宗年间就“仙真代出,为湖北丛林特著,屋宇间,道友万数,香火辉煌”。观内珍藏之全套明版《正统道藏》,
新中国成立前是全国仅存四部之一。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著名音韵学者
钱大昕慕名来长春观阅查《道藏》,在来成楼写下了《三洞旋华序》。当时的长春观被誉为“江楚名区,道子云集之处,黄冠皈依之所”。
同治二年(1863),龙门派十六代传人何合春自
武当山来此,发愿重修长春观。他得到官员和士绅的赞助,募得款项,仿明代建筑模式,以斗拱铆榫纯木结构重修三皇殿、紫微殿、玉皇阁、来成楼及殿后登山石级,使殿堂焕然一新。
同治四年(1865)在北京
白云观主持传戒的大律师张耕云,应长春观监院之邀,不辞千里来观开坛说戒。1925年,天门县龙镇出家的 22 代龙门正宗传戒律师高嗣授与监院侯永德携手开坛说戒,度弟子 454 人。
黎元洪赠匾“大愿圆满”,萧跃南赠匾“道岸同登”。
民国14年(1925),侯永德任监院期间,得到督军
萧耀南、士族项竹坪的捐资而修藏经阁。
1926年北伐战争中,北伐军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驻扎在长春观,这里成为前线指挥所。藏经阁、来成楼、三皇殿均遭炮弹击损,后来对道观进行两次大规模的修缮。
长春观历史悠久,风景清幽,山势峻美,福地洞天,就连远在
江西省的
庐山历史上也曾设有长春观的下院。
长春观有闻名于世的“三绝”,那就是全国仅留一块的“天文图”、带有
藏族风格及欧式风格的建筑和
爱新觉罗·弘历御赐“甘棠”石刻。
新中国成立初国内有三块“天文图”碑,为
道教天文学家所留,上刻有“谕旨”二字。一块在
玉皇山,一块在
陕西省某观,一块即在长春观。现前二块皆毁于文革,仅留长春观一块全图碑,镶嵌在七真殿旁功德祠的墙壁上,为著名道士立理安在20世纪30年代完成,是极珍贵的天文学文物,对研究古代天文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长春观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带有藏族风格及欧式风格的道教建筑群。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清末助建长春观的钦差大臣、官员乃
满族,崇信
藏传佛教,所用工匠受其影响,将藏族吉祥物
大象及
番红花图案装饰于殿堂。二是清末长春观
住持侯永德原本是
左宗棠手下的一员将官,后出家为道人,住持长春观时受西方思潮影响,以欧式风格和中式风格相结合,修建了全国唯一的欧式建筑为主体的道教建筑——道藏阁,其屋檐上用水泥“堆塑”成传统花饰,这种工艺现已失传,堪为一绝。
最后是位于道藏阁前的
乾隆亲书石刻“
甘棠”二字,这也是在道教建筑中为数不多的帝王题词,亦为一绝。
在市区乘坐8、15、25、59、66、401路公交车,在“
武珞路大东门”站下车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