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是
商周流行的一种兵器,以玉为戈始见于
二里头遗址文化,其后流行于商、周两代。由于
玉石本身质地坚脆,无法将玉戈用于实战搏击,且大量出土的玉戈无使用痕迹,可知商周时期的玉戈应是一种仪仗器。玉戈形制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二里头文化期和早商二里岗期。此期玉戈的特点为尺寸普遍较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最长玉戈出土于湖北黄陂的盘龙城商代遗址,长达97厘米。援长48.8厘米、宽11厘米。藏品年代:商。藏品类型:珠宝玉器。藏品归属:
湖北省博物馆。
礼器 1974年
湖北省黄陂(今武汉市
黄陂区)盘龙城出土 这件玉戈形体巨大,制作精良,并非实用器,属于礼器。1952年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发现了商代早期遗址,并于1974年、1976年进行了发掘。城墙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60米。城为夯筑而成,城垣外侧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
壕沟。城东北隅高地上有密集的大型建筑群,已发现的3座宫殿
基址,均坐北朝南,前后平行,在一条中轴线上,是一个整体建筑群的组成部分。
其中一座建筑基址,面阔39.8米、进深12.8米,有高出地面20厘米以上台基,四周外沿各有一排大檐柱穴,东西两侧各5个,南边20个,北边17个。内分4室,每面都有土墙,四周有回廊2米多,回廊外沿围绕着43个大檐柱,这是一座面阔4间、外绕回廊,并在回廊外侧阶下设有散水的“四阿重屋”式的宫殿建筑,在遗址中出土玉戈、铜鼎等。盘龙城是当时南方的一个重镇,说明早期商的势力已经发展到了长江流域。
戈援部(刃部)略呈弧度,直内(后端),多数无中脊仅有钝脊。除部分在内上饰有简单的弦纹外,一般无纹饰。第二个阶段为
殷墟时期即商代晚期,玉戈尺寸变小,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至20厘米;殷墟后期长度在1 5厘米以内,小的仅4至5厘米。戈有直身、弯身两种,皆有中脊或三脊。内上饰平行的粗阳纹,或者在内及援上阴刻兽面纹和变形云纹。部分戈内直接雕成鸟头状。传世品中亦常见以玉为援,用铜铸成鸟头状内嵌接而成的铜内玉戈。
西周玉戈形制与商晚期相似,普遍不饰纹饰,制作不及商代精细。
西周以后玉戈趋于消亡,
春秋战国时零星可见的玉戈,仍保留了
周代的特点。
春秋玉戈锋作三角形,援身上刃微外弧,下刃稍 直,刃颇锋利,中部起脊,内之尾端作斜角状,援、内间中部穿一孔。汉代玉戈有所变制,一种援呈尖首长方形,上饰多组纹饰,援前端为对称盘绕的双龙纹,中间是谷纹,后端作几何纹和龙凤纹,背面平素,内窄,长方形,上穿两孔。另一种玉戈援呈弧形,锋端如橄榄尖,两侧有刃,中脊为窄条,并有横凸的胡部(即戈刃曲而下垂的部分),上皆饰勾连云纹,内呈长方形,亦饰勾连云纹,胡部与内部分别镂3个和1个长方形的小孔洞。汉后玉戈不常出现了。
玉戈短援、长胡,胡刃上有一棘刺,阑侧三穿,援及胡部主体饰以浅浮雕的勾连云纹。援、胡之下
透雕有一只异常凶猛的虎,尾上卷,作奔走状。玉戈主体两面纹样相同,而戈内两面纹样不同。戈内一面浅浮雕猛虎,另一面则浅浮雕
朱雀纹饰。戈是一种攻击性兵器,一般都以铜、铁等金属材料铸成。以玉制作兵戈,作为非实用性的礼兵器,在商周时期较为常见,但器形和装饰都较为简单。汉代,玉戈罕见。这件玉戈的刃部未见使用痕迹,当属于玉礼兵器,可能是楚王专门用作祭祀或出行的仪仗用品。
通长40.4厘米,宽8.5厘米,厚0.1-0.5厘米。
青玉,全部受沁,呈棕黄色,正反面有
朱砂痕迹,微透明,锋呈斜三角形,刃较钝厚。援、内宽窄相差无几,皆有不明显的起脊,援本部有一圆形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