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是
中原地区古代宫殿建筑,也是位于中国南京市的
南京故宫三大殿之一。奉天殿在今天南京明故宫公园南入口不远,位于奉天门之正北,是宫城殿宇建筑中的核心建筑三大殿的主体,规模最宏伟,是皇宫的正殿,俗称
太和殿,也是皇帝举行重大仪式,接见外国使节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奉天殿为北京故宫奉天殿蓝本。上盖
琉璃金瓦,双檐重脊,雕梁画栋,朱漆描金
砖雕的门窗。奉天殿殿左为中左门,右为中右门。殿前为广庭,东为文楼,西为武楼。正殿前门为奉天门,左为左红门(后更名东角门),右为右红门(后更名为西角门)。门外两庑有
左派门、
右派门,南为内五龙桥。公元1366年至公元1367年,是
南京故宫的创建初期,奉天殿为正殿。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四月,
朱元璋停止中都建设后大规模改造明故宫,奉天殿的装饰门阙得以改造。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
朱棣攻破南京城,
朱允炆放火焚毁南京故宫,奉天殿被彻底焚毁。
2011年,由
南京市博物馆和
南京博物院成立的联合考古队在考古试掘过程中,发现了奉天殿的大型夯土建筑
台基。
建设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攻取
集庆之战(南京)后,改
集庆路为
应天府。朱元璋为做皇帝,“命
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最终选定这块地当“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相传
朱元璋征发军民工匠20多万人,填
燕雀湖“改筑新城”。工程始于公元1366年,历时一年建成,壮丽巍峨,盛极一时。
南京故宫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皇城在外,围护着宫城。据当今学者考证,皇城范围东起今
南京机电学校与
南京博物院以西一线,西至
竺桥、
逸仙桥以东,南到光华门,北至佛心桥一带。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里,
周长9公里,呈凸字形。皇城开有六道门:正南为洪武门,正对着都城正阳门(今光华门);东南为长安左门,外为长安街(今八宝街);西南为
长安右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
太极宫玄武门遗址。宫城又称大内,俗称"
紫禁城",开有六道门:正南是午门(今午朝门),东南为左掖门,西南为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正北是北安门。在皇城与宫城之间还有两道门,南为承天门,北为端门,与洪武门、午门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沿着
南京故宫内的南北中轴线,由南向北,对皇城与宫城作一次巡礼。由皇城南端的洪武门进,到承天门中间的御道上,有五座石桥,名“外五龙桥”,桥下就是外御河。在洪武门至外五龙桥之间的御道两侧,是
明朝中央官署区。御道西侧是高级军事指挥机构,包括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以及
太常寺、
通政司、
锦衣卫、旗手卫、
钦天监等;御道东侧是中央高级官署,包括宗人府、史部、户部、
礼部、兵部、工部,以及翰书院、詹事府、太医院等。
在承天门与端门之间的御道两侧是庙社区,东边设置了祭祀皇帝祖宗的
太庙,西边则是祭祀神灵的社稷坛,再向北走就到了午门。进入午门,又有五座石桥,称“内
五龙桥”,桥下为内御河。过了桥就是
沈阳市门,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奉天、
华盖和谨身
三大殿。三大殿的东侧有
文华殿和文楼,西边有
武英殿和武楼,统称为“前朝”五殿。奉天殿,就是人们常说的
太和殿,是
朱元璋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后来北京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就是模仿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建造的。
三大殿之后,是皇帝与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名叫做“后廷”。处在中轴线位置上的是乾清、
交泰、坤宁三宫,左有柔仪殿(
东宫),右有春和殿(
西宫),两殿相对。东北角为东六宫,西北角为
西六宫。在春和殿西侧还有御花园。“前朝”与“后廷”相结合,组成“朝廷”。
整个
南京故宫,殿宇重重,楼阁森森,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曾作为明初
洪武、
建文、
永乐三代皇宫,长达54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
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故宫才正式结束王朝皇宫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仍十分重要。
历史沿革
南京明故宫,曾作为洪武、建文、永乐三代帝王的皇宫长达54年之久,也是营造北京故宫的建筑蓝本。2011年10月,南京市启动“明皇宫
遗址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国际竞赛”,并在
南京故宫范围展开考古试掘,探寻600多年前的皇家建筑布局和相关历史遗存。
2012年10月8日,由
南京市博物馆和
南京博物院成立的联合考古队在考古试掘过程中,先后发现了奉天门建筑基址,以及明故宫
三大殿之一奉天殿的大型夯土建筑
台基,并出土了大型
柱础石、墩、排水沟等重要建筑遗存。试掘期间,考古人员在各探沟底部均发现了青灰色的淤泥层,这一发现也印证了文献中“填
燕雀湖建皇宫”的相关记载。如今南京的
御道街—
午朝门公园—
南京故宫遗址公园一线,是600多年前明故宫宫城的核心区域。
据文献记载,从午门(现
午朝门公园)向北,位于中轴线上的皇宫建筑依次为
金水桥(现内五龙桥)、奉天门、奉天殿、
中和殿、
谨身殿等。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气势恢宏的皇家宫殿多已
湮灭,留存下来的地面建筑只剩下午朝门和内五龙桥。
据市博考古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考古试掘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在午朝门公园和明故宫遗址公园两个区域内展开。2011年10月起,考古人员率先在
午朝门公园东北地区侧展开“地下搜索”,最大的发现是一处由夯土与碎砖瓦层交错夯筑的
明代建筑基址,此外还有6个呈对称分布的磉墩遗迹,以及用
生石灰作粘合剂的砖砌包墙。根据建筑基址的结构及位置,专家推测为
南京故宫奉天门东侧廊庑建筑的基础,这一发现首次确认了午门内第一道城门——奉天门的准确方位。据史料记载,入午门,过内五龙桥,便是奉天门,这里也是皇帝“御门听政”之所。
在建筑基址北侧,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条600多年前的皇宫“排水管道”。排水道呈东西走向,残长8米左右,宽约0.45米,由三面石板砌筑围合呈水槽状。尽管只是条“不起眼”的排水沟,但其所用石材质地坚实,砌筑手法规整考究,两侧石板上沿还特意
数控刀具出向内凹陷的斜角,可以将外部积水集中在水槽内快速排出。
奉天殿、
中和殿和
谨身殿,是
南京故宫内著名的
三大殿。其中,最南端的奉天殿,就是
朱元璋当年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拜的“金銮殿”。
1997年,为配合
江苏大剧院工程选址,
南京博物院曾在明故宫遗址公园北部进行过局部发掘,当时发现了谨身殿的建筑台基,但
沈阳市、
华盖两殿却一直无迹可寻。在此次试掘的核心区域——明故宫遗址公园内,考古人员首次发现了奉天殿的建筑台基遗址。试掘期间,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明代大型夯土建筑
台基。整个台基以黄褐色的夯土夯筑而成,残存的夯土层最厚处有3.6米,结合文献记载以及遗迹方位判断,这应该是
南京故宫奉天殿遗址的底层台基。根据现场测定,奉天殿台基南北两端长达75.5米,明故宫
三大殿中规模最为宏大的“金銮殿”由此揭开了冰山一角。
台基西侧还出土了3个体量巨大的
柱础石,柱础石的外立面近似于方形,边长约1.8米,高1.35米,顶部还有圆形台面。其中一个柱础石下方,还保留有用一块块青砖砌筑的磉墩遗迹。柱础石是古代建筑中用来承受房柱压力的垫基石,同时还可以抬高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防潮的作用;磉墩则是以砖石砌筑、用来加固柱础石的基础。考古专家介绍说,此次发现的3个柱础石体量巨大,而且方位都处于南北向的一条直线上,应该是在奉天殿
台基之上的大殿主体基础。
考古人员还在探沟内出土了一件雕刻精美的
龙首铜像形散水构件。该构件造型为龙头状,龙角微微上扬,双目圆睁,龙嘴处还有用作排水的孔洞。专家表示,这一构件当年是放置于奉天殿外的高台四面,用来排出台上积水的“散水孔”,精美绝伦的雕工,让后人得以一窥明代皇家建筑构件的华丽瑰美。
填湖造宫
关于
南京故宫的建造过程,民间一直有“迁三山填
燕雀”的说法。据史料记载,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下令修建宫城,他采纳了
刘基的建议,选址在钟山的“龙头”前建造皇宫,而当时的
燕雀湖(现前湖)刚好位于此地。为此,朱元璋征发军民工匠20多万人,填燕雀湖建造皇宫,明故宫也因此成为
中原地区首都史上使用一个填湖建宫的遗址实例。此次试掘期间,考古人员在各条探沟内均发现了青灰色的淤泥层,这也印证了文献中关于“填燕雀建皇宫”的记载。
经过对各探沟内夯土层的局部解剖,
午朝门公园和
南京故宫内均发现有青灰色的淤泥层。这些淤泥层位于明故宫建筑遗址的夯
土层下方,距离地表深度近5米,土层内多为青灰色的淤泥,与上部夯筑坚实、质地紧密的夯土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专家表示,这些淤泥应该是当年填埋
燕雀湖时留下的原始堆积,这一发现为印证“填燕雀建皇宫”的文献记载提供了考古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