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井镇位于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西北92公里的
龙川江畔,距
昆明市200公里,距楚雄75公里,
成昆铁路、龙川江纵穿全境。
黑井镇经济以旅游业为主。镇内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民居、宗教、牌坊等建筑,有21处文物保护单位。
黑井镇是国家3A旅游景区。
据《黑盐井志》记载:“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间,一牛倍肥泽,后失牛,因迹之,至井处,牛舔地出盐。”为纪念这头
黑牛的功绩,遂称此地为“黑牛盐井”,后称“黑井”。
历史沿革
黑井古镇历史悠久,早在3200年前
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少数民族的祖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劳作。
依据石龙后山、七局一带
战国墓葬遗址中发掘的大量
青铜剑、矛、戈等兵器考证和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代,黑井就以其“卤之利”而成为人们争夺、攻守的重要地区。
汉代曾在今安宁和
姚安县两地设过“盐官”到黑井办盐。
元代属威楚路
定远县辖,明代隶属
楚雄府定远县,清亦同,均称之为“黑盐井”,文人遐迩称烟溪,元、明、清三代均设专管盐务的“提举司”行政机构。
民国二年(1913年)将产盐的黑、猴、琅、阿四井合并成立
盐兴县,辖3乡4镇。
1958年撤盐兴县并广通县,后遂广通县并入
禄丰市,改称黑井公社,辖18个管理区;
1961年改称黑井区,辖10个小公社;
1966年复称黑井公社,辖11个大队;
1984年体制改革后复称黑井区,辖1镇9村,1987年撤区恢复黑井镇。
行政区划
2006年末,黑井镇全镇辖赵园村、复隆村、青龙村、
法龙村、大树村、银马村、松平村、三合村、黑井村9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127个村民小组。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黑井镇地处云南
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西北部玉碧山下,东经101°41′——101°51′,北纬25°20′——25°28′,东邻县内
高峰乡,南与
妥安乡相连,西与
牟定县新桥镇、
安乐乡接壤,北与
元谋县花桐乡隔箐相望。
地形
黑井镇地势东西窄,最高点石坡坡山,海拔2498米,最低点迤碧河河口,海拔1323米。
气候
黑井镇立体气候明显,镇政府所在地平均气温18.7℃,海拔1540米,年平均降雨量857毫米,年均最低温9℃、最高月平均气温27.6℃,全年无霜期325天,年日照数1848小时,积温7774.8℃。
水文
黑井镇地处
金沙江右岸支流,
龙川县江中游河谷地区,龙川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绕经元谋后注入金沙江。
人口民族
黑井镇常住人口13589人(2017年)。
经济
第一产业
黑井镇全年无霜期325天,年日照时数2300多小时,适合于种植水稻、蔬菜、水果、冬早蔬菜等农作物。粮食作物以水稻、
玉米棒、小麦、蚕豆为主;经济作物有少量
烤烟、
甘蔗、
向日葵属、
油菜籽;经济林果有著名的石榴、
小枣、甜杏、柿、梨、桃、
柑橘,其中以石榴和小枣、甜杏、青菜梨最为有名。
第二产业
黑井古镇有一座
日产汽车公司20吨食盐的现代化黑井盐厂,1991年,黑井盐厂被确定为非定点自产自销单位以来,该厂所生产的盐只能用于
禄丰市本县范围内销售,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状况。
第三产业
2001年黑井古镇共接待游客2.38万人次,旅游门票总收入为11.9万元;2004年(1-8月)黑井古镇共接待游客5.3万人次,旅游门票总收入为15.9万元;2010年(1-6月)黑井古镇接待游客7.6万人次,门票收入65万元,占禄丰县旅游人口总数的7.17%。
交通
铁路
黑井镇有2个火车站点,分别为黑井火车站、阿南庄火车站,均为四等站点。
有
成昆铁路、
龙川江纵穿全境,成昆铁路是主要交通枢纽。
公路
黑井镇的路况较差,黑井镇有两条平行于龙川江的小街;两条街由横跨江面的五孔桥——五马桥隔开。一街在江左,二街在江右,镇区道路总长2.53公里(2008年),道路铺装率达65%。
从广通到黑井的39公里(2012年)路弯多、坡陡且路面狭窄,35座以上的大巴车无法进入。
2011年7月20日,黑井镇镇区旅游公路和大桥建成通车。
2013年,黑井镇至安乐乡16公里的公路,按三级
路面设计的路基改造完成。2013年底,黑井镇至
牟定县新桥镇农村公路(K11+500~K28+330)16.83公里的四级沥青砼路完工,此路线经过该县的
妥安乡琅井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社会
人民生活
2006年,全镇发放低保金19.88万元,469人纳入低保范围,;发放救灾救济粮23.5吨,救济人口2383人次;优抚资金11.1万元,共救济760户2383人次。
卫生
截止2006年,全镇有
中心卫生院1所,占地面积3722平方米,建筑面积5092平方米,有业务用房面积2125平方米。卫生院现有职工3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8人,工勤人员6人,
中级职称3人,初职25人。
卫生院分为门诊部、住院部、防保组、后勤财务组四个综合科室,共设住院病床30张,门诊部设西医门诊、中医门诊、
妇科学门诊、口腔科门诊、放射科、检验科、心电图、B超等。
2006年共接诊门诊17850人次,住院689人次,手术70人次,全年总收入789800元。2006年,全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2342人,群众参合率达71.61%;全年共审核减免医疗费用22971人次,补偿金额48.46万元。
教育
2006年,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教职工47人,在校学生675人;完全小学9所,村小2所,小学有教职工129人,在校生1585人,共71个教学班;其中寄宿制校点7个,在校食宿生375人。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9.93%。初中入学率97.39%,巩固率98.86%。
文化建设
2006年,全镇设文化服务中心1个,文化服务室5个,业余艺术团1个80多人,书协小组1个会员22人,有洞经音乐协会1个,花灯业余小组1个,
彝族左脚舞协会1个42人。参与“云南十大名镇”的评选,被评组委会评为“云南十大名镇”。组织全镇
楚雄彝族自治州老年书画协会会员活动2次。
初步整理《黑井史话》、《黑井轶事》等系列文化丛书;在2006年
昆明市国际旅游节楚雄分会场开幕式暨
中原地区黑井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揭牌庆典活动中,举行了“民间祭龙祖仪式”、“假面狂欢”、“景点游览”、“龙女游选”、龙腾古镇“、”篝火狂欢“等活动;举办花灯、戏曲、洞经音乐等文艺展演、书画展览、文学笔会、文艺晚会、演讲比赛;邀请楚雄共乐社、州彝剧团举行专业演出。
历史文化
黑井镇是
云南省三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在古代,
黑井古镇是云南几大盐产地之一。黑井的盐税在明清时期“课甲两迤”来不得,是云南省的
纳税大户。畅销各地的黑井盐,给黑井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当时的黑井,不但经济发达,而且文化昌盛,仅清康熙到光绪年间,就有8人中进。黑井虽成为
禄丰市管辖下的一个小镇,但镇上还有
孔子庙、节孝总坊、诸天寺、飞来寺、五马桥、黑井文笔塔、摆衣汉文笔塔等古建筑;还有一块万春山真觉禅寺记碑、六尊古墓
阮翁仲,几条青石板铺成的古老街道和几幢古色古香的走马转角楼;以及一座
日产汽车公司20吨食盐的现代化盐厂。
旅游
主要景点
在一街街尾靠五马桥头处,有一牌坊,是著名的“贞孝总坊”。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说是
慈禧下旨建的。不是为某一女子所立,而是为几十个女所共立。是一座牌楼式全红砂石质牌坊。为四柱三间结构。额枋上镶嵌的
大理石板上,正中镌刻着“节孝总坊”,右边刻“霜筠”二字,左边刻“雪操”二字。这座古建筑,做工精巧,造型庄重,雕刻精美,堪称精品。
三道门楣上用三层龙头、象鼻组成斗拱,构成12座石阙,高高托起牌坊顶部。共有龙头68个,象鼻54条。斗拱之间雕刻着“唐僧取经”、“牛郎织女”、“八仙过海”、“二十四孝”、“荷和二仙”等故事和各式花鸟虫鱼。
武家大院
武家大院始建于
爱新觉罗·旻宁十六年(公元1836年),占地2187.85平方米,在
咸丰年间扩建竣工。大院坐西向东,大门开向北方,正对武庙南角上元代修建的
文昌塔。其平面格局取“六位高升、四通八达、九九通久、
王隐其中”四个意境来设计。大院的装饰颇具特色,其大门为龙头、凤、象单一斗拱组成的三重檐,橹四柱三门门楼,总宽7米,高6米;砖柱上绘有水墨山水和花鸟,木柱由蹲于雕有图案的须弥座上的
石狮驮撑;檐瓦上绘有花鸟人物和山水。正门进去3米处有一中门,宽2.2米,高2.4米,再进去3米还有一圆形门;在中门的两侧各有一道门,东边为侧门,西边为与上院沟通的二进门。
大院的屋檐和瓦上都绘有山水、花鸟、戏曲等图画和诗词。
大龙祠
黑井镇两百米的万春山麓,有大龙祠。始建于明代,座西向东,雄距于七星台上。由山门、大殿、南北厢房和大戏台等组成。大殿面阔五间,木结构单檐歇山顶。殿内原塑有一组雕像,中为龙王像,左为女性龙王像,右为神明大士像。
塑像创作于清
康熙元年,“文革”时被毁。塑像上方高悬一块匾额。书“灵源普泽”四个大字,为清
雍正帝亲笔。山门上层内侧为戏台,面积约100平方米,曾有近三百年的演戏历史,是当年黑井镇的公共娱乐场所。
诸天寺
诸天寺始建于明
崇祯十年(公元1537年),占地面积二千多平方米,有
大雄宝殿、玉皇阁、地藏殿、观音阁及厢房等。楼宇飞檐翘角,异常夺目,寺内花草繁盛。
黑井文庙
黑井文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占地近6千平方米,座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建有太平坊、池、大成门、大成殿。东侧建有名宦祠、先贤祠,西侧有
乡贤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木结构单檐歇山顶,檐下由六层象鼻、凤头斗拱装饰。东西石壁的须弥座上刻有精美
浮雕6幅,其中东侧有“九狮戏珠图”。
庆安堤
修建在
孔子庙后面的庆安堤,则是黑井人为了生存与产盐战胜自然的结晶。据查,由元代至今,共发生特大洪灾十七次,为防洪、防泥石流,清光绪年间,朝廷拔巨款重修建了庆安堤,堤坝施工精细,极其牢固,粘合材料由糯米、
生石灰、豆浆、胶泥土混合而成,并用铁铆扣接红砂石垒砌起来,堪称一道百年的“小长城”。
石龙火葬墓群
位于黑井镇石龙村西侧山坡上,墓群面积5000平方米,共有墓葬400余冢,均无封土。以数十冢为一群,群一墓距—米左右。据考证这一墓群始菲干
元初并延续至明初,墓地今仍看到100余侏刻有元
大德至
泰定、
宣光等年号的墓幢和墓碑。幢—般高0.5米,幢墓为正力·形,幢体力圆形,圆顶或尖顶,直径0.3米至0.5米。1968年曾在这里出土近千个火葬罐,分为黑陶、绿釉、青花瓷:种,罐外表多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图画。1973十:已将此火葬墓群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春山寺僧人墓
万春山寺僧人墓在大园子村南,时间为
清代至民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150平方米。有清代至1948年万春山寺僧人墓9座。其中宽宏法师墓规模最大,墓前立有六尊石翁仲及石等,颇具观赏价值。
宽宏法师出家前曾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历任连、营、团长及讲武堂第一分校校长,参加过护国战争,出家时,其官阶已为
少将,故黑井人又称之为“将军墓”。
黑牛盐井
黑井镇内,尚存有大井盐井遗址,即“黑牛盐井”。为斜井,深80米,井口有石砌券门,高2.2米,宽1.2米。
五马桥
五马桥位于黑井镇德政坊北端,横跨
龙川江。始建于元
大德元年(1292年)。固龙川汇波涛汹涌,元、明时期的木、木梁、木面桥几经江水卷走,历史上曾重修过“次。清康熙四卜三年(1705年)重修时改为石墩、木梁、石面
拱桥,1972年再重修.在石桥墩基础上,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桥。桥高10米,宽8米,长60米,可载重30吨。
五马桥的名称来源于—个历史传说:元明时期此处多次被洪水连墩带桥…—并冲走,两岸交通多次受阻,为修桥多次改址建造但无成效。清
康熙年间—次来下三个“叫化子”在现桥址处立了五个“木马”作桥墩,修了—座
木桥,解决了两岸过江之苦。后来义遭多次洪水冲击,但只冲走了桥面,而木马桥墩依然屹立,清康熙四十三年重修
石桥时,遂取名五马桥。
恐龙化石
禄丰恐龙化石遗址位于
禄丰市城45公里处,主要分布在恐龙山内,整座山均为中生代
侏罗纪地层,由于这里出土了大量恐龙化石,所以名为恐龙山。禄丰恐龙化石于1938年被发现的,是当今世界恐龙化石保存数量最多和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当时在禄丰一带发现了24属30多种,分别属于
两栖纲、
爬行纲、哺乳纲三大类,统称为“禄丰蜥龙动物群”。其中尤其以许氏禄丰龙的发现震惊全球,这种恐龙的体积不大,距今已有1亿8千万年,属于最古老的种类,但保存得却十分完整。
特色饮食
黑井镇的盐焖系列菜,如:盐焖猪肉、盐焖鸡、盐焖肝、盐焖肠、盐焖肚乃至盐焖青豆等,此类盐焖食品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
“
口袋豆腐”是黑井有名的小吃。黑井的小灶酒、坨坨盐、梨醋等都是特色。
特产:黑井盐是这里的特产,还有鸡棕、
清头菌等野山菌。
所获荣誉
1995年被命名为
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05年,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06年被评为云南十大名镇,同年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州级文明乡镇,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2010年,被评为
中原地区旅游文化名镇、
云南旅游名镇,2011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2013年被评为“云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称号。
概述
黑井古镇产盐的历史悠久。在距今4000年前的,彝女阿招在
黑牛的引导下,发现河边山脚处有卤泉自然溢出。从此,黑井先民采卤而食;青铜器时代,他们掘池储卤,用原始的薪炭法制盐;
南诏时期,掘池汲卤,用釜煎盐,黑井盐成为专供王室的贡盐;元代,中央置威楚路提领管黑盐井盐运使司。但在这两千年中,黑井仅仅开挖了两三口盐井。明洪武年间,黑井设正五品的盐课提举司,直隶于省。中央从
应天府迁来64名身份非同一般的灶丁,大力开发黑井。经过数百年发展,到清朝,黑井盐业到达鼎盛,盐税竟占到
云南省盐税64%。解放前,黑井设场务公署,但
海盐的“入侵”,使昔日富甲一方的盐都,因失去支柱而走向衰落。
斗转星移,沧桑变迁。“
盐城市”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却留下了古色古香的具有唐宋风貌坊巷,颇具明清风格的民居,
碑刻、石雕、古塔、石牌坊、古戏台,以及古寺庙、古盐井、煮盐灶户等,特别是享誉省内外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典型的武家大院,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王”字型的武家大院豪宅、贞节牌坊、
爱新觉罗·旻宁的御笔、飞来寺、以前曾产过盐的盐井及
卤水汁池子仍留在那里。在龙祠内悬挂着
雍正帝所题写的牌匾,上书“灵源普泽”四个大字。此匾长2米多、宽80厘米,匾上雕有9个龙头。“灵源普泽”四字也正是雍正皇对当时黑井卤水惠泽普天下的评价。还有始建于明末,完工于清道光年间,至今仍发挥着防洪作用,护卫着黑井镇的安全的黑井庆安堤,也是一个不可不去的地方。那些古盐井,煮盐灶,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历史的久远和沧桑的变迁……
古巷幽幽,木刻花窗,雕梁画栋上附着的蛛网尘丝,青石板路上的深深蹄印,无不在诉说着它的历史与曾经的辉煌……与
丽江古城的小桥、流水不同,
黑井古镇则多了几分古之悠悠,情之绵。
龙川江穿城而过,红砂石铺就的汉代马帮道与城中宽不过三尺的街巷相依相偎。月朗人寂的晚上,红砂石砌成的石碑坊漠然矗立,五马桥边的万家灯火,叙说着一个遥远深的繁华世界。绵绵秋雨中,伍家大院风化的石柱脚、黑井文庙中斑驳的石墙都在诉说着一种破而不衰的风骨。
在黑井,现存的铺台大约有160多个,有的仍在使用,绝大部分已废弃。所谓铺台,就是当地住家在自己临街街面用青石板砌出的一个平台,并将各种物品摆在台上出售,买卖一目了然,十分方便,赶马人牵着马便可以买东西。有的店铺为吸引顾客,还在铺台上放一瓦罐水和一把木瓢,供顾客和赶马人解渴。
如今,昔日宁静的古镇也成了游人不断到访的名站。爬山去看飞来寺,下山去吃“黑豆腐”,夜晚街巷的
篝火晚会、
蒙古四弦琴,好客热情的黑井村民时时显现着他们的淳朴和善良。
煮盐而生的烟溪
黑井地下之所以有那么多盐,是因为古代
云贵高原地区是一片汪洋,因地壳运动的作用,原本的海底上升变成高山,而海水里的盐分也就沉积在了山底。每隔一些年,地壳运动一次,这些盐分便沉积一层。黑井的地下200米到3400米之间存在着3个岩层,地下水在渗透过程
中将盐层溶解于其中,便成为了造福黑井的宝藏——
卤水汁,也就是盐水。这种卤水并不能直接煎制成盐,而是需要经过四次过滤,并用
石膏、木炭等吸收分解毒物才可放进锅里煎煮。
据《黑井盐志》记载,黑井有盐最早始于
唐朝:黑井当地人李阿牛在山里放牛,一只特别肥壮的
黑牛走丢了,李阿牛寻找黑牛到了一处井边,黑牛舔了舔井边的地面,便现出盐来。为纪念这头黑牛的功绩,此地以后就被称为“黑牛盐井”,后称“黑井”。事实上,自汉代起,黑井先民就开始采卤而食了,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代黑井就设有盐课提举司,元明清均称黑井。
但黑井还有另外一个美丽的名字“烟溪”。在武家大院对面开
客栈的老板李云松说,以前
黑井古镇日日煮盐,小镇上空永远漂浮着煮盐产生的气体,这些烟雾降落到田间路边的沟里,久久不散,便形成了一条烟雾溪,因此被人称为烟溪。在曾经的烟溪黑井,因这煮盐的气体,小镇“四季无霜、春夏无蚊”。
黑井的盐有多好,坊间流传的一个故事可作参考。传说上世纪30年代,民国要选出全国最好的盐出国参展,便取各主要产盐地的盐,分别放置在一摞豆腐最上层,最后只有放黑井盐的那摞豆腐从最上面一层到最下面一层的咸味都很均匀。且不论这传说的真假,随便在
云南省问一问老人,他们都会告诉你,
黑井古镇盐腌出来的
酸菜特别鲜美。
明洪武年间,来自大半个中国的64户灶丁奔赴黑井大力开发盐业。有传言称,这些灶丁其实都是因为犯了错被贬到黑井的,但无论真假,这64户人确实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的努力为黑井的发展乃至最终的辉煌提供了深厚的经济基础。
传说
风光一时的武家
武家的起源如今已不可考,曾有人说武家就是洪武年间入黑井发展
中盐集团那64户之中的一户。但黑井知名的老导游武舜碧肯定地说,这64户的名单他曾仔细看过,并无一家
武姓在其中。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崇祯时期,因
张献忠的残暴统治,武家在离黑井不远的水田村躲了几年,后落户黑井。武家在黑井初期也做过教书先生,后来才开始做生意。
清朝
乾隆,黑井流传着“黑井五子”的说法:武家的银子、何家的儿子、张家的胡子、杨家的才子和李家的租子。由此可见,当时武家的财富就已经在镇上独占头了。如今黑井最气派的老房子武家大院,就是清末
武维扬的父亲武继祖所盖。当时武家的生意如日中天,为显示富甲一方的气派,武继祖所建的大院依山就势,108道门、99间房、三檐六滴水表现得极为张扬,房屋装饰极尽奢华,还建有隐秘的防御、逃逸设施,隐含有“六位高升、四通八达、九九通久、
王隐其中”之意。到了武维扬这辈,更是继续炫耀着自家的财富。同是黑井的盐商,武维扬家却自己养着一队保商队,全副武装,甚是神气。作为一个弹丸之地的商贾,武维扬甚至领先于全
云南省的商人,成为当时继云南省长之后第一个拥有小轿车的人。
不过,武家并非一直是黑井首富。武舜碧说,民国后期,
武维扬家吃过几次官司,花掉不少钱,家道便已开始走下坡路。而传说武家所捐的那架飞机,武舜碧说应该是出于无奈才捐的,之后武家便基本空掉了,家里只能现赚钱现吃饭。而与之相对比的是,当时的另外一家盐商李家光是袁大头就装了七八个汽油桶。“那时比武家有钱的盐商其实不少,只不过大多不张扬。”
关于武维扬家,还有一些不好的说法。据说,武家后期之所以暴富,是因为他们在向外贩卖私盐的同时,还会换回
罂粟牟取暴利。这也是为什么武舜碧说武家虽然有钱,但在黑井却并不受人尊敬的原因。李家作为黑井知名的书香门第,自然不屑与武家交往,就连武家的本家上武家也渐渐与之疏远。不过在黑井镇文化站工作、对地方历史颇有研究的李明华说,虽然武家确有贩私盐一说,但因武家并非扰乱地方的乡间恶霸,且赚来的钱也会用于乡间建设、帮助解决镇上居民的生产生活,因此武家才能在当地立住脚,并且与官府关系始终不错。武家甚至与省里的关系都很不一般。据传,
武维扬被枪毙时其实省上的领导是要保他的,只不过文件下达没能赶上行刑的速度。
不管民国末期的武家是否如传言所说已经外强中干,反正解放后,随着武维扬被认定为黑井最大最恶的地主被枪毙,武家所有的财富都被没收充公,武家的族人也纷纷出逃。至今,黑井已经再无这第一盐商后代的踪迹。
几起几落的制盐业
从明朝到民国时期的500多年间,黑井
制盐业也是经历了几起几落——从默默无闻到全省独大,其间贩卖私盐一直难以禁止,甚至几度难以控制。明正德年间黑井更是受到特别“照顾”,每取7
石盐的盐税要高出其他地方1两银子。所以尽管当时工艺落后,但所缴盐税却是黑井史上最高。清朝
爱新觉罗·颙琰后期,黑井盐在产量上又达到一个顶峰。民国1936年到1938两年,因为受到战争影响,黑井的盐税一加再加,一个盐商一年要缴的盐税约75万个袁大头,换算成银子近12万两,如此重税也让不少盐商撑不住而破产。不过,不管各个时代如何变迁,从明朝黑井隐藏在深山内的宝藏开始被挖掘起,之后的500多年间,黑井的盐的确卖到了
滇东北、
云南省、
四川省、
湖南省等地,而走私的黑井盐,更是远销到
越南、缅甸、
尼泊尔等东南亚国家。黑井人也因此而“一夜暴富”,成就了云南盐业史上的一段传奇。根据史料记载,曾有101名流官到此任提举,明朝、清朝中期至清末民初,黑井上缴的盐税分别占到云南盐税的64%、50%和46%之多。
古盐井洞口杂草丛生
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康熙30年,中国的盐务政策一直是官卤、民煎、官收、商运、商销。康熙30年以后直至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最后两个环节也由官府掌控,变成官运、官销。嘉庆2年,因为地方盐官需要产盐量来加官进爵,便拼命生产盐。政府收足官盐后的
余盐才卖给百姓吃,这些余盐甚至会掺30%的泥巴。时间一长,百姓不干了,便打进了衙门,朝廷这时才赶忙安抚百姓。事件平息下来后,云南巡抚就首先在当地执行民运民销——虽然所有灶户生产的盐还是统一称为官盐,但灶户也可以参与卖盐从中牟利了。
民运民销开始后,黑井的灶户们便将自己的致富之路延伸到了黑井以外的地方,上武家、下武家、两个李家就是当时几乎垄断了黑井的灶户,并且同时在外面经营盐号和其他生意的几家大盐商。那时,黑井商人在
昆明市开的盐号和其他商号,几乎都集中在拓东路及
武成路上。
作为国家财产,盐井都属于国家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有百姓想做
制盐的灶户,就可以投资打盐井,几人合资是当时常见的方式。盐井打好后,官府会派人检验该井内
卤水汁的浓度,登记在册,然后选择灶户,给予其在此井取卤的资格。打井的人也有可能无法成为这口井的灶户。灶户资格往往都是世袭,新的灶户想要得到官方认可,就需要达到官方要求的标准。
每家灶户可以在哪几口井取卤、每天取多少桶都是由官府定好的,根据取卤的多少,官府会规定每日灶户要交出多少盐巴。灶户的盐巴出锅上交前,也必须印上该灶户的印章。交出该交的盐之后,如果灶户还有剩余,便可自行处置了。那时黑井的私盐,只要出了黑井镇口的一个关卡,价钱就可以翻上3、4倍。谁不想靠这些
余盐赚钱?而想要有剩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卤夫在挑
卤水汁的时候,尽量装满,而且在回来的路上尽量不洒。由此,卤夫的地位便可想而知,即使是再大的灶户,也要讨好卤夫。所以,看上去是低下的苦力活,但黑井的卤夫只要上午挑完卤水就有一枚“袁大头”的收入,足以养活一家人之外,还可以攒下钱来置家产、赌博、抽大烟。因此,卤夫这份工作也像是个金饭碗,需要执行世袭制。李云松的外公,就是一个卤夫。李云松说,当年外公和几个卤夫干脆就合伙供养起一间寺庙,干完活之后便上寺里去玩耍,吃住都由寺庙提供。
文人出身的盐商
黑井的盐业和黑井的教育业几乎是同时开始发展,500年间二者可谓互相扶持、亦步亦趋。黑井的教育为商界输入了不少盐商,这些盐商也遵循黑井的传统大力支持教育业。
明朝
朱棣抢下
朱允炆的江山后,建文帝不知所终,成为史上一大悬案。但武舜碧说,在
黑井古镇的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即
永乐四年,正四处流亡的建文帝曾带着随从到过黑井,并办起了黑井的第一所书院——烟溪书院。一年后,建文帝离开黑井继续逃亡,但跟随他办学的
李姓一家,则留在了黑井继续教书。武舜碧说,这李家,就是黑井的第一代教书先生。李家至今还有一位叫
李炎的后代留在黑井,靠打零工为生。
武家大院的武家,在黑井又被称为下武家。之所以加个下字,是为了区分位于黑井镇以外的村子里、同是盐商的上武家。武舜碧就是上武家的后人,多年来,他走访黑井坊间的老人,收集所有留下来的文字和记忆,并从1997年开始,自封导游,向游客讲解这些历史。武舜碧说,上武家祖上本是武官,,崇祯七年即1634年,来到黑井时,黑井的教育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十分发达,但另一方面却因民间走私私盐现象严重,而导致盐税收入还不到
正德时期的六分之一。上武家在黑井定居下来,几代之后,也加入了黑井教育者的行列。武舜碧说,后来,教书更是成了上武家代代相传的家训:即武家每一代的长子都必须从文,参与黑井的教育事业。武舜碧说,清朝的一段时间里,黑井几乎充满了李、武两家的学生。两家的老师在黑井本地十分有威望,民间甚至还流传着“不知官府、只知李武”的说法。
因为自明朝以来的教育至上的风气,黑井出了数不胜数的知识分子。百姓教育程度高了,整个黑井的社会风气也比其他地方更好,整个黑井的民风都相当淳朴。李云松说,黑井人很推崇文化及忠、义、孝这些品德。镇上的人写字都鲜有行书、
草书,而是以正楷居多,取其堂正之意。另外至今仍为黑井人津津乐道的一点就是,哪怕在黑井盐业最为鼎盛、黑井每日迎来送往数万马帮和生意人的时候,黑井也没有一间青楼。
除了教育之外,黑井另外一个让人自豪的方面,是丰富的宗教文化。远在
南诏时代,佛教就已传入黑井,随后
道教、
伊斯兰教也相继进入。小小的一个黑井镇上,大小寺庙庵堂就有56座、文笔塔5座、石牌坊5座,历代遗留
碑刻65块。除此之外,小镇上还分布着密如繁星的戏台、书院、藏经楼、公学、私塾、
孔子庙……
黑井的大龙祠里有一座
云南省最大的、保存完好的古戏台。古戏台与大龙祠连为一体,合为一座走马转阁楼式建筑。滇剧是黑井的主打剧种,其演出规模和水平都是一流的。
李炎说,当时黑井已经具备了与
昆明市相同的演出条件,滇剧的行头,昆明有一套,黑井必有一套。昆明所演出的曲目,包括各种折子戏,在黑井都能完整地演出。而老黑井人欣赏滇剧的水平更是一流,当时在昆明排演的大戏,都要先到黑井演出,过得了黑井人的眼,才向其他地方推广。
由于文风昌盛,历来尊师重教,黑井得以人才辈出,单清朝一代,就有8人考中
进士,元代至民国年间,共有进士13人,1人被皇帝钦封为“武功将军”。还有传言说,何家的四子何良,更是应招入宫参与编写《
四库全书》的作者之一。至民国年间,黑井的书院还担负为陆军讲武堂输送人才的任务,后黑井果然出了5位将军,1位议会议长,4位县团级军政长官。
上武家的威望,不只来自于其代代相传的教育精神,还有上武家的财富。
满族入关,抢占了大明江山之后,在
永历时期积极卖盐抗清的黑井就成了要被严加控制的重地,作为
意识形态传承的教育,自然成了朝廷首先要控制的对象,于是烟溪书院就被定性为反动书院。清雍正年间,黑井遭遇了第二次拆学,书院的先生们也被驱散回家。
到了康熙49年,黑井终于恢复办学,但官府并不提供资金,而是要求民间自主办义学。当时李家的
制盐生意已经颇赚了一些钱,但李家的当家人李名远还是放弃了生意,而且拿出自己家的钱,带领民间学士办起了义学。他专门购置了一处土地,叫做“学田”,以租养学。上武家与李家历代交情匪浅,
李炎说两家几代以上还拥有一层表兄妹联姻的世亲关系,按照辈分,李炎是要称呼武舜碧叔叔的。恢复办学后,将办教育列为第一祖训的上武家当然也随着李家一起回头继续办教育,不过,上武家的生意也并没有放弃。武舜碧说,一直到近代,上武家连续几代每代都只有一个男丁,才只好渐渐放下了家族的制盐生意,遵循家规,专心教书。
李武两家世代悉心培育的烟溪书院,后几经变迁,先是更名为南山书院,经雍正时期一度停办,后又并入了龙江书院。清朝光绪后期废除科举,全国办高等小学堂,龙江书院便搬至万春高等小学堂,1938年被毁。
至于两家人的财产,则在解放后的土改中全部被没收充公;两家的人被定性为地主,成员四散;而上武家的生意也彻底消失。
无论武舜碧、李炎还是李明华,都认可黑井发达的教育对黑井的商业起到了不小的促进作用,而且,黑井的盐商中,有不小的一部分是文人经商。黑井的教育发达,知识分子多,当地人对有学识的人自然而然十分敬重。因此像上武家、李家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因为拥有相当的地位,做生意也会更为顺利。反过来,这些文人尽管不少都“
下海”经商,但对教育事业却始终支持,贩盐所赚的钱,也会投入教育中去。如此,才让黑井的盐业和教育业互为促进,鼎盛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