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地(学名:
地鸫属 sibirica)为
鹟科地鸫属的鸟类,俗名白眉麦鸡、西伯利亚地鸫、地穿草鸫、阿南鸡等。体长21-24厘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
西伯利亚地区的达乌尔地区。
雄鸟上体自前额、头顶至尾上覆羽深蓝灰色或黑灰色中央一对尾羽亦为深蓝灰色或黑灰色具不明显的暗色横斑,外侧尾羽黑褐色,外羽缘沾灰蓝色具白色端斑。翅上小覆羽与背同色、呈深蓝灰色或黑灰色,其余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具小的白色端斑,大覆羽具不显著的淡棕褐端斑。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缀
橄榄褐色,内翈中部具白斑。眼先黑褐色,眉纹白色粗长而显著,耳羽黑褐色具细的污白色羽干纹。下体颏污黄色,喉、前颈、胸暗蓝灰色或黑灰色,下胸、腹侧白色具蓝褐色端斑,形成横斑状。腹中部和肛周污白色,尾下覆羽白色。
雌鸟眉纹皮黄色,眼先黑褐色,颊和耳羽皮黄色,羽缘缀橄榄褐色,额棕褐色或锈棕色,其余头、后颈至尾上覆羽等上体橄榄褐色有的微沾灰色。尾黑褐色沾橄榄色具隐约不显的暗色横斑,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翅上覆羽暗褐色,外翈羽缘棕褐色或
橄榄褐色,大覆羽、中覆羽尖端缀褐色斑点。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棕褐色。下体颏、喉污白色沾皮黄色,喉、胸、颈侧和两胁皮黄色或污皮黄白色,除颏、喉外,各羽均具棕褐色或褐端斑,在下体形成鳞状斑或横斑,腹至尾下覆羽白色,尾下覆羽基部橄榄褐色,仅端部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暗褐色。羽端污白色。
幼鸟头棕褐色具细窄的皮黄色羽干纹,其余上体暗橄榄褐色或蓝灰色、具窄的暗赭色纵纹。眉纹白色有褐斑,耳羽皮黄色有褐斑。翅上覆羽棕褐色,羽端皮黄色,外侧两对尾羽具白色端斑。下体棕赭色具暗色羽端,形成鳞状斑,颏、喉为淡赭色或皮黄白色无斑,有的喉侧具暗褐色纵纹,胸较暗呈暗褐色,散布有皮黄色斑点,腹至尾下覆羽污白色或皮黄白色。
繁殖于亚洲北部;冬季迁徙经东南亚至
大巽他群岛。不常见的季候鸟。
亚种sibirica繁殖于中国
东北地区。
指名亚种及davisoni迁徙时经中国东部省份。在中国繁殖于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或许也繁殖在
河北省东北部至北京的山地,曾于6月初在北京香山采得标本;迁经或越冬于河北、北京、
河南省、陕西南部和
甘肃省西南部,一直往南到
广东省、我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
海南岛、
广西壮族自治区、
福建省,东至山东半岛、
江苏省等东部沿海,西至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等省。
白眉地鸫主要栖息于林下植物发达的针
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和针叶林,尤其喜欢在河流等水域附近的森林中栖息,迁徙期间也出入于林缘、道旁、农田地边和村屯附近的丛林地带。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期间亦见成小群。地栖性,主要在地上活动和觅食,善于在地上行走和奔跑。性隐蔽,平时多隐藏在树枝叶丛中或在灌木和草本植物茂密的地方活动和觅食,遇人或受到惊扰,立刻飞到附近树上,飞行迅速,但每次飞行距离不远。
春秋迁徙季节也到开阔的农田地中觅食。
迁徙:部分
夏候鸟,部分冬候鸟和旅鸟。
指名亚种部分在中国
东北地区繁殖,每年4月中下旬迁来东北地区,9月末10月初南迁。
中原地区其他地区多为旅鸟。
叫声:于越冬地发出恬静的联络笛音“chit”或“stit”。鸣声为两个短促
音节的“chooeloot…chewee”接以唧唧啾啾的“sirrr”声。
繁殖期5-7月,在中国长白山的观察,通常营巢于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林下灌木较发达的沟谷与溪流沿岸树林中。巢多筑在林下灌木和小树枝权上,距地高1.3-1.9米。巢主要为枯草茎、枯草叶、树皮纤维、
苔藓植物和泥,泥主要用于涂抹巢外壁和巢边缘,内垫有
金鱼藻茎、草叶和
松针等材料。巢呈碗状,大小为外径12.0-14.5厘米,内径8.5-10.5厘米,高8.0-11.0厘米,深5.5-7.0厘米。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4-5枚。卵淡蓝色被有大小不等的棕褐色斑点,卵为梨形,大小为19.0-21.5毫米×29.0-31.5毫米。
白眉地鸫华南亚种(
黑枕黄鹂马来亚种:
地鸫属 sibirica davisoni Hume,1877):繁殖于萨哈林岛南部和
日本,越冬于缅甸、
越南、马来半岛和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在中国系旅鸟,仅予迁徙期间见于江苏沙卫山岛、贵州都匀、
福建省西北部和
广西壮族自治区。该亚种雌雄羽色均较
指名亚种暗,雄鸟上体几乎为黑色,而不是指名亚种的蓝灰色,腹部也少白色。
白眉地鸫指名亚种(学名:Zoothera sibirica sibirica Pallas,1776):繁殖于中国、
俄罗斯西伯利亚中南部和东南部及
远东、蒙古和
朝鲜,越冬于
印度、
老挝、越南、
泰国、
柬埔寨、
日本、马来西来和印度尼西亚。在中国繁殖于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帽儿山、
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
张广才岭,
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山、通化、
浑江区、长白、
临江市、
和龙市、
敦化市、
安图县、吉林、蚊河。
新宾满族自治县、
丹东市、
大连市、
盖州市、
沈阳市、
营口市、
北镇市,
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呼伦贝尔市等地,迁徙或越冬于
河北省,北京,
山东省,
河南省,
陕西省,
甘肃省,四川南充、
万源市、屏江、
峨边彝族自治县,贵州兴义,云南盈江、
勐腊县、
景东彝族自治县、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湖南,江苏,福建,广东,香港,广西和
海南岛。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同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全球数量规模尚未量化,但具体国家人口估计数包括:中国约100-10000对繁殖对和约50-1000只迁移个体;
日本约100-10000对繁殖对和约50-1000只迁移个体;
俄罗斯约100-10000对繁殖对和约50-1000只迁移个体(巴西,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