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争是指明末东林党与皇权的抗争和与宦官集团的对垒。东林党争的政治目标都是为了挽救当时日渐衰败的封建政治,均以言论为主要政治行为展开救世运动。
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削籍回乡的吏部文选侍郎
顾宪成集合同道,在无锡东林书院聚徒讲学。他们抱道忤时,强调明辨是非,主张济物利人。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显然,顾宪成等人开讲于东林书院,目的在于聚集天下人心士气,影响朝政时局。一时间,东林书院名满天下,政敌诬其意气相投者为“东林党人”。历史上并非真的有过这么一个“党”,而是指历史上有过一批被称为“东林党人”的人士。他们是当时富有责任感、较为正直的士林精英。由于反复遭受打击,名声日隆,东林党人成了那个时代正义和良知的代名词。东林党得势时期为明末
崇祯时期,崇祯帝即位后大肆追捕阉党并任用东林党人。东林党有着极强的道德标准,他们能找出社会上的问题,但是从未有找出解决的办法,所以美国学者贺凯对于东林党的评价是“他们是一支重整道德的
十字军,但不是一个改革政治的士大夫团体。”
历史起源
从万历时代的国本之争、明末三案、京察之争,就有东林党争的影子。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吏部郎中
顾宪成因为得罪了皇帝而被革职,他与
高攀龙、
钱一本等在家乡无锡东林书院讲课,“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常常和东林书院中人谈论朝政得失,他们渐渐形成了一个在野集团,被称为“东林党”,《明史·孙丕扬传》说:“南北言官群击
李三才、
王元翰,连及里居顾宪成,谓之‘东林 党’。”;他们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时政等意见,得到广泛支持,同时遭到朝臣、宦官的激烈反对。
同时期的
浙江省宁波人
沈一贯纠集在京的浙江籍官僚,结成东林党的反对派,被称作“浙党”,以
官应震、吴亮嗣为主的楚党,和
山东省的齐党皆依附于浙党,合称“齐楚浙党”,其它以地缘关系结成的党派还有
宣党和昆党。宣党、昆党、楚党、齐党、浙党与东林党人相互攻击,“东林党争”绵延数十年,几无宁日。《王学质疑》提要说:“夫明之亡,亡于门户;门户始于朋党;朋党始于讲学。
”
夏允彝《
幸存录》在“门户大略”说:“自万历以前,未有党名,及四明(沈一贯)为相,以才自许,不为人下,而一时贤者如
顾宪成、
孙丕扬、
邹元标、
赵南星之流,蹇谔自负,每相持。附四明者,言路亦有人。而宪成讲学于东林,名流咸乐于趋之,此东林、浙党所白始也。”《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亦载:“党祸始于万历间,浙人
沈一贯为相,擅权自恣,多置私人于要路;而一时贤者如顾宪成、
高攀龙、孙丕扬、邹元标、赵南星之属,气节自许,每与政府相持。而高、顾讲学于东林,名流咸乐附之,此东林党祸所自始也。”
党争起源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由吏部尚书
孙鑨、左都御史
李世达和考功司郎中
赵南星主持的癸巳京察,臣僚 乘机徇私毁誉,结援同党,有大批的大臣被罢免,吏部文选郎
吕胤昌、给事中
王三余,均被斥黜。
御史袁可立因申救同僚直接触怒辅臣
沈一贯,沈一贯怂
朱翊钧直接将袁可立罢官,引起轩然大波。事后言官又劾论吏部稽勋司
员外郎虞淳熙、兵部职方郎中
杨于庭、
主事袁黄。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东林党人
杨时乔与左都御史
温纯主持乙巳京察,距癸巳已十二年,期间爆发了“
伪楚王案”,形成沈一贯与
沈鲤两大集团的斗争,沈鲤借机贬浙党官员给事中钱梦皋、钟兆斗及御史张似渠、
于永清,沈一贯则称病闭门家居,最后内阁只剩
朱赓一人,
叶向高曾说“廊庙空虚一也;上下否隔二也;士大夫好胜喜争,三也;多藏厚积必有悖出之衅四也;凤声气习日趋日下莫可挽回,五也”。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辛亥京察,由年届八十的吏部尚书
孙丕扬主持,徐绍吉、周永春等策划倾覆东林,被吏部右御郎王图制止。这时期朝廷的党争形成南党和北党之争,互相攻击,
京畿道御史徐兆魁说:“东林所至,倾动一时,能使南北交攻,角胜党附”。
日后阁部大臣,长久缺员,
朱翊钧亦置之不理,《资治通鉴三编发明》说:“楚宗事至是几十年矣,而廷臣犹以世卿右王之故,相继论劾,借端攻击,报复相寻,朝事已不可问”。
叶向高先后上疏百余次,力陈:“今自阁臣至九卿台省,曹署皆空,南都九卿亦只存其二”,“
皇帝万事不理,以为天下长如此,臣恐祸端一发不可收也”。吏部尚书
孙丕扬曾推荐
沈鲤、
郭正域、
顾宪成、
赵南星、
高攀龙等,
赵顼一概不理。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浙党吏部尚书
郑继之主持丁巳京察,是神宗朝最后一次京察,齐(
亓诗教、周永春)、楚(
官应震、
吴亮嗣)、浙(姚允文、刘廷元)三党大肆斥逐东林党人。至此
牛李党争,愈演愈烈。
泰昌元年(1620年)的
移宫案中,
杨涟、
左光斗等东林党人拥立太子
朱由校继位有功,赵南星、高攀龙、
顾大章、
夏嘉遇、
周宗建、
袁可立等重新启用。1623年(
天启三年)东林党人主京察,又逐齐楚浙党,明末考核京官的制度成为党争的工具。明末国子
祭酒倪元璐说:“其始天子静摄,听臣工群类之自战而不为之理,所谓鼠斗穴中,将勇者胜耳。故其时其血玄黄,时胜时败”
天启三年(1623年)京察,
赵南星掌吏部,力斥浙党、齐党、
宣党等三党官员诗教、赵兴邦、
官应震、
吴亮嗣等“先朝结党乱政”,议当罢黜。
东林党狱
朱由校时,政治极度腐败,太监
魏忠贤独揽大权,自称“九千九百岁”;实行血腥镇压,他控制卫厂特务机构,爪牙遍及各地,随意杀人,施行刑罚。他又拆毁全国书院,许多东林人物被迫害致死,朝野忠良尽去,还殃及边防将帅,如
熊廷弼、
孙承宗、
袁可立等。
崇祯继位后,对东林党的迫害才告停止,东林党在崇祯初年暂时抬头,但明思宗又说:“朕御极之初,撤还内镇,举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营私图,罔恤民艰,廉谨者又迂疏无通。”在处斩
袁崇焕后,东林党的声势又告衰落,皇帝最后只能信任宦官,阉党势力复起。
东林诸人,多数是知直不知曲的“君子”,对个人声名之看重甚于国家利益,争意气而不争是非,君臣之间尤喜意气用事,明万历
朱翊钧则因为立储一事与大臣反复较量,最终虽屈服于众意,但深居后宫不问国事达三十年之久。
黄宗羲《
明儒学案》说:“天下君子以
清议归于东林,庙堂亦有畏忌。”“东林中亦多败类,及攻东林者,亦间有清操之人。”“方东林势盛,罗天下清流,士有落然自异者,诟随之矣。”凡不合东林人士法眼者,就被视为小人,齐楚浙党不一定服气魏党,但一时走投无路,大多投靠
魏忠贤门下。魏忠贤的助手
魏广微之父
魏允贞生前和
赵南星、
顾宪成是好友。魏广微当了
大学士后,以子侄辈的礼数三次登门拜访,赵南星硬是闭门不纳,逢人便说“见泉无子”,魏广微深恨不已,怂恿魏忠贤残酷镇压东林党人。高阳批评赵南星“正气可敬,却微嫌刚愎,行事直道而行,不说后果,因而把一些游离分子都逼到阉党那面”。
南北党争
甚至是到了
清代都还有明末党争的阴影,如
顺治时期
冯铨与
陈名夏的北党与南党之争,冯诠原是依附魏忠贤的阉党,而陈名夏是东林党之后。清初大量引用明朝旧宦,明末党争的弊端在清初政局立即反映,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
浙江省御史吴达上疏弹劾阉党余孽冯铨及其党羽
孙之獬等,给事中许作梅、庄宪祖等纷纷上疏支持吴达。
爱新觉罗·多尔衮最初未表态,终于决定支持冯一派,公开申斥
龚鼎孳,并将
李森先革职。孙之獬也被革职,永不叙用。
康熙时,党争与
满族权贵内部矛盾纠缠在一起,康熙时期的朋党主要有拜党、明珠党、索额图党、皇子党等。
康熙帝深知党争之害,但鉴于满汉之间的矛盾,却也不加以整顿,他与满人贵族谈话总称
汉族官员为“蛮子”,甚至骂道:“蛮子那有一个好人!”
历史评价
美国学者贺凯(Charles O.Hucker)在《明末的东林运动》一文说:“明末东林运动的失败,代表传统
儒家价值观念与现实恶劣政治势力斗争的一个典型,他们是一支重整道德的
十字军,但不是一个改革政治的士大夫团体。”
美国学者
费正清与
埃德温·赖肖尔《
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论及东林书院时,写道:东林书院“以一场道德的改革运动重新确立儒家行为的传统准则”,“他们强调道德完善的极端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