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都村
河南洛阳新安县铁门镇下辖村
韩都村位于新安县铁门镇东南2公里处,距县城西约10公里的涧河北岸,陇海铁路310国道从其北部而过,东与南岗村接壤,辖5个村民组,1320人,原有耕地520亩,近年电力集团占去400余亩,现有120亩。
韩都村居民百分之九十为耿姓,没一户韩姓,之所以称韩都是与隋朝名将韩擒虎有关。
村庄简介
村没有任何集体收入,人均1500余元,群众以劳务经济和第三产业为主,村庄规划整齐,环境优美,绿化率达20%,新建村卫生室、便民超市,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全村80%的农户信奉共产主义,除了学生和小孩,多数是留守的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人。
电厂占地情况如图所示,由于电厂占地,本村的耕地已经很少,并且由于光污染和灰尘污染,造成本村大面积土地不能正常耕种,有将近有一半被占土地闲置,无人耕种。
村名由来
该村为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家乡,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民间信仰中,韩擒虎威声动俗,死为“阎罗王”,因为“无王不都”,于是该村被称为韩都。
唐朝名相房玄龄编的《隋书·韩擒虎传》中记载:韩擒虎病重临死前夕,邻居的母亲去看望他,发现他家门前仪卫俨整,犹如大王的威仪。她奇异地问这些人干什么,其中一人回答说:“我来迎王。”说完这些话,这些人就不见了。过了一会儿,那些仪卫突然又出现了,奔跑到韩擒虎家门前,大声说:“我要拜见大王!”人们问要拜见什么王,那些人答道:“阎罗王!”韩擒虎的子弟们要抓住这些人来打,被韩擒虎阻止,他还大声喊道:“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斯亦足矣。”随后不久,韩擒虎就去世了。从正史的记载来看,韩擒虎死后做阎罗王的传说,在初唐时颇为盛行。
另外,在敦煌市传世文物中,一卷《韩擒虎话本》,更是惟妙惟肖地描述了韩擒虎被请做阴司之主的传说。1907年到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马尔克·斯坦因买通道士王园录,从敦煌藏经洞盗走万余种珍贵文物,其中的《韩擒虎话本》全卷218行,共5752字,被收藏在伦敦博物馆。
有了这种种传说,再加上中国古代“无王不都”的观念,韩擒虎的家乡从唐初即以“韩都”为名。
韩王庙前成一村,明代至 今人鼎盛
建制沿革
韩都村的位置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变迁。根据有关记载,韩都村旧址为上韩都,南距现村址约1公里,明代万历年间,毁于山洪,才迁到现址。
著名人物
韩擒虎,《元史》中的《北史》、《陈书》、《隋书》皆有记载。他字子通,生于公元538年,河南东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置郡县时设新安县县,东魏兴和中改称东垣县,隋初仍称新安,唐武德元年又复称东垣)人,出身将门世家,先祖韩景仕为拓跋宏时的阳郡守。他的父亲名叫韩雄,少年时就勇力绝人,为北周代名将,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觉即位,进爵新义郡公,因病逝世后,宇文邕给他谥号威公。
韩擒虎病逝后,朝廷用隆重的礼仪,将其归葬故里。韩擒虎墓位于庙头小学附近,坐北朝南。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他的墓冢还保存得比较完好,占地一亩多,四周砖石围砌,高达4米。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隋朝的开国元勋,还在墓冢前建设了一座规模庞大的韩王庙,春秋两季进行祭祀。
历代封建王朝为了看护韩擒虎的坟墓,都曾专门派人在此居住管理。明代以后,不断有百姓迁移到韩王庙前居住,渐渐形成一个村落,遂依庙取名为“庙头”,为庙头村。
现韩擒虎墓和韩王庙早已荡然无存,只有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的《修补韩新义公庙序碑》和一段《万善同归》残碑还留在原址上。另外,庙头小学门前还保留有两座石狮,造型生动,规制奇特,据说也是韩王庙前的旧物。
看着眼前的情景,不由地让人想起明代王锡创作的《韩公碑》:“秋风斜日草萋萋,柱国荒涧水西。功业昔曾掀宇宙,衣冠今已化尘泥。断碑有字文难辨,古树无枝鸟尚栖。可笑当年陈叔宝,空飞高阁与云齐。”
参考资料
信仰,万千农民进教堂.新浪网.2018-08-03
村庄简介.庙头村.2018-08-03
目录
概述
村庄简介
村名由来
建制沿革
著名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