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话
广西地区方言之一
平话是汉语的一种独特方言。过去,人们通常将汉语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赣语粤语和闽方言七大方言。然而,随着语言学界对平话的研究不断加强,许多学者认为平话具有与其他汉语方言不同的音韵系统,应被视为汉语中的一个独立方言。平话使用人口200多万。
平话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的一种方言,主要分为桂南平话和桂北平话。在过去,平话在广西具有权威地位,但后来被官话(在广西南部地区为广府片粤语)所取代。平话有多个别称,如蔗园话、客话、百姓话等,其中平话、客话、百姓话、本地话、土白话是其自称的名称。由于桂林市南宁市这两个广西“省会”城区及其周边县的汉族人均自称其所操语言为平话,因此平话这一方言名称广泛使用,未被广西平话各方言点群众排斥。民国时期的《广西民政视察报告汇编·言语种类及区域》(1932年)和《广西年鉴·民族语言》(1935年)也将这一汉语方言称为“平话”。
关于广西平话的归属问题,学者们的观点存在分歧。一部分学者主张将桂南平话归类为粤语,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桂北平话与湘粤土话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后,才能对其归属做出明确的结论。
简介
习惯上以柳州市为界,将平话分为桂北平话和桂南平话,南北两者差异大,北部平话内部差异亦大。桂北平话语音系统与西南官话、桂北湘方言、客家话、粤语、闽方言均不像,混合程度高,通用程度低。桂南平话在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受粤语影响较大,内部差异不大。其中桂南平话传统上将其归入粤语,但在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把平话列为一个不属于粤语的汉语方言。与此相关的讨论散见于各种学术平台,至今未达成统一的意见。
使用地区
平话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铁路、河流等交通线附近的城市郊区、集镇和农村,城区一般没有集中的分布(只有个别小城市例外,如宾阳县城内多数人说平话)。以桂林市郊县、永福县南宁市郊县平话居民较集中。从灵川县沿铁路到南宁市、横州市,以及江上游、右江沿岸,沿途水陆交通要道附近,都散居着平话居民。湖南省与广西毗连的道县宁远县蓝山县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十多个县的集镇和部分农村也有分布。此外,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等地也有一部分人使用平话。
关于使用平话的人口,《中国语言地图集》A2“中国汉语方言图”文字说明,以及B14图的文字说明都说使用平话的人口大约二百多万人。
桂南平话主要使用于宾阳县邕宁区、横县、贵港市上林县马山县等县和南宁市郊区以及左、右江流域的一些集镇和部分村庄中。
从桂林以北的灵川向南,沿铁路(古官道路线)到南宁形成主轴线,鹿寨县以上为北段,柳州市以下为南段。北段从桂林、临桂经龙胜、永福、阳朔镇平乐县到富川、钟山、贺县一带,是桂北平话的分布地区。南段南端从南宁由水路分出三支,右江支到百色市(再远至云南富宁),左江支到龙州县邕江支到横州市,是桂南平话的主要分布地区。南段北端从柳州、柳江沿融江北上,经柳城、罗城到融水、融安一带,虽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语音上另有特点,仍可归属桂南平话。平话在各地有不同称呼,如百姓话、土拐话、蔗园话、客话(不同于客家话)、某某(地名)土话等等,平话是统称。平话的使用人口估计不下三四百万,其中以桂南为多。除汉族外,也还有个别地区的瑶族壮族仫佬族侗族使用平话。
语言特点
各地平话有一个共同的语音特点,即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塞音塞擦音大多不送气,和全清声母合流。以灵川三街话(桂北平话)和南宁心圩话(桂南平话)。各地平话有或大或小的差别。桂北平话内部分歧较大,桂南平话内部一致性较高。以南宁市亭子平话为代表的桂南平话语音系统声母22个,韵母43个。根据研究人员发表于学术刊物上的材料,平话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项:
(1)保留入声(塞音韵尾)分尖团;
(2)中古汉语中先、萧等三等韵的主元音作细音,齐、痕等韵作洪音;
(3)歌、寒、唐等韵的主元音作a;
(4)全浊(浊塞音、浊塞擦音)清化,不分平仄,一律不送气;
(5)阳入分上下。
其中后三项常被引作平话独立于粤语的证明。但又有学者指出,若干粤语次方言也具有全浊不送气的特点,而阳入分上下在平话内部也不统一,相对于为数众多的粤(标准粤语,广州话)平两语的共同点来说,平话的特点尚不足以支持其成为独立的方言。
来源
据《宋史》及族载,说平话的居民祖先是宋代从山东省(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渭河平原秦人,称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这时,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还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至唐朝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到了金朝,设置了山东东、西二路,山东才真正成为政区名称。明代初期设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司。清代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名。古人以左为东,故又称山东省为“山左”。)随狄青南征广西壮族自治区屯驻下 来的。有一种传说认为平话是由北宋狄青征讨广南西路蛮首侬智高时(1053年)所率领的军队带入的。据史籍记载,侬智高平定以后,这支军队的一部分就留驻当地,不再北归。从所在地区看,侬智高的根据地是在左江流域境外越李朝的广源州(现越南高平省广渊县),而目前广西平话的分布以古官道、宾邕地区及左右江一带最为集中(云南富宁在右江上游,当时也属广南西路),似乎还反映出当时用兵和镇守的态势。从方言渊源看,留戍军队中多山东省青州、莱州市蓬莱籍人,而平话区的居民也大多以山东为祖籍,表明早期的情况正和平话相同。如荣城话:这一传说因为有历史记载和语言事实的支持,很多人认为可信。
关联
看来上述史实和平话、特别是桂南平话存在某种关联。不过平话的形成如果只和所说留戍军队相联系,恐怕是不全面的。桂北平话区就不存在与上述史实有关的传说。因此,比较稳妥的看法也许应该如梁敏、张均如所认为的,平话是汉唐以来从中原地区及湖湘等地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的移民、商人、官吏、军人所说的汉语,在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后来其他汉语方言的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一种汉语方言。
方言分片
从调类、调值的异同情况来看,云南省富宁县的平话跟桂南平话基本相同,而湖南省南部的平话则与桂北灵川等地的平话相近。因此,平话方言可以分为下列三片:
1.桂南平话,包括桂南和云南富宁一带的平话。
2.融柳平话,包括桂北的临桂区(五通和两江等地区)、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柳城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柳江区等地的平话。
临桂县平话话大概分四、五种,按照地域分布;北片义宁话(五通土话)----五通--保宁-中荣-宛田-黄沙方言;西乡话---西片两江渡头话;壮语茶洞部分地区及两江山口村委地区,;庙岭四塘话----庙岭乡四塘乡及两江东路地区(大厦,洲村两村委);六塘-会仙-南边山的南乡话等几种。
3.灵龙平话,包括桂北的灵川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八步区钟山县湖南省南部各县的平话。融柳平话和灵龙平话在《中国语言地图集》里,都叫“桂北平话”。
使用平话的人,其民族成分绝大多数都是汉族,但广西龙胜县泗水和江底一带 的部分红瑶和富川县的平地瑶均已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而改用平话。南宁市西部和南宁市仙葫开发区部分地区的壮族,罗城黄金、龙岸镇一带的壮族、佬族和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也有不少人兼通附近的平话,连他们的民歌也多用平话来编唱。平话在各地的自称不大一致,南宁市郊区、邕宁区平果市、桂北的临桂区湖南省宁远县道县、通道等地自称平话;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柳江柳城县一带自称“百姓话”。到了唐宋时期,平话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比较统一使用的公共通用语
桂南平话内部的一致性比较大,在桂北平话中,融安、融水、罗城、柳江、柳城的平话比较一致,它们跟桂南平话也比较接近,以声调为例,融安平话六个舒声调中有五个调的调值分别与桂南片的心圩平话相同或相近似;而灵川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地的平话因受湘方言和西南官话的影响,跟融安、柳城等及桂南平话的语音差别比较大,最显著的是入声韵的塞音韵尾[-p-t-k]消失,变成开尾韵母,原来的入声调或自成调类,或并入其他舒声调。请比较下列心墟、宾阳县等四处平话的声调,并拿南宁市粤语和广州话作为参照。
归属
平话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强势的方言。它的分布面积要大于现代平话。从汉越语反映的情况看,它的古全的语音特点早在十世纪前就已经形成。它还向周围非汉语大量输出借词。这种情况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在古代具有较为重要的军事经济文化地位有关。但清代以后,两广的经济文化重心移向沿海一带,广西地区相对变得落后,平话也开始衰落。如果说平话在早期还能对桂东粤西的粤语施加影响,都是不同方言影响的结果。
平话的分布地区日渐缩小。它不仅从绝大多数城市退出,退却到集镇和农村地区,而且逐渐由社会交际工具向家庭内部用语蜕变。官话,桂南平话区内粤语也日益通行。社会交际作用的逐渐丧失还使各地平话失去交流机会,导致方言分歧的加剧。而这一结果反过来又将进一步加快平话丧失社会交际作用的过程。
前文提到,关于平话在方言区划中的地位问题,要考虑到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平话在历史上无疑有过不同于其他方言的独立发展,而且对周围其他语言和方言有过重要影响。但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桂南平话可能融入粤语,桂北平话和湘南土话、粤北土话可能消亡。在这种情况下,把一个没有发展前景、又正在失去社会交际功能的方言和官话、吴、湘、赣、客、粤、闽等大方言并列纳入一级分类的系列,恐怕是需要斟酌的。但把它归入其他方言(如粤语),至少就目前来看,也还不适宜。而是作为各大方言以外的一种土话(这种情况可能不止平话一例)暂时搁置,同时注意它的发展,以后再作处理。
讨论方言的归属,既要着眼于方言共时的特点,也要注意历时方面有无共同 发展的经历。桂南平话和粤语语音相近,还必须探索平话的历史,说明它和粤语经历过共同发展的时期。但事实并非如此。
特别是明代傅友德沐英平定云贵高原(1382年)以后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存在不过六百多年。粤语是清初海禁大开、洋货涌入以后,由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商人、移民循水路带入桂东南的,存在也不过三百多年。客家话是清乾隆以后广东省沿海的客家人向内地反向移民时带入的,时间更为短促。湘语则主要是近一百年来由湖南湘语区的移民带入的。但据史籍记载,早在汉唐时就已经有汉族进入广西地区了。因此,广西当地必定早已存在一种和上述各种方言都不相同的汉语方言。这种汉语方言应该就是平话的前身,可以把它叫做“古平话”。
区别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的汉语方言有平话、官话(西南官话)、粤语、客家话和湘语等数种。就使用人口来说,平话居第四位。平话分布面积不大,又主要在集镇和农村地区,没有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方言。
桂北平话的分布地区大多也分布有西南官话。在官话的影响下,桂北平话的字音多有文白异读,文读音接近官话。桂北平话区属双方言区,平话多在本地人之间或家庭内部使用,正式场合或对外交际使用西南官话。
广西粤语的分布在桂东南较为集中,在桂南平话区则主要分布在城市,显得零散。桂南平话和当地的粤语有一些共同特点,语音面貌相近。
根据以上情况,不少人主张把平话,或至少是桂南平话归入粤语。不过桂南平话和当地粤语的区别还是相当明显的。
外来成分
平话中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塞音塞擦不送气的情况,粤北土话中更为少见。而且,湖南土话粤北土话中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的音符时值还有如下几种不同情况:
①全部为浊音,如湘南东安花桥土话;
②全部为送气清音,如桂北临桂两江,湘南桂东、宁远县,粤北曲江白沙周田、南雄乌、武江上窑、北江腊石、江石陂、仁化石塘等土话;
③因调类不同而有送气清音和不送气清音的区别,如湘南资兴谭村、新田南乡、粤北南雄百顺等土话;
④因声母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不同而有送气清音和不送气清音的区别,如湘南临武、道县宜章县桂阳县、敖泉、嘉禾县,粤北乐昌皈塘黄圃长来、连州星子保安、连南三江(石蛤塘)、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曲江犁市等土话。
以上古全浊声母因调类不同而有送气与否的区别是汉语中调类影响声母演变的情况。全部为浊音或送气清音可能是周围方言影响造成的结果,由此有可能产生这些土话的归属问题。这说明古平话在影响周围语言的同时,也会受到外来的影响。因声母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不同而有送气与否的情况无法以汉语的演变规律来解释,而是否是外来影响的结果,还需要在下面结合有关方言的情况来考虑。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使用地区
语言特点
来源
关联
方言分片
归属
区别
外来成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