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汗国是15世纪中期后由金帐汗国分裂而成的国家。13世纪初,
蒙古第一次西征,乌孙、克烈、乃蛮等部落也被迫西迁。
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
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各有部分地区是
哈萨克族的牧地。不久,由于领户分封,造成了金帐汗国新的割据局面,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的白帐汗国于14世纪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
景泰七年(1456年),白帐汗国最后一个
可汗巴拉克之子
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领哈萨克诸部东迁楚河流域和塔拉斯河流域,建立了独立的
政治实体——哈萨克汗国。
十五世纪二十年代,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乌孜别克汗国,其汗为阿布尔海尔汗。1456年,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领哈萨克人反抗阿布尔海尔汗的统治,向东迁徒,在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建立了哈萨克汗国。1468年,阿布尔海尔汗死乌孜别克汗国解体,原乌孜别克汗国的领地和属民臣属于哈萨克汗国。哈萨克汗国在哈斯木汗统治时期(1511~1523年)空前繁荣,疆域不断扩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据史籍记载,哈斯木汗统治时期,完全统一了哈萨克各部,形成了地域广大的哈萨克汗国。当时汗国的人口已达100万,军队有30万。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按区域特点和宗教系统,哈萨克汗国分成三个玉兹。这是古代部落联盟形式,也是一种地区管理制度。每个玉兹都包含若干个部落。17世纪末至18世纪,哈萨克汗国不断遭受来自东方的蒙古准噶尔部的侵犯,大、中玉兹降服于准噶尔部。1757年,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大、中玉兹归服清朝。直到18世纪末,它们与清政府保持密切的往来。
简介
哈萨克汗国(1456-1847年)极盛时期占有较大领土,他们居住地区名为钦察草原,分大玉兹、中玉兹、
小玉兹。又称大帐、中帐、小帐。中帐在哈萨克中部高地,小帐在
乌拉尔河至
里海,大帐在
巴尔喀什湖以西至突厥斯坦。小帐也吸收不少诺盖人。东至
额尔齐斯河、北至伊施姆河、图尔盖州、
鄂木斯克州,西至里海,南及
锡尔河。哈斯木汗时代人口百多万,兵力三十万。贾尼别克汗死后,哈斯木苏丹(1511-1523)即位。国势大盛,占领
塔什干,他打退了昔班尼的进攻。他也在突厥斯坦接待了
叶尔羌汗国的赛德汗。他的冬牧地在哈拉塔尔河谷。这时期也是哈萨克汗国大举扩张的时期。1525年,哈萨克汗国的势力和吉利吉斯在蒙兀儿斯坦交汇,并且联合打败
察合台汗国叶尔羌的军队。
哈斯木汗他死后哈萨克汗国弱化。1568年,哈萨克汗国在恩巴河滨打败诺盖人,势力延至阿斯特拉罕。1583-1598.
塔武凯勒汗行使
可汗权力。哈萨克汗国的军力与政治影响力达到高峰。1598年,他亲自带军占领萨马热罕城,并包围了布哈拉和
希瓦,当年秋季布哈拉与突厥斯坦议和。双方签订布哈拉—哈萨克条约。布哈尔-哈萨克条约规定,全部南哈萨克斯坦和
塔什干地区,萨马热汗包括全费尔噶纳地区由布哈拉并入哈萨克汗国。由于受到
孛儿只斤·巴图孟克重组以后的东蒙古挤压,瓦剌逐渐西迁,并且在1524年开始和哈萨克发生冲突。.1525年左右,卫拉特-哈萨克"两百年战争"开始了。1615年到1652年哈萨克汗国打败卫拉特的攻击,并占领
准噶尔汗国的西部地区。17世纪中期,准噶尔人反击的哈萨克汗国,并占领东南部大玉孜小汗的大部分和
察合台汗国后裔的
叶尔羌汗国,基本上控制了蒙兀儿斯坦,1682年之后哈萨克汗国一直处于劣势。1748年,哈萨克汗国的大王位上台阿布莱汗,阿布莱时代哈萨克汗国重盛了,也反击准噶尔人,回收了
塔什干、七流河等东南地区。在哈萨克汗国的西部跟
俄罗斯沙皇签定协议保持和平状态,1752-1753年阿布莱带领哈萨克军队攻进准噶尔的中心地区伊犁河博热塔拉,并成功占领了
准噶尔汗国的首都,后来准噶尔汗国的残余军队和平民都被清军灭绝了。1757年,清朝灭绝准噶尔人之后,与哈萨克汗国交火几次,双方都没有得到明显的胜利,后来签定和平协议,初定了21世纪中哈边界线。
18世纪中叶,哈萨克汗国中帐、小帐的长老与
苏丹虽然签订了臣服于俄国的证书,但这种臣服只是名义上的,
哈萨克族实际上仍在其汗王统治下过着
游牧生活。他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未受到
俄罗斯的影响。在此期间,俄国也从未在哈萨克人中实行应有的制度和管理,也没有征收赋税。俄国蚕食哈萨克汗国的措施是在哈萨克草原修筑要塞。在接受哈萨克人假意臣属的同时,俄国为了加强对哈萨克汗国的真正实际控制而继续南侵,开始在哈萨克人牧地上建筑一些军事要塞。俄国参政院秘书处五等文官
谢尔盖·基洛夫于1724年将有关治理哈萨克人体制的两个方案呈交给政府。这两个方案的内容关系到俄国开辟通往
中亚的商路、建立
咸海通航系统、发展与中亚各汗国的贸易和政治关系等问题。基洛夫建议,为了保证
哈萨克族地区属于
俄罗斯,应该在奥里河上建一要塞,这就是
奥伦堡要塞的由来。
基洛夫还建议在奥伦堡与咸海之间陆续建筑45个要塞。他认为,这些要塞不仅有利于俄国控制哈萨克人,而且还可以作为俄国以后进攻中亚南部的基地。从此以后,俄国人开始在哈萨克人牧地上沿
乌拉尔河、
伊希姆河和
额尔齐斯河三条大河建筑要塞。这些要塞大多是在哈萨克汗国的边疆地区。把
西伯利亚汗国都城西伯尔城改建成
托博尔斯克要塞(1587年)起,到1865年新浩罕线形成的近二百年中,
俄罗斯陆续建筑了亚梅什要塞(1715年,后被
准噶尔汗国人摧毁,1716年重建)、
鄂木斯克州要塞(1716年)、热列金斯克要塞(1717年,位于鄂木斯克与
亚梅什湖之间)、
塞梅伊要塞(1718年)、乌斯季卡缅诺哥尔斯克要塞(1720年,在
额尔齐斯河中上游
斋桑泊北岸)等等。“所有这些要塞成了额尔齐斯河军事边界线的起点,这条边界线以后成为
沙皇军队向哈萨克汗国逐步推进的可靠基地。
俄国在
哈萨克族牧地上修筑要塞之事曾引起哈萨克人的强烈反抗。1743年,哈萨克人对
俄罗斯边境村庄大肆抢劫。1744年,哈萨克人入侵俄国边境,抢劫了从阿斯特拉罕去希瓦的商队,又拘押了从
奥伦堡到卡拉卡尔帕克人那里去的格拉迪舍夫中尉。针对这种情况,俄国煽动
土尔扈特人、
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人去攻打哈萨克人,以此削弱哈萨克人。俄国外交事务委员会在1734年指示远征队官员
谢尔盖·基洛夫:“在发生骚乱时,要利用一个民族去对付另一个民族,以便保存俄国实力。"俄国人用这种手段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借巴什基尔人之手削弱了
哈萨克族,并驱使他们离防线更远;二是借哈萨克人之手制服了巴什基尔人,三是在哈萨克各个汗国内部制造矛盾,迫使汗国分裂。与此同时哈萨克人力争要回原有失去的土地,在1801年
阿布勒海尔之孙波凯率领一部分小帐部族在
伏尔加河与
乌拉尔河中间建立附属
俄罗斯帝国的波凯欧尔达,1834年1838年波凯欧尔达爆发伊萨泰,马汗别特起义后引起沙俄警惕,1872后被
沙皇行政代替。1847年哈萨克汗国最后一位
可汗克涅萨热因内贼的出卖壮烈牺牲,哈萨克汗国覆灭。从创建以来,汗国历史跨越将近391年。汗国灭亡后的很长时间内沙皇才逐步取代哈萨克汗国统治权。
历史沿革
分裂
15世纪,
钦察汗国(白帐汗国)发生内讧,分裂出诺盖汗国和乌兹别克(月即别)汗国等。
1456年,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巴拉克之子
克烈汗(又译作克拉依汗),乘乌兹别克阿不勒海尔汗败于瓦剌之机,与贾尼别克汗(阿布赛义德)一起,率领部分游牧部落向东迁徙,进入
巴尔喀什湖以南中国明代
西域察合台后裔政权
东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境内,在
楚河、塔拉斯河广阔的土地上逐步形成了哈萨克民族。
建国
哈萨克汗国建立后,克烈汗、贾尼别克汗与亦力把里统治者联盟,共同对抗阿不勒海尔汗。1468年冬,
哈萨克族利用阿不勒海尔汗在往征哈萨克汗国途中丧生、乌兹别克汗国内乱之机,征服东钦察草原各游牧部落,并乘机占领
锡尔河流域的卡腊套山大部分地区。附近哈萨克部落纷纷归附,逼使乌兹别克继位者穆罕默德·昔班尼汗逃往
帖木儿帝国的土耳克斯坦城。
1470年,又率军攻土耳克斯坦城,迫昔班尼逃往布哈拉。随着军事的胜利,汗国领土不断扩展至
巴尔喀什湖西北广大草原及以南的
楚河、塔拉斯河流域,直至中亚
塔什干、
安集延、
撒马尔罕等地。并不断与南迁的乌孜别克人和
察合台汗国中从游牧转向定居的
蒙古族融合,人口增至20余万。
16世纪初,哈萨克汗国在贾尼别克汗之子哈斯木时期(1511~1523年或1508—1518年)。
哈斯木汗联合东察哈台汗国统治者,与昔班尼汗进行了长期战争。对内统一哈萨克诸部,其领地南部包括锡尔河流域及其城市,东南包括七河流域,东北达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西部至雅克河流域。首府从锡晏那克城迁至土耳克斯坦城。
发展
1513年,与东察合台汗国赛德汗缔结反对布哈拉汗国的联盟,和邻近地区特别是中亚农业区及城市的商业贸易甚为频繁,并采取措施促进哈萨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汗国人口增至100余万,兵额达30万。
哈萨克族早期一直使用草原法,同时草原民族的各种
习惯法也广为流行。哈斯木汗时期,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结合当时社会情况,哈斯木汗在自古相传的习惯法基础上进行整理,于著名的比会议上,制定通过了哈萨克汗国第一部法典,即《哈斯木汗国名鉴》,世称《哈斯木汗法典》或《明显法律》。其中包括财产法:关于解决牲畜、牧场、土地诉讼的规定;刑事法:关于杀人、抢掠人口和牲畜、盗窃等刑事犯罪的判刑规定;兵役法:有关组建军队、兵役义务规定;使臣法:挑选使臣的条件,指出使臣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熟悉各国情况,能言善辩,精通外交礼节等;民事法:有关婚丧等礼俗和节日庆典等具体规定。
内乱
1523年,
哈斯木汗卒,汗国内发生争夺汗位的斗争。哈斯木汗之子马玛什继位不久被杀,哈斯木汗堂弟塔赫尔即汗位。他对内暴虐无道、倒行逆施,对外则不分敌友,四处出击,使汗国走向衰落。至布达什时(1533—1538年在位),汗国处于分裂状态,诸部落自立
可汗,各据一方。
1538年,哈斯木汗之子哈克那札尔为可汗后,在长达42年中,平定内乱,恢复与邻国之友好关系,加强哈萨克、
吉尔吉斯斯坦同盟,为汗国中兴时期。后经契戛依、塔吾勒汗,至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额什木即汗位后,与布哈拉及
撒马尔罕统治者签订和约,规定
塔什干城及其周围地区在240年内归哈萨克汗国管辖。并与
中亚各国建立贸易关系,还用武力讨平塔什干统治者吐尔逊·穆罕默德的叛离,使哈萨克汗国重归统一。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处理汗国内各种事务和刑事犯罪案件,他对《哈斯木汗法典》进行了补充,形成《额什木汗习惯法》,也称《古用法律》。其补充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可汗有权制定适合他自己汗国的法律;比应当有专门的办事机构;巴图尔应师出有名并战必取胜;尊敬有学问的人。
1628年,额斯木汗卒后,子杨吉儿(江格尔)汗继位。其东部
准噶尔汗国强盛起来,常攻打哈萨克汗国。杨吉儿与布哈拉汗及
叶尔羌汗国汗联合,共同反击准噶尔贵族的进攻。
1652年,杨吉儿汗在与准噶尔战争中阵亡后,哈萨克汗国内部统治集团间争权夺利,较有势力的苏丹自立为汗,各霸一方。
法典
1680年,额斯木汗之子
头克汗(泰吾坎汗)继位后,即着手消除汗国内的分裂状态,加强汗权和地位,维护各部间的团结,采取各种措施控制三个玉兹,限制各兀鲁思的独立活动。经常召集大、中、
小玉兹的汗和比在
塔什干开会,商讨国内外重大事务,使哈萨克汗国又出现安定统一的局面。但在其统治时期,由于
楚河、塔拉斯河一带成为
准噶尔汗国的土地,
哈萨克族拥有的牧场大为缩小,内部争夺牧场的纠纷时有发生,人命案件日益增多。因此,头克汗审时度势,将土地法从财产法中分离出来,从刑事法中析出偿命法,并对寡妇转房作了具体规定,以法律形式来解决当时遇到的新问题。即将《哈斯木汗法典》的五项条款修改并补充为七项,增添了土地法和偿命法,称之为《七项法典》,或称《头克汗法典》。
防御
1718年,
头克汗逝世后,哈萨克汗国逐渐衰落,各玉兹的小汗不服从大
可汗的管辖,各自为政。
1755—1757年,清朝统一
西北,解除了哈萨克汗国来自
准噶尔汗国的威胁。
哈萨克族的大、中、小三个玉兹,曾先后表示归顺清朝,后来在清朝的默许下,哈萨克牧民迁移到
楚河、塔拉斯河、
巴尔喀什湖南、
阿勒泰市、
塔城市、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原准噶尔牧地放牧,成为清朝边民。
18世纪中叶起,
俄罗斯帝国势力加紧侵入哈萨克草原和原属清伊犁将军管辖的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为了加强对西伯利亚及其以南
土著诸部落的统治,当时西伯利亚
总督斯佩兰斯秉承
沙皇的旨意,搜集哈萨克的
习惯法、判例,并根据沙俄统治者的需要,作了某些补充,于1822年制定了《西西伯利亚吉尔吉斯(此指哈萨克)人法规》,并于1824年付诸实施。
灭亡
准噶尔汗国军队的进攻深入到哈萨克草原腹地,从
大玉兹延伸到中玉兹、
小玉兹,最终控制了大玉兹的领地。与此同时,
俄罗斯帝国也加大了从西、北两个方向对哈萨克汗国的入侵;至18世纪中叶,统一的哈萨克汗国政权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位于西部的小玉兹被沙皇俄国兼并,南部的大玉兹臣属了准噶尔汗国,东北部的中玉兹则受到沙皇俄国与中国西域准噶尔汗国的“双重控制”。
在1718年头克汗去世后,
哈萨克族再次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由于内部分裂削弱了力量,哈萨克人无力抵挡
准噶尔汗国的军事入侵。在短短的时间内,哈萨克大玉兹和部分中玉兹的领土就落入准噶尔的统治之下。
大玉兹臣服准噶尔使
蒙古族的势力达到突厥斯坦和
塔什干,大量的哈萨克人被迫逃亡到
小玉兹地区。1723年成为哈萨克历史上的“大灾之年”。由于小玉兹与
俄罗斯直接相邻,未承受直接来自准噶尔的军事压力,对于依靠俄国的力量来抵御外敌寄予厚望。当时的小玉兹首领
阿布勒海尔向
圣彼得堡派出了请求归顺的使者。从归顺的出发点上看,阿布勒海尔汗既有为哈部族利益考虑的原因,也有为部族间政治斗争而寻求外援的需要。在与俄国代表谈判的过程中,为了抬高身价,阿布勒海尔汗把自己包装成三玉兹的共同代表,为此中、
大玉兹以及
小玉兹中的反俄派与其展开了不懈的斗争。1731年小玉兹正式成为
俄罗斯的被保护国,这是自
彼得大帝以来俄国长期诱迫
哈萨克族的结果,也是哈萨克人内部分立、遭受外族入侵的结果。
三玉兹的内部矛盾使哈萨克各部落相继被俄国所侵占。1735年8月,俄国派出军队占据奥里河口,到40年代建成奥伦堡。以此为基地,俄国在小玉兹境内陆续建起一系列堡垒,这些堡垒成为俄国武力进攻
中亚的前沿。1738年,
俄罗斯帝国新任奥伦堡远征军首领塔季谢夫要求小玉兹
阿布勒海尔前来会谈。在会谈中,阿布勒海尔汗对
俄罗斯的第二次
宣誓效忠及随后与俄国达成的协议,标志着俄国兼并哈萨克小玉兹的完成。1792年,俄国以武力对中玉兹实行占领,不久
大玉兹也沦为俄国的
殖民地。1822年和1824年,俄国相继颁布了《西西伯利亚吉尔吉斯人条例》和《奥伦堡吉尔吉斯人条例》,在哈萨克草原的北部和西部建立了
行政管理体系,1867~1868年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改革。经过这一系列的行政制度改革,哈萨克汗国的汗政权、人民大会、汗议会、部族关系等旧 式的国家管理制度被废除,
苏丹、比等贵族的特权也被取消。
俄罗斯当局还对哈萨克境内的司法、土地、税收等制度进行了具有现代性质的改造。除管理体制的改革外,当局还在
中亚地区推广教育、兴办医疗设施、限制伊斯兰教的影响等。这些改革措施给哈萨克草原带来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使俄国的
殖民统治合法化、完善化。至此,俄国的军政管理体制彻底替代了哈萨克汗国的传统制度,三玉兹的划分从此消失
行政区划
俄罗斯帝国根据《法规》,将中玉兹领地分为8个区,归西
西伯利亚地区所属的
鄂木斯克州管辖。
小玉兹则被分成西、中、东3个区,并强迫小玉兹5万哈萨克人迁至
乌拉尔和
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居住。规定由50至70帐(户)组成一个阿吾勒,由10至12阿吾勒联合成一个伏勒斯特(小区),由15至20伏勒斯特构成一个奥克鲁克(大区)。由长者治理阿吾勒,
苏丹管辖伏勒斯特。治理奥克鲁克的则是公职人员,由大苏丹和4个助手(两位俄国人、两位哈萨克人)组成。哈萨克人每年必须向
俄罗斯帝国交纳赋税和服各种劳役。哈萨克汗国至此彻底解体。此后,沙俄以讹诈和军事威胁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中“人随地归”的规定,侵占了原属中国的
哈萨克族及其居住地区。哈萨克族纷纷东迁,如1864年,游牧于
斋桑泊一带的哈萨克族12个克烈部落,因不堪沙俄的统治和压迫,离开原牧地,移居于
阿勒泰市以南的萨坞尔山一带游牧。
衰落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当时在西域占统治地位的
准噶尔汗国蒙古在向
南疆、
青海省扩展的同时,向西发动对哈萨克人的进攻,征服阿拉套山和托克马克地区的两个哈萨克部落。18世纪20年代,准噶尔统治者率军进入
锡尔河流域,攻占哈萨克汗国首府及其所属城市,烧杀掳掠,使
哈萨克族遭受深重的灾难,迫使他们离开原牧地,四处逃散。1745年,
噶尔丹策零去世,其子策妄多济那穆扎勒即位,称为阿占汗,他年少又荒唐不理政务,并且囚禁了替自己管理国家的姐姐鄂兰巴雅尔,致使姐夫萨英博落克秘密拥立阿占汗的异母兄喇嘛达尔扎,杀死了阿占汗,汗国长年陷于内乱。
准噶尔汗国蒙古的这些内战,不仅是卫拉特蒙古各部人民蒙受巨大损失,生活遭受极大困难,同时也不断削弱了为卫拉特力量,使其再无力反对哈萨克汗国,相反要借助哈萨克汗国的力量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封建政权了。达瓦齐的登位除了等到哈萨克汗国
阿布赉的支持外,还得到辉特酋阿睦尔撒纳的大力支持。原先达瓦齐和
阿睦尔撒纳的牧地毗连,都在塔尔巴哈台地区,从这里逃向以叶西尔河为政治中心的阿布汗处最为近便。开始两人由于共同反对喇嘛达尔扎而形成同盟,可是达瓦齐登位后,暴虐混淫,倒行逆施。由于达瓦齐没有满足阿睦尔撒纳所要求分给他的领地,两人大动干戈,掀起战争。阿睦尔撒纳战败,投向
清代。于是清朝筹集大军于1755年
春分南北两路进攻达瓦齐。达瓦齐军在清军和阿布赉军的东西夹击下,很快就溃逃瓦解,达瓦齐也被霍集斯伯克擒获送交清朝。
准噶尔汗国封建政权由此灭亡18世纪50年代,解除哈萨克人来自准噶尔的威胁。
外交
奥斯曼帝国统治者与
中亚国家君主之间的往来信件共计40多件。
171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艾哈迈德三世寄给哈萨克汗国
可汗穆哈梅特·卡伊普的信件的内容如下。
信中,苏丹阿赫梅特三世向卡伊普汗致以问候,并强调了苏丹对可汗的尊重和双方的友谊。书信中还提及苏丹赏赐了可汗的使者赛伊特库勒·巴哈德尔。
信件中写道:"向正义与崇高精神的化身、友谊和和平旗帜的旗手、
伊斯兰教世界边境的守护者--
哈萨克族可汗穆哈梅特汗致以诚挚的问候。您的书信,已由您优秀的使者赛伊特库勒·巴哈德尔亲自交付至我的手中,我在信件中感受到了您诚挚的友谊。正如《圣训》所言,‘情感如同阵列中的勇士,随着相互之间的沟通而变得愈加亲密和稳固',我们之间需要更多的更多的交往、精神沟通和宗教互动。您的信件是这些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带着诚意而来的您的使者,顺利的完成了他的任务。我已经允许使者返回您的身边,并为他披上了一件长袍。这封信件也将由使者转交至您的手中。"
在哈萨克人的传统中,为客人披上长袍意味着表示高度的尊重。
"信件是使用
奥斯曼帝国文字书写的,翻译十分繁琐。在另外一封来自哈萨克汗国的信件中,哈方写道‘准备反击卡尔梅克人的军队已经准备完毕,我们希望您(注:奥斯曼苏丹)知晓这一消息,并派出军队同时发动进攻'。我们计划在近期将这些文件全部翻译为现代文字。
历代可汗
1456~1473贾尼别克汗
1473~1480克列汗
1480~1511布鲁杜克汗Burundoq Khan
1511~1518哈斯木汗Khasim Khan
1518~1523谟麻什汗Momush Khan
1523~1533塔伊尔汗Tayir Khan
1533~1537托格穆汗Togim Khan
1537~1559布依达什汗
1560~1580哈克。纳咱尔汗Hakh Nazzar Khan
1580~1582齐海汗
1598~1643叶斯穆汗Esim Khan
1643~1652撒勒哈穆。江格尔汗
1680~1715头克汗
1715~1728凯普汗khayip Khan
1718~1729波拉特汗
~1781阿不赉汗
1841~1847克涅萨热汗
习俗
如谁家遭到风雪灾害,人有病,牲畜有了损失,附近的牧民都会送穿、送钱、送牲畜等。被援助者若不接受帮助,便被视为是破坏礼俗的人。同样,不帮助别人的人,也就失掉了被人帮助的权利。
另外,哈萨克族流行着一种馈赠制,凡一同放牧、帐篷搭在一起的牧民,第一次做出的食品要互相馈赠,请发家分享;新邻居首次相见,每家要送他一壶茶,一个馕,以示欢迎,这就是他们的礼俗,叫做“伊肉力克”。
军队
兵力
哈萨克斯坦作为当代中亚五国中的头号强国,一直以广袤的领土、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人口而令邻国羡慕。历史上的哈萨克汗国同样如此。自西向东的三个玉兹——小中大玉兹(玉兹可以理解为文化单位或地理单位,也可以是行政单位)构成了一个国家同一段历史。根据19世纪早期
俄罗斯总督对当地进行的人口普查,三个玉兹总共有120-150万之间的人口,考虑到16、17世纪哈萨克汗国边界要比19世纪向南拓展许多(
哈萨克族曾经是
撒马尔罕和整个
费尔干纳盆地地区的主人),在生产力没有改变的情况下,1513年-1720年的人口数量应该为130万-180万之间。
按照
蒙古族遗留的传统,哈萨克汗国征兵是按照“五口一兵或三口一兵”从定居居民和游牧民招募的,所以有部分哈萨克学者和俄国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哈萨克汗国的兵力高达30多万人。不过理论兵力终究是理论兵力,哈萨克汗国在对抗
乌兹别克斯坦人或
准噶尔汗国人的重大战役中从未抽调出超过10万人的兵力。姑且,我们可以推断这一时期的汗国的军队数量应为5万以上10万以下。
哈萨克汗国军队的组织形式和蒙古人颇为相似,即由十人、百人、千人、万人的部队组成。万人是最大的作战单位类似于当代的“师”,千人是次级作战单位类似于当代的“团”,百人和十人的单位类似当代的“连”和“班”。万人队由一位埃米尔(突厥语,即“首领”)指挥,他要么是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酋长要么就是汗的大舅子。军队中的其他指挥官也由各级显贵担当。不过这一组织形式并不是
蒙古族传授的独门秘,在当地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以前,据说和那什么
斯基泰人或者白
匈奴有那么一点点的关系。
盔甲
作为一个有浓重部落公社色彩的封建国家,响应汗王征召的战士们需要自备包括坐骑、武器、盔甲、粮食在内等的家伙什爬山涉水到预定的集结点,在那里汗王会亲自或命人检阅他们的人数和装备,然后再颁发给他们旗帜,最后才从开拔奔赴前线。
在自带装备的原则下,哈萨克战士的装备和个人家庭的财产成正比,所以显得有些五花八门。贵族穿板链甲戴有璎珞的奇恰克头盔,中产者穿
锁子甲罩衣戴锅盖锁甲盔,小有资产者穿铜钉绵甲戴毛皮半盔,贫困者穿烂皮衣和破毡帽。
骑兵武器
哈萨克战士的武器之眼花缭乱比他们的护具过之而无不及。我们结合上图,可以将他们的传统武器划分成两大类:投射类和近战类。
投射类:弓为主,标枪为辅。
哈萨克族所使用的复合弓射程为300多码,可以击穿100码处的实木靶子。以哈萨克斯坦国内出土的文物来看,他们过去所使用的箭头多达好几十种,分别有用于杀伤的铲形箭头、破甲用的棱形箭头和锥形箭头、通用的扇形箭头,等等。
火器传入
中亚后,很多哈萨克
骑士也会选择在保留
弓箭外多携带一把带有枪叉的
火绳枪。
近战类:
A·马刀。纵然斯基泰风格的双刃直剑从未退出中亚草原,但是这一时期哈萨克骑兵主要使用的还是欧亚大陆盛行的单刃弯刀,单刃弯刀一般被认为比双刃直剑更适合在马上劈砍,而这种单刃弯刀呈现出浓烈的
波斯风格。刀柄上的皮绳在战斗时会系在手腕上,防止武器脱落。实际上,这些
切削刀具不是产自中亚的武器制造中心
塔什干,就是草原匠人的低劣仿制品。
C·骨朵和战斧。骨朵和战斧是非常实用的武器,他们除了是劈开“铁罐头”的必备良器外,还拥有很多种用途。骨朵作为钝器,可以击昏或打伤敌人获得俘虏卖钱。战斧嘛,可以在下马攻坚作战时破坏敌方的栅栏等工事。言而总之,用途多多。
步兵武器
哈萨克族素来不以步兵见长,符合中国网民“游牧民族不擅长步战和攻坚战”的观点。但哈萨克汗国在早期对南方的
费尔干纳盆地等地区扩张时,面对众多防御坚固的城镇,哈萨克骑士
老爷还是离不开步兵的支援。
16世纪初早期哈萨克步兵的来源是一般是从城市和农村征发来的定居居民,或者直接让部分牧民下马步战。他们装备普遍很差,是用填平
壕沟的货色。他们使用的武器有弓、矛、斧、圆木盾牌等等。
17世纪晚期,当哈萨克人见识到使用
火绳枪或燧发枪的
俄罗斯步兵展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后,他们才开始小规模训练自己的火枪手部队。有趣的是,他们所使用的火绳枪和同时期中国清朝所使用的火绳枪有一个类似的地方——那就是枪身都有叉子的设计。这种设计据说最早起源于
印度的
尼泊尔地区,便于枪手卧射和坐射,受到广大
第三世界火枪手的欢迎。
战术
哈萨克汗国的战士具有一以贯之的灵活机动的特点,擅长伏击、
消耗战,包围战,不擅长正面硬杠。
在野外,他们的军队通常编排成两种阵型。一种阵型是外凸半月形阵,即将战斗最差的士兵布置在中央的凸出部,两翼末端是精锐士兵,同时还有
预备队在后方可以随时提供支援,当莽撞的敌人突破炮灰的阵型并继续深入时,他们就变成钻进口袋的老鼠三面受敌,从两翼末端变成前端的精锐战士会迅速封住口袋的出口,对其展开歼灭战。这种战术对
准噶尔汗国蒙古人很有效,对擅长侧翼突击的乌兹别克人就没多大效果。
第二种常见阵型是十字架阵,将军队分成六部分:前卫、中卫、后卫、左翼、右翼、游走卫。前卫是先锋队,攻击敌人时他们是第一个上的,被攻击时他们往往也是最先受到打击的。中卫一般由军队最高指挥官直接指挥,帐下的士兵都是军中骄子。左翼和右翼是骑兵,他们的作用是保护己方中卫不受到对方侧翼部队的攻击,并准备随时对敌军进行机动迂回作战。后卫士兵的任务是保护己方重。游走卫也就是
侦察部队,他们数量最少,职责是侦察敌情、巡逻放哨、袭扰劫掠。
在防御战时,他们会使用
车营。即将许多两轮马车首尾相连起来,搭建一座临时“堡垒”来对抗敌人。这种车营战术的优点是简单快捷,缺点是难以对抗有更强大火力的敌人——比如俄国人。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