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纪德
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安德烈·保罗·吉约姆·纪德(法语: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 ,1869年11月22日-1951年2月19日),法国作家,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20世纪初法国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代表作有《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
1869年11月22日,安德烈·纪德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新教家庭。8岁时,纪德入学以新教为主的阿尔萨斯小学,后来转入蒙彼利埃中学和学习哲学。1889年,纪德和好友皮埃尔·路易创办了《无名者杂志》。在迪迪埃·佩兰的帮助下,纪德于1891年自费出版了《安德烈·瓦尔特笔记》。母亲去世后,纪德与表姐玛德兰娜·隆多结婚,婚后二人前往佛罗伦萨、罗马、锡拉库萨、托尼斯等地旅行。1907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纪德基于“傻子剧”创造出一种新的小说格式,即“蠢事小说”。纪德用此种格式撰写了包括《窄门》《没有缚紧的普罗米修斯》、《浪子回家》《伪币制造者》等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纪德撰写了《文学回忆和当前问题》《忒修斯》《倾向文学》等著作。1936年,纪德应邀拜访。当他目睹苏联当局在政治上的压迫并因坚持要求释放左派反对派作家维克多·塞尔日被约瑟夫·斯大林起诉后于1937年与苏联正式决裂。1951年2月19日,纪德因在巴黎去世。
安德烈·纪德采用“嵌套”式的纹心结构,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多场景、多线头、多线索组成的多条脉络进行文章的整合铺叙。为了增强客观的真实感,纪德会在文章中巧妙穿插议论性的旁白,并通过“多重再现”的方法进行描述。他创作的作品带有浓厚的自传体性,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双重人格性,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在追求人性解放及个人自由的同时被浓厚的宗教情绪牢牢束缚住,这是他个人双重人物矛盾性格的直接体现。文学方面,纪德推进了现代主义文学脱离象征主义的进程,他对小说创作的大胆创新及改革为法国新小说运动的诞生埋下根基,他创作的文学作品为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方面,他曾被授予伦敦皇家文学院的院士牛津大学他荣誉博士称号,并于194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此外,纪德是保护同性恋权益代表,他呼吁主流社会包容同性恋者并给予同性恋者宽容。他新锐的写作技巧及创作特点使当代的文学写作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倾向。纪德80年的生涯里撰写了包括《安德烈·瓦尔特笔记》《人间食粮》《背德者》《浪子回家》《如果种子不死》在内的大量著作,领导创办了《新法兰西杂志》《隐修》等杂志。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世界文化的发展,他被称作是“歌德再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69年11月22日,安德烈·纪德出生在巴黎的一个新教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让·保罗·纪尧姆·纪德(Jean Paul Guillaume Gide)是巴黎大学的法学教授,母亲朱丽叶·玛丽亚·隆多(Juliette Maria Rondeaux)出生于洛尔曼家族,祖上曾是天主教徒。从5岁开始,纪德在弗勒尔小姐和拉克鲍瑟夫人的学校里面学习。1875年,纪德一家搬到图尔农大街2号3楼。在那里,纪德开始接触父亲的藏书,并开始阅读包括《奥德赛》《约伯书》《天方夜谭》《犹太人的日子》《圣经》在内的大量书籍。
学习经历
1877年,纪德进入新教创办的阿尔萨斯小学读书。面对同学的孤立,纪德无法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他的成绩表现极差。几个月后,纪德因“不良习惯”被学校强制停课。三个月的休学时间结束后,纪德又罹患麻疹。由于错过了大量的课程,纪德被家人安排复读。在表哥阿尔贝·德马雷的影响下,纪德摆脱了浑浑噩噩的状态,学习成绩突飞猛进。1879年,纪德喜欢上了绘画课上的俄罗斯男孩。纪德后来指出那个男孩不在学校的日子是他一生中最初和最深沉的悲痛之一。学年结束后,纪德一家人回到他们在乡下的居所拉罗克-贝加尔城堡。该城堡的意象后被纪德引用到《沼泽》《非道德的人》《假如麦子不死》等著作中。
1880年10月28日,纪德父亲去世。为了不影响纪德的情绪,他没有被安排出席父亲的葬礼。葬礼过后,母亲朱丽叶带着纪德先后住在亨利舅舅家及拉罗克,后在蒙彼利埃的萨勒-莱维克街租了一间简陋的公寓。在蒙彼利埃,纪德被母亲安排进入蒙彼利埃中学读书。在学校,他受到了同学的嘲笑、殴打及跟踪。纪德成功装病后被母亲送到拉马卢莱班海滨疗养地。疗养了十个月,纪德重新回到学校,因无法忍受学校的课程和生活,并在出现了头疼、失眠、厌食等症状后于1882年10月底再次辍学。11月,纪德在鲁昂得知舅妈马蒂尔德·隆多与其他男人出轨,在见证了表姐玛德兰娜·隆多的悲痛情绪后,纪德意识到了自己对她的爱意。1885年,朱丽叶找来刚果前传教士埃利·阿莱格雷为纪德进行精神引导。6月1日,纪德参加了维克多·雨果棺入先贤祠的典礼。不久后,纪德与邻居弗朗索瓦·德维特成为密友。同年,纪德终于获得母亲的准许,进入到父亲曾经的书房阅读。期间,纪德反复研读《圣经》,向往禁欲主义。他在与玛德兰娜的通信中多次提及宗教问题,他开始频繁与宗教人士来往。纪德在这时出现了神秘主义倾向。
1886年1月,纪德被母亲送到谢夫勒斯大街凯勒膳宿公寓,在新教徒教师雅各布·凯勒的帮助下,纪德补上了落下的所有课程,并在1887年10月获得了重新进入阿尔萨斯学校的资格,进入到了学校的修辞班。在凯勒膳宿公寓第二年,纪德每个星期都会与新教徒孩子一道进行圣餐教育。这个时候,纪德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宗教精神。这一年,纪德开始撰写日记。1888年暑假,纪德表姊妹的父母离婚,她们与纪德呆在一起。纪德和表姐玛德兰娜的感情异常亲密。10月,纪德回到巴黎。在巴黎,纪德就读于亨利四世中学,通过阅读阿图尔·叔本华巴鲁赫·斯宾诺莎勒内·笛卡尔等人的著作,他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间,纪德有一次注意到母亲朱丽叶·玛丽亚·隆多将帽子上的丝带换成了紫罗兰色的缎带。他对此非常生气,觉得母亲的这一举动有失庄重,是在亵渎神灵。在纪德的著作《窄门》中,纪德对此事加以编撰引用。
文学生涯
1889年初,纪德和好友皮埃尔·路易创办了一本名为《无名者杂志》(Le Jprrnal des Inconnus)的杂志。2月15日,纪德首次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六行诗:雨的颜色》。7月,纪德在通过了第二次高考后前往布列塔尼旅行,并开始着手于《安德烈·瓦尔特笔记》的创作。同年秋,纪德终止了学业,专心写作。1890年3月,玛德兰娜的父亲病逝,纪德陪同玛德兰娜守灵,并决心娶她为妻。8月,纪德在拉豪克柏纳完成了《安德烈·瓦尔特笔记》(Les Cahiers d'André Walter)的初稿。在表哥阿尔贝·德马雷的建议下,纪德对文章进行了删改。后来,在《自由人》(L'Homme Libre)的作者迪迪埃·佩兰的帮助下,纪德于1891年自费出版了《安德烈·瓦尔特笔记》(一说是在1890年12月出版)。前两次印刷数量较少,印书只送给了数名记者、作家、书评家等小众群体。尽管如此,该书还是受到H.德·赫尼、C·莫克莱尔等学者的称赞,欧证象征主义剧作家代表人物莫里斯·梅特林克称纪德为“青年文学”的希望。同年11月29日,纪德在巴黎结识了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王尔德把纪德介绍给同性恋者。
1892年,为了在文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纪德参与到了《瓦隆杂志》《政治、文学论坛》的编撰工作,并发表了《自恋导论》在内的一系列文章。《自恋导论》在同年由独立艺术书店出版发行。纪德的身体每况愈下,肺气肿和失眠长久困扰着他,他的精神状态极不稳定。他无法安心的呆在家里,开始外出旅行。在慕尼黑小住了3个月后,纪德回到巴黎创作《于里安游记》(Le Voyage d'Urien),该书于1893年出版发行。由于体质太弱并患有结核,纪德无法入伍。他于1893年游览了蒙彼利埃、巴塞罗那塞维利亚和格林那达、突尼斯北非诸国。期间,他与阿拉伯小男孩发生了同性恋关系。
1895年1月,纪德在拉伯赫维纳德完成了《沼泽地》。在母亲于5月31日去世后,纪德与他的表姐玛德兰娜·隆多于1895年10月7日在居韦维尔结婚。婚后二人前往佛罗伦萨、罗马、锡拉库萨、托尼斯等地旅行。这一年,纪德结识了结识保罗·克洛岱尔。纪德在1896年被选为诺曼底公社拉罗克·拜伊格纳的市长。1897年,纪德的著作《人间食粮》(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通过法兰西墨丘利出版社出版。受E·杜高德的约稿邀请,纪德在12月开始为《隐居》杂志撰稿。1899年,纪德开始了与妻子北非旅行,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危机。
随后,他又发表了《纳喀西斯解说》(Le Traité de 水仙属)、《安德烈·瓦尔特的诗歌》(Les Poésies d'André Walter)、《人间食粮》(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等著作。
旅行创作
1899年,纪德开始了与玛德兰娜北非旅行,途中,纪德开始撰写《冈多尔王》。在凯鲁万,纪德与一个12岁的男孩发生了性关系,并在动身前往阿尔及尔的火车上与另一包厢的同性男生调情。在发现纪德同性恋秘密后,玛德兰娜在阿尔及尔病倒,两人结束旅行,回到巴黎。1900年6月18日,玛德兰娜遭遇车祸,纪德被迫取消了前往居韦维尔的行程。期间,纪德开始着手撰写《背德者》(L'immoraliste)。为了躲避琐事困扰,纪德尝尝前往巴黎与密友热昂见面。玛德兰娜病情好转后,纪德与她再次开始了非洲之行,热昂于同年11月4日加入到夫妻二人的旅行中。热昂因与纪德发生争执先行中断旅行,返回巴黎。1902年5月20日,纪德通过法兰西王国墨丘利出版社自费出版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小说《背德者》正式问世。当纪德创作《背德者》时,纪德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到主人公米歇尔的身上。他刻画了米歇尔的同性恋倾向,并把自己夫妻感情的秘密写进书中。该书当时没有为纪德带来成功,还使纪德与同性恋丑闻曝光。
1903年,纪德一人游访了魏玛莱比锡市德累斯顿柏林等地。在魏玛期间,纪德进行了“论公众之重要性”的主题演讲。在玛德兰娜的陪同下,纪德游访了阿尔及尔、布萨阿达、比斯克拉突尼斯等地。在此期间,纪德与热昂共同爱上瓦尔·里歇尔的男性继承人莫里斯·施楞贝格尔,这段经历为《伪币制造者》的问世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他与妻子的感情出现裂痕。同年7月,纪德的戏剧作品《扫罗》正式出版。1904年,纪德成为《隐修》杂志编委。1905年,纪德与施楞贝格尔的感情愈发深刻。与此同时,纪德迷恋上了P·克洛岱尔的剧本《金头》,并提出了在冲突中寻找幸福观点。受这两个因素的驱使,纪德希望超越自己,并开始着手撰写一本《背德者》背道而驰的书,即《窄门》。纪德开始将自我经历与虚构作品相结构,并对反思自己与玛德兰娜的关系。
崭露头角
1906年,纪德夫妇搬进由著名建筑师路易·博尼耶设计的奥依特新居,两人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纪德基于“傻子剧”(sotie)创造出一种新的小说格式,即“蠢事小说”。纪德开始用该形式创作《窄门》。在此期间,纪德深感疲累于循规蹈矩的表象和内心难以忍受的欲望,他开始与妓女、同性恋滥交,并受失眠折磨。抱着对妻子强烈的自责感,他开始着手创作一本以共济会红衣主教囚禁教皇真实故事为背景的《梵蒂冈的地窖》。1908年10月15日,纪德完成了《窄门》的创作,并开始在《巴黎杂志》上分期发表。同年11月15日,纪德领导创办了《新法兰西杂志》正式出版发行。《窄门》发表后,纪德声名鹊起,以J·瓦里奥、克洛岱尔为代表的反对者开始对纪德及其作品发起攻击。他们将纪德描绘成一个拥有秘密交易、极具煽动性的邪教分子。纪德一面派《新法兰西杂志》的新任秘书长J·里维埃与克洛岱尔会面,一面对杂志社进行整改。对杂志社完成整改后,纪德继续创作基于“傻子剧”题材的《梵蒂冈的地窖》。
1911年,纪德与加斯东·伽里马创办了《新法兰西评论》。1912年,受精神沮丧和创作瓶颈的影响,纪德游访瑞士佛罗伦萨、肯特等地,后在1913年1月回国。游访期间,纪德加紧《梵蒂冈的地窖》的创作。1914年,《梵蒂冈的地窖》创作完成并正式出版。纪德的好友克洛岱尔多次对纪德在该书中包括“恋童障碍”在内的元素表达反感之情,两人在书信中发生了严重的争执,纪德与克洛岱尔绝交。1918年,纪德结识了多萝西·布西(Dorothy Bussy)并与她成为朋友。后期,多萝西·布西将纪德的许多作品译成了英文。同一时期,纪德还与德国学者和评论家恩斯特·罗伯特·库尔提乌斯(Ernst Robert Curtius)及评论家查尔斯·杜·博斯(Charles Du Bos)成为了亲密的朋友。1919年,纪德前往迪代朗热,在卢普·迈里斯克开始撰写《伪币制造者》。
1923年,纪德的情人伊丽莎白·范·瑞塞尔伯格(Elisabeth van Rysselberghe)为纪德生下一个女儿凯瑟琳。1924年,纪德在出版的《科里登》(Corydon)一书中为同性恋者辩护。他的此举受到了广泛的谴责。纪德是同性恋保护者,他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极为普通的社会现象,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1925年,纪德与男友马克再次前往非洲。在非洲,他目睹了非洲殖民地上发生的包括苦役、强迫军民搬迁、拷问屠杀在内的种种恶行,并对那些恶行及非洲垄断资本主义、非洲奴隶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这些调查为代表作《乍得归来》的创作埋下了伏笔。再次回到法国后,纪德将他的调查报告及收集到的证据材料交给了社会党人莱昂·勃鲁姆。纪德以左派的身份进入政界。
1936年,苏联当局通过中间人苏共中央外交政策杂志领导人P·赫巴特的周旋开始与纪德接触,邀请纪德访问苏联。应当局的邀请,纪德于6月17日访问苏联,全程由希夫林等人陪同。在苏联,他目睹了苏联当局在政治上的压迫,并因坚持要求释放左派反对派作家维克多·塞尔日(Victor Serge)被约瑟夫·斯大林起诉,他的演讲遭到审查。1936年11月,对苏联当局大失所望的纪德不顾苏联当局的反对发表了《访苏联归来》,书中纪德在承认苏联经济和社会成就的同时,强调了国内文化的衰败,指责了当局对苏联公民个性的禁及对任何异议的镇压,甚至将苏联与希特勒的纳粹德国相提并论。该书一经发布立即引来了广泛的关注。苏联及世界各国的左派革命家对纪德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们称纪德是“法西斯主义的奸细”。作为回应,纪德于1937年发表了《对苏联的反思》(Gide published Afterthoughts)书中直接批评了苏联社会,并指出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已变成了约瑟夫·斯大林专政,特权官僚成为了新的统治阶级。
晚年经历
1942年,纪德离开法国前往非洲。从1942年12月起,他住在突尼斯。在突尼斯,他开始翻译《哈姆雷特》,并开始撰写日记。 1943年5月,他在突尼斯被法、英、美联军重新占领后前往阿尔及尔。在阿尔及尔,纪德与移居阿尔及尔的前法国总统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法语: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进行了会面。1944年2月,纪德在阿尔及尔创办了《诺亚方舟》杂志。4月底,纪德开始撰写他的第一部虚构作品《忒休斯》。7月初,法国共产党代表焦沃尼断章取义地截取了纪德发表在《诺亚方舟》上的日记内容,并要求将纪德监禁。然而,该要求没有得到任何结果。此后,纪德迷恋上学习拉丁文。1945年5月6日,纪德回到法国巴黎,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期间,纪德的表兄找到纪德,希望撰写根据《田园交响曲》改编的电影脚本。纪德由于无法与工作人员相处,并没有加入到电影的拍摄制作计划中。该电影在1946年9月26日在戛纳电影节上上映,纪德在首映会上露面。1946年6月,《忒休斯》由加利马尔出版社出版。1947年,纪德接受了牛津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并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因健康原因,纪德无法亲自前往领奖。
1949年2月,纪德罹患脑充血症。病情好转后,纪德从《梵蒂冈的地窖》中节选了部分内容,并授权让·路易·罗巴筹备的电影公司为其拍摄一部影片。1950年1月25日,囊括了纪德1942年至1949年所撰写的全部日记的《安德烈·纪德日记》第二卷由伽利马出版社出版。7月,纪德着手撰写献给女儿卡特琳娜·让·朗贝尔的书,即他的《回忆录》。由让·梅耶执导根据纪德同名原著改编的剧目《梵蒂冈的地窖》于1950年12月31日在法兰西剧院上演,包括共和国总统樊尚·奥利奥尔及整个法兰西上流社会在内的数千人观赏了该剧目。纪德也莅临现场,观看演出。1951年2月19日,纪德因在巴黎逝世。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创作手法
叙事手法
安德烈·纪德创作的作品带有浓厚的自传体性,他的作品大多是其自身心境和灵魂的映射。以《窄门》为例,纪德13岁时不经意间发现了玛德兰娜母亲偷情一事,自此,纪德对玛德兰娜产生了错位的倾情。这件事被完完整整写进小说主人公杰罗姆和阿莉莎的故事里。同时,从其整个创作过程来看,安德烈·纪德的作品还具有强烈的双重人格性,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在追求人性解放及个人自由的同时被浓厚的宗教情绪牢牢束缚住,这是他个人双重人物矛盾性格的直接体现。知名作家柳鸣九指出纪德的矛盾性格达到了二元对立与分裂的程度,这一思想深深影响着他笔下的所有人物。以《安德烈·沃尔特的笔记》为例,稳重的主人公深陷在宗教情感与肉体欲望中,他在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后在疯狂中绝望死去。此外,纪德在创作中只保留客观的叙述,从不使用议论评述。在《窄门》中,纪德没有使用任何语言描述男女主人公对待自己爱情的态度,整个故事以平实的叙述方式写出。在《梵蒂冈的地窖》中,纪德对拉夫卡迪奥没有进行任何评价。
在叙事结构上,纪德采用“嵌套”式的纹心结构,通过多场景、多线头、多线索组成的多条脉络进行整合铺叙。纪德经常采用放短线、蛛网式联结多个人物与故事情节的写作结构进行创作。一般来说,他所创作的作品中每条线索几乎都不超过一两个篇幅。以《伪币制造者》为例,该作品的中心人物爱德华是一位小说家,他用不连贯的日记形式记录自己的构思过程。看似情节来去无踪,却环环相扣。《伪币制造者》这篇文章在一个纹章中心再套刻另一个较小的纹章,最后所有的纹章交汇在一起,连成一根最终的主线。
此外,纪德精于使用无人称的叙事视角描绘客观场景、人物身份及关系。在对客观元素的铺述中,为了增强客观的真实感,纪德会巧妙穿插议论性的旁白。在编撰中,纪德会通过“多重再现”的方法通过直接或间接当事人的视角对特定元素和剧情进行重现。这些特点使得纪德的作品更加立体化。
象征手法
纪德的作品除了具有散文诗化的特点,还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将难以理解的事物及现象表象化。“地粮”象征着大自然的魅力及人类社会的精神养料。作品中,啄食主人公普罗米修斯肝脏的鹰象征着禁锢着人类精神世界的牢笼。“窄门”象征着扼杀人性的陈规,它的存在荒唐而又不人道。“伪币”象征着世界上一切虚假的事物及现象,象征着现代社会虚伪的内核。
人物塑造
纪德继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情感矛盾”思想,他认为人类的内心深处都藏匿着无法控制的矛盾思想。这种矛盾思想无法用传统的心理学和逻辑学加以解释。受该思想的影响,纪德笔下的人物多受矛盾思想的煎熬。《背德者》中,纪德详细描述了米歇尔从循规蹈矩的人转变为藐视伦理道德的人的全过程。《田园交响曲》中,纪德阐述了牧师对罪恶的情爱态度转变的矛盾过程。
纪德的作品兼顾形象与内容。纪德放弃自己的意志,自我牺牲,让自己的灵魂蜕变成笔下的人物。通过这种形式,凝聚在字句中的丰富情感被精确雅致的笔调牵引,形成有章的步伐。这样的写作风格服从古典派理想与高雅的框架,但角色个人的情感自由和多变的叙事风格却超越了古典派。《田园交响乐》的写作中,纪德在传统框架上采用了婉约隽丽的笔触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在丰富的情感裹夹下剖析着发人深省的宗教道德问题,形象与内容在纪德的笔下生出魂灵。此外,纪德的小说跨越了象征主义的早期,从富有创意性的喜剧风格到后来的严肃的、高度自传体的问风格,他的创作风格极为多变。
作品主题
反叛主题
由于主流的社会文化价值对同性恋持否定态度,这使得纪德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追求自我,实现内心深处的欲望,以至于他深陷在传统婚姻的束缚中无法自拔。因此,纪德的作品常常充满对主流文化的批判与反抗。在作品《人间食粮》中,纪德首次对主流社会所提出的有关克己复礼、禁欲等陈规进行反抗。书中,他呼吁人们挣脱家庭束缚,真正解放自我,感受真实的欲望。在《背德者》中,纪德更是直接挑战主流文化,对主流社会存在的“虚假”现象提出批判。书中,纪德告诫人们只有突破传统道德礼教的禁锢,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同性主题
纪德认为同性恋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只有主流社会包容同性恋者并给予同性恋者宽容,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异类才能得到尊重与救赎。因此,为了让社会意识到同性恋现象的普遍性,在他的作品中,他刻画了大量同性恋形象。在《背德者》及《遣悲怀》中,同性恋主人公们竭尽全力试图从同性恋带给他们的痛苦和罪恶中走出,试图改变自己,却并未取得成功。所以,他们接受了自己,并实现了真正的自我。通过对这些主人公的描写,纪德强调同性恋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一部分,是无法改变的。所以,他们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人物思想
政治思想
在20世纪30年代,纪德开始提倡共产主义的理念,并短暂地成为了共产主义者同路人。作为一位同情共产主义事业的杰出作家,纪德号召纪念十月革命、在《新法兰西杂志》上发表关于无产阶级的文章,并研读卡尔·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的著作《资本论》。他作为苏联作家联盟的嘉宾访问了苏联,并受邀在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的葬礼上进行演讲。尽管他支持苏联,但他也承认苏联当局在政治上的压迫。纪德曾因坚持要求释放左派反对派作家维克多·塞尔日(Victor Serge)被约瑟夫·斯大林起诉,他的演讲遭到审查。
当纪德开始准备出版他的手稿《访苏联归来》(Retour de L' urrs)时,得到了消息的克里姆林宫立即要求纪德推迟出版该书。1936年11月,对苏联当局大失所望的纪德不顾苏联当局的反对发表了《访苏联归来》,书中纪德在承认苏联经济和社会成就的同时,强调了国内文化的衰败,指责了当局对苏联公民个性的禁锢及对任何异议的镇压,甚至将苏联与希特勒的纳粹德国相提并论。该书一经发布立即引来了广泛的关注。苏联及世界各国的左派革命家对纪德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们称纪德是“法西斯主义的奸细”。作为回应,纪德于1937年发表了《对苏联的反思》(Gide published Afterthoughts)书中直接批评了苏联社会,并指出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已变成了约瑟夫·斯大林专政,特权官僚成为了新的统治阶级。
非道德主义
20世纪90年代初期,纪德结识了包括皮埃尔·路易在内的象征主义诗人,并在象征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出版了包括《安德烈·瓦尔特的诗歌》在内的多本弘扬象征主义思想的著作。然而,到了90年代后期,纪德对象征主义的崇拜渐渐褪去,他开始热衷于研究源于古希腊的以摒弃道德规范、否认道德及其社会作用为思想核心的“非道德主义”伦理学思想。非道德主义将道德看做是束缚个人意志、限制个人自由发展的枷锁。纪德非道德主义的源头是对内心丰富性的渴望,他继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矛盾情感共处”思想,提倡以自我无序的“多元”取代传统道德的“单一”。在《人间粮食》中,纪德呼吁人们摒弃所有道德准则的束缚,放肆追求“自我”。这本书后被看做是纪德非道德主义思想的正式宣言。《伪币制造者》中纪德对教条主义者、“僵化者”的抨击与其对非道德主义思想的诠释更是引发了广泛的热议。
人物关系
成就影响
人物成就
文学成就
纪德推进了现代主义文学脱离象征主义的进程。象征主义认为,作家只能描写高雅的主题。然而纪德的作品却突破了这一臼,以多变的内容、风格及表现形式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无论在小说、散文、旅行日记或是对现世社会的分析上,纪德都用他不断变化更新的观点对人的思想和灵魂进行深刻的剖析。他对小说创作的大胆创新及改革为法国新小说运动的诞生埋下根基,他创作的文学作品为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代表作《伪币制造者》是一部“关于小说中的小说”,它独特的文体结构及主题使得该书在发表后被世人称为“奇书”,该书更是被包括阿兰·罗布-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在内的大批法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称作”新小说“的经典。他的代表作《背德者》确立了他在文学界和思想界的地位,由此产生了家喻户晓的纪德主义,即背德主义。背德主义崇尚通过大胆蔑视一切固有道德规范、摆脱来自宗教和家族一切钳制的手段达到肆意追求自然本性,追求个人主义。
社会成就
纪德曾担任过诺曼底公社拉洛克·柏纳豪市的市长,曾为释放保共领袖格奥尔基·迪米特罗夫·季米特洛夫(Georgi Dimitrov Mikhailov)奔走。曾主持过保卫世界和平的大会。1925年,他成为伦敦皇家文学院的院士。1947年,牛津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同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人物影响
文学影响
他新锐的写作技巧及创作特点使当代的文学写作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倾向。他的作品深深影响着法国文化,他被称作是“歌德再世”。在中国,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早年的作品多为现代派及象征派,受纪德的影响,他写了包括《复仇》《囚犯》在内的一系列意象派短篇作品。在越南,他的作品深深影响着包括概兴、春妙刘重庐在内的众多浪漫主义文学作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纪德的作品已被引入中国。1923年4月,著名作家茅盾在为《小说月报》第14卷1期撰写的文章《法国文坛杂讯》中首次提及纪德,并指出纪德“颇为一般人所喜”。此后,包括杨潮、盛澄华在内的大量的学者译介了纪德及其著作。在中国,纪德始终扮演着一个若即若离的左派角色。纪德无视既定规则德束缚,接受任何诱惑和可能性,并执着于走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他的所作所为使后人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受到了巨大的启示。毫无疑问,他的作品为全世界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存在主义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社会影响
纪德的作品对于生活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人来说影响巨大。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惧怕承认恋人“对对方产生缓慢的幻灭”,他们宁可死也不要这样的幻灭。但是,纪德却将这样的幻灭及夫妻伦理上的瑕暴露给所有人。此外,纪德是保护同性恋权益代表,他认为同性恋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他呼吁主流社会包容同性恋者并给予同性恋者宽容。为了让更多人注意到这一特殊群体并承认同性恋现象,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强调同性恋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一部分,是无法改变的。
人物评价
官方评价
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评价指出“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瑞典文学院在对纪德的颁奖词中指出“即便在纪德臻于成熟的岁月里,他也从未说服人们完全接受他的经验和结论,他首先希望的是挑起并提出问题。即便在将来,他的影响之受到注意,无疑也不在于完全的接受,而在于对他的创作的生动活泼的论辩。他真正伟大的基础也正有赖于此。”
学者评价
纪德的传记作者艾伦·谢里登(Alan Sheridan)评价纪德时指出纪德是20世纪最重要的12位作家之一。在这12为作家中,没有一位过着如此有趣的生活。他不仅根据他的一生经验进行艺术创作,还在日记中反思他的一生。他每天都从拉丁语、法语、英语和德语的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并对当下的道德、政治和性问题发表评论。
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若名指出纪德的作品是其生活体验的艺术性重现,若抛开他的生活去看他的作品,那将会失去完整的价值。张若名强调指出纪德的作品是一种生活的象征,是纪德特殊经历凝结成的内在人格的表现。
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路翎高度评价了纪德的一生,他指出纪德的作品是对封建主义带有英雄性的个人反叛。在他作品的背后呼吁着的是带有历史渴望性的新生时代的召唤。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让·保罗·萨特评价纪德:纪德的作品与自己的作品不同,没有世俗的臭味。
人物争议
政治观点
在20世纪30年代,纪德开始提倡共产主义的理念,并短暂地成为了共产主义者同路人。当他目睹苏联当局在政治上的压迫并因坚持要求释放左派反对派作家维克多·塞尔日被约瑟夫·斯大林起诉后,纪德不顾苏联当局的反对发表了《访苏联归来》,他指责了当局对苏联公民个性的禁锢及对任何异议的镇压,甚至将苏联与希特勒的纳粹德国相提并论。该书一经发布立即引来了广泛的关注。苏联及世界各国的左派革命家对纪德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们称纪德是“法西斯主义的奸细”。作为回应,纪德于1937年发表了《对苏联的反思》,书中直接批评了苏联社会,并指出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已变成了斯大林专政,特权官僚成为了新的统治阶级。
特殊癖好
人们在讨论纪德的时候总会将提及其“同性恋”及“恋童障碍”倾向,而他的“恋童”又非一般且正常的“恋童”,他只喜爱男童。纪德不刻意宣扬这些特殊癖好,但也不回避它们的存在,并以‘爱恋童稚者’自居。在他作品中,在他的著作中,纪德描写了“鸡奸者”和爱男孩的“恋童癖者”。在与纪录片导演Nicole Védrès的采访中,纪德亲自将自己归为“恋童癖者”。纪德在日记中指出王尔德将同性小男孩介绍给他,并让他渐渐沉溺在“恋童癖”中无法自拔。
人物轶事
我的朋友
在少年时期,除了与父亲一起读书外,纪德还经常与父亲在巴黎街上散步。夏季的夜晚,纪德的父亲总会问纪德“我的朋友要不要和我散一会步”,纪德后来描述此事时指出父亲从来都不唤他别的,只唤他“我的朋友”。
表现零分
纪德被父亲带进阿尔萨斯小学的时候,新学期的学习早已经开始。同学们不愿意与他交往,他很快便被孤立开来。在一次课堂问答中,纪德由于没有回答上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被罚站,同学们对他的受罚不仅未表示出同情还集体嘲笑他。在那段学习时间,纪德的成绩几乎每周都是“表现零分”。
童年玩伴
儿童时代,每到暑假,纪德都会和表兄表姊妹呆在一起。纪德并不喜欢与表兄弟来往,相反,他与玛德兰娜、让娜、瓦伦丁三姊妹几乎形影不离。在《假如麦子不死》中,纪德用“埃马纽埃莱”代指大表姐玛德兰娜,用“苏珊”代指二表姐让娜,用“路易丝”代指瓦伦丁。纪德后来指出他与三个表姊妹的生活交织在一起,他们不愿分开,甚至晚上也不想分开。
与母反抗
在母亲的严厉而固执的管束下,纪德的生活极为压抑。1895年3月15日,纪德在突尼斯写信给母亲,表示自己已无法忍受母亲没有意义的管教。这封宣战书信后,纪德基本摆脱了母亲的管控。
婚姻悲剧
纪德从小就与表姐玛德兰娜交好。纪德在目睹了表姐玛德兰娜·隆多因母亲出轨而产生的悲痛情绪后,他意识到了自己对她的爱意。在玛德兰娜父亲的弥留之际,纪德一直陪在玛德兰娜身边。纪德曾向玛德兰娜求婚,却遭到了玛德兰娜的拒绝。后来,纪德的母亲死后,两人于1895年10月8日正式结婚。1923年,女儿卡特琳娜出生。然而,婚后二人的生活极其不幸福,两人几乎是各自生活。
参考资料
new york time obituary.andregide.2023-11-25
..2023-01-05
Vanguard.files.libcom.org.2023-11-25
Victor Serge: The Spirit of Liberty.lareviewofbooks.2023-11-25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47.www.nobelprize.org.2023-11-25
窄门.豆瓣读书.2023-11-25
田园交响曲.豆瓣读书.2023-11-25
伪币制造者.豆瓣读书.2023-11-25
人间食粮.豆瓣读书.2023-11-25
地上的粮食.豆瓣读书.2023-11-25
如果种子不死.豆瓣读书.2023-11-25
遣悲懷.豆瓣读书.2023-11-25
THE GOD THAT FAILED.chinhnghia.2023-11-2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学习经历
文学生涯
旅行创作
崭露头角
晚年经历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创作手法
叙事手法
象征手法
人物塑造
作品主题
反叛主题
同性主题
人物思想
政治思想
非道德主义
人物关系
成就影响
人物成就
文学成就
社会成就
人物影响
文学影响
社会影响
人物评价
官方评价
学者评价
人物争议
政治观点
特殊癖好
人物轶事
我的朋友
表现零分
童年玩伴
与母反抗
婚姻悲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