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街道位于
浙江省西湖区西部,是一个典型的山乡集镇,也是一个千年古镇。其行政区域面积36.1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该街道常住人口为121295人。
留下街道古称西溪镇,据传
赵构曾欲将
首都设于此,然后得凤凰山,一句“西溪且留下”成为镇名来源。元明清留下镇属
杭州府钱塘县。1949年后,仍称留下镇,属
杭县。同年10月杭县置三墩区,辖留下;翌年5月设留下区,为留下区辖镇。1958年4月撤杭县后属
杭州市,改称留下人民公社。同年
五常市、
闲林街道乡并入。1964年析出复置留下镇。1968镇并入公社。1969年撤
西湖区建杭州郊区,留下公社划归郊区。1977年撤销郊区,留下公社复划归西湖区。1981年11月析出再置留下镇。1984年10月改称留下乡。同年12月乡、镇合并仍称留下镇。2007年12月,撤镇设留下街道至今。其东邻西湖街道,南、西南与转塘街道相连,西、西北与
余杭区闲林街道、
五常街道毗邻,北与
蒋村街道接壤,东北与古荡街道、
灵隐街道毗邻。截至2023年,留下街道下辖14个社区、1个行政村。
留下街道以前存在各种落后现象。政府对此开启环境综合整治,投入资金10.67亿韩元。留下南市保留了江南传统街区的古朴风貌,而留下北市则展现了现代风格的轻盈和优美。屏基福梅则提升了现有的景观和功能,加入了诸如望风阁、福胜梅园等文化项目。
2023年一季度,留下街道实现工业总产值7.56亿元,同比增长8.3%,实现工业增加值3.18亿元,同比增长9%。
历史沿革
留下镇
历史地段留下镇原名西溪市,是一座可以源溯千年的集镇。据清光绪《
钱塘县志》记载,宋建炎三年(1129),
赵构行经西溪,欲建都于此,后得凤凰山,遂云:“西溪且留下”。“留下”之名由此而得。
民国年间,建留下镇,属杭县履泰区。建国后,1958年划归
杭州市管辖,同年10月人民公社化时,镇并入留下公社,下辖
闲林街道、
五常街道、
蒋村街道、古荡、留下管理区。1961年,闲林、五常、蒋村单独成立公社,划归余杭县,留下管理区则成为留下公社,划入
西湖区。
1964年,留下公社中的城镇和散住居民点划出,重新建立留下镇。1981年,复置镇。1984年,实行镇乡分设。1985年,撤销留下乡,并入留下镇。
留下历史悠久。在
清代留下的镇已是有居民五六百家的市镇,一水穿镇,石桥横卧,傍河筑屋,建筑别致。现状
历史地段内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即前为店铺后为住宅的格局,并鳞次栉比,间间紧挨。古镇区内曾有五座
古桥。规划区内四座桥座,分别为忠义桥、盈春桥、庆春桥、古灵慈桥。最古老的要数忠义桥,位于历史地段中段,俗称忠义“大桥”。在忠义桥南约50米的盈春桥,俗称“小桥”。
城镇概括
留下街道属
西湖区。为
杭州市的重要卫星城镇之一,距市区7.5公里。东邻古荡街道,南接西湖、龙坞两街道,北、西连
蒋村街道和
余杭区五常街道。
党建工作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街道党工委坚持以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思路,不断深化“
三级联创”工作,
深入实施“党员先锋工程”和“双强”工程,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和党员远程电化教育,积极探索非公经济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促进了街道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街道党工委在全面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同时,着力完善党员服务网络,率先建成设施完善、服务规范的党员服务中心,同时,在建立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指导12个村社,建立公共服务站和便民服务室,并整合资源,优化服务,
推进村社党员服务室建设,初步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街道党员服务中心为纽带,社区(村)党员服务站为依托的党员服务网络。
并且积极探索推行“网格化管理、
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工作,努力整合基层服务力量,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切切实实服务基层、服务党员、服务群众。
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了街道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2010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5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55亿元,村社可分配收入达到1.34亿元。街道先后获得省级党建带工建(工会)“
三级联创”示范街道,
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
市级维护国家安全先进集体、市抗灾救灾先进集体、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示范乡镇(街道)、市级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市级征兵工作先进基层单位、市级文物保护管理先进集体、市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市级城市体育先进街道、市级卫生先进街道,市级
纪检监察系统信访举报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地理环境
留下街道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是杭城西出要塞。杭徽公路、
天目山路、杭州绕城公路三条主干道在这里相汇,它们与纵横交错的镇内干道构成了便捷的留下交通网,成为
杭州市西进的大通道。
留下镇,作为小和山高教园区的信托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规划中的留下将体现千年古镇的特点,保留原有的
古桥,并结合设计具有江南特色的文娱中心,交水面、绿化、古桥和现代建筑有机睐,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反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
留下镇西部地区青山蜿延,绿水长流,自然风光秀丽,已被杭州市定为
西湖外围的
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杭州高教园区已在留下镇落户。该镇东部、中部地区地势平坦,工商发达,公路沿线的各行政村都已建成了自已颇具规模的工业园区和商贸园区。
留下街道地处杭城西大门,东近市中心,南连西湖风景区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西与
余杭区接壤,北与西溪湿地景区相通。该镇水陆交通便捷,杭徽公里穿镇而过,留下河与运河相通,成为
杭州市旅游西进的大通道。全街道总面积36.1平方公里,辖2个行政村,9个社区(居民区)。
改革开放以来,留下镇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开拓进取,使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95年成为杭州市第一批小康乡镇;96年被评为
浙江省百强乡镇(名列第53位),杭州市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十强乡镇(名列第8位)。98年被评为市新农村乡镇,98年市青年文明小城镇,99年杭州市卫生城镇,98年杭州体育先进乡镇。
街道介绍
留下街道总面积36.1平方公里,辖2个行政村,9个社区(居民区),2003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5亿元,财政总收入9146万元地方税收34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留下于2007年11月在
西湖区行政区划调整中撤镇建街,设立留下街道。留下街道东与
西湖、古荡街道相邻,南与转塘街道的龙坞毗连,北部与
蒋村街道、
余杭区五常街道接壤,西部与余杭区
闲林街道相接,西南与
富阳区为邻,与西湖风景区、
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无缝连接,“双西合璧”。
辖区总面积36.1平方公里,总人口95779人(2010年)。街道下辖东岳等10个社区,石马等2个行政村。
街道党工委下辖35个基层党组织,其中社区党委5个,村党委2个,非公企业党委2个,在册党员1114名。
中小学有浙江工业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
杭州市东方中学、浙江外国语学院附属留下小学、杭州蓝天小学。
人口民族
人口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为121295人。
经济
留下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活动,成功引进中药集团、华海商贸城等大项目,同时实现了二三产业互动发展的新突破。
各种服务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
天目山路、西溪路初步形成汽车销售服务集聚区,西溪路引领餐饮服务业发展新高地;科技型工业也迅速发展,天堂伞业集团被列为市、区重点工业企业,天堂牌晴雨伞获“
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留下镇全面完成西溪路拓宽改建工程的环境综合整治,并投入2200多万元,完成了东穆坞等5个村、社区和茶市新村、西苑小区共2800户住户的自来水改造工程;投入近亿元,高质量实施64条背街小巷
改善工程;以高起点实施生态镇建设和西溪路沿线截污纳管。小和山社区和石马村先后被评为
西湖区的生态示范社区(村),全镇通过
浙江省生态乡镇的验收。
留下镇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抓手,开展“文明村”、“文化示范村”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教育强镇、
杭州市卫生城镇。镇政府尤其重视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投入7300余万元的留下中学迁建,崭新的校舍在新学期开学前具备教学条件,生均建筑面积20.1平方米,生均体育场地6.1平方米,生均绿地面积7.3平方米。
从2001年到2006年的5年间,留下镇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和谐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年,该镇工业销售产值完成39.6亿元,其中镇级完成21.5亿元,年均增长11.15%;2006年完成财政税收总收入1.8亿元,年均增长32%;2006年完成地方财政税收收入8721万元,年均增长35%;2006年村级集体经济可分配收入6782万元,年均增长9%;2006年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0490元,年均增长9%。
文化
人文风情
留下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原为西湖外围的旅游胜地,“西溪秋色”曾是古代西湖组景之一,西溪梅区也为清著名文学家
龚自珍推崇为全国三大梅区之一,与江宁蟠龙,
苏州市邓尉齐名。
留下镇历史上曾相当繁华,有西溪"三井"、梅花泉、花坞、
岱庙等遗址和一些古墓,由于久经沧桑现部分已湮没。位于桃源岭下的
卫匡国墓,为意籍传教士之墓;汉学家马丁诺·马丁尼1661年病逝
杭州市的墓葬地,现已修复。
在留下住过对
浙江省历史上最有贡献的两人为晚清“八千卷楼”的主人
丁申、
丁丙两兄弟,他们堪称浙江文脉的保护者。如果不是他们在留下镇上发现包食品的纸居然多是《
四库全书》的散页,就没有浙江当今的“文澜阁”《四库全书》。
民风民俗
旧时留下镇茶馆分布在留下的几条老街上,分别开在大街、茶市街、北新街、天曹庙前、申明亭、灵慈庙前等处。抗战前镇上有茶馆30多家,到解放初期还剩下4家。
由于
留下镇地理位置为
杭州市西部出入咽喉,交通便利,附近山谷都是
西湖龙井产区,所以渐渐成为龙井茶的重要集散地,南北各路茶商纷纷到这里坐庄收货。
分散在西湖群山边的龙坞、
梅家坞村,以及五常乡的茶农都要到留下镇来,一方面茶馆成为他们歇脚和寄存物件的地方,把茶叶出售后,换一些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回家;另一方面茶馆成了灵市面的地方,各种新闻信息、国家大事、人物是非和民间琐事也在茶馆传播。
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茶客从四邻八乡赶来,到晚上七、八点钟才散去。白天喝茶的多是茶农、船夫、菜农和镇上居民,有些老农,在田头劳动了一大清早,不是坐在家里歇息,而是挑两篮南瓜、
毛毛豆之类的新鲜菜,到茶馆门口一放,沏上一壶茶,悠闲地喝茶谈天,喝茶和卖菜两不误。晚上喝茶的则是泥水匠、木匠、铜匠、铁匠、轿夫、小商贩等。
镇上的茶馆一般不大,陈设简单,卸下排门,骑街沿门摆数张码头桌,十几张
八仙桌,围桌的是长条凳,茶价也低廉,每壶茶收费三个铜板,只要不离开,不加收费,也不清场,熟客可以赊帐。茶馆门口设有专门的钱摊,多用铁丝笼子罩住些银角、铜板,供人兑换付帐。沏泡的茶叶多为本地的红茶、绿茶两个花色。每斤可泡八十来壶茶水,茶客每人一壶茶,也可两人一壶,自斟自饮。
由于茶客众多,开水供应量很大,有紫铜皮做成的烧水锅炉,叫穿心炉子,有一米多高,不仅容量很大,而且可以不断取走开水添加冷水。茶馆的附近有菜馆和点心店,出售点心、面食或其他商品,也有人挑了糕点担子进茶馆叫卖的,喝早茶的人往往买来点心,边喝茶边吃早点。茶馆还备有面盆,喝早茶的客人用热水洗脸是免费的。
旧时留下茶馆还有调解民事纠纷的功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留下镇没有镇公所,没有警察,没有任何机关,只有一个叫阿二的地保,出了命案,县衙门找地保,但是地保不管当地发生的民间纠纷,
那么解决纠纷一般是邀请当地土绅来明辨是非,地方就选在茶馆,名叫“吃讲茶”,所有在场的茶客都可以听,如有不公处,任何人可以参加意见,理亏的一方付全堂茶钱,费用也不大,一般二、三块钱,比打官司便宜得多。这是解决民事纠纷的好办法,也起到民间法庭的作用。镇政府
茶馆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留下镇旧时的水路方便,所以茶馆沿溪而设,这些茶馆多为沿街面河的木结构楼房,白墙、青瓦、排门。茶客的船停靠河埠后,在河埠中间平台栓船缆绳,然后从两面台阶上下,紧靠老街的河埠,依稀能看到当年台阶上凿有的小洞,用以栓船缆绳。
由于
留下镇地理位置为
杭州市西部出入咽喉,交通便利,附近山谷都是
西湖龙井产区,所以渐渐成为龙井茶的重要集散地,南北各路茶商纷纷到这里坐庄收货。
交通
公交系统
经过留下镇镇域的公交车线路主要有:853,331,306,213,367,346,382,506,598等。
镇域内自行车租借点较多,电瓶车快速充电站分布也较为丰富。
社会
教育资源
留下镇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除了幼儿园、小学、中学资源外,在留下镇屏峰村、小和山村以及石马村这一带还建有
杭州小和山高教园区。园区内有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等知名院校。除此之外,在周家村附近,还有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士官学校(原武警杭州指挥学院)、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等军事和警察类院校。
影视作品
留下镇作为电视剧《
佳期如梦》的拍摄点。剧中许多场景均在留下镇取的。例:安安的朋友打徐时峰后去的警察局就是“留下警察局”。
非诚勿扰在此取点,介绍了“留下”的由来。
留下荣誉
全镇总面积36.1平方公里,辖2个行政村,9个社区(居民区)。总人口3.4万余人,镇企业经济从1978年的200万元产值升至1998年的10亿元。进行集镇改造,
新建茶市新村、西苑新村商住区。2003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5亿元,财政总收入9146万元地方税收34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先后荣获
浙江省百强乡镇、
杭州市十强乡镇、新农村乡镇、文明乡镇、双拥模范镇等称号。
代表人物
在留下隐居过的名人很多。明代有孙遮田、包太白、洪慈、江邦玉等。
清代有
厉鹗、吴本泰等。花坞的三十六庵,七十二茅蓬等等,可称得上留下的
隐逸文化。
历代文人墨客到留下者数不胜举。远可追溯到
唐朝的
张志和,近则可数
袁枚、
龚自珍、厉鹗、
魏源、俞越、
陈三立、
林纾、
胡适、
徐志摩、郁达夫等等。现居留下茶市街的陆九畴,为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他的作品——《三梅图》反映海峡两岸人民盼望统一的心愿,寓意深刻,曾获国际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