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理和
台湾乡土文学奠基人之一
钟理和,男,(1915年12月15日-1960年8月4日),笔名江流、里禾,号钟铮、钟坚,籍贯广东梅县,出生于台湾屏东县农家。中国台湾作家、小说家。是台湾乡土文学杰出的奠基人之一,在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945年在北京出版第一本小说集 《夹竹桃》。1946年初回到台湾,写了长篇《笠山农场》中篇《雨》短篇《原乡人》《贫贱夫妻》等小说。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民国四年(1915)12月15日,钟理和出生于台湾屏东郡高树庄的新大路关(今屏东县高树乡广兴村),刚出世时,钟理和白白胖胖的,因为属狗,家里人昵称他为“幼犬鬼”或“阿成”。童年的他甚得父亲疼爱,因为性格木讷老实,他被人家称做“阿神”,意思是憨直忠厚。直到钟理和去世,附近的人还是称呼他为阿神哥或阿神伯。
教育经历
民国十一年(1922),7岁的钟理和进入盐埔公学校读日本书(当时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各级学校都只准读日本书和日本文)。与同龄的异母弟钟浩东(浩东)、堂兄钟九何、姑表兄邱连球同学,每天走路上学,单程即需要八公里。
民国十七年(1928),钟理和从盐埔公学校毕业,但是因为体检不合格,未能报考高雄中学。转而进入长治公学校高等科继续学习当时的钟理和热衷于浏览中文古体小说。
写作经历
民国十九年(1930),15岁的钟理和由长治公学高等科毕业,随即入村私垫学习文言文,受老师光达兴秀才的古文学影响甚深,曾撰写《台湾历史故事》《考证鸭母王朱一贵事迹》等。并开始广泛阅读中国古体及新体小说,当时曾写短文《由一个叫花子得到的启示》和未完成的章回体长篇通俗白话小说《雨夜花》,完成的原稿据说有枕头厚,但原稿无存不可考。
民国二十一年(1932),18岁的钟理和结束私塾课业,当时钟家正好与人合资买下美浓尖山一带的山林,号称为三公司。于是,钟理和往来于故居大路关、屏东商行和美浓之间,一方面协助父兄处理笠山农场和屏东布庄、杉木行的事业,一方面读书、绘画。期间曾要求到日本学绘画,但因遭到父兄的否决而没能成功。不久,与同姓女工钟平妹相恋。但因当地风俗不许“同姓结婚”而遭到家庭和社会的强烈反对。
民国二十五年(1936)12月,偕表兄参加了屏东郡教育课发起组织的“大武山登山队”,后来写成《登大武山记》一文。
民国二十六年(1937)1月29日,钟理和写成《理发匠的恋爱》一文(后改题名为《理发记》),当时没有发表。这是今存最早的钟理和原稿作品。
民国二十七年(1938)6月,钟理和只身经日本渡海到沈阳市,入“满洲自动车学校”。写《友情》,未完成。学习谋生的技艺,其间,钟理和还两度返台,游说父兄到大陆东北地区投资砖瓦建材业,但遭到了兄长的否决。
民国二十八年(1939)农历正月十四,写成《都市的黄昏》,未发表。1954年8月21日重新改写成短篇小说《柳荫》,1959年才在《联合报》副刊上发表。
民国二十九年(1940)秋天,钟理和通过考试,取得汽车驾驶执照,服务于“奉天交通株式会社”,驾驶大客车;7月,第三度返台;8月3日,与钟平妹由高雄市启程,经基隆市,到日本门司。再从下关搭船抵釜山广域市,8月10日左右抵达沈阳市。初抵沈阳时,暂住林国良家,不久即赁屋而居。但不久即因为冰冻路滑,连续发生事故,而被吊销驾驶执照致使失业。钟理和夫妻两人的生活陷入窘境,这时期未完成的《泰东旅馆》,就是这段生活经验写成的作品。
民国三十年(1941)1月15日,长子铁民出生。但他们穷得连必要的奶品也买不起,幸得在同院邻人的帮助下,婴儿才得以生存。恰好这时联络到在关内做事的表弟邱连奇,靠着其接济和安排才得脱困;同年夏天,举家迁往北平市(北京),应聘华北经济调查所翻译员,三个月后辞职。
民国三十二年(1943),着手翻译日本小说,散文等投稿;8月,写成短篇小说《游丝》;6月,小祖母病逝;8月31日,父亲病逝。
民国三十三年(1944)初,通过在沈阳市的经验而写了《地球之霉》,但未完成;3月,写成短篇小说《新生》;5月23日,完成了中篇小说《薄芒》;7月7日,创作完成了中篇小说《夹竹桃》;12月23日,写成《生与死》,1946年9月15日以笔名“江流”发表于《台湾文化》第一卷第二期。
民国三十四年(1945)4月,钟理和的第一本小说集《夹竹桃》以“江流”为笔名,在北平马德增书店印行,这是钟理和生前惟一亲手出版的书,包括两个中篇《夹竹桃》、《薄芒》和两个短篇《新生》、《游丝》;7月,写成《逝》,次年以笔名“江流”发表于《政经报》;9月9日,参加“台湾省旅平同乡会”,撰文《为台湾青年伸冤》;9月13日,又写《为海外同胞伸冤》,因对青年失望而停笔,未完;10月,写成日记体小说《门》(原题《绝望》),同时着手写的《供米》则未完成;10月26日,完成《秋》,“二·二八”时,原稿遗失,于1949年凭记忆重写,1960年以遗作发表于《晨光》杂志第八卷第十期。另有9月9日至12月26日的日记,详述战后北平市见闻。这一年完成的还有短篇小说《第四日》。
民国三十五年(1946),在日本宣布战败投降后,旅居北平的台湾人不但内部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变化,台湾人在北平也陷入不安的处境中,战后的北平难有台湾人容身之处。1月,写下随感《白薯的悲哀》及《祖国归来》两篇文章,可以说是钟理和对居住北京期间的省思之作。《白薯的悲哀》后以笔名“江流”发表于《台湾》杂志;1月1日至16日,有日记记载见闻;3月29日,钟理和带领家人搭难民船,自天津市上海市基隆市。4月14日抵高雄市,暂住弟里志家;不久,应屏东内埔初中校长钟璧和之聘,任代用国文教师,举家迁到内埔,居住在学校宿舍,开始写作和教书生涯。到了7月,次子立民降临人世。期间,写下了记述当时工作状况的《校长》一文,但未发表;另有未完成的《海岸线道上》。
1950年,以日记体记叙自3月28日至4月27日的住院生活,写成《手术台之前》(据研究者张良泽说,该篇原题为《爬上手术台之前》,后删去前两字。原稿有两本,一为3月28日至4月27日,一为4月16日至5月11日,皆未完成)。另外,除《草坡上》外,彭瑞金认为描写返回故乡时的所见所闻及心中感受的《故乡》连作也是在病床前完成的草稿。
1951年7月,长女铁英出生。
1952年3月,录取为镇公所里干事。早出晚归,体力不支,数月后辞职;写《兄弟与儿子》,末完成;3月,写成《阿煌叔》。
1954年正月,又逢次子立民因病去世,钟理和身心俱疲,将自己内心的忏悔与痛苦,都写进了《野茫茫》里。这篇以立民的死为主题的作品,刊载在《野风》杂志,是他病愈返家后,第一篇被文坛接受的作品。之后又写《小冈》。
1955年12月3日,完成唯一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
1956年3月24日,《大武山之歌》始得原稿一张;写成《同姓之婚》,原题《妻》,发表于《自由青年》;写《一点感想——星云法师著“释迦牟尼传”读后感》寄往台中菩提树杂志社;5月8日,铁钧出生;11月,《笠山农场》获中华文艺奖金、“国父”诞辰获中华文艺奖金、“国父”诞辰纪念长篇小说第二奖。获奖不只是钟理和文学生涯的突破,更因此使他得以和廖清秀、钟肇政陈火泉等散处各地的台湾作家,彼此相濡以沫互相鼓励,并发行《文友通讯》,阅读探讨彼此作品。又有林海音编辑联合报副刊,启用本土作家作品,钟理和的小说散文终于有较多的发表机会,是钟理和在文学创作生涯中最快慰的时光。
1957年2月14日,至美浓黄腾光代书处,任土地代书;3月,搜集长篇小说《大武山之歌》的资料;3月起,与廖清秀通信;4月,与钟肇政通信;5月,钟肇政发起编印《文友通讯》,文友轮阅作品并讨论;8月,始与文心通信;9月,母刘水妹逝;11月,廖清秀来访,谈了两天两夜;年底,写《烟楼》;是年,着手写《音》《我的书斋》,末发表。
1958年春,写成《奔逃》,被冠以爱国主义者,于12月发表于《新生副刊》;《烟楼》入选香港亚洲画报小说征文佳作,同年9月发表于自由青年;7月,次女铁华出生。从各种管道索回《笠山农场》;9月,《文友通讯》停刊,历时一年四个月;12月,辞去美浓代书馆店的差事,关在家里养病。
1959年,《原乡人》参加亚洲画报征文比赛,落选,以遗作发表于《民间知识》。是年,作品大多发表于联合副刊,包括:《苍蝇、门牙》《做田》《安灶》。年底写《我与假黎婆》;1月,写成《原乡人》。
1960年,刊于《联合副刊》的尚有:《假黎婆》《钱的故事》《还乡记》《西北雨》《雨》《阁楼之冬》。《往事》以遗作发表于《自由青年》;8月4日,修订《雨》时,肺疾复发,血染稿纸,终不治病逝,享年46岁。临终前曾叮嘱长子铁民:“吾死后,务将所有遗稿付之一炬。吾家后人不得再有从事文学者。”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健康状况
1946年8月,因肺结核初发病倒在任所。
民国三十六年(1947)1月,钟理和的肺病日渐恶化,月底还出现了吐血。他2月北上到台北市,住进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诊疗。其间,他经历了著名的台湾二·二八事件,并有日记记载此事。之后,还没等病养好,钟理和就回家了;3月30日,他辞去了内埔初中教职,全家返美浓笠山定居,因为在那里他们还有几间老屋和一块地。他于8月北上到基隆市,住在里志家,10月27日入松山疗养院诊治肺病,接受长期治疗。
民国三十七年(1948),因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肠胃,消化功能全失,病情转危。当时正好抗生素传入台湾,才能抑制病情。但抗生素注射初期,副作用强,几至失聪。
1949年,接受胸腔整形手术;6月初,第二次开刀,拿去六根肋骨;7月2日,创作了散记住院疗养生活闲情逸致的《鲫鱼·壁虎》;10月21日出院,23日抵家。
1960年8月4日,钟理和在修订小说《雨》时,肺疾复发,咯血而死,享年46岁。后人称钟理和为“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
个人作品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轶事典故
相貌
钟理和成年后人才出众,容貌英俊气质幽雅。据长辈传述,当时他同年的伙伴相亲时,往往不让他同行,因为他会吸引女方注意。
爱国
受到祖国文化洗礼的钟理和,成为一个执著的爱国主义者。他懂日语、看日文书籍,但从不说日本话;他宁可失业,也决不替日本人办事;家境困难,在连儿子喝的牛奶都买不起的情况下,拒绝以“日本侨民”的身份领取物资补助。
人物评价
潘翠菁评:钟理和的一生始则抗争,继而漂泊,晚年病贫交加,却始终面向劳苦大众,从不写趋时附势或阿谀奉承的作品。他的小说和散文,特别是那些反映台湾农村生活的作品,应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应凤凰《钟理和文学发展历史及其后殖民论述》评:“如果说钟理和是台湾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作家,最突出的部份,应该是他身上这些与台湾殖民地历史无法分开的,所谓的殖民地作家性格。台湾文学的独特性其实也在这里:不论相对于第一世界,或相对于中国大陆文学,这漫长的,繁复多变的殖民历史,在使台湾文学有其独一无二的风格特性,无法成为‘中国文学的一环’。”钟理和的作品和经验代表的是一个无可抹灭的“台湾人的历史”。
文学特点
写作风格
钟理和的人生之路布满荆棘,自他踏上社会后一生都在贫病交加中度过。个人的苦难遭遇使他很自然地与被压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同命相怜。他的创作始终以自己的生活遭遇为题材,反映大陆、台湾的城市居民、农民和贫苦知识分子的不幸经历,从中探讨他们的命运根源。所以,他的作品带有浓厚、鲜明的“自传”色彩。
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以1946年回台为界。前期主要描写自己熟悉的台湾农村青年生活,以及大陆的小市民、下层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充斥着近似鲁迅式的批判社会的“杂文”色彩,字里行间寄托着作者爱恨交织的悲愤之情和恨铁不成钢的忧思。在爱恨交织的心理下,钟理和作品中出现了对祖国贫穷落后的无情批判和对祖国人们愚昧麻木落后的揭露与讽刺。像钟理和在祖国大陆生活期间创作的小说集《夹竹桃》,其笔下的中国人丑陋到了“动物化形象”,作品中几乎是在罗列大杂院人们的“民族劣根性清单”。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爱之而又恨之”的复杂心情。
后期作品主要以台湾农民为表现对象,描写台湾农民的贫穷与落后、劳动者的悲哀与忧愁,表现他们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品德。如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以日据时期和光复初期的台湾南部农村为背景,描述了笠山农场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深刻地反映了台湾农村经济的衰颓、破败,同时还交织着男女主人公刘致平和刘淑华的爱情故事,表现他们反抗封建旧俗,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歌颂他们纯洁真挚的爱情。作者从自己曲折的人生经历中吸取创作素材,在男女主人公的身上有着钟理和与钟平妹的投影,体现了作者向往民主、自由、科学的思想。作者还以哀伤的笔调,深情塑造了阿喜嫂(淑华妈)、饶新华、张永辉等可亲可敬的形象,他们饱含辛酸的凄苦生活,正是台湾广大农民悲苦命运的概括性写照。可以说钟理和后期作品在思想和艺术表现上都更趋成熟。
此外,钟理和还创作了一些表现台湾同胞与祖国的血肉关系,反映台胞怀念大陆,回归祖国的美好愿望的作品。《原乡人》就是抒发作者对祖国深情厚谊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在作品中,作者叙述了“我”如何从少年时代起一步步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从而坚定了“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的信念,小说洋溢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愫。
当然,钟理和的作品也存有不足之处,小说较多取材真人真事,题材较狭窄,自传味过浓。如自传体小说《原乡人》,由于过分迁就现实,只采用一种既有的现实素材作为小说内容,因而对题材横广面的拓展,对主题意识深一层的探究,和内涵的集结等等,都受到了限制。
并且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影响了他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根源的深刻挖掘。如中篇小说《夹竹桃》,以批判性思想作为驱动力,勾勒了一幅北平大杂院的素描。其中的人物和事件,乃是其观念的注脚。对人物的描摹虽然细微,但他们因缺乏自主性,故而总体上显得面目不清。作者也过分地强调了这些小人物身上的劣根性。这使得他们精神上的病症成为事件的主因,而被不断地渲染,最终把小人物推向了悲剧的深渊。但瑕不掩瑜,这并不能抹煞他为乡土文学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
主题思想
钟理和后半生缠绵病榻,困厄穷苦,尤其是创作鼎盛期困居乡野,这就妨碍了他更进一步扩展自己的创作视野,显得作品题材比较狭窄、眼光不够深远阔大、想象力不够丰富。有人说:“在读他的小说时,常觉得他似乎生活在一个与外界(指其生活土地以外)隔离的环境中,读者也被封闭在他那个小圈子内,无法嗅到除此以外世界的气息,外面是否有战争、战争对人的影响又是如何……等等,皆不得而知。”但钟理和那些带有半自传性的作品也有其独特价值。由于有着深切的生活体验,因此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感情力量,可以说,钟理和这位“苦吟诗人”已经把自己血肉、情感和生命写进了字里行间。他由一己的痛苦,同情更多人的痛苦,于是把他的伤痛、挣扎、无奈、委屈一一倾泻在作品中。但是,他毕竟不只是想藉写作来疗伤消愁,而是藉由这一件件悲剧的具体揭示与呈露,更积极地向人们呼吁打破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盲目、迂腐的枷锁,以避免悲剧一再地发生,促使人们进一步去省思对治之道和解病之方,调整整个价值观。于此,其作品中反对封建意识和陈旧习俗的主题在向现代意识和现代社会的转化过程中所具有普遍的意义便昭示于人。
在钟理和为数不多的作品中,他除了以真诚无伪的态度,流畅纤丽的笔调,生动具体地描写活在周围的人物之外,最重要的是强烈地贯注在他作品中的三大思想特质:(1)强调反封建、反权威的“革新精神”(2)重视不屈挠、不妥协的“人性尊严”(3)表现悲生民、悯万物的“人道主义”。
后世影响
钟理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个走上台湾文坛的乡土作家的杰出代表,也是从内容到形式上比较完美地奠立台湾乡土文学民族风格的第一人。他始终坚持采用汉语普通话写作,他的文学语言素朴平易,浑然天成,清新动人,准确优美。描写人物的典型化也超越了前代绝大部分作品,开始形成了台湾乡土文学的完整的民族风格。叶石涛称呼钟理和为“乡土文学之父”。
钟理和以高度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结合自己坎坷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台湾文学创作了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他的作品都为奠定台湾乡土文学的民族风格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纪念馆
1983年8月7日,钟理和纪念馆在台湾省高雄县美浓镇双溪黄蝶谷朝元寺旁笠山山麓落成。
故居
钟理和故居位于台湾省屏东县高树乡广兴村,是一所占地约100坪(330多平方米)的客家合院。钟理和就出生在这里,一直待到18岁才离开。2009年“八八水灾”时,故居受到冲击而破旧不堪,钟理和的长子钟铁民认为这所房子不应倒,希望整修起来,在台湾“客家委员会”资助下,钟理和故居于2012年对外开放,并成为社区活动中心。
2012年8月,台湾“中央大学”鹿林天文台将2008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高雄星命名为“钟理和”,这是全球首度以近代华人作家命名的小行星。
参考资料
钟理和.中国台湾网.2015-11-0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教育经历
写作经历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健康状况
个人作品
轶事典故
人物评价
文学特点
写作风格
主题思想
后世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