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等
逻辑思维手段,对客观事理及其规律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以阐明思想观点与见解主张的一大类文章的总称。也称为说理文、论辩文、论说文。
议论文最初以“以字为文”的形式出现于《
周易》,是议论文的缘起。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大解放,议论文体式逐渐成形。以“论”之名始于《
论语》,《
尚书》中的《周书·无逸篇》是议论文初期代表作。
墨子、
荀子、
韩非子等
诸子百家大量文章问世和流传,代表作品有《谏逐客书》《
劝学篇·荀子》《南郭处士》《六国论》等。其时,
逻辑学专著《墨辩》,是议论文立论体制确立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汉初
贾谊《过秦论》等政论,是议论文逐步成熟的明显标志。
唐宋八大家在汲取《六经》《史》《汉》精义文法方面深得要领,层次清晰、论点突出,政论文十分盛行,有《劝学篇》《六国论》《封建论》等大量名篇流传于世。
宋朝学者
真德秀在《文章正宗》中首次提出“议论文”之称。近现代更有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毛泽东《
矛盾论》等议论文的经典之作问世。20世纪30年代,议论文作为一类文体的名称才算正式定型。
刘勰在《
文心雕龙》中,根据应用不同将议论文分为“四品”“八名”。从内容范围而言又可分为政论、理论、史论、文论四个方面。现当代学者一般将议论文分为政论、评论、杂文、学术论文等种类。
论点、论据、论证是构成议论文的三大要素,通常以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作为基本论证方法,其目的是剖析与论述事理,提出主张,达成共识。大量议论文经典作品,以其准确干净的语言、层次分明的论证、深刻充分的说理,成为传世典范,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源流,为后人广为传颂。议论文在散文中不仅所占比重较大,且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里使用,所起作用也最大。以议论文形式留存于世的众多文章,共同构成了
中国国学宝贵的
文化遗产。
基本概念
词源
“议论文”之称由
宋朝学者
真德秀在《文章正宗》中首次提出,其选录《左传》《
国语》以至唐末之作,分为四类:辞命,议论,叙事,诗赋。其后很长时间不用此称,
五四运动以后又逐渐使用。1929年,叶圣陶在《
作文论》中把文章分为三类:叙述文、议论文、
抒情文。1933年,
夏丏尊、叶圣陶合著《文心》,把文章分为四类:记述文、叙述文、解说文、议论文。至此,“议论文”作为一类文体的名称才算正式定型。
定义
议论文是一种议事说理的文体,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等
逻辑思维手段,对客观事理及其规律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以阐明思想观点与见解主张的一大类文章的总称。议论文因其重在议事说理,也称为说理文、论辩文、论说文。议论文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一种独立文体,而是以议论为其主要特征的一类文章体式的总称谓。
议论文重在一个“论”字,论,是综合研究各家之说,从而深刻地探讨一个道理,正如
刘勰所说的“研精一理”,论点才能集中,道理才能说得深透。议论文与
记叙文、
说明文是常用的三大文章体式,且相互有所关联。将所有具备议论成分的文体一概视之为议论文是不妥切的。诸如刘所说的释经的传注,是注释、说明文字,应属说明文;文的序引,是介绍、评价文字,应属序引类;
徐师曾所说的讽寓的箴解,是
奏疏、寓意之文;设辞的对问,应属辞赋类;林纤所说的赠序送序,应属赠序类,文集、诗集序,应属序引类;山水应壁之文,应属记叙文。议论文的范围虽广,但也不是广大无边,议论文的文体虽多,但也不是漫无边际。只有以议论为主,而且以议论事理为主的文章,才属于议论文范畴。
特征
议论文应具有开头、结尾,以及衔接自然的中间段落,其
表达方式要求具备内容的理论性、语言的概括性、写法的逻辑性。并具备四个基本特征:
以论为纲
从份量上看,议论文的议论占比较大,且以议论结构为主导;
逻辑严谨
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法,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事实到结论,使全文保持内在联系;
直陈观点
议论文展开议论的方式、词句的使用都应该是针对读者的思想认识、情感情绪的变化来选择的,有的放矢、直陈观点才能收到效果;
以理服人
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以理服人才是议论文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
历史沿革
缘起
每一种文体的发生发展,既有其自身日臻完善的个体嬗变,也有文体与文体之间相互渗透的群体演进。往往植根于社会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伴随着社会语言的发展而变化。
刘师培在《文章原始》中说:“积字成句,积句成文,欲溯文章之缘起,先穷造字之源流。”中国古代典籍,“以字为文”的形式,最早见于《
周易》,无论语言文字发展到什么程度,《周易》的议论及其基本表述方式,人们仍然在沿用;不管古人文体怎样划分,均承认文章源于《周易》;尽管《周易》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但在内容高度复杂和语言原始疏简的对照中,展示出其议论因素和思辩体式的基本骨架。《四库全书·提要》也认为《周易》精于思辩,是最早出现的议论文雏形。
刘勰《文心雕龙·宋经》则把各类文章的渊源作了全面梳理:“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
春秋》为根。”强化了《
周易》作为议论文缘起的地位。
发展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看,最早的议论文可以推溯到《
尚书》中的《周书·无逸篇》,
周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殷中宗、高宗、
祖甲为正面典型,以殷后王为反面典型,论证了“无逸”的重要性,文章观点鲜明,论据确凿,言简意贴,是议论文写作初期的代表作品。与《周易》相比较,记叙的详备,议论的成熟,语言的丰富,《尚书》前进了一大步。
先秦时代虽有议论文存在,并无议论文之名。“论”之名始于《
论语》,有“论”之名而无“论”之实,很少议论成份,在说明事理时,往往只有论点,而无论证,所以尚不能称作完备的议论体。《
孟子》《
庄子》《
墨子》《
荀子》《
韩非子》诸书相继问世后,议论的成份才逐渐增多,且有以论命题者,如《荀子》,就有四论,即《天论》《正论》《礼论》《乐论》,虽为议论文雏形,但对后世的发展和影响很大。
春秋战国是思想大解放、历史大变革时期,议论文的体式逐渐成熟。
墨子、
荀子、
韩非子等
诸子百家大量文章问世和流传,代表作品有《谏逐客书》《
劝学篇·荀子》《南郭处士》《六国论》等。墨子的论辩之学,已经形成完备的科学逻辑
思想体系,《墨辩》是
中原地区最早的逻辑学专著。墨辩逻辑学对“说”“辩”系列问题,特别是逻辑证明中的概念、判断、推理问题的研究,构成了文章立论的基础逻辑形式和逻辑方法,为议论文章的论证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文章论证思维过程一贯遵循的科学规律,是议论文立论体制确立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成熟
议论文到了汉代才逐渐趋于成熟,诸如汉初
贾谊、晃错等人的政论,就是明显标志。如贾谊的《过秦论》旨在论秦之过,但在结构安排上却别开生面。作者先从秦功着笔,用较大篇幅叙写从
秦孝公至庄襄王六世的显赫功迹和威势至
秦始皇即位,虽仍威振四海,但已显露出败征,秦始皇死后,
秦朝每况愈下,以至
陈胜揭竿而起,一举推翻秦王朝。作者通过对秦王朝从兴盛到覆灭过程的叙写,说秦王朝的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既是全文的结论,也是全文的基本论点。把论点置于篇末,对议论文来说,起着由浅入深,由远及近,水到渠成的艺术效果。
隋朝首开
科举制度后,议论文成为科举考试中主要文体,用以考察考生的治国理政之道。
苏轼科考名作《刑赏忠厚之至论》充分展示了苏轼的仁政治世思想及议论文写作才华,为后世所推崇。
唐宋而后,议论文有了更高发展。
唐宋八大家在汲取《六经》《史》《汉》精义文法方面深得要领,论说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政论文是其中一大类别,在各家论说文中所占比例很高。期间有《师说》《衡论》《封建论》《朋党论》《答司马谏议书》等名篇问世。如
欧阳修的《朋党论》和《为君难论》,前者以“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为其基本论点,后者以“盖莫难于用人”为其基本论点,紧扣基本论点,层次清晰、有条不紊地对基本论点加以阐述,论点集中、鲜明。苏询《六国论》,旨在论述六国覆亡的原因,文章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头即摆出了论点。韩柳欧苏等还创制出了“原”“解”“释”等新论说文体,后世作家沿袭而来,虽未被正式命名为“议论文”,但已形成论说文中一个重要类别。此间,
宋朝学者
真德秀《文章正宗》提出文体类别的“议论”之说,为“议论文”定型及命名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语言文学的发展以小说散文见长,也有优秀的议论文问世。明末
李贽的《
童心说》在道学僵化的环境中,秉持童心,驳斥伪道学,彰显其深刻的内涵。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用人之老少喻拟国之老少,启动“少年中国”的民族议程,是晚清以降先“说”类议论文的经典之作。毛泽东《
矛盾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分析把握中国实际重大问题”的创造性思考与解答,是现代议论文的经典之作。及至当代,议论文也广泛应用于考场作文。
种类划分
中国古代各种文体类别丰富繁杂,明代
徐师曾《
文体明辨》把文体划分为九十八种,吴讷《
文章辨体》把文体划分为一百三十二种之多。肖统《
昭明文选》把文体分为三十七类,其中论文、史论、论三类归属议论文。
刘勰《
文心雕龙》则有诸子、论、说诸篇,其所论述大体属议论文范畴,并说:陈政则与议说合契,辩史当与赞评齐行。
清代姚鼐《
古文辞类纂》由繁趋简把文体分为十三类,议论文归为“论辨”,形式上已相近于今天的议论文。前人把以论、辩、原、解、释、议、说等命题文章统归为“论辩”类,界限有些模糊,只有论、原、解、说四体可归为“论”类,如
贾谊的《过秦论》、
韩愈《原道》、
王安石《复仇解》、
柳宗元《师说》等。辩,则可自成一体。
就议论文而言,中国古代根据运用不同,将议论文分为:“论”“设论”“议”“辨”“辩”“说”“解”“原”“考”“译”等十几种,
刘勰在《
文心雕龙》中分为“四品”“八名”。四品即: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辩史(则与赞评齐行)、诠文(则与叙引共起);八名:议(议者宜言)、说(说者说语)、传(传者转师)、注(注者主解)、赞(赞者明意)、评(评者平理)、序(序者论事)、引(引者鼠辞)。徐师曾《文体明辩·论》认为刘勰尚“有未尽者”,于是把析理的议说,讽寓的篇解,设辞的问对,也都归为“论”体,并把论体分为理论、政论、经论、史论、文论、讽论、寓论、设论八品。
从内容范围来看,古代议论文又可分为政论、理论、史论、文论四个方面。政论,是政治论文,旨在议论时事和政治得失,如
贾谊的《过秦论》、
柳宗元的《封建论》、
欧阳修的《朋党论》;理论,是论述哲学道理的文章,如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史论,是议论历史的文章,包括议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
苏洵的《六国论》《三国论》《
唐论》,
苏辙的《
荀卿论》《
韩非论》《贾谊论》;文论,是评价学术和作家作品方面的文章,如
曹丕的《
典论·论文》、
李德裕的《文章论》。
现代议论文从篇幅和容量的角度分为:专论、评论、短评、杂谈、
随笔等;从作者角度分为:
社论、
评论员文章、编者按、署名文章等;从内容上可分为:政论、评论、杂文、学术论文等。
构成要素
一篇议论文通常包含论题、论点、论据、论证几个关键要素,相互之间关系密切,从而构成议论文的主体。
论题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并要论述的问题,是论证的对象,是全文论述的中心。它规定和限制文章论述的范围和重点,决定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是贯穿全文内容、组织结构的中心线索,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
论点应当正确鲜明,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是文章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观点、主张和表示的态度,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据应该翔实有力,议论文不仅要表明作者持什么观点,更重要的是要使其观点具有说服力。论据是作者用来论证论点的根据和理由。议论文为了说服读者,要借助论据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论据的材料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应当严谨灵活,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议论文通过论证将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表达论题指向的观点。组织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
结构方式
议论文注重思维的深度,其结构是作者思维过程的体现,需要层层深入,说理透辟。议论文的结构方式很多,有演绎型、归纳型、演归型;有引论、正文、结论;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合式结构;还有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等等,从多角度分析,又可分为篇框结构、事理结构、逻辑结构。
篇框结构
是从篇章外框结构,按照人们的思维习惯,先说论题或论点,再从各个层次进行阐述和论证,最后总归。
刘勰把文章分成“启行”“中篇”“绝笔”三个部分,认为三部分的关系是“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滕前句之旨”。这虽不是专指议论文而言,显然也包括议论文。在议论文中,这三部分也就是“总论-分论-总论”,是从篇章的外框角度对议论文结构进行考察而总结出来的一种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有头有尾,首尾相应,具有匀称的外框美。
事理结构
是从议论文所反映的事理关系的角度来认识议论文结构的,事理结构比之篇框结构,较深人地进入了议论文内容的中间层面,故而事理结构可以说是议论文的中间层结构。从议论文所反映的事理关系的角度看,议论文的结构有纵式、横式、错综式三种。纵式结构又叫层进式结构,也叫递进式结构。这种结构是按文章所反映的事理关系,逐层深入地组成整篇文章。横式结构又叫并列式结构。这种结构的议论文各部分所反映出来的事理关系是并列的,处于同一层面上,相互间并不具有事理上的前后接续关系,因而从事理关系上看,即便是将各部分的位置互换一下,也未尝不可。错综式结构是纵横交错的结构。这种结构的文章各部分反映的事理关系,是纵向和横向交织在一起的,是纵横结合的关系,因此错综式结构又可叫合式结构。
逻辑结构
是从议论文内在的逻辑推演关系的角度来认识议论文结构的。任何议论文,其内容内部都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无论是其篇框结构还是事理结构,都必须服从逻辑关系。议论文逻辑结构也不外乎演绎式、归纳式、演归式三类。演绎式结构即论点或结论由具有共许性的认识或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论据主要通过演绎式论证或阐释而得出的结构方式。归纳式结构即议论文的论点或结论是由若干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个别性事实论据通过
归纳推理而得出的结构方式。演归式结构即演绎归纳综合式结构。纯粹的演绎式结构的议论文有,但比较少见。而纯粹的归纳式结构的议论文则更是少见。多数议论文的逻辑结构方式是演归式。
论证方法
议论文论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定义法、例证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因果分析法、正反论证法等。
定义法是通过一个单独段落对某一事物、名词或概念下定义,其目的是阐明某个概念的本质特征,说明段落的中心思想,从而陈述论证或反驳某一观点。
例证法是通过实例来支持某一观点,举例论证主题句中的观点、概念或总的情况等,以使文章更加鲜明。
类比法是通过比较、对比的方式方法来说明所论证的主题而给出的观点或结论。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对人物或事物采取逐一比较或对照,这种方法通常比较的是两种事物;另一种是对人物或事物采取比较集中的比较对照,通常从整体角度来论证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总结出共同性,由“个别及至一般”,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演绎法也称引证法是引用经典原著、公理常识等,由“一般及至个别”,推断出一个新论点。
反证法是不仅对事物的正面,同时也对事物的反面进行充分论述,进而发展成一篇论证文章的方法。
语言特点
文章的语言因体裁不同表现也不尽相同,议论文以
逻辑思维为主,多用抽象概括的语句形成抽象、概括、严密的表达。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确切,语言属于形式,与相应的内容密切地结合为表里关系和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强调如实地、不走样地反映相应内容;其次是严密,所谓严密就是用词、造句、行文缜密、严谨,遵守逻辑思维的规则和规律,表述上下贯通,左右一气,处处服务于主题,无懈可击,无隙可乘,富有逻辑力量;然后是通俗,通俗就是适合群众的水平和需要,容易让群众理解和接受,议论文的语言要求通俗,是因为议论文的读者基本上是人民群众,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通俗这一要求,是从读者和功用的角度提出的。
议论文的内容重在说理,表达手段主要是摆事实(论据)讲道理,即议论,这样就决定了这类文章的语言,在表达句式上的一些特征:从句型来看,议论文判断句、叙述句多,描写句少;从句子的结构类型看,议论文的句子几乎都是主谓句,极少见非主谓句;从句子成分看,议论文中的句子主要成分完备,省略主要成分的情况比较少;从句子长短看,议论文短句少,长句比较多;从词汇角度看,议论文复现词比较多,关联词语、介词出现频率高,词汇相对简约朴实。
代表作品
影响价值
中国古代散文渊远流长,丰富多彩,议论文也大大充实了这个文化宝库。
曹丕《
典论·论文》有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句话反映了不少人对文章的看法。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而议论文写作是高级思维活动的方式之一,是人立身谋事的基本技能之一。议论文可以用来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阐述主张,是宣传真理、批判谬误、明辨是非的有力工具。为了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则析理精微”来达成共识。中外古今学者无不重视以议论文的形式发表自已的创见,以求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主张、看法、见解和思想,从而奉献于社会。
形式多样的议论文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精深思索与透辟分析,历朝历代产生过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例如
晁错《论贵粟疏》紧扣时弊,多侧面畅所欲言,句句尽在情理之中,因而使其深入人心。事理交错,理在事中,今日读来仍能从一幅形象具体的汉代社会图画中体会其深刻的道理。《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章,把“人和”与“天时”“地利”相比较,表现对战争因素及其关系的关注。通过简洁清晰的分析,作出“固困不以山溪之险”的推理,作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判断。大量议论文经典作品,以其准确干净的语言、层次分明的论证、深刻充分的说理,成为传世典范,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源流,影响深远,为后人广为传颂。在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散文中,议论文不仅所占比重较大,而且几千年来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里使用,所起作用也最大。以议论文形式留存于世的众多文章,共同构成了
中国国学宝贵的
文化遗产。
议论文的价值与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阅读经典议论文的过程,也是价值观重塑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影响读者“关注社会和关注自己”的角度。而议论文的写作所需要呈现的“理性精神、意见表达和公民意识”,也正是议论文的真正价值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