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金缕玉衣,是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殓服,1968年5月出土于
河北省满城区陵山一号汉墓,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等级最高的金缕玉衣 。
该玉衣全长188厘米,用金丝将玉片编缀而成,玉片为
新山玉制作,共用不同形状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整体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五部分,上衣呈绿色,玉质莹润,下身为灰白和淡黄色,其外观和男子体形相同。
该玉衣的制作要经过设计、切割、打磨、转孔、编缀、锁边等步骤,它出土后经过三次修复,作为封建贵族的特制葬服,它的发现证实了史书中关于“金缕玉衣”的记载,同时也为研究
西汉葬制、
玉石金工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刘胜金缕玉衣现藏于
河北博物院,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
刘胜其人
刘胜金缕玉衣的主人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庶子,母为贾夫人,汉武帝刘彻之同父异母兄,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刘胜被封为中山王(辖境约今
河北省长城以南,保定、安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滹沱河以北地区),建都卢奴(今河北定县),是第一任中山国国主。《汉书》载:“胜为人乐酒好内”,其人生活奢靡,喜好酒色,有子女一百二十多人,他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谥号为“靖”,史称“中山靖王”,葬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陵山之上。
文物外观
刘胜金缕玉衣全长188厘米,共用不同形状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其外观和男子体型一样,宽肩阔胸,腹部突鼓,四肢粗壮,腹下有男性生殖器罩盒。整体分为头部、上衣、手套、裤筒和鞋五个部分,包括脸盖、头罩、上衣前片、上衣后片、左袖筒、衣袖筒、左手套、右手套、左裤筒、右裤筒、左鞋、右鞋等十二个部件组成,每个部分可彼此分离,上衣呈绿色,玉质莹润,下身为灰白和淡黄色。
袖筒、裤筒、手套、鞋为穿戴方便,均有开缝。脸盖上刻画出眼睛、嘴巴、鼻子的形状。手套部位呈握拳状,鞋子呈方头平底高腰靴状,各部位边缘用织物和铁条进行包边。
文物用途
发展源流
玉衣最早见于《汉书》中,又作“玉柙”,《
后汉书》多作“玉匣”,为封建贵族的特制葬服。学者史为认为在战国末期就有玉衣的雏形,可能就是《
吕氏春秋》中所记载的“鳞施”,考古学家
卢兆荫认为东周时期的“缀玉面饰”和“缀玉衣服”可能就是玉衣的前身。考古学家
夏鼐认为玉衣的起源可追索至
东周时的“缀玉面幕”“缀玉衣服”,但其真正的使用可能在
刘启末年或
刘彻初年,到西汉中期,玉衣开始大量的使用。至
曹魏黄初三年(222年)
曹丕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后,以“玉衣”为葬服的制度才消失,从后世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在
魏晋以后的墓葬中至今也没有发现过玉衣。
玉衣制度
玉衣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个等级,据《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载,
东汉时期金缕玉衣只有皇帝才能使用,是最高级别的玉衣,诸侯王、列候只能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
刘胜作为一个诸侯王,却使用了金缕玉衣,《浅说满城汉墓中的金缕玉衣》推测可能是因为西汉时期尚未严格规定玉衣使用制度。
葬玉习俗
古人葬玉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等墓葬群中均有大量玉器出土,其中以
良渚遗址出土的丧葬玉器为代表。此习俗在商周时期得到传承,
帝辛便是身着宝玉衣,赴火而死,“缀玉面罩”也产生于这一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有死后“含珠鳞施”的葬玉习俗,如
河北省地区的战国
中山郡就曾出土有大量玉质葬器。
刘胜及其妻
窦绾墓中除玉衣外还有出土有完整的“
玉九窍塞”(包括眼盖、耳瑱、鼻塞、口、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其头枕鎏金镶玉铜枕,手中握持有形玉器,前胸和后背还放有玉璧,甚至窦绾的棺上都有大量玉璧装饰。这些都是古人“葬玉”习俗的体现,据《汉书·杨王孙传》记载:“口含
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晋代
葛洪在其《抱朴子·对俗篇》也写道:“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他们认为以玉敛葬,可保护尸身不朽,有复活重生的可能性,到汉代“葬玉”已演变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
玉九窍塞、玉琀等在内的完整形式。
材料与工艺
材料
刘胜金缕玉衣所用玉片为
新山玉,在清理和修复这件玉衣的过程中,发现有的玉片是用残破的玉璧改制的 ,其生殖器的罩盒是用
玉琮改制的。编缀玉衣所用金丝含金量为96%,其长度一般为4-5cm,形状粗细不一,细的直径仅有0.35mm。其中一种横断面近似圆形的金丝,用于上衣和手套位置,另一种两端搓尖整体呈扁条形的金丝用于裤筒位置,这两种金丝是将金片剪成细条搓制而成。还有一种合股金线,用十二根横断面直径只有0.08-0.13mm的金丝拧成 ,《浅说满城汉墓中的金缕玉衣》认为这种金丝可能是拔制而成。
工艺
金缕玉衣的制作首先需要工匠精心的设计,根据人体部位,决定玉片的大小和形状,并一一编号,再将
玉石磨成长方形、
梯形、三角形、
多边形等不同形状的小薄片,薄片厚度为0.2~0.35厘米,最大的玉片用在脚底部位,长4.5厘米,宽3.5厘米,最小的玉片在手指部位只有成人拇指盖大小。
新山玉平均硬度在5.2度,与普通玻璃接近,从玉片的切割痕迹观察,是使用带有钢丝或圆形钢盘的工具来完成切割,其具体方法是,将盛有
解玉砂和水的容器悬于工具的上方,切割时让混有解玉砂的水滴在玉石上,再使用工具来回摩擦玉石将其切割称制作玉衣所需玉片,据《浅说满城汉墓中的金缕玉衣》介绍有些玉片上的锯缝只有0.3mm。
制作好玉片后要在玉片不同部位的角上穿孔,有三孔四孔五孔不等,以四孔居多,之后还要对玉片进行抛光处理。从玉片的钻孔痕迹看,当时应采用了两种钻孔方法,一种为杆钻,一种为管钻,其中杆钻为大多数,杆钻和管钻都必须加沙研磨,使孔径大小保持在1毫米左右。
玉片制作完成后再用金丝将其编缀起来,有的是从玉片内向外穿插,相邻玉片中心拧成右旋的盘结,不同部位需要采取不用的编织方法,如交叉式、套联式、并联式等。最后把玉衣边缘部分用丝织或铁条缝合锁边,再将预置在玉衣不用部位连接处的条带进行连接,这样一件金缕玉衣就制作完成。
出土发掘
1968年5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官兵,在
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主峰东坡 “跑马道” 西侧进行施工,在向西深入到 24 米处时忽然塌下一个直接约1.5米的大洞,露出了刘胜墓 (编号为一号) 南耳室一角。官兵们将消息上报有关部门,并在考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了第一阶段的保护性发掘。6月18日,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安排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参与指导发掘工作,次日郭沫若指派考古所和河北省工作队的考古人员赶赴现场。7月3日,考古人员向郭沫若汇报情况,并根据墓内出土的铜器上的铭文,推断该墓墓主人为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
7月12日,主墓室室门被打开,在主墓室内发现了大批铜、漆、玉器等文物,同时在棺床上发现了这件金缕玉衣,当时它头枕玉枕,已被压成扁平状。郭沫若得知发现这件玉衣后,7月22日他亲赴现场视察发掘工作。7月23日,考古人员开始提取玉衣和贴身的玉璧,首先将玉衣实测、编号,然后用铁丝方格网伸到玉衣下面,上用石膏固定,合盘托出放入木箱之中 , 以保持玉衣的完整性。后来整理发现,玉衣内尸体已经腐朽 , 只剩下一些灰褐色骨灰和牙齿珐琅质的外壳碎片,并发现“信”和“私信”小玉印。8月2日,
一号墓的发掘工作全部结束,并将它保护起来。
后来在二号墓的发掘中也发现了一件玉衣,比刘胜金缕玉衣略小,全长1.72米,所用金丝约700克,玉衣内发现了颈、脊椎骨,
肋骨4条 , 牙齿3颗,各种
玛瑙、玉饰、印信及
窦绾(窦君须)铜印,郭沫若推测二号墓墓主人“窦”可能是窦太后娘家的后人,嫁给了
刘胜刘胜为后或妃 。
两座
汉墓中共出土文物10633件,其中精品文物4000多件,有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
漆器、陶器、丝织品和大型真马车、小型偶马车及五铢钱等,这两座汉墓的发现被誉为“三大汉代文物考古成就之一”。
修复历史
据《满城汉墓发掘报告》记载,刘胜金缕玉衣被长期埋压在棺椁朽灰和漆皮的堆积下面,导致它出土时头部和手、足部严重变形,整体呈扁平状。文物修复人员立刻对其进行了第一次修复工作,其修复内容主要为清洗脏污玉片,将破碎玉片重新粘结后,再使用塑料片、铝合金片对其加固以防再其次裂开,把零散脱落的玉片定位复原,再连接、拧紧部分断折、松弛的金丝,再用铜丝替代缺失的金丝对玉片进行编缀。
1995年4月-7月,在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梁书台的主持下,对该玉衣进行了第二次修复。此次修复粘结了再次断裂的玉片,首次修复中所使用铜丝已出现变色、断折等现象,这次使用特制金丝将其替换,并针对不同位置的玉片采取不同的编缀技术。
2013年,梁书台对其进行了第三次修复,这次修复的主要内容是,清理玉片上污渍、灰尘,修复残缺玉片,将断裂玉片进行粘结,对起翘玉片进行复原;用特制的金丝替换之前所用已断折不可再用的金丝,以及断折的铜丝;修复破损的包边,做旧包边用的织物、棉线和以前用漆片修补的玉片。
文物意义
刘胜金缕玉衣是
中原地区考古发掘中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等级最高的金缕玉衣,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它的发现第一次证实《
史记》《汉书》和《
后汉书》中关于“金缕玉衣”的记载,同时它为研究
西汉葬制 、 西汉的
玉石金工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文物评价
郭沫若在见到这件
金缕玉衣后认定:“这是中国考古乃至世界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
中国国家博物院策展人王辉说:“在它被发现之前,人们只能凭借史料的记载想象金缕玉衣的模样,而
满城汉墓金缕玉衣则首次完整呈现出玉衣的真颜,为人们揭开了金缕玉衣之谜。”
浙江理工大学罗泽原等人在《两汉时期丧葬玉衣及其美学特征 ——以满城汉墓金缕玉衣为例》一文说:“满城汉墓金缕玉衣的出土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与工艺美术史中丧葬玉衣的空白,对于研究西汉丧葬文化、玉器文化、工艺美术有着巨大的贡献,也为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工艺之美。”
馆藏情况
刘胜金缕玉衣现藏于河北博物馆,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
展出历史
1987年,
河北博物院的《满城汉墓》陈列是刘胜金缕玉衣首次公开展出。
1992年年底,刘胜金缕玉衣赴台湾展出。
1997年12月15日至1998年3月1日,“国宝,中国历史文物精华展”在
香港艺术馆展出,刘胜金缕玉衣为展品之一。
2018年12月28日-2019年3月20日,“汉世雄风——纪念
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刘胜金缕玉衣为展品之一,这是自它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后,首次在
河北博物院外展出。
相关文物
玉衣类
东汉、
西汉是
玉衣使用的高峰期,截止至2019年,除了满城汉墓出土的
刘胜、
窦绾玉衣之外,还出土有中山怀王刘修墓的金缕玉衣、中山穆王刘畅的银缕玉衣、
刘焉刘焉的鎏金铜缕玉衣等。其他地区也先后出土有两汉时期的玉衣,
徐州市出土的狮子山楚王墓中金缕玉衣和东汉彭城靖王刘恭银缕玉衣;西汉
南越国周文王赵昧墓中还出土有
丝缕玉衣。
满城汉墓出土文物
刘胜金缕玉衣头下出土了一件铜枕,通体鎏金,并用雕玉和浮浅雕式图案为饰,枕两角各塑有一座高昂
龙首铜像,枕底有四龙爪形矮足,枕中填有花椒。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套“
玉九窍塞”,用于堵住尸体的九窍部位,其中有
青玉眼盖一对,圆角长方形;青玉耳瑱一对,略作八角锥台形;青玉鼻塞一对,略作圆锥体形;口琀一件,灰白色,平面呈月牙形,外侧覆斗形凸起,内侧有三角形凸起,中部圆厚,两端略薄,适合卡在口内;肛门塞一件为灰白色,呈锥台形;生殖器罩盒一件,为
玉琮改制而成,作圆筒状。玉衣左、右手套内各有玉璜一件,为青玉璜形器,为墓中出土玉璧残段所制。此外墓中出土玉器还有玉人、玉印、玉等。
2000年,国家邮政局选取长信宫灯、
错金博山炉、蟠龙纹铜壶和
朱雀衔环杯,四件出土于
满城汉墓中的代表性文物,发行了一套《中山靖王墓文物》邮票。
长信宫灯因其器身铭文“长信家”“长信尚浴”而得名,外形为跪姿宫女执灯形,其左手持灯,灯盘可转动,宫女右臂为烟道可保存烟垢,作为汉代灯具中的杰作,因其独特的设计和精巧的结构有“中华第一灯”的美誉,在美国展出时,美国前国务卿
亨利·基辛格曾赞叹道:“中国人在两千年前就有环保意识,中国真了不起。”
博山炉为熏香使用的器物,分为器盖和器身,器盖呈尖锥状山形,器身深腹,具有喇叭形高足,烟雾缭绕如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
满城汉墓出土的这件博山炉通体错金,纹饰均以金丝镶嵌而成,故名“
错金博山炉”。
蟠龙纹铜壶,壶盖饰有三只鎏金凤,腹部饰有4条鎏金蟠龙,通体都饰有鎏金、鎏银卷云纹或三角形花纹等,壶底刻有“楚大官,糟,容一石”等铭文。
朱雀衔环杯以衔环朱雀脚踩一四足双二兽为主体造型,通体鎏金,点缀有30颗翠绿色圆形和心形的
绿松石,该器出土时杯底部发现少许
朱砂,文物工作者据此推测此杯可能为
窦绾存放化妆品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