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
类脐菇科木菇属真菌
香菇(学名:Lentinula edodes (Berk.) Pegler)又名香菌、花菇、香、香荤、香信,俗称中国蘑菇。类脐菇科(Omphalotaceae)木菇属 (Lentinula)真菌。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到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区集中在亚洲各国,如中国、日本以及朝鲜半岛等地。在菲律宾越南泰国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欧美的许多国家已引种进行人工栽培。在中国分布于辽宁省浙江省江西省、台湾、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海南省陕西省等地。单生或群生于以壳斗科(Fag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等阔叶树的枯干、风倒木、雪压木、枯立木上。
香菇子实体菌盖呈圆形或肾形,边缘初时内卷,后平展;表面淡褐色或黑褐色,被有同色或黄白色易脱落的鳞片;干燥后有菊花状或龟甲状裂纹。早期菌盖边缘与菌柄间有淡褐色绵毛状的内菌幕,菌盖展开后,部分菌幕残留于菌缘。菌肉肥厚,白色。菌柄中生或偏生,白色、中实、纤维质。菌褶白色,自菌柄向四周放射排列,表面被以子实层。孢子白色,光滑,椭圆形。
香菇味道鲜美,香气浓郁,被誉为“菇中皇后”“菌中之秀”。作中药具有扶正,益气开胃,透疹,化痰等功效,也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菌,富含高蛋白、低脂肪、低纤维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情况下,食用生的或稍微煮熟的香菇可能会引起一种名为“香菇皮炎”的过敏反应,表现为全身、面部和头皮出现红斑、微丘疹和条纹状瘙痒性皮疹
历史
香菇起源于中国,早在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中就记载:“味之美者,越骆之菌”,其中“越骆”指的是中国香菇主产区庆元县,“菌”即指香菇。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栽培香菇的国家,开始于浙江省龙泉市、庆元、景宁畲族自治县三县。最早的关于人工栽培香菇生产方法的文字记载,所考证是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何澹写的《菌蕈》。何澹在书中详细、系统地记述了香菇的生产方法,后又被出版于明代的《菽园杂志》《广东通志》和日本最古老的菌学著作《惊蕈录》所引用,比元代王祯于1313年所著《农书·菌子》要早一个多世纪,由此可知,中国香菇栽培至少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并在明朝(1368-1644年)的276年间,得到较大发展,其广义菇场已包括南方10余省区,而在清朝康熙乾隆(1662-1795年),前后100多年这段时间,为高潮期。
日本在宽政8年(1796年),产生了第一部香菇栽培专著,原书名《温故齐五瑞篇》,亦名《惊蕈录》。在《惊蕈录》问世前,日本国内虽无香菇专著,但是作为一种产物,记载的材料不少。最早对“菌”的纪录出现在《日本书纪》中,传说当时献给天皇氏仲哀的菌就是香菇,时为公元199年。可以确定为天然香菇的记载,应从1223年,道元禅师的《典座教训》开始,记录了日本商船停泊在中国口岸宁波市时,有阿育庙和尚上船买“倭蕈”的事。1465年,“椎茸”的名称开始出现,而大量用香菇做菜的是文禄元年,即1592年。此时市场上已有香菇出售,但全部是天然所产。直至1664年,才见有关香菇人工栽培的史料,也就是日本最早有关香菇人工栽培的史料。几百年来,香菇业唯中国与日本在山林特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日本香菇生产技术源自中国,特别是受惠于中国龙泉、庆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三县菇民所首创的砍花法。以后形成了与中国相似又富有日本特色的栽培技术——铊目法,使日本在山林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上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
在中国,香菇一直采用 "砍花种菇 "的半人工栽培方法,直到1965年,中国科学院中南真菌研究室(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的前身)尝试 "段木纯菌丝接种法 "获得成功,从而进入了香菇人工栽培的新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发展了代料块栽培法,随后又发展了塑料袋栽培法,使香菇产量大幅提高,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香菇生产国。
分类
学名由来
1855年英国挑战者号(Challenger)探险船,到东亚各国采集植物标本,在日本干货店买到一种称为“椎茸(Shiitake)”的食用菌。1877年英国学者Berkley根据该标本正式描述了香菇,他认为香菇在菌柄的顶部形成菌幕残余,应放入 蘑菇属 属中,并将其命名为:Agaricus edodes Berk. 种加词 edodes 意为“可食用的”。1889年,德国学者 P.Henn 也认为香菇属于具菌幕种类,但他注意到其子实层体为凹生至直生,而不是延生,于是将香菇转入Cortinellus 属。实际上,香菇并没有真正的菌幕,而是假被果型。1941年,Singer根据有规则的子实层体菌髓及厚壁菌丝将香菇放入 Lentinus属。1949年,Singer 提议,香菇正确学名定为 Lentinus edodes(Berk)Sing.。
分类
香菇的归属在历史上变迁不小,但最常见的是归放在 Lentinus 属和 Lentinula 属。1909年,Earle 对 Lentinula 属进行了描述,但长期以来这个属都被认为是分布更广、种类更多的 Lentinus 属的异名,因此并没有得到太多注意。1975年,Pegler 分析了 Lentinula boryana 担子果的菌丝结构,发现与 Lentinus 属的菌丝结构差异显著,从而确认 Lentinula 为一独立的属,并证实了香菇在结构相似性上非常接近于产自热带美洲的 Lentinula boryana,香菇置于Lentinus属内的处理不能再予以保留,被转入现在的 Lentinula 属。
特征
香菇子实体由菌盖、菌褶和菌柄组成。菌盖呈圆形或肾形,直径3-6厘米,最大可达10厘米以上;边缘初时内卷,后平展;表面淡褐色或黑褐色,被有同色或黄白色易脱落的鳞片;干燥后有菊花状或龟甲状裂纹。早期菌盖边缘与菌柄间有淡褐色绵毛状的内菌幕,菌盖展开后,部分菌幕残留于菌缘。菌肉肥厚,柔软而有韧性,白色。菌柄中生或偏生,常向一侧弯曲,白色、坚韧、中实、纤维质,长3-10厘米,粗0.5-1厘米。菌褶白色,自菌柄向四周放射排列,表面被以子实层,子实层上有许多担子和囊状体,每个担子有4个担子梗并着生4个不同极性的孢子。孢子白色,光滑,椭圆形。
分布
香菇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到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区集中在亚洲各国,如中国、日本以及朝鲜半岛等地。在菲律宾越南泰国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欧美的许多国家已对香菇引种进行人工栽培。在中国分布于辽宁省吉林省、安徽、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湖南省、湖北、云南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陕西省等地。
习性
香菇营腐生生活,属低温和变温结实的大型木腐真菌,其子实体发育需要温差的刺激。菌丝生长适宜温度5-32°C,最适温度24-27°C,35 °C以上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原基分化最适温度10-15°C,子实体发育最适温度15-20°C。香菇菌丝体在不同阶段所需的湿度不同,干湿交替的环境条件可对香菇形成有效刺激,更有利于香菇的生长发育。香菇属好气性真菌,在氧气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生长良好,通风不当,影响菌丝生长发育,并抑制子实体形成。香菇喜光,但强光不利于孢子萌发,菌丝在黑暗条件下可生长,强光抑制其生长。子实体具有趋光性,需光照均匀。香菇菌丝pH值在2.5-7.5之间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4.0;原基分化及子实体发育的pH值为3.5-4.5。
生活史
香菇生活史可以分为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有性阶段即子实体成熟后产生孢子,孢子从担子梗上脱落,随风飞散,每一朵香菇可散发几十亿个孢子。孢子萌发后产生四种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即初级菌丝。可亲和的初级菌丝通过接合质配形成双核的次级菌丝,随后次级菌丝在合适的环境下扭结形成原基,再发育成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产生孢子,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无性阶段则是在初级菌丝或者次级菌丝阶段不断生长、转接、培养和传代的过程,或者从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后再次形成再生的次级菌丝的过程。
栽培
段木栽培
段木准备
除去松、杉、柏、樟等含有芳香油类物质的树木不能栽培香菇以外,一般阔叶树均可选作菇树。当菇树的叶片三成变黄的时候,便可以砍树。砍伐后将原木进行适当干燥,然后剃枝截杆,等待接种。
接种及发菌管理
接种方法有木屑菌种接种法和木塞菌种接种法。木屑接种法通常按一定距离在段木上打穴,接种时边打穴边接种,用菌种装满孔穴按紧,穴口用木钉加盖,使之与树皮表面平整。木塞接种法根据接种孔大小制备圆台形或圆柱形木塞菌种,接种方式与木屑接种法相同。接种后的菇木,在适宜条件下按一定格式堆放,高温季节注意补水,发菌期一般为2个月。发菌期结束后,当菇木散发出浓厚的香菇气味或出现瘤状突起时,表明香菇已达到生理成熟,应及时立木出菇。
代料栽培
栽培料准备
香菇代料栽培的常用原料有小麦粒、阔叶木屑、皮、石膏粉等,按配方配制成培养料,灭菌后待料温降至25°C时接种。培养料灭菌后以pH4.5-6,含水量50%-55%为宜。
接种及发菌管理
在消毒后的菌袋正面打孔,将菌种块压入小孔后用胶布贴封接种孔。然后将接种后的菌棒移入清洁、黑暗、通风良好的培养室培养发菌。一般40-5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菌袋,52-60天左右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后,将菌棒搬入菇棚内脱袋,按一定距离排放在菇床上,可通过温差刺激和干湿调节促进菇蕾产生,等待出菇。
病虫害防治
香菇常见病害有黑斑病、褐腐病、褐斑病等,主要由木霉青霉毛霉病原菌引起。当发现段木或菌棒有杂菌感染时,应立即清除残菇。香菇常见虫害有天牛跳虫茶吉丁虫等。可通过除虫菊酯、鱼藤酮敌敌畏等进行药剂防治。
栽培品种
香菇品种繁多,可按需要划分品种类型,如按栽培基质、出菇早晚、形状特征等进行分类。
按栽培基质划分
段木栽培品种有S886、Cr01、7407等;代料栽培品种有Cr02、泌花1号、泌花2号等;段木、代料兼用品种有939、135等。
按出菇早晚划分
早熟型(接种后70-80天出菇)有N31、Cr02等;迟熟型(接种后120天以上出菇)有9525、135、939等。
按形状特征划分
按子实体形状特征可分为大盖品种(标准采收时的菌盖直径多为9-15厘米),主要用于香菇的干销品种,如9607。中盖品种(标准采收时的菌盖直径多为6-9厘米)既可用于香菇的干销,也可用于香菇的鲜销,如9608。小盖品种(标准采收时菌盖直径多为4-6厘米),主要用于香菇的鲜销,如931、武香1号
用途
医学药用
香菇子实体可入药。味甘,性平。归肝、胃经。具有扶正,益气开胃,透疹,化痰等功效。主治正气衰弱,神倦乏力,胃纳呆滞,消化不良,胃肠不适的腹痛,贫血,佝偻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慢性肝炎盗汗,小便不禁,水肿,麻疹透发不畅,荨麻疹,毒菇中毒等。
食用营养
香菇味道鲜美,香气浓郁,被誉为“菇中皇后”“菌中之秀”。香菇蛋白质含量丰富,富含18种氨基酸,包括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尤其是谷物所欠缺的赖氨酸含量较高。香菇中糖类含量丰富,以粗食纤维为主,此外还含有功能活性多糖香菇多糖。香菇脂肪含量较低,且不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较高。此外,香菇中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元素以及麦角固醇等,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菌。此外,香菇还可制成膨化食品、香菇汽水,其菌丝细胞液可做现代宇航食品。因此香菇也被称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 ”。
经济价值
香菇是中国食用菌中首个产量突破千万吨的菌类,是较早实现商业化栽培的菌类之一。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显示,2020年香菇产量达1188.21万吨,占食用菌总量的29.25%,是年产量最大的菌类。
毒性
少数情况下,食用生的或稍微煮熟的香菇可能会引起一种名为“香菇皮炎”的过敏反应,表现为全身、面部和头皮出现红斑、微丘疹和条纹状瘙痒性皮疹,进食后约24小时出现,可能因阳光照射而恶化,3至21天后消失。这种反应可能是由香菇多糖引起,在东亚更常见,但随着香菇消费量的增加,在欧洲也可能发生。
相关研究
香菇风味的研究
香菇香气是反映香菇风味、成熟度及其加工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香气取决于其含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表明,香菇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八碳化合物和一些酸、、醛、类化合物。其中,二甲基二硫、二甲基三硫、1,2,4-三硫杂环戊烷香菇精等含硫化合物为香菇的主要香气成分。此外,李文等研究表明,不同生长阶段香菇子实体的风味品质不同,初始生长阶段的香菇子实体风味品质最优,成熟期、未开伞的香菇子实体风味品质较优,菌盖完全开伞后,香菇子实体风味品质较差。
香菇多糖
香菇多糖是从香菇子实体中获得的一类多糖物质,是香菇的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表明,香菇多糖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免疫刺激剂,其免疫刺激作用的主要效应细胞为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能够加强T细胞应答、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和吞噬作用效果。此外,香菇多糖还具有抗疲劳、抗氧化等作用。
文化
庆元香菇的起源
中国庆元县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相传,在南宋建炎年间,庆元县百山祖镇龙岩村人吴三,在打猎烧炭的过程中发现阔叶树倒地所生之蕈无毒味美,便取名“香蕈”。而后吴三发明了“砍花法” “惊蕈术”,并总结出了一套香菇人工栽培、管理和加工方法,开创了香菇生产的先河。菇农们对吴三心存感恩,尊称其为吴三公,并为纪念其功绩和铭记其恩德,在后广盖竹村兴建起了“灵显庙”,并将吴三公为供奉为“菇神”。1989年,国际热带菌类学会主席张树庭教授通过深入考察后发现,庆元县为世界范围内香菇人工栽培技术的重要发祥地,因此亲笔题写了“香菇之源”匾额。
庆元香菇文化
庆元香菇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香菇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洗谷浴、告别饭、二都戏、讨彩头、香菇山歌、落等,而菇民戏、香菇功夫、香菇山歌、香菇谚语、菇山话等独特的香菇文化也都出自庆元县。其中香菇功夫是中国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说
有文献记载:“朱元璋奠都金陵,因久旱求雨而食素,苦无寺院菜作下筷之物,刘基以菇进献太祖,太祖尝之甚喜,旨令每岁置备若干。刘伯温顾念龙、庆、景三县(龙泉市庆元景宁畲族自治县)田少山多,地瘠民贫,乘间奏请太祖以种香菇为三县之专利。”现在民间仍有 “朱皇亲封龙庆景,国师讨来种香菇”的传说。
参考资料
..2023-03-07
..2023-03-07
香菇.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4-01
..2023-03-07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02
..2023-04-02
..2023-04-02
..2023-04-01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目录
概述
历史
分类
学名由来
分类
特征
分布
习性
生活史
栽培
段木栽培
段木准备
接种及发菌管理
代料栽培
栽培料准备
接种及发菌管理
病虫害防治
栽培品种
按栽培基质划分
按出菇早晚划分
按形状特征划分
用途
医学药用
食用营养
经济价值
毒性
相关研究
香菇风味的研究
香菇多糖
文化
庆元香菇的起源
庆元香菇文化
传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