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交嘴雀(拉丁学名:Loxia curvirostra Linnaeus)属
燕雀科(Fringillidae)
交嘴属(Loxia),别名交嘴雀、红交嘴(
雄性)或青交嘴(
雌性),是一种玩赏型,偏中型大小的笼、架养
观赏鸟。
红交嘴雀的雄鸟通体砖红色,上体较暗,腰鲜红色,其翼和尾近黑色,头侧暗褐色;
雌鸟则呈暗橄榄绿或染灰色,腰较淡或鲜绿色,头侧灰色。两性均具粗大而尖端相交叉的喙。
红交嘴雀在中国分布较广,见于
内蒙古自治区、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
青海省、
西藏自治区、湖北等地区。它们通常栖息于
山地针叶林和以针叶林为主的针、
阔叶混交林中,冬季常到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针叶林和阔叶林,也出入于林缘、小块丛林和人工针叶林。
红交嘴雀性活跃,喜集群,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特别是在食物丰富的地方。其主要以
松科植物的种子为食,如
落叶松、
云杉、
臭冷杉、
赤松等
针叶树的种子,尤喜食落叶松种子,也食榛实、
浆果、榆实及昆虫。
形态特征
红交嘴雀雄鸟夏羽额、头顶至后颈朱红色,羽基褐色或
橄榄褐色,常常部分暴露于外,使其额和头顶常有一些灰褐色或草黄色斑点。眼先、眼周、耳羽暗褐色或暗赤褐色,耳羽前至嘴基有一朱红色斑。背、肩、颈侧灰褐色,羽缘和羽端朱红色有时还沾染有橄榄红色,腰和尾上覆羽亮朱红色,长的尾上覆羽黑褐色,尾亦为黑褐色沾红褐色羽缘,尾羽末端呈凹形。翅上覆羽暗褐色具宽的浅朱红褐色端缘。飞羽黑褐色具黄褐色或棕红色羽缘。颏、喉、胸、上腹和两胁朱红色,颏部较淡、几近白色。两胁沾黄褐色,下腹至肛周污灰白色,腋羽具浅红褐色羽缘。
雌鸟上体灰褐色,各羽中央较暗、具黄绿色尖端,尤以头部黄绿色尖端较鲜亮,腰部黄绿色尖端既亮且宽,常常盖住了基部的灰褐色,使腰呈亮黄绿色而无斑纹,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羽缘绿黄色。眼先、眼周、颊、耳羽和颈侧灰色或污灰白色,喉、胸、上腹和两胁灰黄色或淡褐色,先端亮黄绿色,下腹、肛周灰白色,尾下覆羽黑褐色或栗褐色,羽缘灰白色或白色。
与除
白翅交嘴雀外的所有其它雀类的区别为上下嘴相侧交。繁殖期雄鸟的砖红色随
亚种而有异,从
日落黄至玫红及猩红,但一般比任何
朱雀的红色多些黄色调。红色一般多杂斑,嘴较
松雀的钩嘴更弯曲。
雌鸟似雄鸟但为暗橄榄绿而非红色。幼鸟似雌鸟而具纵纹。雄雌两性的成鸟、幼鸟与白翅交嘴雀的区别在均无明显的白色翼斑,且三级飞羽无白色羽端。极个别红交嘴雀翼上略显白色翼斑但绝不如白翅交嘴雀醒目而完整,头形也不如其拱出。与
指名亚种比较,嘴较细,雌鸟甚黄;色彩鲜艳,浅色的臀常成白色;色彩最深,雄鸟
中国樱桃红色,雌鸟偏褐。
虹膜暗褐色或黑褐色,嘴先端上下交叉、黑褐色或角褐色,嘴缘黄褐色,脚黑褐色稍显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29-48克,♀28-44克;体长♂145-175毫米,♀146-172毫米;嘴峰♂16-20毫米,♀17-19.5毫米;翅♂87-100毫米,♀88-97毫米;尾♂55-68毫米,♀56-69毫米;跗♂15-21毫米,♀15-21毫米。(注:♂
雄性;♀
雌性)(
东北地区亚种)
栖息环境
栖息于
山地针叶林和以针叶林为主的针
阔叶混交林。在中国东北、华北和
陕西省等北部和东部地区,
平均海拔1100-1800米;在西部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海拔高度2000-4000米,最高可达5000米左右的高山针叶林。冬季下到山脚和平原地带的针叶林和阔叶林,也出入于林缘、小快丛林和人工针叶林。
分布状况
地方性常见于中等海拔的松林。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的松林及
江苏省的丘陵地带;越冬于陕西南部、
河南省、
山东省及江苏。tianschanica繁殖于新疆西北部
天山,越冬于新疆西部、
青海省、
辽宁省及
河北省。
himalayensis繁殖于
西藏自治区南部及东部、
云南省西北部、
四川省西部、
甘肃省西部、青海南部。
指名亚种的个别鸟在青海(西宁)有越冬记录。
全北界及东南亚的温带针叶林。在中国见于东北南部以至
长江下游及西南、西北部以至新疆等地。
繁殖与习性
7月中旬群逐渐见小,开始成对活动,且雌雄双双寻找巢地。巢位于混有
云杉的
红松落叶松密林中的高大树木侧枝上,距地高20余米。巢呈碗状,由落叶松和云杉细枝以及
青苔、
地衣等编织而成。
一窝3—5枚卵,壳色为污白而带浅绿,缀以紫灰色底斑及红褐色和黑色的斑点。孵卵由
雌鸟担任。孵卵期间,雄鸟饲喂雌鸟。孵化期17天。双亲以落叶
红松果育雏,14—18日后离巢。秋天,幼鸟与老鸟混在一起,结集成群,离开繁殖地往南迁徙。
7月中旬群逐渐见小,开始成对活动,且雌雄双双寻找巢地。巢位于混有
云杉的
红松落叶松密林中的高大树木侧枝上,距地高20余米。巢呈碗状,由落叶松和云杉细枝以及
青苔、
地衣等编织而成。
一窝3—5枚卵,壳色为污白而带浅绿,缀以紫灰色底斑及红褐色和黑色的斑点。孵卵由
雌鸟担任。孵卵期间,雄鸟饲喂雌鸟。孵化期17天。双亲以落叶
红松果育雏,14—18日后离巢。秋天,幼鸟与老鸟混在一起,结集成群,离开繁殖地往南迁徙。
冬季游荡且部分鸟结群迁徙。飞行迅速而带起伏。食物全部为落叶松种子,倒悬进食,用交嘴嗑开
松子。栖息在寒温针叶带的各种林型中。喜欢在
兴安鱼鳞云杉至臭冷杉林和
黄花落叶松白桦林中生活。常结群游荡,由4、5只到数十只不等。
如何饲养
1、笼的特点 北京地区饲养
交嘴雀讲究用直架,多用
六道木,直径约1.2厘米,长约45厘米,鸟栖的部分10—15厘米长、用棉线密缠;把鸟用可转动的脖锁带脖线拴在此处。
2、饲料和喂法 交嘴雀喜欢吃带壳的种子,尤其是
油料种子,如
红松果、柏籽、小麻子、
紫苏、葵花籽等,但不宜多喂,否则身体过肥,会影响换羽。一般可把80%的谷子(或稻子)和20%的油料种子混匀后喂给。冬季可稍增加油料种子的比率。换羽期则需减少油料种子比率,并增喂青绿饲料(如白菜、油菜、
马齿苋等)秋季给些新鲜谷穗、高粱穗最好。
3、管理和调教 饲养初期
交嘴雀不适应长时间停在栖架上,总试图飞逃,此时脖线要短,以防鸟飞时缠绕,甚至吊死,并要有人看守,发现吊着就提到架上。若无人看守(如晚间),应把鸟架横着固定在距地面(或其他较大平面)10厘米处,脖线缩短到10厘米长,以防鸟吊着或缠绕其他障碍物。为了驯熟,把交嘴雀喜欢吃的
油料种子用手拿着喂。当鸟适应架上生活,不畏人,上手取食后,再逐渐训练“叫远”、“叼钱”等技艺。架养鸟还要随时注意猫和老鼠的偷袭。
区别
红交嘴雀(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Loxia curvirostra)是一种细少的
燕雀,为
燕雀科下的
鸣禽。主要栖息于
北美洲、
欧洲与
亚洲的云杉林;部份种类则于此三大陆的松树林裡孵育;而有部份亦在北美洲的
花旗松处生育。其会于
针叶树上筑巢,并会生下三至五隻
鸟卵在巢里。
此种
交嘴雀通常会定居在某处,但亦会在食物来源短缺时向南迁徒。其会在繁衍季节以外结成群队行动,并通常会与其他交喙鸟混合在一起。
其特征为交叉状的喙,此为其英文名字-Common Crossbill(即交喙鸟)的来源。而其不平常的接嘴形状是为了方便地由果里取出种子的缘故。
雄性红交嘴雀通常拥有红色或
橙色的外表;而
雌性则具有绿色或黄色的外表。但其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有著很多不同的变化。其很难与鸚赋交啄鸟(Parrot Crossbill)
苏格兰交嘴雀(Scottish Crossbill)区分。
因为三隻皆于欧亚大陆上生长,而红交嘴雀与鸚赋
百舍鸟鸟和苏格兰交啄鸟的羽毛几乎没有区别,但头部与鸟嘴则较后两者為小。然而在
北美洲,因为只有红交嘴雀与
白翅交嘴雀(Two-barred Crossbill)两种交喙鸟,而此二者不难区分,所以很易分辨出红交嘴雀。
在北美洲上的红交嘴雀可依其鸣叫声区辨為八至九种不同的群体,这主要是因为鸟嘴的大小与结构不同所致,居住在不同种类的
针叶树上的红交嘴雀通常便会有著不同的鸟嘴的大小与结构。少数鸟类学家欲给此将不同发音的红交嘴雀归类为不同的种类,但支持者不多。部份暂归类为红交嘴雀的
大嘴𫛭且住在
地中海地带的松树林裡的品种,可能更应归类为鸚赋交啄鸟或独立为一个新种类,但是直至现在,对其所进行的研究仍在开始阶段。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2021年2月1日,红交嘴雀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