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冲锋枪
以色列研制的一款经典冲锋枪
乌兹冲锋枪和其他枪支一样,是以它的发明人——以色列军人里约特纳特·乌兹·盖尔命名的。1949年开始研制,该枪结构紧凑、动作可靠、勤务性好,枪机自由后座自动方式,快慢机有三档:全自动射击、半自动射击、手动保险。乌兹冲锋枪可以通用9mm口径手枪弹,在200米有效射程内可以保持1500发/分钟的超高射速。
研制历史
乌兹冲锋枪由以色列国防军上尉(后升至少校)乌兹·盖尔(Uziel Gal)于第一次中东战争后的1948年开始设计,1951年生产,在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服役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其后开始量产。
当时的乌兹冲锋枪是军官、车组成员及炮兵部队的自卫武器,亦是精英部队的前线武器,第三次中东战争时的以色列士兵认为乌兹冲锋枪的紧凑外型及火力十分适合清除叙利亚约旦士兵所建的堡。里根遇刺案发生时美国特勤局特工Robert Wanko拔出一把乌兹,使乌兹的名声大振。
乌兹冲锋枪以简单结构及易于生产作特点,就是纪念其设计者为名,当时的乌兹·盖尔表明不希望以其名字作武器名称,但这请求被驳回。
1948年,以色列军队正式组建,使用的武器有如嘉年华会,有德国产的,有意大利产的,有奥地利产的,这对于初次使用新式武器的士兵们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随之而来的保养维修,零件储备等问题也让政府头疼不已。于是盖尔开始终日盘算如何着手制造一把可靠、轻巧、制造简单的冲锋枪。他通过努力地研究手头上的每一把冲锋枪,仔细的比较各自的优、缺点后,最后终于做出了第一把乌兹冲锋枪。乌兹冲锋枪刚出现,就迅速的被列入了杰作的行列,对其他型号的冲锋枪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各国的定单纷踏而至,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它短小的外型,相比之下,乌兹冲锋枪枪身比其他的冲锋枪更短。二是它的可靠性能,放进水里,埋在沙下,甚至扔下悬崖,它依然完好无损。乌兹冲锋枪还具有良好的平衡性,无论是举在肩膀前射击还是腰部射击,它都非常舒适。
乌兹·盖尔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发明,他继续完善着乌兹冲锋枪。在经过一些改造后,乌兹冲锋枪在1951年正式开始批量生产,之后的以色列军队都装备上了。80年代,把整体尺寸缩小了的小型的的乌兹冲锋枪风靡一时,跟着还制造出更小的微型乌兹冲锋枪。随之而来的缺陷是射速大增,不足一秒的扳机时间就可以把20发子弹倾倒完毕,枪身变得极难控制。为了降低射速,设计者最终不得不为螺栓加重。
乌兹冲锋枪拥有众多的型号及仿制枪,IngramMAC—10无疑是乌兹家族里最有代表性;使用最广泛的一个,也是小型冲锋枪的先驱。MAC—10的设计其实源自葡萄牙人艾尔基亚的MR64冲锋枪,1966年,美国人哥顿·英格拉姆(GordonB.Ingram)在MR64的基础上改造,创造出使用9mm口径子弹的MAC—10。随后,在美国索尼克公司的协助下,又成功设计出不同口径的MAC—10和MAC—11,几年后交由美国军用武器装备公司生产。
因为MAC—10的连射速度极高,具有强大的瞬间爆发力,适合世界十大特种部队的特殊需求。事实上,因为它的价格低廉,曾一度成为美国战略武器。现在,MAC—10已经装备到包括美、英、以色列哥伦比亚等各国的警察部队,也是恐怖分子的“正规装备”。
采用
乌兹冲锋枪目前为全世界广泛地使用,轻便、操作简易及低成本令乌兹冲锋枪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近战武器,尤其是用于清除室内、碉堡及战壕里有生目标,亦是常见在机械化部队的自卫武器。
直至今天,以色列的常规部队已将乌兹冲锋枪除役,但世界十大特种部队仍然在任务时采用作近战武器之一,而以色列军事工业(IMI)仍有生产部件作出口用途。
乌兹冲锋枪在部分国家及一些军火商获授权生产或私自仿制及使用,FN、德国及罗德西亚(名为“Rhuzi”)也同时取得合法生产,有些国家更为其产品重新命名(但枪支本身没有改变的),但这些获授权生产或私自仿制品大都远远地比不上其原型。
以色列外,美国一些执法部门、特警队、私人保安部队及美国军队以至美国特勤局(已被P90冲锋枪及MP5取代)都装备乌兹,Zim船务公司的佣兵也有装备。
除标准型乌兹冲锋枪外,乌兹亦有多种不同长度及半自动的衍生型,这些衍生型现在仍是多个世界十大特种部队及执法部门的常用武器之一。
德国联邦国防军在1959年起装备合法生产型的乌兹,命名为MP2,直至现在才开始被MP7取代。斯里兰卡在1990年代入口了数百把迷你乌兹及乌兹卡宾枪,现在仍是斯里兰卡陆军特种部队及特种警察的武器。
设计
装有消声器的乌兹冲锋枪
乌兹冲锋枪采用来自捷克CZ 23至CZ 26冲锋枪的开放式枪机、后座作用设计,而CZ冲锋枪系列是第一种采用包络式枪机的冲锋枪,这种设计把弹匣位置改为在握把内,部份枪管会被机匣覆盖,令总长度大幅下降,重量分布更加平衡。
机匣采用低成本的金属冲压方式生产,以减小生产成本及所需的金属原料,亦缩短了生产所需的时间,而且更容易进行维护及维修,但对沙尘的相容性较低,当击锤释放时,退壳口会同时关上以防止沙尘进入机匣造成故障。
乌兹冲锋枪采用握把式保险(位于握把背部,必需保持按压才可发射),减低了走火机会,握把内藏弹匣的设计令射手在黑暗环境时仍可快速更换弹匣。
不过握把内藏弹匣的设计令枪械高度影响了伏姿射击时所需的空间,在沙漠或风沙较大的地区作战时须经常分解清理以避免射击时出现如卡弹等的情况发生,这种缺点在所有开放式枪机的枪械亦有存在。
口径
乌兹冲锋枪最常见的口径为9 x 19毫米,民用市场中有些会被改为.22 LR、.41 AE或.45 ACP,甚至是.40 S\u0026W及10毫米Auto。
9毫米口径常见的弹匣容量为20、25、32、40及50发,甚至100发弹鼓,.22 LR及.41 AE则是10发,而.45 ACP为16发。
规格参数
供弹方式: 25发或32发弹匣供弹
口 径: 9 毫米(mm)
全枪质量: 3.5 千克(kg) *含弹匣
全 长: 470 毫米(mm)
其它参数: 全长:470/640mm
衍生型
• 迷你乌兹(Mini Uzi)-1980年推出,以标准型作缩短而成,按某些分类上刚好被归入了冲锋手枪范围的,9毫米口径,打开枪托后全长600毫米(23.62寸),枪托向右折叠时只有360毫米(14.17寸),枪管长197毫米,初速为每秒375米,枪机开放时射速为每分950发(约每秒16发),枪机封闭时射速为每分1700发(约每秒28发),装25发弹匣时重3.15公斤,枪机开放及封闭时皆可发射,具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模式。
• 微型乌兹(Micro Uzi)-1990年代推出,比迷你乌兹进一步缩小短,类似较大型的冲锋手枪,同样9毫米口径,打开枪托后全长460毫米(18.11寸),枪托向右折叠时全长只有250毫米(9.84寸),枪管长117毫米,初速为每秒350米,射速为每分1250发(约每秒21发)或每分1700发(约每秒28发),装25发弹匣时重2.2公斤,封闭式枪机,同样具半自动步枪或全自动射击模式,扳机护环及握把的外型亦有所不同。微型乌兹设计上亦可作为个人防卫武器(PDW)使用。
• 空降部队微型乌兹(Para Micro Uzi)-为以色列反恐部队如Shabak及YAMAM等特别设计,为9毫米口径,机匣顶部及底部加装战术导轨,改为倾斜式握把以对应格洛克18手枪自动手枪的33发弹匣。扳机护环及握把的外型亦有所不同。
• 乌兹手枪(Uzi 手枪)1984年推出,-微型乌兹的半自动手枪版本,为9毫米口径,初速为每秒345米,主要出口至各地民用市场,设有枪口制退器。
• 乌兹卡宾枪(Uzi Carbine)-标准型乌兹冲锋枪的半自动步枪版本,为9毫米口径,枪管长400毫米(16寸),主要出口至各地民用市场。
• 迷你乌兹卡宾枪(Uzi Mini Carbine)-迷你乌兹冲锋枪的半自动版本,同样为9毫米口径,枪管长450毫米(18寸),主要出口至各地民用市场。
其他国家的授权生产或私自仿制型号:
• BA-94— 缅甸Ka Pa Sa工厂合法生产型。
• 中国北方工业有限公司320—中国北方工业的仿制品
• Arma Ero—克罗地亚的仿制版本,另有缩小型Mini ERO。
• MP2—德国合法生产型。
• 821型—意大利的仿制版本。
• 美蓓亚PM-9—日本美蓓亚公司以迷你乌兹仿制的版本。
使用国
• 百慕大
• 中非
• 智利
• 古巴
• 刚果
• 法国
• 加蓬
• 德国
• 希腊
• 海地
• 荷兰
• 印度
• 印尼
• 伊朗
• 日本
• 哈萨克斯坦
• 利比里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立陶宛
• 缅甸
• 秘鲁
• 波兰
• 卢旺达
• 南非
• 苏丹
• 泰国
• 多哥
• 汤加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 英国
• 美国
• 越南
过去用户
• 罗德西亚
• 北越 — 越南共产党、越南人民军
流行文化
• 在电视节目、电影和第九艺术中乌兹冲锋枪出现的比率相当高,特别是双手各自持枪作扫射不同目标的画面。
电视节目
• 2009年—终极武器(Ultimate Weapons)
电影
• 1984年-魔鬼终结者(The Terminator):型号为全尺版乌兹,被主角T-800所使用。
• 1989年—霹历先锋:由壤人用
• 1992年-杀人三部曲之杀手悲歌(EI Marachi)
• 1995年-哥吉拉vs戴斯特洛伊亚(ゴジラvsデストロイア):特殊急袭部队用来对付幼体戴斯特洛伊亚的武器
• 2000年—大逃杀(电影版)(Battle Royale)及其3D版(Battle Royale 3D):
• 全尺寸乌兹原为男子10号川龙平的分配武器,后来被桐山和雄抢夺。
• 微型乌兹原为女子16号中川有香的分配武器,后来被野田聪美抢夺,最后被七原秋也使用。
• 2002年-反恐战线(Voyna):车臣武装份子使用。
• 2005年-战争之王(Lord of War):型号为全尺寸乌兹、迷你乌兹和微型乌兹,皆为尤里·奥洛夫所出售的军火之一。
• 2007年-尖峰时刻3(Rush Hour 3)
• 2008年-刺客联盟(Wanted):型号为微型乌兹,被其中一个杀手使用。
• 2010年-突击(L'assaut):型号为微型乌兹,被GIA劫机者使用。
• 2012年-勇者行动(Act of Valor):型号为迷你乌兹,被一名恐怖份子使用。
电子游戏
• 1987年—野狼计划(Operation Wolf):玩家的主要武器。
• 2000年—秘密潜入系列(Project IGI: I'm Going In)
• 2001年—闪点行动 冷战危机(Operation Flashpoint: Cold War Crisis):被美国军队所使用。
• 2002年—‘全球行动’:标准型乌兹,可搭配选购灭音器使用。
• 2002年—‘佣兵战场2’:迷你乌兹,取得2把时可以双手持枪射击,或搭配US Socom跟M1911手枪双手持枪射击。
• 2004年-‘侠盗猎车手:圣安地列斯’:微型乌兹(侠盗猎车手3D HD系列都有乌兹 迷你乌兹 乌兹 微型乌兹)技术高的时候可双持
• 2007年-决胜时刻4:现代战争(Call of Duty 4: Modern Warfare):型号为迷你乌兹。故事模式时被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者(包括维克多。托哈夫)使用,比较常见。联机模式时于等级13解锁,并可使用红点镜、ACOG光学瞄准镜及消音器等配件。
• 2008年-求生之路(Left 4 Dead):型号为全尺寸乌兹,命名为“冲锋枪”,50 发弹匣,附有手电筒。
• 2008年-AVA 战地之王 (Alliance of Valiant Arms) :为侦察兵的专用武器,在商城以游戏币作为永久贩卖,型号为迷你乌兹(推测),原厂(韩)在于2012年更新了皮肤与加上鱼骨命名为Uiz Mod 0,也多了几个改装零件可使用。
• 2008年-穿越火线(Cross Fire)推出 UZI冲锋枪 以及 乌兹冲锋枪(分为单持和双持)日后又推出 黄金UZI冲锋枪、乌兹冲锋枪-霓虹等。
• 2009年—使命召唤:现代战争2(Call of Duty:Modern Warfare 2):型号为迷你乌兹。故事模式时被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者、141特遣队、巴西地方武装及阿富汗反对势力使用。在这个版本中加入了双持版,不能瞄准但是火力输出更大,左右鼠标控制两把枪。其实可以左边打完换右边,右边打完左边子弹就上了。
• 联机模式时于等级44解锁,并可使用红点镜、ACOG光学瞄准镜、全息瞄准镜、夜视瞄准镜、延长弹匣(增至48 发)、消音器、全金属子弹外壳、射速增加及双持等技能。
• 2009年-求生之路2(Left 4 Dead 2):型号为全尺寸乌兹,命名为“冲锋枪”,50 发弹匣,附有手电筒。
• 2010年-使命召唤:黑色行动(Call of Duty :Black Ops):型号为全尺寸乌兹。故事模式时被苏联军队使用。联机模式时于等级23解锁,并可使用红点镜、ACOG光学瞄准镜、反射式瞄准镜、枪托、消音器、延长弹匣(增至48 发)及射速增加等技能。
• 2012年-使命召唤:黑色行动2(Call of Duty: Black Ops 2):型号为全尺寸乌兹。只在单机模式中登场。
• 2014年--迷你uzi(乌兹)在由腾讯控股代理的FPS网络游戏《使命召唤Online》中的一款冲锋枪迷你乌兹 弹容量32发伤害33。另外游戏中有迷你乌兹特别版 为双持uzi。在游戏中射程与COD6比消弱了。
• 2017年-Micro Uzi出现在《绝地求生》中。初始25发子弹。装备扩容弹夹后35发子弹,子弹类型为9毫米。还可以装备的配件是枪口和枪托,不可以安装瞄具。射速快稳定性强,多用于近战突袭使用。
动画
• 2009年-幻灵镇魂曲(Phantom ~Requiem for the Phantom~):型号为全尺寸乌兹。
漫画
• 2008年- 肯普法(Kämpf):型号为全尺寸乌兹,被山川凉花使用。
• 2009年-现代战争2:幽灵(Modern Warfare 2 :Ghost):型号为全尺寸乌兹和迷你乌兹,被萨拉格萨毒品联盟的武装份子使用,亦被西蒙。莱利缴获使用。
• 2011年-绯弹的亚莉亚AA(Aria the Scarlet Ammo AA)(轻小说绯弹的亚莉亚之漫画外篇):型号为微型乌兹,被间宫明里所使用。
轻小说
• 2008年-绯弹的亚莉亚(Aria the Scarlet Ammo):型号为全尺寸乌兹,被昭昭(曹操)三姊妹中的炮娘所使用。
参见
• 司登冲锋枪冲锋枪
• 美蓓亚 PM-9冲锋枪
目录
概述
研制历史
采用
设计
口径
规格参数
衍生型
使用国
过去用户
流行文化
电视节目
电影
电子游戏
动画
漫画
轻小说
参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