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齿鼯鼠(
食虫类:Trogopterus xanthipes),又称寒塔拉虫、橙足鼠、黄足鼯鼠、飞鼠、寒号鸟、寒号虫等。
雄性体长230~270毫米,尾长281~340毫米;
雌性体长222~278毫米,尾长169~236毫米,体重250~400克,复齿鼯鼠头圆吻短,前肢与后肢之间有皮膜,可以从高处向低处滑翔。身体背部、耳背部与足背为灰黄褐色,腹部灰黄色,尾巴与身体长度相近,尾毛长而蓬松。
复齿鼯鼠是中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
西藏自治区、
云南省、
四川省、湖北、
陕西省、
河北省、北京、
山西省等地,复齿鼯鼠大多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险峻山岭地带。
复齿鼯鼠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23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近危(NT)物种。
复齿鼯鼠的粪便是著名的中药材——五灵脂,具有多种临床作用。
形态特征
外形:成年的复齿鼯鼠雄性体长230~270毫米,尾长281~340毫米;雌性体长222~278毫米,尾长169~236毫米。尾巴与身体长度相近,可盘至颈部。前肢有4指,后足有5趾,与前趾相比要稍微长一些。前肢和后足之间有皮膜相连,类似蝙蝠的足翅,能供其滑翔。在皮膜没有展开时,复齿鼯鼠外形和松鼠十分相似。眼眶间有凹陷。
毛色:复齿鼯鼠头部颜色为浅灰色,绕眼睛一圈有红褐色眼圈,耳朵根部有黄棕色毛丛,毛尖为黑褐色。嘴巴周围的毛呈棕褐色,触须为黑褐色。眼周有赤褐色圈。耳基黑色,具有长的黑褐色簇毛。身体背部的毛发大多整体呈现褐色偏灰色,颈部毛发的黄色比身体背部的黄色更加明显。腹部为灰黄色。身体侧面的皮膜与背部相比颜色更深。四肢前侧为深褐色,脚底为橙红色。尾毛为灰褐色,且蓬松、粗大,滑翔时由尾巴控制方向。
头骨:复齿鼯鼠的头骨相比其他鼠类较短,鼻骨的前端略微凸起,颧弓低下且较为薄弱,听泡显著,但并不是特别大。
牙齿:复齿鼯鼠的特征是门齿较尖,牙齿齿尖和凹凸十分复杂。牙齿珐琅质层薄,下颌体较浅。因
臼齿珐琅质型式十分复杂,复齿鼯鼠由此得名。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复齿鼯鼠大多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险峻山岭地带,在裸岩缝隙及石洞、
树洞及松树枝杈上筑巢,植被主要为针叶林或针
阔叶混交林。所居石洞或石隙深1米左右、高20~60厘米,巢内铺有
苔草类或树枝等,外观略呈圆形且有开口。雄鼠巢口直对洞口,雌鼠巢口则开在巢穴侧面。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复齿鼯鼠为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清晨或黄昏时活动频繁。白天在巢内休息,头部向外,尾巴盖在背上,或将尾巴垫在腹部之下,呈蜷卧姿式。活动时靠四肢由低爬向高处,能在树间或崖上向沟底滑翔,并能在树上或石崖上自由攀登。白天偶尔也曾见于洞外或柏树林内。傍晚出巢觅食,月夜特别活跃。常在离巢约15米左右的固定地点排便,巢窝内几乎无粪便,多集中在一处较为平坦且雨淋不到的地方,故有“千里觅食一处屙,屙处不住住处不屙”的说法。拂晓前返回洞巢。
觅食行为
复齿鼯鼠多以榆树、
油松、
栎属的枝叶、籽实以及
山杏、
侧柏、
野核桃、白屈菜、石
黄莲等为食。夏季的时候以吃榆树、桑树叶为主,冬季吃
柏树的树叶和种子。产仔期洞内有贮存食物现象,野外栖息洞中发现的贮存食物有山杏、
山桃、山核桃、石黄莲等。家养主要饲以侧柏、油松、栎树、
杨属、榆树的枝叶、梨、
鸭梨、
苹果、
苹果叶、杏叶、白菜、菠菜、
胡萝卜及马铃薯等。
复齿鼯鼠进食时,用两只前足抱住食物,进食缓慢,进食时后肢可以站立不动。吃梨叶等较大的树叶时,会用前足将梨叶捧起折叠几次后再进食。
复齿鼯鼠性喜洁净,食物一经同类脚踩或落有灰尘或因粪尿污染就不再食用。
防御行为
复齿鼯鼠天生胆子小,自卫能力较差,经常受到老鹰、
狐属的
捕食。当遇到野兽追捕时,会从高处向低处滑翔,最多可滑翔200米,故称之为“
东方蝙蝠”,但不能由低处向高处“飞行”。
复齿鼯鼠最怕惊吓,若遇到突如其来的巨大响声,会乱跑乱撞逃避危害,随后躲进窝里1~2天不再外出,也不进食,这种极端防御行为极易导致其死亡,多数死在窝内,少数死在窝外。
社群行为
野外状态下的复齿鼯鼠都是一穴一鼠,平时无论
雌性或
雄性都是独立居住生存,只有发情期才会相互接触,交配完成后又继续分开。
生长繁殖
生长
刚出生的幼崽,体表无毛,全身呈现肉红色,体长30~50毫米,重10~20克。一般在1周左右以后会长出稀疏的毛发。2~3周后,开始睁开眼睛。4~7周后,全身的毛发长全,体重在100克左右。14~17周后,开始断奶。断奶后的幼崽与母鼠分开,另寻巢穴。出窝后的幼鼠体重一般在160克,可进食
柏树等。复齿鼯鼠基本寿命7~10年,圈养寿命可达10年以上。
通常情况下,90日龄幼鼠会换胎毛1次,2岁复齿鼯鼠在春季、秋季分别换毛1次。第一次换毛从头部开始,随后延伸到颈后部、背部、尾部,时间从2月下旬持续到4月份。第二次换毛从7月份开始,历时5个月换毛完毕。
繁殖
复齿鼯鼠雌雄不同居,且
雄性相斥,交配时雌雄相互寻找,因而繁殖率很低。妊娠期70~89天,平均76.5天。每年繁殖1~2次,一胎可以产2~4只仔鼠。哺乳期90~120天。
发情:复齿鼯鼠发情期从12月下旬开始,持续到第2年1月中旬。发情后,雄性鼯鼠食欲减少,严重者甚至停食,同时躁动不安,主动接近雌鼠。雌鼠阴部肿胀,颜色潮红,接受雄鼠接近并进行交配。
交配:发情之后,雌、雄
鼯鼠会相互追逐鸣叫,此时,雄鼠发出“Gu―Gu―Gu”的叫声,雌鼠发出低沉的“Gun―Gun―Gun”叫声。交配时雄鼠爬跨在雌鼠背上,用前肢紧抱雌鼠胸部,雌鼠顺从卧下并举起尾巴,配种后两鼠分离,此时如果其他雄鼠接近,雌鼠会立即进行攻击,拒绝交配。配种成功后,雌鼠排斥任何雄鼠,拒绝再次交配。若配种不成功,雄鼠会继续拱雌鼠的嘴再进行交配。有时连续3~4次,每次交配间隔10分钟左右。配过的雌鼠被毛凌乱,臀部湿润,外阴部潮红。
孕期:怀孕后的雌鼠,腹部毛发会向两侧分开,变得不愿意走动,食欲下降。同时会出现乳头膨大,阴门红肿,有乳汁挤出等特征。雌鼠产仔前4~5天会表现不安,常外出衔草筑巢,频繁翻动窝内垫草,并有从腹部拔毛絮窝的现象。
产仔:产仔多在3~4月份中午或下午进行,产仔时采取仰卧或站立姿势。产仔后母鼠会舔干净仔鼠,吃掉
胎盘,将仔鼠放在翼膜上喂奶。当雌鼠受惊或受到干扰时,常用嘴叼起仔鼠的颏部,迅速迁往另一窝,有时也会用前足抱起仔鼠头部,用后足行走脱离险境。少数雌鼠有将仔鼠咬死或吃掉的现象。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野外生存的复齿鼯鼠繁殖率很低,其排泄的粪便五灵脂有着较好的药用价值,且毛发光亮可用作装饰品,是很好的
经济动物,为了获得五灵脂,复齿鼯鼠受到了人类的捕捉,因此野外数量减少,已经达到近危级别。为了提高五灵脂的产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人工养殖复齿鼯鼠,复齿鼯鼠养殖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养殖模式。
保护举措
建立自然保护区:如中国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都有复齿鼯鼠的踪迹。
保护级别
2016年,复齿鼯鼠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列为近危(NT)物种。
2023年,复齿鼯鼠被列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复齿鼯鼠的粪便是中国著名的动物性中药材——五灵脂,又名药本、寒号虫粪、寒雀粪等。其主要成分有
黄酮、
酚酸类、
三萜类和
核苷类等,具有活血止痛、化止血、消积解毒等作用,临床常用于心腹血气诸痛、经闭、产后血瘀疼痛、崩漏下血、虫蛇咬伤等症状。
李时珍《
本草纲目》记载,五灵脂“气味甘温无毒,主治心腹冷气,小儿五,辟疫,治肠风,通利气脉,女子
经脉不通。”
经济价值:复齿鼯鼠的毛发色泽亮丽,同时皮板脆薄,其皮毛可以用作装饰品。
物种危害
复齿鼯鼠长期在一个地方采食时会损害树的生长,损伤轻微者会将树顶叶吃掉,严重者会把树叶全部吃光,造成树的死亡。有时把洞周围的树叶吃光后,还会迁移至其他石洞栖息继续为害。
相关文化
陶宗仪(元末明初人)著有的《
南村辍耕录》中以寓言的方式讲述了复齿鼯鼠(别名寒号虫)的故事:“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
不死鸟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陶宗仪以复齿鼯鼠嘲讽那些得意时趾高气扬、失意时摇尾乞怜的人。自此,复齿鼯鼠便被赋予了一层文化内涵。
复齿鼯鼠居于深山之中,被宋代以来的各种本草类书籍如《
政类本草》《
汤液本草》等收录,也被各种地方志如《盛京通志》《
光绪山西通志》《
陕西通志》等记载于册。
卢之颐《
本草乘雅半偈》记载:“五灵脂,寒号虫所遗也,寒冬号呼因名寒号。”
参考资料
复齿鼯鼠.《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08-15
生态保护.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政府.2023-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