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国四川省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南段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境内,距离成都市约400余千米,总面积达650.747平方千米。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陡跌的过渡地带,受到高原地形的影响,表现为四季分明的高原湿润气候;主要由岷山山脉中呈“Y”字形分布的日则沟、则查洼沟和树正沟三条沟谷所构成,属于世界高寒溶洞;保护区内的九寨沟属白水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其流域面积约为642.97平方千米。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78年批准建立,1994年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羚牛金丝猴属、白唇鹿和中国的“永巴”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以及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同时,该地区还有树正瀑布、季节海、扎如寺等主要景点,以及日桑文化节、嘛智文化节等传统节庆及宗教文化活动。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被中国国务院划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后于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保护区于1992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7年,被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省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了7.0级地震,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多处自然景区遭到严重破坏。经过了四年的重建,保护区全面恢复到震前水平,并于2021年9月28日恢复全域开放。
命名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九寨沟”的得名来自于景区内的九个藏族寨子,这九个寨子又被称为“和药九寨”,包括尖盘寨、盘亚寨、则查洼寨、亚拉寨、黑角寨、荷叶寨、热西寨、树正寨和郭都寨。由于有九个寨子的藏民世代居住于此,因此命名为了“九寨沟”。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南段的九寨沟县漳扎镇境内,地处岷山南段弓杆岭的东北侧,距离成都市约400余千米,距离九寨沟县城约40千米。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6′14″至104°5′3″、北纬32°54′13″至33°19′57″,总面积达650.747平方千米。
气候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陡跌的过渡地带,受到高原地形的影响,表现为四季分明的高原湿润气候。保护区内山顶终年积雪,年平均气温为7.3℃,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可低至-3.7℃,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约为16.8℃。月极端最低气温为-17℃,出现在2005年的1月;月极端最高气温为33.7℃,出现在2000年的7月。年降水量为600-8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5至9月份。年降雨日数达150天以上,降雨量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冬季有积雪,且积雪厚度可达15厘米以上。年日照时数为1800小时左右,冬季日照稍多于夏季。
地质
地质构造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松潘县—甘孜造山带丹巴—汶川构造岩片与西秦岭造山带摩天岭地块的结合部位。以塔藏构造带、雪山断裂、岷江断裂为界,北东角和北西为松潘—甘孜造山带阿尼玛卿构造带(地背斜)和马尔康逆冲—滑脱岩片(地向斜),中部为西秦岭造山带摩天岭推覆体,而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位于其上。九寨沟位于九寨沟岩片上,其物质组成为古生界及三叠系碳酸盐岩建造,厚约4000米左右,其构造线呈北西—南东向。由于地处摩天岭地块的边缘,受不同方向、不同应力的作用,产生叠加变形,显示出叠加褶皱的特征。并发育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及东西向的四组断裂构造。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处的大地构造格局决定了九寨沟地质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构造背景不仅控制景区地层的展布特征和构造的发育型式,对于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荷叶断裂为界,九寨沟主体构造为九寨沟褶皱推覆构造岩片,发育一系列的褶皱、断裂构造。
地层岩性
构造运动与地震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四纪新构造活动强烈,主要表现为区内构造断层活动与山体隆升和剥蚀。上新世晚期青藏高原面的高度约在1000—2500米,经过上新世时期新构造活动山体隆升约2500米,九寨沟县现行状态下景区夷平面约为4000—4200米。运动过程中在中更新世隆升表现强烈,形成了与现如今的地形地貌,使晚更新世以来的冰川、河流沉积循其发展。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对于早期北西向断裂和南北向断裂起到了激活的作用,前者产生右旋走滑,后者断面反转,岩土体破碎,脉石英发育;并形成北西与北东向网格状断裂系统,使地壳产生不均衡的差异抬升。由于第四纪新构造活动强烈,区内构造活动断层搓动造成山体隆升,多重因素下促使九寨沟区域成为中国地震多发地。通过查询九寨沟地区志及其他历史资料,了解到这里曾发生过27次有感地震。其中大于5级的强震就达7次之多,县内及邻近区域地震活动频繁,如1976年8月16日晚10时与松潘县平武县交界的勿角、马家发生7.2级地震,造成了重大灾祸;2008年5月12日,汶川县映秀镇发生8.0级特大地震,震中距九寨沟县250千米,受特大地震影响,九寨沟地质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并造成了一定的灾害。据中国地震局发布资料显示,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生的众多地震具备相似特征,都位于大地活动断裂带或者两条活动断裂的交错位置处,其中大多数地震震源深度不超过25千米,均属于浅部地震,但都对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形地貌的发育形态造成较大影响。另一方面,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松潘县平武县地震活动带内相对稳定区,地震烈度区在VI—VII度。到目前为止,地震直接破坏作用不会太大,而由地震作用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等,对九寨沟自然景观造成了较大损伤。2017年,九寨沟县“8.8”7.0级地震震中位于九寨沟内,震源深度20千米,最大烈度Ⅸ度,面积139平方千米,Ⅷ度以上烈度区面积917平方千米。景区内IX度区面积约为71平方千米,VIII度区303平方千米,VII度区279平方千米。
形成过程
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九寨沟,具有复杂的地质背景,该地区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褶皱断裂发育、冰川岩溶作用等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抬升幅度大,内外多种地质营力在此交错复合,同时,又受到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的影响和制约,这几大区域因素共同促成了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包括山岳、峡谷、象形山石、岩溶地貌、冰川地貌等多样的地质地貌景观。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景观成景机理图
地形地貌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侧,为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段,主要由岷山山脉中呈“Y”字形分布的日则沟、则查洼沟和树正沟三条沟谷所构成,属于世界高寒溶洞。其地势总体南高北低,海拔落差大,多深切河谷。山区海拔为1996至4764米,相对高差为2768米。保护区的北缘九寨沟口海拔仅2000米,中部峰岭均超过了4000米,南缘达4500米以上,主沟的总距离有30余千米。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貌景观主要包括山岳、峡谷、象形山石、岩溶地貌、冰川地貌。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貌景观分布及特征
水文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5处滩流、17个瀑布群、11段湍流、47眼泉水以及114个高山湖泊。保护区内的九寨沟从岷山山脉尔纳峰发源,属长江水系嘉陵江西源白龙江右支流白水江上游的一条支流,由悬泉沟、荷叶沟、扎如沟、丹祖沟、树正沟、黑果沟、日则沟和则查洼沟等主要沟谷组成,其流域面积约为642.97平方千米,南北向纵深约30千米,沟口最大流量约为每秒13.7立方米,最小流量约为每秒6.9立方米,沟口多年平均流量约为每秒9.03立方米,水系密度为0.8千米/平方千米。水系切割深,河网密度大。地表径流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总体上自南向北径流。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九寨沟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地表径流比较稳定,地下水补给充分。根据河流流量大小的分配规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丰水期(6月—9月)、平水期(4月—5月和10月—11月)、枯水期(11月—次年3月),丰、枯期流量变幅小。枯水期地下水为融雪补给为主,丰水期以降雨补给为主。由于区内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都不均匀,下游白水河洪峰呈现双峰特征,主要出现在7月和9月。九寨沟降水多集中在5至10月,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5%,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同时,其降雨量、蒸发量等要素均存在明显的高程效应,降水的时空分配必然会引起径流发生相应的变化。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湖泊景观特征
生物多样性
动物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共计313种,其中水生脊椎动物有2种,陆生脊椎动物有311种。陆生脊椎动物中两栖纲有6种,爬行纲有4种,鸟类有223种,兽类有78种。同时,保护区内还有国家级保护动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唇鹿、绿尾虹雉、金丝猴属林麝马麝、豹、羚牛、大熊猫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猕猴斑尾榛鸡红喉雉鹑斑羚属小熊猫属蓝马鸡金雕等。动物的活动范围具有垂直分带性,2000—3500米的区域,以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物种为主,代表性动物有大熊猫、豹猫熊瞎子、野猪、赤狐、血雉、红腹角雉等,其中多以四川省特有动物为主,且珍稀保护动物也主要分布在此区域;3500米以上区域,代表性动物有雪、雉鹑、绿尾虹雉、岩羊白臀鹿马鸡属、牛羚、白唇鹿等亚高山、高山动物。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典型稀有动物介绍
植物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植被类型丰富,且植被群落的分布是随平均海拔的变化而呈有规律的变化,垂直带谱明显,有11个植被型、30个群系组和57个群系。其中,11个植被类型主要包括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温性竹灌丛、常绿针叶灌丛、常绿革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高山流石滩植被、草甸和沼泽植被等。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原始森林面积达300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63.5%,植被覆盖率达85.5%,总含水量近1亿立方米。同时,有400余种藻类、200余种菌类、以及2000余种维管植物。国家级保护植物有领春木三尖杉星叶草麦吊云杉四川红杉木奶果杉、连香树等,其中又有银杏、红豆杉、独叶草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植物中还有雪莲花川贝母雪茶冬虫夏草图天麻等名贵中药。保护区内乔木林和灌木林累计面积达500余平方千米,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0%。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典型珍稀植物介绍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九寨沟长期以来即为藏族聚居地,神秘凝重、地域特色鲜明的藏族文化与山水风光融为一体。500年前,九寨沟的先民们从遥远的“世界第三极”———西藏自治区阿里迁徙至此,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与西藏共享着藏族文化。九寨沟虽是藏民聚居地,但由于这里正处于从藏区到汉区、从牧区到农区的过渡地带,因此其民风民俗又不完全同于西藏,而是具有浓厚的边缘文化色彩。在九寨沟周围,藏、羌、回、汉各民族和睦相处,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创造了独特的康巴藏区文化,完成了民族文化的融合。至今,九寨沟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和生产方式等,还保持着古朴的藏族传统,例如其服饰、腰刀青稞酒、酥油茶、哈达、踢踏舞、“二牛抬杠”等。同时,九寨沟遍地的玛尼堆、高耸的藏传佛塔,以及循环不息的转经轮,体现了该地区人民对宗教的虔诚。
历史背景
九寨沟在古代人们将其称为“羊峒”,还可以称之为“翠海”,这也是九寨沟的一个别称。商朝以前至秦,九寨沟属氐羌。据考古学家考证,九寨沟的历史可以上溯至五千年以前。大禹时此地为汉中市西北境,西汉建立后,在四川省北部设广汉郡,下辖13县,其中甸氐道就置于今九寨沟县境内。北周陈蒨天嘉七年(566年),以其地(今松潘黄龙乡)置扶州总管府。隋唐至元明,皆为扶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始立松潘厅南坪营,南坪之称见诸史端。1949年南坪和平解放,1953年置南坪县,1998年更名为九寨沟县。面积达5286平方千米,人口包括汉、藏、回、羌、满、壮、蒙古等民族。
人类活动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九寨沟县文管所新发现的阿梢遗址证明,在汉代时期,九寨沟已有人类栖息生活。阿梢垴遗址是九寨沟境内年代最早的遗址,其面积达13.5万平方米,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阿梢垴遗址的发现首次证明了在距今2000余年前就有农业民族定居在九寨沟生活,同时,九寨沟的人类历史甚至可能追溯到4000年以前。
宗教传播历史
九寨沟地区藏族人民的苯教信仰可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当时西藏的苯教传到了九寨沟,并与当地的原始巫教结合。从那时起,苯教便在九寨沟逐渐发展壮大,直到今天,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还保存有60座苯教寺庙。
发现历程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开始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的。当时,川西北地区常有森林采伐队进入开采,而采伐后的木材被推入江河,造成对林木资源的损耗和生态环境破坏。1970年8月,印开蒲等人为调查四川省薯蓣资源偶然来到九寨沟,意外地发现了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当时所处区域的自然景色和资源。5年后,印开蒲与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和四川农业大学的几位老师和研究员再次进入九寨沟,见到大规模砍伐森林的情况。印开蒲随即向政府提出应当尽快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建议,并在第三次考察九寨沟后发现沟内森林采伐已过半,执笔起草了《中国成都生物研究所关于在四川建立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报告》。1978年12月15日,以九寨沟为代表的4个自然保护区由国务院发文正式批准建立。
方位布局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主要分为树正沟、则查洼沟、日则沟、扎如沟四个景区,这四个景区分别分布于保护区的四个区域内。在树正沟景区,有树正群海、树正瀑布、树正寨、老虎海、卧龙海、火花海等景点;在则查洼沟景区,有长海、季节海、等景点;在日则沟景区,有诺日朗群海、五花海、熊猫海等景点;在扎如沟景区,有扎如寺、沟内扎依扎嘎神山等景点。
重要景点
树正沟
树正群海
树正群海位于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部,其地形是在河谷迭加泥石流堆积物基础上,再经钙华沉积,形成大小19个湖泊。树正群海沟全长13.8千米,海拔为2187-2280米,共有各种湖泊40余个,约占九寨沟县全部湖泊的40%。
树正瀑布
树正瀑布位于树正寨前的公路旁,是进入九寨沟见到的第一个瀑布,也是九寨沟四大瀑布中最小的一个。其海拔为2295米,是由无名海水沿湖堤奔突,被水中树丛分成数以千计的水束汇集到树正瀑顶形成的。瀑布呈向前凸起的圆弧状,水流多级跌落,由首尾相接的众多飞瀑组成。堤埂上有着高原特有的灌木,扎根于水底,长年经受流水的冲击而不倒不腐,形成了特殊的植物群落。
树正寨
树正寨是坐落在树正沟内的藏羌村落,整体呈东西向斜坡,有一半以上用地的坡度在15%以上。村寨后有一座达戈男神山,其海拔高度为4200米,面对树正群海。寨内建有九宝莲花菩提塔,代表九个藏族村寨“团结、祥和、幸福”。同时,树正寨里还有一个民俗文化村,游客可在此观赏九寨沟藏式的建筑风格、门窗上的彩绘以及藏民的服饰等。
火花海
火花海位于双龙海与卧龙海之间,由泥石流堆积而成,其海拔为2211米,长294米、宽232米、深16米、库容45万立方米,因阳光斜射湖面形成似火花闪烁的波光而得名。火花海在枯水季节,由于水位下降,金黄色的圆形钙华丘露出水面,形似大海中的群岛,因此也被称为“千岛湖”。2017年,九寨沟县发生了7.0级地震,使火花海出水口堤坝崩塌,形成了长40米、宽12米、深15米的决口,同时湖泊景观消失,发育裂缝达100余条,裂缝最长50米、宽1米、深6.9米。经反复论证,科研人员以震损钙华、落石、糯米砂浆等生态材料,修复了坝体、裂缝,防治了次生灾害,恢复了湖泊景观。
则查洼沟
长海
长海位于五彩池及五花海的上游,是九寨沟海拔最高、湖水最深,且面积和库容最大的湖泊,其海拔为3101米,总长约为4350米,宽300米,深90米,库容达4500万立方米。长海在平面上呈“S”型,属于冰川堰塞湖淡水湖,无出水口,湖水除直接蒸发外,通过地下裂隙渗漏到五彩池、五花海等下游景点,成为核心景区的调节水库。长海在夏秋雨季不溢堤,冬春旱季不干涸,因此也被当地人称为“装不满,漏不干的‘宝葫芦’”。
季节海
季节海因其湖水量会随着季节变化使湖泊变得时盈时涸而被命名,分为上季节海和下季节海。上季节海的海拔为2910米,长680米、宽200米、深3米,属于冰川堰塞湖,一年中大部分时段干涸,仅雨季蓄水成湖,其余时段则湖水干涸且湖床上长满青草。下季节海在海拔为2627米的山坳里,也为季节性湖泊,因崩塌、泥石流堆积物阻塞河谷形成,在10月秋季时,水为湛蓝色,而在初夏季节,水位渐低,水色转为翠绿色。
五彩池
五彩池地处长海下行1公里处,位于海拔3010米地区,深藏于公路下边的深谷之中,其长约为100米,宽约为60米,深度达6.6米,是九寨沟众海子中最小却也是最艳丽的,颜色鲜艳程度与五花海不相上下。五彩池十分清澈,透过池水,可清楚地看见池底岩面的石纹,由于池畔植物色彩的不同以及池底沉淀物的色差,使得原本湛蓝色的湖面变得五彩斑斓,因此得名“五彩池”,并被称为“九寨之眼”。同时,五彩池的湖水来自于地下水补给,因此即使在冬季,其湖面也不会结冰。
日则沟
诺日朗群海
诺日朗群海是日则沟的起点,海拔为2353米至2365米,总面积约为36280平方米,由大小20个钙华湖泊组成,其成因类似边石坝、彩池。诺日朗群海在总体上呈紧密相间分布,并绵延400余米,其大小、形状及深度有所差异。其中,最大的湖泊长达185米,宽达45米;最小的湖泊长仅为20米,宽为15米。湖泊水深多在7到20米之间,最深可达23米。
五花海
五花海位于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地区,在珍珠滩瀑布之上,熊猫湖的下部于日则沟孔雀河上游的尽头,属于滑坡、泥石流阻塞原冰川沟谷形成的堰塞湖,其海拔为2462米,长达450米、宽达313米、深约9米。五花海是九寨沟色彩最丰富的湖泊,湖底的钙华藻类、水草、枯树在对光的不同反射和折射下,加上蓝天、白云、绿草、翠林在湖中的投影,构成了鹅黄、翠绿、墨绿色、天蓝、深蓝、藏青色等色调交织混染的湖水,被誉为“九寨沟一绝”和“九寨精华”。
熊猫海
熊猫海位于九寨沟县三条主要旅游线路中原始森林旅游线路的中下部,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门约21千米,属于冰川堰塞湖,因熊猫在此活动而得名。其海拔约为2574米,总长为670米,宽为109米至237米,均深达15.6米。水位呈季节性变化,变幅为5至7米。
扎如沟
扎如寺
扎如寺是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唯一的苯教佛寺,藏语称为“然悟贡巴”,其始建于明朝末年,且历经过两次翻修,是苯教信仰者的圣地。这里具有浓烈的宗教文化气息,是以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为基础,藏传佛教为辅的宗教寺庙,每年都会举办庙会,是九寨沟内唯一的宗教活动场所。扎如寺背依一脉苍山,面临宝镜崖,金顶红檐,五色经幡切切祈祷于风中,其海拔为2026米,寺院总占地面积为100余亩,建筑面积为20000多平方米。扎如寺每年会举行四次大型宗教活动,其中以农历四月十五日举办的“嘛智节”最为隆重。同时,该寺院的标志性建筑有雍仲拉泽佛塔,共有5层。其中,第一层为博物馆,第二层为显宗殿,第三层为密宗殿,第四层为心宗殿,第五层供有佛祖舍利佛塔和108套大藏经《甘珠尔》。
沟内扎依扎嘎神山
沟内扎依扎嘎神山的山峰海拔为4400米,山顶海拔达4528米,坐落于九寨沟东侧扎如沟的深处,在扎如马道的尽头,是扎如沟内的最高峰,属于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在川北地区的多个传说中,扎依扎嘎神山是以万山之祖扎依扎嘎的化身出现,同松潘小西天、雪宝顶等神山齐名。而农历每月十五日的转山朝拜以及三月十五日麻智节等,都在扎依扎嘎神山举行。
时令景观
请山神
“请山神”活动在九寨沟的各个寨子里都比较盛行,于每年的正月十五举办,在正月十五当天的白天或夜晚均可“请山神”,该民俗活动的目的是预知新年的未来。首先,由法师根据当年天文历法推算的生辰八字来确定请山神的两位姑娘,然后,在仪式开始时,两位被选中请山神的姑娘手拿主要法具——交叉结实的“Y”字形木杈,而全寨的人则聚集在木杈之前,之后由法师念经,同时两位姑娘手里的木杈不定向自动摆动,如果此时木杈不摆动,则说明法师不灵,将重新请山神,并重新颂经召动。寨子里的人们会将生老病死、发财求学等所有问题都问完,对于预测得到的答案,有人深信不疑,也有人持怀疑态度,还有人则仅把“请山神”当做一个传统的娱乐活动。
民俗风情月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会在每年的3、4月份举行“九寨沟民俗风情月”,其目的是加强和保护九寨沟本土民俗文化。九寨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其民族文化也是传统藏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九寨沟管理局为了展示九寨沟悠久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结合九寨沟地域特色与节庆文化,合理利用、深入挖掘当地的民俗资源,举行了“舞动炫丽民俗、体验九寨文化”的“民俗风情月”藏寨文化活动,主要包括享用传统藏餐、观瞻则查洼古藏寨建筑文化、游览民俗文化村、学习藏式织布技巧等活动,最终向游客全方位地展示了九寨沟丰富的民俗文化,并打造了融自然生态及民俗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品牌。
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是九寨沟县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一个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作为全民信教的藏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藏历新年的节日活动自然也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氛。在藏历新年的正月初一,第一声鸡叫开始,家庭主妇便起床背“新水”,“新水”传说是天界诸佛赐给人类祛除百病的吉祥甘露,喝上新年新水寄托了人们在新的一年里不染百病、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景。同时,在初一的白天,各寨还会举行非常隆重的赛马会或文娱演出活动。到了初二,人们便开始互相祝贺拜年,请客和走访,并作好迎龙灯狮子的准备。当龙灯狮子到自家的门前时,家家都要张灯结彩,并送上一份礼物,可以是几瓶酒,也可以是一条烟。在节日期间,藏族人民的家家户户都会做手抓羊肉和咂酒等传统美食与饮品,各家的屋顶上也都会挂满五彩经幡。而在九寨沟县的生态广场上,游客们可以加入艺术团演艺人员一起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藏族同胞的新春佳节。
嘛智文化节
嘛智文化节是九寨沟举办的一项重要的宗教文化活动。嘛智,又称“八字真言”,是苯教三颂辞或三大真言中的一颂辞或一大真言。据传,若能虔诚地祈祷诵读“八字真言”,就能普度众生、消灾祈福,还能给祈福者带来幸福和吉祥。九寨沟地区保存有60座苯教寺庙,其中宝岩下的扎如寺具有1100多年历史,是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每年,扎如寺都会举行三次大型宗教文化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法会“嘛智”活动,通常在农历四月初七至十六日举行。在嘛智文化节祈福活动中,参与者会手拿龙达、香烛、怀抱唐卡等物前往寺院,进行多种仪式和活动,包括僧人方队殿外转经、灌顶仪式和跳神舞仪式等。其中,神舞藏语称为“羌姆”,跳神舞者都会戴面具,投手掷足随着乐号声的指挥时时变换出特定的姿势,旨在挡住外来邪魔的侵犯。此外,九寨沟还会举行法会“庆功”仪式,全体僧人排成方队在场地上转如意图案,以祈神灵保佑人们幸福安康。
日桑文化节
日桑文化节是九寨沟县地区举办的一个传统节庆活动,旨在向神山和神水表示敬意。该节庆每年在藏历4月(阳历6月)举行,持续5天。九寨沟居民信仰苯教,认为万物有灵,水有水神,山有山神。在日桑文化节期间,扎如寺住持奔卡嘎桑仁静仁波切会为全寨信教群众讲解苯教大圆满九加行。除了高僧大德讲经说道外,藏族传统体育竞技也是日桑文化节吸引人的特色之一,如抱稞麦袋(负重跑步)、射箭、押加(围脖拔河)、噶他(投击)、摔跤比赛等。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九个村寨青壮年男女身着民族服装,将藏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相结合,通过比赛来加强各村寨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友谊。在日桑文化节结束当天,所有经文、药材、刀箭等物品会被放进宝瓶中,然后由高僧分别放置在最深的海底、最高的山顶等八个方向,祈愿来年免遭自然灾害侵袭,象征平安吉祥。
其他看点
玛尼堆
玛尼堆是位于九寨沟的一种石头堆积物,常被放置在十字路口、道路边缘、湖泊周围和村寨出入口等位置。这些石头都刻有佛像和佛教经文,并被称为“神堆”。玛尼堆通常被信徒用于祈福,上面刻有八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等。藏语称玛尼堆为“朵帮”,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灾父帮”和“镇邪朵帮”。前者大多设在村头寨尾,规模较大,形状呈阶梯状;后者则设在路旁、湖边、十字路口等地,规模较小,形状呈圆锥型。在制作玛尼堆时,藏族匠人会将任何一块石头雕刻成各种形状,每块石头都刻有虔诚向佛祈祷的经文和神像。藏族人们通过在玛尼堆前摘下礼貌合掌顶礼,向石头堆上添一块小石头,手摇转经筒口念“八字真言”等方式来消灾免祸、赐福延年。
桑烟
桑烟,又称熏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在藏传佛教和民间信仰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其源自西藏阿里地区,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桑烟使用的是圆柏属植物方枝柏的细枝和叶,当地俗称为柏香。藏族认为,凡是不干净的身体或物品都需要用柏香进行熏陶,以清除秽气,得到真正的清净。在宗教活动中,桑烟被用在盟誓上,意味着让天神作证。同时,煨桑也是一种祈求平安吉祥的礼俗,被用于祭祀神灵、崇拜佛祖、以及向祖先祈福等场合。在民间信仰中,桑烟更多地被用于为自己、家人和亲朋好友祈福,以及表达心愿。藏族人民认为,桑烟可以直达天神住的地方,将人间的美味传递上去,使诸神欢喜,从而保佑世间的凡人事事如意、平安幸福。因此,桑烟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或民俗活动,更是藏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人们对于信仰、对于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转经
九寨沟县,有许多形式的转经仪式,包括水转经、风转经和手转经。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许多不同大小的转经筒,小的是手持转经筒,供信徒们在任何场所使用,大的则固定在寺院的转经道上。转经筒里藏有许多经卷,虔诚的信徒们一边走,一边用手将不同规格的经轮转动一遍。他们认为每转动一遍经轮,就等于念诵了经轮中的经文一百遍,功德也会成倍增长。除此之外,在九寨沟还有一种“水转经”,它是在河流上建立的转经筒,利用流水使经筒日夜不停地转动。此外,信众还可以围绕寺院、佛塔、佛殿或神山向右转圈,这也是一种转经方式。在藏区,转经活动简单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并被认为是一种功德无量的修行方式。因此,转经已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广泛普及的特殊礼仪之一,深受藏族社会的推崇。
龙达
龙达是藏族信仰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原始苯教和藏传佛教祭祀神灵的产物。它有纸质和布质两种,上面印有图案和经文。使用时,纸质的顺风撒放,而布质的用毛绳串连起来悬挂在桥上、神山、牙则等地。龙达上印有据说表示法力无边的“六字真言”或“八字真经”等密咒,可以祈求吉祥如意。撒龙达是一种独特的祈祷形式,藏族人用它来祈求健康,同时表达对佛的崇拜和敬仰之情。各种颜色的“龙达”在空中飞舞,被风带着飘向远方,被人们称为“风马”。
跳锅庄
锅庄是九寨沟最受欢迎的藏族舞蹈之一,它源自于早期藏族围绕篝火跳圆圈舞的传统。锅庄舞在藏族历史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锅庄通常被划分为寺庙锅庄、牧区锅庄和农区锅庄。寺庙锅庄主要在寺院宗教节日或大活佛迎送仪式上跳,具有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而牧区锅庄和农区锅庄则更加热烈、奔放,男性着肥大统裤,女性则抛袖于身后,他们手拉手、围成圆圈跳舞,有时甚至跳到通宵达旦。同时,九寨沟人跳锅庄不仅自已跳,而且还会邀请游客一起跳。
背水习俗
九寨沟县地区的藏族人民有一项传统习俗,就是在藏历除夕到海子(九寨沟里的高原湖泊)边背水。当各寨庄的鸡鸣起第一声时,人们便会争先恐后地赶到水源地,进行泼水烧香的仪式,然后将新年最早的圣水背回家中,供全家人团圆饮用。这项背水习俗反映了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对于过去艰苦生活的一种纪念。同时,背水习俗在现在已不再仅局限于藏历新年,同时也成为了藏族人民日常文化节的重要活动项目。
九寨沟藏餐
九寨沟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其代表性菜品包括烧羊、牛肉、糌粑、青稞酒和酥油茶等。此外,传统的待客宴席由大烩菜、灌汤包子、蕨麻米饭、手抓羊肉、奶茶、酸奶等6道食品组成。当地的美食则包括藏式小火锅、九寨柿饼、烤全羊、手扒牛排、天麻乳鸽盅、洋芋糍粑、九寨菌煲、烤肠凉拌核桃花、九寨酸菜面等。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82年,国发(1982)136号文批准了城乡建设环境等部门审定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请示的通知,把九寨沟县九寨沟定为风景名胜区。
1984年,国务院以国发(1984)136号文件将九寨沟划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寨沟正式对外开放。
自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在加大景区保护力度的同时,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扩大对外影响。
1985年10月,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了风景区的总体规划,并于1987年1月通过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批准,又于1999年开始了《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2000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评为中国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
2001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农网建设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工程开始动工,智能化建设就游客、景区容量、景点设施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较为先进的方法进行监测分析,旅游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和保护。农网工程完工以后既能保障沟内旅游、智能化建设等的所需用电,同时也替代了影响景观的散乱电线。
2001年10月,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加强对保护区厕所的建设与管理,与森奇瑞环保产业公司合作,率先在保护区大规模引入“绿色生态旅游厕所”,并在此之前拆除了保护区内所有的旱厕,一年内在长海、镜海等游客较密集的地方建立了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型生态厕所。该厕所采用电子监控、自动更换保洁用袋,排泄物通过自动打包后,由专用清洁车运往景区外粪便处理场进行处理,达到了景区环保的要求。
2003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对38千米长的整个景区公路进行了整治,整治后的公路等级为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该公路的建成切实改善了车辆运行堵塞状况,缓解了营运压力,并有效地减少了因车辆运行带来的尘土污染,提高了游客观赏的质量,并从根本上改善了保护区的交通安全状况。
2003年3月9日,“数字九寨沟”项目中的电子商务系统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金旅工程”项目——“四川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试点建设项目。
2004年初,“数字九寨沟”通过国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的评审,被列入《建设部2004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
2004年7月24日,“数字九寨沟”申请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工程》的示范项目进行了评审,并获得通过。
2007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保护
1975年,国家农林渔业部的一个工作组对九寨沟进行了综合考察,并得出了"九寨沟不仅蕴藏了丰富、珍贵的动植资源,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优美风景区"的结论。同年,著名林学家吴中伦教授对九寨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省林业厅收到吴中伦教授的报告后,立即行文南坪县林业局:“九寨沟则查洼、日则沟两百米以外才能砍伐”。这是林业部门保护九寨沟的最早措施。
1977年,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完成了《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并建议将南坪县白河自然保护区扩建至九寨沟区域内。
1978年8月,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提出了在九寨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并引起了四川省委的高度重视。11月30日,有关部门下令停止在九寨沟采伐木材。
1978年12月1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56号文件批准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加强大熊猫保护、驯养工作的报告”,同时批准建立南坪县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所。
1978年,国务院国发(1978)34号文件规定将九寨沟划为自然风景保护区,保护区面积为620平方公里。
1979年,进驻九寨沟的两个林场迁出。同年,根据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通知”(川革发36号)文件精神,成立了四川省南坪县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所。
1984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对泥石流治理等山地灾害治理制定了第一次综合治理规划方案,并于1985年至1997年先后重点治理了有危害的14条泥石流沟,修建拦挡坝工程52座,包含有拦沙坝、格栅坝、栅拦坝、缝隙坝、滤水坝和谷坊坝等。经过治理,各泥石流地段的生态逐渐恢复正常,极大程度地避免了地质灾害的破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同时,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及时进行生态监测、火情监控和打击偷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分子,在沟内分别修建了长海、原始森林、则渣洼、扎如4个气象观测站和日则、长海、树正、荷叶及扎如5个保护站;为了彻底解决保护区内环境污染问题,保持九寨沟原有古朴的村寨风貌,防止九寨沟缓慢城市化现象,将保护区内的居民经营活动外迁并拆除所有经营性房屋,拆除面积达十万平方米,拆除后的房屋空地全部建成绿化带,恢复原始地貌;为实现人车分流,保障游客安全,同时减少游客活动对保护区内湖泊的影响,架设了60余千米的木质人行栈道,既方便了游客观景,又有效地保护了景区生态环境。
1992年12月,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1997年12月,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2001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绿色环球21”组织成员。
2002年7月,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了联合国环境署组织的环境证书——“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认证。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20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保护性开发”的格局,每年有1000万元左右的旅游收入资金用于自然保护和科研工作。保护区及景区实行“沟内游、沟外住”,利用燃气观光车取代汽油和柴油车,将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相关文化
文学艺术作品
诗词
诗画集:《九寨流韵》(摘选)
行香子·甲勿池
嵌玉山巅,摩岭云穿。醉层林,啼鸟鸣蝉。峰峦叠翠,趣景相连。
美在花鲜,在鱼跃医疗,在林泉。
一点轻寒,韵雨飞烟。林花落,野菌堪怜。天宽地阔,鳞羽婵娟。
妙如流筵,消魂处,享天然。
七律·罗依山行
残云散去雪峰起,淡墨轻勾春水长。
学钓小童戏草鲤,健谈老者忘牛羊。
山中种下常青树,峡谷流生不老香。
淡看俗情薄俗利,一杯老酒与君尝。
行香子·雨后感槐
弹断琴弦,塞了心泉。望相思,羽化鸣蝉。引来春水,填壑成渊。
映月儿残,月儿满,月儿仙。
天上人间,一脉相传。离人泪,堆集云端。落英满地,枝上犹悬。
紫穗槐香,白槐洁,两槐煎。
 
七律·秋日进高原之所见
梦里秋山万里遥,驱车行进路迢迢。
风涛云浪何曾见,海树烟峦此地娇。
塞上雪峰映牧野,天边奔马逐飞雕。
林间惊现情人海,穹影丹山接彩桥。
书法
诗咏九寨沟二首 李兴辉
历代名人
马秉忠
马秉忠,字贞吉,南坪城关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松潘厅赠“热心公益”匾额。民国4年(1915年),与徐步蟾先生合撰《南坪乡土志》,近5万字,为上下两卷手抄本一部。是南坪有史以来第一本志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晚年又把所存诗稿整理成《退省堂诗文集》出版。殁于民国12年(1923),终年62岁。
徐步蟾
徐步蟾(1879—1952),字芷升,南坪城关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2年)得中秀才。民国4年(1915年),与马秉忠先生合撰《南坪乡土志》上下两卷手抄本一部。民国10年(1921年),请准以都司署馆做校舍,以斗款、称捐、肉税为培修经费,任校长后,筹集经费,扩建校舍,购置书籍、制作桌椅,整顿校规,民国12年受到教育厅嘉奖。民国19年(1929年)担任崇孔会会长。民国24年(1935年)任同善社社长,多方筹款,扶贫济贫,灾荒年间赈救饥荒灾民。瘟疫时期,施药舍棺,挽救垂危,殡殓尸。民国36年(1947年)仲秋,写成《明静轩诗文集》,1952年,在南坪城关病故,终年73岁。
白凤云
白凤云(1903—1982),男,汉族,南坪城关人,排行第二,人称白二,自幼聪颖好学,爱唱民俗音乐。12岁开始学弹琵琶,14岁以后就能弹奏演唱一般的南坪民歌。20岁以后弹琵琶技术逐渐提高。他唱腔浑厚、高亢、能弹会唱,在南坪民歌手中较有名气。1958年赴成都市参加汇演,演唱《采花》《南桥汲水》等曲。能背诵大量小调歌词,常与民间歌手弹唱切磋技艺,辅导和培养一批青年歌手,为县文化馆和省内外音乐工作者提供大量资料,成为当地的名歌师傅,为南坪民歌继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1982年因病逝世,享年79岁。
赵马清
赵马清又名马兴隆,男,藏族,1912年生,南坪县黑河乡碧历村人。1936年秋,从南坪逃荒到甘肃岷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员。1936年12月,在定西华家岭与敌作战因伤掉队。伤愈后加南坪县黑河乡碧历村务农。1981年逝世,享年69岁。
木他
木他(1951—1986),男,藏族,1951年生,南坪县大录乡八屯村人。1971年应征入伍。1973年复员回乡任生产队长。1984年1月,当选为南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兼南坪县护林指挥部指挥长。1986年8月9日晚11点,双河乡上甘座村发生火灾,在救灾中木他不幸坠落悬岩峭壁下,英勇牺牲,年仅35岁。1988年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木他为烈士。
阳·泽仁布秋
阳·泽仁布秋(1953—2005),男,藏族,1953年生,九寨沟县扎如村人。1984年,在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从事自然保护及科研工作。先后就读“中原摄影学院”“中国摄影函授学院”“香港亚洲函授学院”“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曾被香港特别行政区亚洲出版社、《中国摄影家》杂志、《中国生物圈保护区》杂志、香港《摄影家》杂志聘为特约记者。出版学术专著《九寨沟藏族文化散论》、个人摄影专集《九寨沟风光》、文学著作《九寨沟民间故事集》。2005年逝世,终年52岁。
重要事件
获得荣誉
1982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中国国务院划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992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1997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2000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评为中国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
2001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绿色环球21”组织成员。
2002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环境证书——“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认证。
2007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7年九寨沟地震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省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了7.0级地震,该地震震源在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西5千米远的藏族村寨,震后还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在这次灾难中,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多处自然景区遭到严重破坏,部分通往保护区的道路和景点受到山体滑坡而损坏,日则沟内的五花海至原始森林段受灾严重,许多景点暂停开放。诺日朗瀑布因地震受到破坏,后经过人工修缮后基本恢复原样。同时地壳运动又产生了新的景观,如双龙海瀑布。经过了四年的恢复重建,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全面恢复到震前水平,并于2021年9月28日恢复全域开放。
参考资料
九寨沟简介.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标志景点.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九寨发展简史.中国中央电视台官网.2023-05-14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官网.2023-05-14
自然与动物.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自然资源.九寨沟县人民政府官网.2023-05-14
树正瀑布.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嘛智文化节.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嘛智文化节.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宗教民俗.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阿梢垴遗址 藏在九寨沟里的秘密.四川省人民政府官网.2023-05-14
树正群海.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九寨沟.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火花海.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五彩池.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扎如寺.九寨沟区官方网站.2023-05-14
沟内扎依扎嘎神山.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请山神.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民俗风情月.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藏历新年.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玛尼堆.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桑烟.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转经.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龙达.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跳锅庄.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背水习俗.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本地特色.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科研与保护.九寨沟景区官方网站.2023-05-14
赵永强:《九寨流韵》.阿坝州地方志办公室官网.2023-05-14
诗咏九寨沟二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委员会官网.2023-05-14
【历代名人】.四川省情网.2023-05-14
目录
概述
命名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气候
地质
地质构造
地层岩性
构造运动与地震
形成过程
地形地貌
水文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植物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历史背景
人类活动
宗教传播历史
发现历程
方位布局
重要景点
树正沟
树正群海
树正瀑布
树正寨
火花海
则查洼沟
长海
季节海
五彩池
日则沟
诺日朗群海
五花海
熊猫海
扎如沟
扎如寺
沟内扎依扎嘎神山
时令景观
请山神
民俗风情月
藏历新年
嘛智文化节
日桑文化节
其他看点
玛尼堆
桑烟
转经
龙达
跳锅庄
背水习俗
九寨沟藏餐
开发与保护
开发
保护
相关文化
文学艺术作品
诗词
书法
历代名人
重要事件
获得荣誉
2017年九寨沟地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