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米林顿·辛格
爱尔兰剧作家、爱尔兰人文主义者
约翰·米林顿·辛格(John Millington Synge,1871年4月16日-1909年3月24日),另译约翰约翰·辛格、约翰·辛格。他是爱尔兰剧作家、散文家,是阿比剧院(Irish National Theatre Society)的创办者之一,也是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1871年约翰·辛格出生于都柏林郊区的一个上中层资产阶级家庭,早年曾在欧洲各地学习音乐、文学和语言学。1896年,他在巴黎结识了爱尔兰诗人威廉·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受其影响,他回到爱尔兰,投身于文学复兴运动,并在阿伦群岛搜集民间传说。他将这些传说改编成戏剧作品,如《骑马下海的人》《峡谷阴影》《圣者之泉》等,并在1904年参与创立了阿比剧院。1907年,他的《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在该剧院上演,引起了爱尔兰民众的强烈抗议。1909年,约翰·辛格因霍奇金淋巴瘤去世,留下未完成的遗作《悲伤女神狄德丽》,这是约翰·辛格生前未完成的一部三幕悲剧,改编自爱尔兰神话故事,约翰·辛格去世后由威廉·叶芝完成,1910年该剧被搬上舞台。
约翰·辛格的作品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峡谷阴影》被每日日报(the Daily Express)比作“珍珠”,自由人报(the Freedom’s Journal)称其为”一部离奇的爱尔兰式喜剧“;他的作品被译成多个语言版本,郭沫若仿其作品写下《聂》;他的剧作先后在日本、英国、美国、中国等地巡演;辛格的剧作还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约翰·辛格的家族祖先是盎格鲁—爱尔兰教会的爱德华·辛格主教(Bishop Edward Synge,卒于1678年)。辛格身上既有盎格鲁—爱尔兰的血统,也有凯尔特—爱尔兰的血统。
约翰·辛格的父亲约翰·哈奇·辛格(John Hatch Synge)是一名房东兼律师,专门解决产权转让纠纷。约翰·辛格的母亲凯瑟琳(Catherine 或 Katheleen)是斯卡尔地区(Schull)教区长的女儿,她与自己的父亲一样信仰新教福音派。
1871年,辛格出生,但次年,其父亲就死于天花,辛格从小体弱多病。十岁以前,辛格主要在家学习,由家庭教师负责其学业。1881年,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十岁时,他被送往哈里克先生(Mr.Harrick)开设的学校学习古典文学和英语。但是由于身体虚弱经常缺勤,三年后他被学校开除。
1886年8月,15岁的约翰·辛格成为都柏林博物学家野外俱乐部(the Dublin Naturalists’ Field Club)的活跃成员。他不仅喜欢在威克洛山(Wicklow hills)上步行、骑自行车;喜欢跟乞丐、流浪汉和农民打交道,常向他们做一些演讲;他还喜欢研究动物(尤其是鸟类)和植物,为此他详细钻研了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进化论削弱了约翰·辛格对宗教的信仰,并导致他经常因为周日抗拒去教堂一事而与妈妈发生争执。
青年求学期
1887年,辛格在哥哥塞缪尔学习六角琴的过程中爱上了音乐,他说服母亲给他聘请一位音乐导师——帕特里克·格里菲斯(Patrick Griffith),并将音乐家当成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同年,16岁的辛格参加了都柏林圣三一大学( Trinity College, 都柏林 )的入学考试。1888年6月,辛格被圣三一学院录取。1889年2月,他正式进入圣三一学院就读爱尔兰语希伯来语专业。三年后,辛格毕业,不过由于他对学业不上心,只获得了一个乙等学士。不过,在这段时期,辛格在圣三一学院修了一门爱尔兰语课程,并在这门课上取得了第一名,凭此获得了学院的爱尔兰奖。
1889年,除了在圣一三学院读书,辛格还开始在爱尔兰皇家音乐学院(the Royal Irish Academy of Music)学习小提琴。在这两所学校,辛格获得了许多关于爱尔兰语和希伯来语的知识,并意识到自己对爱尔兰风俗和爱尔兰民族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
1890年,辛格的外祖母去世后,辛格一家搬去金斯墩的克罗斯韦特公园(Crosthwaite Park in Kingstown)。1892年,辛格21岁的时候,与他同龄的彻里·马西森(Cherrie Matheson)也搬到他们家附近。辛格一家跟马西森一家都信仰新教福音派。经两人共同朋友介绍,他们相识并互有好感。1896年,辛格向彻里·马西森求婚两次,但因辛格对宗教信仰的质疑态度,马西森拒绝了他。
1893年,辛格前往德国追寻自己的音乐家理想。辛格到了德国之后,羞于在公众面前演奏,觉得自己在音乐上也缺乏天赋,便决定改变“弃音从文”。1894年6月,他从德国回到爱尔兰
1894年7月,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又去了巴黎学习外语,并在那里从事文学批评,靠着文学勉强维持生计。1895年,辛格在巴黎索邦大学学习法语 、中世纪文学和法国现代文学等课程。1896年,辛格在佛罗伦萨罗马进行四个月的意大利语和艺术学习。丰富的语言课程和文学艺术课程培养了辛格的文学素养,为他今后的戏剧创作奠定了底色。1896年秋季,为了学习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的相关知识,辛格参加了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ersité)的讲座。这些讲座进一步加深了他对“人文主义”的理解。
1897年4月,他参加了法国民俗学家阿纳托尔·勒布拉兹(Anatole Le Braz)的讲座,此时辛格已经读过几本关于大不列颠岛(Brittany)的书。在听完这次讲座后,他发现布列塔尼亚人的生活与爱尔兰西部凯尔特族人的生活惊人相似,这为他将来研究爱尔兰凯尔特族人的文化生活奠定了基础。
创作高峰期
1896年12月21日,辛格在巴黎高乃依酒店(the Hotel Corneille, 巴黎)结识威廉·叶芝(W. B. Yeats),受叶芝的影响,他更加关注爱尔兰的民族主义和文化传统。叶芝建议约翰·辛格在开始创作之前一定要到阿伦群岛生活一段时间。与此同时,他还认识了茅德·冈(Maud Gonne)。
1897年,辛格开始撰写发表书评,并于1897年1月1日,加入茅德·冈领导的民族主义组织一一 爱尔兰联盟(L‘Association Irlandaise),三个月后,由于不赞同爱尔兰联盟所采取的革命军事方式,他决定退出爱尔兰联盟。随后加入了以威廉·叶芝为中心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
1897年,约翰·辛格被诊断出患有霍奇金淋巴瘤,不得不动手术切除了脖子上的肿瘤。1898年5月10日至6月25日,辛格应叶芝的建议前往阿伦群岛度假。后来辛格又多次到此旅游,并跟岛民交谈搜集民间传说、考查阿伦群岛上的岛民生活,他将这些体验记录在《阿伦群岛》(The Aran Islands)一书中,并以此为灵感创作了多部戏剧作品。他的《阿伦群岛》一书不仅反映了对爱尔兰文化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反抗,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创作,唤起爱尔兰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独立意识,以此呼应爱尔兰的文艺复兴运动。
1899年, “ 爱尔兰文学剧团 ” 成立,辛格出席了威廉·叶芝的《凯瑟琳女伯爵》的首演。1902年,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主要待在都柏林创作剧本,他在这一年完成了《骑马下海的人》(The Man Who Rode Down to the Sea)、《峡谷阴影》(In the Shadow of the Glen)和《补锅匠的婚礼》(The Tinker's Wedding)的初稿。1903年,《峡谷阴影》一剧在都柏林阿比剧院上演。
1904年,约翰·辛格和威廉·巴特勒·叶芝、爱尔兰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爱尔兰文学家乔治·威廉·罗素(George William Russell)等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文学代表一起创立了爱尔兰国家剧院协会(Irish National Theatre Society),即今阿比剧院( the Abby Theater),这是爱尔兰第一家专业的国家剧院,为爱尔兰戏剧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发展的平台,也为爱尔兰民族主义和文化认同注入了新的活力。辛格与其他爱尔兰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经常聚集在格雷戈里夫人的庄园——库尔园(Coole Park),在此举行文学沙龙。
1904年2月,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创作的《骑马下海人H》在阿比剧院首演,该剧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甚至连对辛格一 直持批评态度的阿瑟·格里菲斯(Arthur Griffiths)也赞扬辛格在此剧中所呈现的“悲剧之美”,但他同时也批评辛格不该在戏剧中贬损爱尔兰民族的形象。
1905年,辛格的作品《圣者之泉》(The Well of the Saints)也在阿比剧院上演,这部作品为他在欧洲大陆获得了名声。他还为《曼彻斯特卫报》撰写了介绍爱尔兰西北的系列文章,总计12篇。除此之外,他还与威廉·叶芝的弟弟同游爱尔兰西部。
1905年1月,辛格34岁时认识了阿贝剧院的女演员——莫丽·阿尔古德(Molly Algood 或 Máire O'Neill),那时她还未到18岁。1906年,辛格指名让莫丽出演在布拉格舞台重新上演的《峡谷阴影》,这段时期辛格与莫丽开始相恋并订婚。
1907年1月26日,辛格的名作《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The playboy of the Western World)在阿比剧院上演并在爱尔兰民众中引起了骚动。爱尔兰民众称辛格的这部剧是在侮辱温良保守的爱尔兰女性,剧中的舞台语言也十分粗俗露骨。之后该剧在伦敦上演时,大受欢迎。1911年,该剧在美国波士顿上演前,遭到了市长的审查。该剧在芝加哥演出时,格雷戈里夫人收到了一封禁止该剧出演的匿名威胁信。与此同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游记散文著作《阿伦群岛》和《补锅匠的婚礼》在1907年正式出版。
英年早逝
1908年,辛格母亲去世。辛格在这一年再次接受手术,但是其霍奇金淋巴瘤肿块还是不能根除。
1909年3月24日,辛格因霍奇金淋巴瘤病去世,留下未完成的遗作《悲伤女神狄德丽》(Deirdre Of The Sorrows  )。约翰·辛格去世后,威廉·叶芝完成了他的遗作《悲伤女神狄德丽》,并发表《约·密·辛格与他那个时代的爱尔兰》。1910年1月13日,该剧在阿比剧院上演。年仅37岁的约翰·辛格在都柏林去世后,被葬在都柏林的杰罗姆山公墓(Mount Jerome Cemetery)。
人物关系
人物作品
代表作品
《阿伦群岛》
《阿伦群岛》(The Aran Islands)在1907年正式出版成书。约翰·辛格在书中描绘了岛上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风景名胜等,展现了他对爱尔兰乡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企图在阿伦群岛上寻找被英国文化吞没的属于爱尔兰民族的风俗文化,他希望通过《阿伦群岛》这一作品建构属于爱尔兰民族的独立文化身份。
《骑马下海的人》
《骑马下海的人》(Riders to the Sea),约翰·辛格的第一部剧作,于1904年在阿比剧院上演。该剧是一部单幕的抒情悲剧。该剧以爱尔兰西部一个小岛为背景,展现了爱尔兰农民的悲苦命运和对自由的渴望。约翰·辛格在剧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此剧写一个渔村老妇人,她有6个儿子。此前,她的丈夫和5个儿子都在出海捕鱼时溺死了。但是,她的第六个儿子依旧不肯留在她的身边,照常出海。黄昏之时,人们从海里捞起了她最后一个儿子的尸骨。老妇人在失去丈夫儿子后,说道:“现在他们都去了,大海将奈何我不得了。”
《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
《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The Playboy of the Western World),于1907年1月26日在阿比剧院上演。该剧是一部充满纵横恣肆及冷嘲热讽的喜剧,描写了一个农村青年在一个陌生的村庄吹嘘他刚刚谋杀了自己的父亲,于是被村民当成一个英雄,但当他父亲活着出现在那个村庄时,他便失去了村民的敬仰。该剧在都柏林首演时引起了观众骚动,剧中对爱尔兰人喜欢自夸和美化暴徒倾向的无情描写引起爱尔兰人强烈的不满抗议。约翰·辛格在剧中讽刺了爱尔兰社会中存在的虚伪、愚昧、盲从和暴力,并通过主人公克里斯蒂(Christy)对自我形象和身份认同的变化,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补锅匠的婚礼》
《补锅匠的婚礼》(The Tinker's Wedding)该剧完成于1907年,但由于被认为亵渎了爱尔兰的天主教,直到1971年该剧才得以在都柏林著名的阿贝剧院上演。该剧是一部讽刺喜剧,场景设定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爱尔兰民间,讲述了在五月春季,作为补锅匠的少女萨拉想要与同为补锅匠的迈克尔举办天主教婚礼,为此需要花费高昂费用请来神甫和迈克尔嗜酒如命的母亲。“补锅匠”一词在爱尔兰的文化中往往被视为市井无赖和社会唾弃的废人。在剧中,补锅匠的帐篷和破烂衣服与庄严的教堂放在一起形成一种显眼的不协调感,把对立的两极置于同一个场面,疯狂地展现了社会两极身份的颠覆性。
其他作品
创作特点
创作手法
约翰·辛格的作品体现着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交错。
约翰·辛格的现实主义体现在他对爱尔兰西部地区的深入观察和描绘上。他曾多次前往阿伦群岛和布列塔尼,搜集民间传说、练习爱尔兰语,并将他在那里的生活记录下来,写成《阿伦群岛》这部游记散文集和多部戏剧。 这些作品展现了爱尔兰西部地区的贫困、孤独、压抑和反叛,以及人们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与爱尔兰的民族独立运动、文化复兴运动相呼应,具有现实意义。
他的象征主义体现在他对爱尔兰神话传说和梦境、意识流及潜意识手法的运用。他将这些元素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创造出一种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戏剧意境。例如,《峡谷阴影》是以爱尔兰传说 《芬安纳勇士团的传奇故事》为线索基础。《悲伤女神狄德丽》大体上是根据爱尔兰传奇故事《乌斯那契三兄弟的故事》的脉络展开。《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 》中的马洪杀父不娶乳母是 “俄狄浦斯”的变异,在《骑马下海人》中莫里娅看到迈克尔骑在马上穿着漂亮的衣裳和新鞋子,其实是她潜意识的感情幻化而成的幻像。
情节结构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作品擅于将故事变形,用反常规的手段呈现剧情,最后产生深入人心,发人深思的效果。例如,《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的主题思想和细节都具有喜剧性,剧里克里斯蒂称自己由于没有持枪执照,不会带枪,所以没有杀害父亲;佩吉恩和她父亲以都认为杀害父亲的男人可以在家里男人都在外喝醉时给女人提供最佳保护,这些不合现实生活逻辑的荒谬情节让人发笑,引人深思。
辛格喜欢以反潮的形式扭转结局,使其成为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主人公的未来依然悬而未决。辛格在建构情节时擅于使用对照, 设置了一系列互相对立与映衬的人物与场景来推动情节发展,使其达到平衡。
讥讽技巧
辛格在其作品中通过成对形象的狂欢笑谑、对其他作品进行夸张戏仿的二次创作,来达到悲喜之间的苦涩幽默感。在《峡谷的阴影》中丹假装死亡然后又复活的情节与《圣经》故事如出一辙,他在“断气”之前还曾经叮嘱过娜拉,“说如果他突然死了,坚决不让我碰他的尸体,也不许其他人碰 ”,这些都预示着他即将与耶稣一样 “复活 ” 。《在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中,辛格也对库楚雷恩传说(Couchulain)进行了戏仿,通过克里斯蒂对库楚雷恩的戏仿,揭露了爱尔兰传奇英雄库楚雷恩反英雄的一面,从而揭露塑造克里斯蒂的自相矛盾认知。克里斯蒂这一形象还是对爱尔兰传统吟游诗人的一种戏仿,辛格暗讽了现实中人们在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中过度夸大爱尔兰传统吟游诗人的作用,指出及爱尔兰文化救赎策略的不足之处。
语言风格
辛格的语言富有乡土气息,又具有抒情戏剧语言的特征。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与现实生活中的下层人民接触较多,他了解爱尔兰现实中最粗俗卑下,但在他眼里却是自由奔放的一群人。辛格吸收了大量爱尔兰西部农民的语言,再以盖尔语法进行加工,塑造出了具有爱尔兰农民特色的语言。他结合抒情戏剧语言对农民语言进行改编,使其又具有生动明快,韵律优美的特点。
由于青少年时期的音乐经历和语言学习经历,辛格的作品还具有鲜明的音乐性特征并存在大量的英爱方言。
主要思想
保护和弘扬爱尔兰文化和语言个性
约翰·辛格是一位热爱爱尔兰文化和语言的作家,他在阿伦群岛学习了爱尔兰语,并在他的剧作中使用了大量的爱尔兰方言和俚语,使他的人物更加生动和真实。他也借鉴了爱尔兰的神话、传说、民俗音乐等文学资源,创造了富有诗意和象征意义的剧本。他的剧作不仅展示了爱尔兰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表达了他对爱尔兰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约翰·辛格他不满足于模仿英国或欧洲大陆的戏剧风格,而是致力于创造一种具有爱尔兰特色和个性的戏剧形式。 他反对民族主义者对爱尔兰文化和历史的浪漫化和理想化,而是坚持以自己独立和批判的眼光看待爱尔兰社会和人性。他的戏剧《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再现了爱尔兰西部男女真实的地位状况。他的戏剧语言保持着爱尔兰—凯尔特语的结构和韵律,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爱尔兰英语语言。
对狭隘民族主义的讽刺
狭隘的民族主义是辛格的重要批判对象。在当时政治封闭,经济落后的爱尔兰 , 伴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暴力事件频发和强烈的民族情绪交织在一起,把犯法视为爱国,把暗杀当作伟迹,把愚昧当个性,把封闭当独立的狭隘民族主义现象十分严重。在《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中,克里斯蒂在他自幼所生活的世界中被视为消极的人,而来到爱尔兰西部偏僻小村——梅奥地区时,他因弑父而被视为英雄。在克里斯蒂原来的文化中,警察象征着权威,而在梅奥地区,警察却是胆小懦弱的存在。梅奥地区与外界截然相反,颠倒黑白的文化是辛格对现实中狭隘民族主义封闭式展现爱尔兰边缘文化的讽刺。
女性自我追求与现实的矛盾
19世纪末,爱尔兰女性的地位极其卑微,父权秩序的地位至高无上,教会又进一 步限制女性主体的独立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成为被父权社会规训的规范化符号。辛格《峡谷阴影》中的女主角娜拉,与1879年问世的《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同名,同样是父权制婚姻的牺牲品,结局也都是离家出走,但是辛格所塑造的娜拉对自由的追求更显示出一种反抗现实的鲜活生命力,她所追求的并不是男女平等,而是作为女性对理想精神生活的追求。
对宗教的怀疑
约翰·辛格出生于新教家庭,但在读过查尔斯·达尔文等人的著作后,对宗教产生了怀疑,并开始投身于民族主义事业。他的作品经常可以看见正统教与异教产生冲突与身份的颠覆,原本作为正统教的神父沦为异教徒,而所谓的异教徒又似乎成为神圣的信仰者。例如在《补锅匠的婚礼》中,身为基督教神甫高喊禁欲却自己沉迷美酒,经常到医生家打牌,如同纨绔子弟,而代表异教徒,看似粗俗的补锅匠们却一心巴结神甫,只为能够在教堂举办一场宗教式婚礼。
荣誉成就
荣誉奖项
1903年,辛格获得了皇家文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文学)颁发的金质奖章。
1905年,辛格获得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颁发的皇家金质奖章。
他还被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皇家文学学会、爱尔兰皇家音乐学院(Royal Irish Academy of Music)等多个学术机构的荣誉会员。
国际影响
1903年,辛格的作品《峡谷阴影》上演后,每日日报(the Daily Express)将这部作品比作“珍珠”,自由人报(the Freedom’s Journalc)称其为“一部离奇的爱尔兰式喜剧”,1907年,《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一经上演就引发了爱尔兰戏剧史上最严重的骚乱,这一事件被冠以“花花公子骚乱”而载入史册。
1903年,辛格的剧作《峡谷的阴影》首演于都柏林阿比剧院;1904年,《骑马下海的人》首演于阿比剧院;1905年,《圣者之泉》首演于阿比剧院。同年,《峡谷阴影》登上布拉格舞台;1909年,辛格的多部剧作登上伦敦宫廷剧院。1910年,《悲伤女神狄德丽》在阿比剧院首演。1911年,《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在美国巡演,该剧又于1913年登上巴黎的舞台。1914年,日化版《圣者之泉》在日本上演。
1934年,受辛格启发的电影《阿兰人》上演。1935年,《骑马下海的人》电影公演。1962年,电影《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公映。1963年,阿拉伯语版《骑马下海的人》播放于叙利亚阿拉伯语电视台。1974年,英国英国广播公司广播公司将《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改编成电影。
1895 年,日本作家上田敏在《海外骚坛:去年的英文学》率先在日本介绍了包括辛格在内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代表。1904 年,芥川龙之介日本发表《辛格介绍》。之后,芥川龙之介根据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圣者之泉》这部作品创作了翻案小说《鼻子》。日本新剧运动作家坪内逍遥根据《圣者之泉》改译成作品《灵验》。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菊池宽成为辛格的追随者。
自1919年起,茅盾、郭沫若、田汉胡适赵景深等作家先后发表了关于辛格作品的翻译类文章。比如,中国文学家田汉翻译了辛格的作品《骑马下海的人》。郭沫若出版了《约翰· 沁孤的戏曲集》, 此书收录了他对辛格的6部剧作的翻译。1926年,郭沫若还根据辛格的作品《悲伤女神狄德丽》创作了《聂荌》。
人物评价
“那沉思之人,约翰辛格……曾找到建立在谦恭之上的自尊,布局甚佳的风景和绝妙的友人。”——爱尔兰诗人威廉·叶芝
“永缅其(约翰·辛格)勇气和温柔。(IIn memory of his courage and gentleness)”——爱尔兰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
“今两日,读爱尔兰近代戏曲巨子J. M. Synge(绅吉)(1817—1909)短剧二本:1.Riders to the sea.(《向海延伸的山脉》)2.In the Shadow of the Glen.(《在峡谷的阴影下》)写爱尔兰贫民状况极动人。其第一剧尤佳,写海滨一贫家,六子皆相继死于水,其母老病哀恸,絮语呜咽,令人不忍卒读,真绝作也。”——中国文学家胡适
“辛格是怀着对 “下流阶级 ”人物的同情和爱进行创作的,辛格的剧本里总是流淌着 ’一 种对人类幻灭的哀情’。”——中国作家郭沫若
“辛格在戏剧中揭示了人类生活中孤独的诗意意义,为我们提供了想象力赖以生存的营养。”——学者艾伦·道格拉斯·莱伯恩(Alan Douglas Leborn)
“辛格的思想更接近莎士比亚。“——辛格好友、诗人梅斯菲尔德
人物纪念
2011年10月8号, 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爱尔兰文化花园增设了约翰·辛格的雕像。
辛格博物馆
在约翰·辛格曾经居住和进行写作的阿伦群岛上,有一座辛格博物馆(Synge’s Museum 或 Teach Synge)。这座博物馆的前身是辛格的故居。它展示了约翰·辛格在岛上的生活和创作过程,以及辛格与岛民之间的友谊。博物馆还收藏了约翰·辛格的手稿、信件、照片和个人物品。
辛格雕像
2011年10月8号, 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爱尔兰文化花园增设了约翰·辛格的雕像。
文化活动
除了地理纪念,还有一些文化活动和奖项以约翰·辛格为名,以鼓励和表彰爱尔兰文学和戏剧的发展。例如,每年夏季,爱尔兰都会举办辛格夏季学校(Synge Summer School),这是一个为期一周的学术研讨会,会邀请相关学者、文学评论家和作家一起探讨约翰·辛格及其他爱尔兰文学作品。
人物争议
戏剧的争议
1903年,辛格的剧作《峡谷阴影》上演时,阿瑟·格里斯便在《联合爱尔兰人报》上发表多篇文章,抨击辛格在剧中诋毁爱尔兰妇女形象,诱导忠贞纯洁的爱尔兰妇女出轨。
约翰·辛格最有争议的作品是《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这部剧于1907年1月26日在阿比剧院首演,引发了爱尔兰民众的强烈反应。观众们认为这部剧站在优势阶层的视角来侮辱爱尔兰人民,用粗俗和不敬的语言描述了他们的生活和信仰。当时的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强烈反对一切有损爱尔兰民族形象的东西,辛格的戏剧也遭受到民族主义者的批判。当《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在其他国家巡演时,甚至引起了警察和政府的干预。
1905年《圣者之泉》上演时引发了来自各方不同的声音。民族主义者阿瑟·格里菲斯批评剧中使用 了 “令人生厌的 、不规则的语言”和“非典型的爱尔兰人物、情色的氛围、失明又在幻想中复明的粗糙情节 ”来形容这部剧。
政治立场的争议
约翰·辛格虽然支持爱尔兰文化的复兴,但他并不赞成暴力革命和民族主义的狭隘性。他认为爱尔兰人应该摆脱英国的影响,但也应该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由和个性。由于反对爱尔兰联盟所采取的革命军事方式,他退出了爱尔兰联盟,加入了以叶芝为核心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但阿瑟·格里菲斯指出辛格本人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他家庭信仰英国新教,但爱尔兰本土的宗教信仰以天主教为主,他的宗教信仰并不符合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宗旨,他被视为“天主教都柏林的圈外人”。
艺术风格的争议
约翰·辛格在创作时采用了一种模仿爱尔兰——凯尔特方言的语言,这种语言既富有诗意又充满粗俗和幽默,但却被反对派形容为“阴沟里的语言”。他的剧作中描绘了一些不道德、不合理、不尊重传统的角色和情节,如通奸、谋杀、逃婚等。这些内容在当时被认为是对爱尔兰道德和文化的亵渎,引起了观众的愤怒和抗议。在爱尔兰寻求独立的关键年代,辛格塑造的舞台形象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负面的,带有贬低意味,因此反对派认为辛格的作品并不能代表爱尔兰的民族精神。
参考资料
Synge, (Edmund) John Millington.爱尔兰传记词典DICTIONARY OF IRISH BIOGRAPHY.2023-08-09
关于圣三一.www.tcd.cn.2023-08-19
History of the RIAM.www.riam.ie.2023-08-19
索邦大学.www.qschina.cn.2023-08-19
..2023-08-26
布列塔尼区Brittany Information Guide.regions of France.2023-08-27
孤独爱人|叶芝逝世80周年.南方周末.2023-08-26
辛格的爱尔兰民族志书写.中国作家网.2023-08-10
..2023-08-17
艾比剧院.http://tour.usatour.com.cn/.2023-08-11
搜索 The Aran Islands.豆瓣读书.2023-08-18
骑马下海的人.豆瓣.2023-08-14
The Tinker’s Wedding by J. M. Synge.古登堡计划.2023-08-14
补锅匠的婚礼.豆瓣阅读.2023-08-14
IN THE SHADOW OF THE GLEN By J. M. Synge.古登堡计划.2023-08-14
In the Shadow of the Glen Play.stage agent.2023-08-14
The Well of the Saints.unistudy外研阅读.2023-08-14
悲伤的迪尔德丽.豆瓣阅读.2023-08-14
Irish Cultural Garden - Cleveland, Ohio.www.clevelandpeople.com.2023-08-16
..2023-08-26
..2023-08-16
..2023-08-17
..2023-08-1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青年求学期
创作高峰期
英年早逝
人物关系
人物作品
代表作品
《阿伦群岛》
《骑马下海的人》
《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
《补锅匠的婚礼》
其他作品
创作特点
创作手法
情节结构
讥讽技巧
语言风格
主要思想
保护和弘扬爱尔兰文化和语言个性
对狭隘民族主义的讽刺
女性自我追求与现实的矛盾
对宗教的怀疑
荣誉成就
荣誉奖项
国际影响
人物评价
人物纪念
辛格博物馆
辛格雕像
文化活动
人物争议
戏剧的争议
政治立场的争议
艺术风格的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