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是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是一种专门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理论者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展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其核心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的。唯物辩证法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
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主要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思想而创造出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其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由马克思首先提出。马克思通过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后来,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如恩格斯、列宁、
约瑟夫·斯大林、毛泽东等,在其基础,进一步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对唯物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使其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在发展过程中,唯物辩证法经历了几下几个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等,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19世纪,
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20世纪以来,俄国思想家列宁根据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理论研究,促进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
中原地区化的开拓者毛泽东,根据中国实际,继承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是
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是科学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学者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后世对唯物辩证法的评价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哲学思想,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唯物辩证法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存在争议、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等。学者众说纷纭,不持统一意见。
诞生背景
历史背景
从政治上看,唯物辩证法和整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是
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中间经过十八世纪末法国的大革命,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的统治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上。欧洲各个国家相继爆发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把资本主义社会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它不但使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而且造成了一个崭新的产业无产阶级。后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日益加深,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和贫困的加深,推动他们不断掀起反抗资本统治的斗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是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1836-1846年英国“人民宪章运动”和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的起义。无产阶级在斗争中显示出它是最先进的阶级的本性,显示出它是旧制度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创造者。
从经济上看,
资本主义发展到机器大生产阶段,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包含着自身所不能克服的种种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弊病和矛盾日益显露出来,工人的贫困与资本家的财富一起增长。1825年首先在
英国爆发了经济危机,1836、1847年先后在英国发生的经济危机波及
欧洲许多国家,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此后,差不多每隔十年就发生一次这种破坏性极大、威胁着资本统治的社会震荡。
从科学突破上看,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进入第二个时期以来,接连不断的新的科学发现和一系列新的学科的诞生,都是对
形而上学自然观和思维方法的冲击,也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推动力。同时,
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也开始激化,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这些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客观可能。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定律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推翻了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和思维方法,并成为唯物辩证法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科学条件。并且这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哲学背景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背景可以追溯到多个历史时期和哲学流派。首先,古希腊哲学为唯物辩证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古希腊哲学中,
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和哲学观点,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形态。例如,
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万物皆有矛盾”的观点,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关系。这种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为唯物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德国古典哲学对唯物辩证法的产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古典哲学以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为代表,他提出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即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矛盾推动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对
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批判了其
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成分,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
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和本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被视为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些思想为唯物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思想基础。
历史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主要包括如下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为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唯物辩证法进行了深化和完善,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形成了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以及现代哲学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为毛泽东等)。这一阶段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代表,他创造了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并且第一个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唯心论的
辩证法。处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交替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作为资产阶级哲学家同时又是
普鲁士王国官方哲学家的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中,表现了反动的方面与进步的方面、唯心论的体系与辩证的方法之间的矛盾。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哲学虽然是唯心论的,但是在这个体系里面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合理内核”,这便是以唯心主义观点表述的辩证法。首先,黑格尔猜测到了思维规律和客观现实规律的一致性。其次,黑格尔表述了运动、变化、发展和联系的思想。再次,黑格尔提出了
辩证法的三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从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此外,黑格尔还揭示了认识的过程是不断地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揭示了本质和现象、偶然性和必然性、自由和必然等范畴之间的辩证联系,等等。所以,虽然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是概念的辩证法,但是他“在概念的辩证法中天才地猜测到了事物(现象、世界、自然界)的辩证法”,而且这种辩证法是异常丰富的。正因为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具有这样一些积极的成分,所以它能够成为马克思哲学的先导。
卡尔·马克思在与恩格斯一同完成的论战性著作《
神圣家族》中使用
辩证法对以
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学派的所谓思辨哲学展开了批判,同时论述和阐明了一些
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不符合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他批判了黑格尔的神秘性和思辨性,强调了物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在改造辩证法方面,马克思以唯物主义为基础,提出了唯物辩证法。他认为辩证法应该是以物质世界为基础的,而不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他强调了物质世界的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这些都是符合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的。在提出自己的
辩证法理论方面,
卡尔·马克思认为辩证法是普遍适用于物质世界的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的规律性。他强调了辩证法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为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论指导。
恩格斯研究自然现象,写成《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真正从原则上解决了人类、人类意识以及人类社会的起源的问题。《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的作用》这一篇论文在《自然辩证法》这一著作中占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自然辩证法》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一切积极成果,批判了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唯心主义和
形而上学的错误,指出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全面地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
自然观。恩格斯搜集了前所未有的大量的新的认识材料,在这一大堆混乱的相继发现中建立起一种联系,从而建立起一个条理来。根据已有的实证自然科学如力学、
物理学、
化学和生物学等,把自然界各个领域内所有各个过程间的联系揭示出来,把那种使各个领域结合为一个整体的联系揭示出来,使辩证的自然观得到更加充实和发展,从而推动唯物辩证法不断发展。
列宁从青年时代起,就参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他对于
马克思主义有广博的、精湛的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最犀利的精神武器。他为了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各种形式的修正主义,对于各种变相的唯心主义,作了长期的、不调和的斗争。通过《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粉碎了资产阶级思想家和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攻,展开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指出真正要把唯物论的认识论贯彻到底,就必须在认识论的领域中贯彻
辩证法。通过《
哲学笔记》记录了对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的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思想,《哲学笔记》的中心问题是辩证法。在《哲学笔记》中,列宁着重钻研了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剥取黑格尔的神秘主义外壳中的辩证法,加以改造。列宁研究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提出辩证法的十六要素,分析了三大规律的各个基本环节。他主张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其他两个规律都可以根据这个规律去说明。
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是全面的,其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占着突出的地位。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把唯物辩证法看作马克思列宁主义最主要的工具和根本的理论基础。他不仅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与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而且十分重视用唯物辩证法思想来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全党都要学习
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他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了“工作方法六十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他的《
矛盾论》从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角度批判了
教条主义和
经验主义,着重解决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对抗和非对抗的区别问题。毛泽东在运用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解决当代革命斗争中的极其复杂的新问题的过程中,以新的内容独立地推进唯物辩证法,把它提到了新的阶段。
定义
唯物
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它是由
卡尔·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而形成的一套
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唯物辩证法指出“与万物普遍联系”和“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因此,唯物辩证法是哲学中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理论,是
卡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物质世界由于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运动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它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倾向,对立和统一是事物矛盾所固有的两个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即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即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排除、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既统一又斗争,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求要敢于正视矛盾,揭露矛盾,进而分析矛盾,采取正确的方法,妥善地处理和解决矛盾。
质量互变规律
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和由
质变到量变的不断发展过程。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质是指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度是一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以内量的变动不会引起质变,超过这个限度,量变就会引起根本质变,所以在一切活动中掌握适度的原则。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准备,它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它在新的基础上又会引起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形成了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不仅是一个质量互变的不断发展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肯定、否定的不断发展过程。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保存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统一又斗争的结果,否定方面战胜了肯定方面,新事物就代替了
旧事物。由此可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否定是辩证的否定,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事物的发展不仅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的过程,而且是一个
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由于自身的矛盾性,旧事物被新事物否定后,新事物又包含着新矛盾,经过一个发展过程,必然又为更新的事物所否定,这就是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出客观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曲折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运动。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范畴
整体与部分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依赖于部分,不了解一个个的部分,就不能清晰地把握整体。同时,部分也依赖整体部分,部分是整体的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对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的理解。并且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
辩证法强调在研究个别事物时,不要忘记它同整体中其他部分的关系,割断联系,就看不清任何一个最简单的事物。抛开整体,就弄不明白组成它的各个部分。
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
个别与一般应是个别性和一般性,特殊和普遍应是特殊性和普遍性,它们是整体与部分这对范畴的深化。个别的东西有许多属性,其中有些属性是个体特有的,就是个别性或称个性,其中有些属性是许多个体共同具有的,就是一般性、普遍性或共性。一般性是由一类个别的东西构成的整体的属性或类的属性,但一般性有高层次与低层次之分。低层次的一般性相对于高层次的一般性来说,便是特殊性。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都是交织的相对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握到了个别性与一般性的统一。并且它们反映了事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个别是指单个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指事物的个性。每一个具体的事物都是独特的,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属性,这就是个别性。一般则是指许多个别事物所属的一类事物,也可以指事物的共性。所有个别事物都具有的共同特征和属性,就是一般性。个别和一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特殊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每一个具体的事物都是独特的,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属性,这就是特殊性。普遍则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殊和普遍也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任何特殊都是普遍的,任何普遍都是特殊的。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只能通过特殊而存在,任何特殊都是普遍的,都具有普遍的本质或属性。因此,在
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需要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逐步扩大和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相对与绝对
相对与绝对是哲学范畴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反映了事物性质的两个不同方面。相对是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它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相对性是指事物之间的比较关系,即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相比所具有的性质。相对性是事物存在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性质和特点。绝对则是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限的,它强调事物的
本质属性和普遍性。绝对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固有属性和本质,是事物存在的根本条件。绝对性是事物存在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对与绝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相对性是绝对的相对性,绝对性是相对的绝对性。相对性是绝对的相对性,因为任何绝对的事物都是相对于其他事物而言的。绝对性是相对的绝对性,因为任何相对的事物都是相对于其他事物而言的。在
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相对与绝对的关系。相对性是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性质和特点。绝对性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条件,因为只有通过把握事物的
本质属性和普遍性,我们才能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因此,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相对与绝对的关系,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原因与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相互关系的范畴,了解因果关系就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原因是指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它是导致某种结果发生的起始条件。结果则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它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的结果。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多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等多种情况。同时,原因和结果也是相互辩证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在
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只有深入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同时,要正确地运用因果关系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通过消除不利的原因,使因果关系运动朝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方向运行,从而达到人们所需要的结果。
偶然与必然
偶然与必然是哲学中一对重要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揭示事物发展中两种不同趋势及其相互关系的范畴,它们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偶然是指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现象,它是由于某种不确定的因素所导致的。必然则是指一定会发生的现象,它是由于某种确定的因素所导致的。偶然和必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个事件的发生可能是偶然的,也可能是必然的,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一个偶然的事件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必然结果,而一个必然的事件也可能因为某种偶然的因素而发生或避免。必然性和偶然性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他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样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通过偶然性揭示必然性,提高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在
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只有深入探究事物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同时,要正确地运用偶然和必然的关系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通过把握事物的必然性,减少和控制事物的偶然性,使事物的发展更加符合人们的期望和需要。
形式与内容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它们揭示了事物内部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是事物所包含的各种成分、特征、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总和,实际也是指事物所包含的内部矛盾运动。形式是指事物的存在方式、结构和组织,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和表现方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是区分客观事物的外部标志之一。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它为内容提供了表现形式和载体,而内容则是形式所表现的对象。一个事物的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而一个事物的形式也必须以一定的内容为基础。
在
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只有深入探究事物的形式和内容,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同时,也需要正确地运用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通过优化事物的形式,提高事物的表现力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所期望的结果。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现象与本质
现象与本质是哲学中一对重要的范畴,它们揭示了事物表面特征和内在本质的关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表现,它是事物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样子。现象是具体、形象、可感的,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事物的基础。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本质是抽象、概括、深层的,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易逝的,而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同时,现象和本质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示着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内部根源。在
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只有深入探究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同时,也需要正确地运用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来揭示其本质,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可能与现实
可能和现实是揭示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趋势和过程的一对范畴,它们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发展趋势和实际存在状态的关系。可能指事物内部潜在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它是一种尚未展开的、潜在的现实。现实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已实际存在的事物。可能和现实既区别又有联系,是对立统一关系。可能性不等于现实,现实也不再是可能性,二者有着确定的“现在”与“未来”的区分。但它们又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可能性是尚未展开的、潜在的现实;现实是已经展开的、实现了的可能性。任何新生事物在其产生以前,总是作为一种可能性存在于现实事物之中的。随着事物的发展,经过内部矛盾的斗争,蕴藏在现实事物中的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又由可能转化为现实。因此,既要关注事物的可能性,也要关注事物的现实性,并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
代表人物
黑格尔
黑格尔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德国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黑格尔出生于1770年,他的家庭背景并不显赫,但他的才华却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图宾根大学学习期间,他逐渐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他先后在
耶拿大学和
纽伦堡等地担任教师和编辑工作。他的哲学思想逐渐形成和完善,并在
海德堡大学担任教授期间达到了巅峰。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
精神现象学》和《
逻辑学》中。他认为人类的精神现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由绝对精神所推动的。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源,它通过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来推动世界的发展。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具有高度的逻辑严密性和辩证性,他通过对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不断发展来揭示这个过程的内在联系。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对于
现象学、
存在主义、
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流派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他的
辩证法和思维逻辑也为后来的哲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
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而唯物辩证法则是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唯物辩证法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来源之一。
马克思
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国际工人联合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
政党的缔造者之一,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1818年生于
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位律师家庭。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1830年-1835年,就读于特利尔中学。1835年10月入
波恩大学法律系。一年后,转到
柏林洪堡大学法律系。就学期间,曾加入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的著作丰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等方面。他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他深入研究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必然胜利。马克思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被视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框架,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他的思想也引发了广泛的学术讨论和研究,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他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时,他也强调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他的这些思想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高度一致,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
卡尔·马克思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恩格斯
恩格斯,
德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1820年生于
普鲁士王国莱茵省巴门市一个纺织厂主家庭,他在年轻时便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和思想。他曾就读于
柏林洪堡大学等著名学府,学习哲学、法律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当时流行的黑格尔哲学,并开始对之进行深入研究。 恩格斯与
卡尔·马克思在青年时代相识,两人志同道合,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运动。他们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此后,两人又一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恩格斯积极参与了当时的工人运动和民主斗争,并在这些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为许多国家的
无产阶级政党提供指导和支持。除了革命事业外,恩格斯还致力于学术研究。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非常浓厚,尤其关注物理学和
化学等领域的研究。他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论文和著作,包括《自然辩证法》等。恩格斯的贡献不仅限于政治领域和学术研究方面,他对人类思想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和思想启迪了一代代学者和读者,成为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
斯大林
斯大林,
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1879年生于俄罗斯
格鲁吉亚。斯大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
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
轴心国,取得了
苏德战争的胜利。他还树立个人崇拜,纵容李森科主义,发动“大清洗”运动。对二十世纪的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担任了
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和联共中央总书记等重要职务,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他的主要著作有《论反对托洛茨基派》等。
约瑟夫·斯大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
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是他也实行了一些错误的
经济政策和政治措施,导致苏联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苏共垮台和
苏联解体。此外,他对个人的崇拜和对不同意见的打压也引起了争议和批评。斯大林的思想深受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完全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他在实践中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观点和理论,如“一国建成”理论、“民族
共产主义”等。这些理论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则存在明显的缺陷和错误。
列宁
列宁,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创建者。1870年生于俄国的
乌里扬诺夫斯克(现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个教育工作者家庭。曾任
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联总理)、工农国防委员会主席等重要职务。他成功地领导了俄罗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伟大实践。主要著作有《
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伟大的创举》《
论国家》等。列宁的思想深受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完全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他在实践中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观点和理论,如“一国建成”理论、“民族
共产主义”“新阶级”理论等。
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
帝国主义和
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发展和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之路。
狄慈根
狄慈根,德国工人哲学家、德国《哲学评论家》杂志的主编,著名工人运动领袖。1828年出生于德国
汉诺威一个手工业家庭,早年参加社会民主主义工人运动,积极投身革命活动。他曾在
汉诺威大学学习哲学和
政治经济学,并受到
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主要著作有《人脑活动的实质》《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中的漫游》《哲学的成就》等。主要思想有“坚持
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批判
唯心主义和各种资产阶级思潮"、"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反对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等。狄慈根的思想在德国工人运动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被广泛传播,成为
德国工人阶级的重要思想武器。他的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传播和发展。狄慈根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他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各种资产阶级思潮,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同时,他也运用了
辩证法的思想,对于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他认为,只有运用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的本质。
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俄国、
保加利亚革命家,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曾是
第二国际领袖之一。1856年生于唐波夫省利佩茨克县的一个贵族地主家庭。普列汉诺夫于19世纪末在俄国参加了
马克思主义小组,开始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在俄国1905年革命期间,普列汉诺夫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演说,反对
民粹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
十月革命中,普列汉诺夫坚定地站在了布尔什维克一边,支持了列宁领导的革命。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论一元历史观的发展》《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等。主要思想有“ 反对民粹主义”等。主要作品有普列汉诺夫的著作和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普列汉诺夫在十月革命中支持了布尔什维克,他的思想对于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普列汉诺夫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
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他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批判了
唯心主义和各种资产阶级思潮。同时,他也运用了
辩证法的思想,对于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他认为,只有运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的本质。
相关著作
《资本论》
《资本论》,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
德国思想家
卡尔·马克思创作的
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
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资本论》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1925年出版。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著作,主要探讨了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
辩证法问题。恩格斯通过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揭示了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规律,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强调了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规律,认为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不断变化、不断演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同时,恩格斯也指出了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和规律,如物质与意识的矛盾、质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等。此外,《自然辩证法》还探讨了人类认识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问题。恩格斯认为,人类认识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如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等。同时,恩格斯也指出了人类认识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一些局限性,如人类认识的相对性、主观性和客观性等。
《矛盾论》
《矛盾论》,1937年3月毛泽东所写,是为了克服存在于党内的严重的
教条主义思想而写。文章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文章从方法论上批判了“左”倾、右倾的错误思想。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恩格斯写于1876年至1878年。是恩格斯为批判
欧根·杜林在哲学、
经济学和社会主义领域宣扬的错误观点并系统阐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而写。恩格斯在
莱比锡市出了单行本第一版,书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该书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
经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等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
形而上学观点。 该书还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其
唯心主义暴力论。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
《哲学笔记》
《哲学笔记》,是列宁于1895年至1916年间研究哲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所写的摘要、评语、札记、批注、结论和短文的汇集,列宁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以
辩证法思想为中心,同时涉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史和逻辑学等方面的问题,内容极为丰富。在书中明确指出,有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即辩证法的发展观和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主张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自己运动的结果。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区别所在。另外,列宁在书中还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许多基本原理。分析了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提出了
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一致的著名论断。
关联学派
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派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的激进派,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参加过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活动。青年黑格尔派重视黑格尔的方法,继承了他哲学中进步、革命的方面,但是并没有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梏。后来马克思在已经摆脱了以前的青年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学派同伴们的影响而揭开了在他看来更富有成果的研究领域的时候,与恩格斯合作《
神圣家族》,副标题为《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对
柏林青年黑格尔派进行反驳,这意味着青年黑格尔学派即将走向终结,也意味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老年黑格尔派
老年黑格尔派,被称为“黑格尔右派”,是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产生的
右派思想家集团,是
德国资产阶级保守派的思想代表。老年黑格尔派代表着与封建势力妥协的资产阶级势力,是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及其精神支柱——宗教的坚决捍卫者。他们把
普鲁士王国国家说成是世界理性的体现,基督权力的体现,因而反对资产阶级激进派关于信仰自由、思想自由和政教分立的进步要求。在哲学上,老年黑格尔派顽固坚持黑格尔的
唯心主义体系,继续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解释一切,认为“绝对精神”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而对黑格尔的
辩证法思想则加以贬低、抹煞。在宗教问题上,他们宣扬
有神论,鼓吹宗教信仰,支持教会,甚至用
基督教的正统思想解释黑格尔哲学。在政治上,他们代表封建贵族和与封建势力妥协的资产阶级保守集团的利益,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
普鲁士王国专制政权作辩护,对酝酿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持反对态度。该学派代表人物有辛里克斯、罗生克兰兹等。他们整理出版了黑格尔生前未能出版的重要著作,如《历史哲学讲演录》《
美学》《宗教哲学讲演录》《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史讲演录》等,为使黑格尔的生平与著作传世作出了贡献。因此,老年黑格尔派在哲学、宗教和政治方面都有其特定的观点和立场。
正统马克思主义
正统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法、英等国的一种小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它是一种在当时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从理论上为工人运动辩护,并企图以此为基础把工人阶级引导到革命道路上的思潮和理论。代表人物有
法国的
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
英国的克路斯和
德国的
费迪南德·拉萨尔。他们歪曲和改造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宣扬一些错误观点,如:主张“
无产阶级只是一种过渡性的阶级”,反对
无产阶级专政,主张通过和平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等。正统马克思主义者鼓吹“只有经济斗争才是真正的斗争”,因此,只能依靠无产阶级去解放全人类,而不能依靠政权的力量。虽然是在当时国际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蓬勃发展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当时的国际工人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他们的理论和行动脱离了当时
世界历史发展的现实,很快被历史所淘汰了。
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派
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形成的一个流派。它强调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并试图通过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著作来恢复和发扬这种思想。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科学。以及
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分析,揭示了人的异化和不自由的状态。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要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就必须消除
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束缚。主要的代表人物有
萨特、
卢卡奇等。他们还强调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经济理论,更是一种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哲学。并且他们还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通过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的分析,揭示了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存在。以及要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就必须建立一种基于人的本质和价值的社会制度。
结构主义马克思派
结构主义马克思派是一种试图将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学派。结构主义是一种强调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哲学思想,而
马克思主义则是一种强调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哲学思想。结构主义
卡尔·马克思派认为,社会现象并不是简单的表面现象,而是由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要理解社会现象,就需要深入探究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同时,该学派也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阶级、阶级斗争、无产阶级等。该学派学者认为,这些概念是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既强调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强调了
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关联概念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哲学研究的一种方向,它主要探讨存在的基本问题,如实体、本质、原因、目的等。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超越经验的、抽象的、永恒不变的存在,它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来揭示这些存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在
卡尔·马克思看来,传统形而上学,用超出了经验范畴的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去建构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不仅在发展观上与
辩证法对立,也在
世界观上与
唯物主义对立。从思维而不是从事实出发,必然导致
唯心主义,或说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原则;建构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片面追求终极性、统一性、固定性和稳定性,否定矛盾,是
形而上学思维的重要形式,或说本身就是
形而上学的特征。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哲学均笼罩在传统形而上学的阴影中,即用超出了经验范畴的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去建构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与
西方哲学中的、作为西哲研究核心的形而上学概念有所不同。
唯心辩证法
唯心辩证法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学说,它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源,物质是意识的产物。这种学说的特点是在把客观物质世界归结为精神的基础上,论证精神、概念的辩证运动和发展。其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它是某种科学形态的
辩证法,旨在对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做出反映(亦即“认识”),而唯心辩证法则是某种哲学形态的辩证法(即思辨哲学本身的辩证法),旨在对主观世界的认识规律或认识形式做出反思(亦即“认识的认识”)。由此,两者之间就显出本质区别:唯物辩证法坚持认识的客观性或经验性,认为辩证法只是对世界发展一般规律的“反映”,而唯心辩证法则坚持认识或思维形式的主观性与超验性,认为辩证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反映”的“反思”或“思辨”。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同
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主张唯有物质才是世界本原的
世界观。这种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它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唯物主义还认为,物质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此外,
唯物主义还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关联学科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个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它不仅是一门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更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背后的政治、法律、社会等关系的学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它主要关注的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权力、利益和资源分配问题。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揭示经济活动背后的政治、法律、社会等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等。其中,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和调控,微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国际政治经济学则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和金融、国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政治经济学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经济活动背后的政治、法律、社会等关系,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同时,
政治经济学也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
指导中国社会实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也带动了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唯物辩证法与当时思潮观念、政治格局与社会变革彼此联系,在与左翼
社会主义结合之后,对左翼文化生产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从左联文艺到延安文艺的历史赓续。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也为唯物辩证法指导今后中国文化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指导理论。习近平同志曾在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共产党人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全党要加强
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因此,唯物辩证法在当下仍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并在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实践有着重要地位。
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影响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这些理论和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思想对于后来的哲学家们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探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如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等。此外,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事物的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通过对立面的统一来解决矛盾。这一思想对于后来的哲学家们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们开始关注社会矛盾的解决,探讨如何通过改革和革命来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总之,唯物辩证法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哲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和指导意义。
评价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说:“这个方法的制定,在看来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认为创立唯物辩证法与发现
历史唯物主义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这是对
卡尔·马克思这一功绩的科学评价。
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不止一次地高度评价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意义和地位。他给予唯物辩证法的评价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路易·阿尔都塞认为,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理论实践的理论,它的产品是具有科学性质的认识。这种认识社会的方式是将社会视为一个具有一种多环节主导结构的统一性的复杂整体。
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
卢卡奇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和
辩证法是同一的,主体和客体在社会存在中是同一的。把辩证法限定在社会历史领域,否认
自然辩证法的存在。认为异化(物化)是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中心问题,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在于消除异化和实现“真正的人性”。
争议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争议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问题,哲学界存在着各种异议。列宁在《
哲学笔记》中以及毛泽东在《
矛盾论》中认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同一个概念,都是指的对立统一规律; 而部分学者认为“核心”和“实质”是有区别的,认为恩格斯主张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而列宁主张对立统一规律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从这种正确观点上后退了”。“
辩证法的核心”和“辩证法的实质”,这两个概念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首先提出来。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总之,学者们的看法各不相同。
“马克思是否赞同唯物辩证法”的争议
马克思在创立
马克思主义时,确实借鉴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他在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时,运用唯物辩证法揭示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等理论体系提供了方法论支持。然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明确表述他是否赞同唯物辩证法这一哲学体系。实际上,马克思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社会历史现象,而非纯粹讨论唯物辩证法本身。因此,从马克思的著作来看,我们不能直接得出他是否赞同唯物辩证法的结论。但从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确实继承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他们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提出了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包含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部分学者如安启念在 《马克思与辩证唯物主义》中认为“马克思是有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观的”,而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不赞同唯物辩证法如
科尔施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并不是唯物辩证法,而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者众说纷纭,不持统一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