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牙,又称“尾”或“美祃”,是主要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尤其是闽台地区的民俗节日,也是
汉族的传统民俗节日。人们在每月农历初二和十六都有祭拜土地神的活动,这个活动称为“做牙”。其中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生日,称为“头牙”,腊月(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最后的“做牙”,称为“尾牙”,这一天也就是尾牙节。
尾牙是由于人们对土地的信仰对土地公的崇敬,经过长久时间在民间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节日,大约在清中叶之后,
商业经济取得一定的发展,官衙朔望祭祀的习俗和民间原有的祭祀活动相结合,逐步形成节日,尾牙这天有供奉神明土地公、尾牙宴、赶工结账等习俗,因尾牙是祭祀活动的最后一次,祭祀食物也特别丰富,有“三牲”“五果”、
白斩鸡、
春卷等等。现今随着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今又融入了
闽南地区深厚的人情世故色彩,传统习俗发生了改变,从原本带有封建
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变成了一个市井共、辞旧迎新年、各大公司年终工作联谊聚会的日子,还成了一种企业文化。
尾牙的成立与土地公有着密切联系,祭祀土地公是为了酬谢土地神灵的庇佑扶助,还祈求保佑他们日后的生意兴隆,这一天还是古时作为含蓄暗示来春伙计去留的场合和时机。
历史发展
“牙”起初为军账前大旗的简称,古代大军出征前,有祭拜军旗即“祭牙”,以确保旗开得胜;后来逐渐演变成官衙“牙祭”,还渗透到民间习俗,但民间市井无军旗可祭拜,由于人们对土地的信仰对土地公的崇敬,便就有了祭拜土地公,求生命繁衍还在农作物丰收,其中
闽南地区的土地公崇拜特别盛行,还有“田头田尾土地公”的说法,关于土地神有一传说,
周代时一位家仆张福德陪伴主人的女儿寻找远赴当官的主人,在途中遭遇暴风雪,为了救其女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主人为其建庙祭祀感恩他的忠诚,后周武王时赠封号"后土",再后来人们看这里能造福乡里、福泽万民便尊称"福德正神"。“做牙”习俗的形成最初于牙商人家,他们在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拜土地公,即“做牙”,每年的最后一次“做牙”就是“尾牙”,被人们抱以寄寓新年美好的心愿而格外重视。
在
清代中叶之前,
闽南地区的地方志均有出现初二、十六敬土地神的相关文献,但其并不称为“做牙”“头牙”“尾牙”,大约在清中叶之后,
商业经济取得一定的发展,有了官衙朔望祭祀的习俗和民间原有的祭祀活动相结合,逐步形成,相关文献才出现其记载,找到关于“尾牙”的记载最早的是清代
乾隆《泉州府志》的腊月十六日记载道:商贾皆祭土地神,牲极丰。遍请亲友,以其品物。还有相关文献对于尾牙时间以及习俗的记载,《噶玛阑志略》(卷十一):“二月二日,各街里社鸠金演剧,为当境土地庆寿,兼祝年丰。腊月十六日,街衢各铺祀土地神,备极丰盛,谓之‘尾牙’。”《淡水厅志》(第三部分):“十二月十六日,郊户以牲醴祀福神曰尾牙。”《苑里志》:“十二月十六日,农、商、工、贾仍以牲醴祀福神,曰尾牙。”《金门志》:“十二月十六日,商賈各豐其牲醴以祀土神;晚宴親朋,謂之尾牙。”到民国1918年 可从
连横的《台湾语典》:“牙饮福也。商工之家以月之初二、十六祭神而享其侣,谓之作牙。又二月初二曰头牙、腊月十六曰尾牙,以祀社公。乡村尤盛。”可知“做牙”有了统一称号,以“头牙”“尾牙”来界定“初二、十六日祭神活动”。还有一些文献提及“做牙”“尾牙”习俗,但关于“牙”的用词不一样,有“祃”和“压”,如民国《同安县志》(1929年)记:“初二日为头祃以三牲或五牲酒菜礼神,曰为祃。”清范咸等修的《重修台湾府志》(卷十三),在“岁时”一节记:“正月……十六日各市厘竟饜酒肉名曰头压,自是月以为常,腊月既望踵而行之名曰尾压”
节日习俗
赶工结帐
古时
闽南地区把赶工结帐的时间定在农历的十二月十七到十二月二十二日,即“尾牙”日之后的一周。十二月二十二日也被叫做“尾期”。债主在“尾期”前要抓紧收账,否则,债主只能等到新年以后才可以收帐,不然可能会被欠债者理直气壮地拒绝。
供奉神明
“尾牙”当天,店家商号会备办三牲粿合、五味碗、
白斩鸡等祭品孝敬土地公,其中白斩鸡是祭品中必不可少的,其象征着生意兴隆,这天还会在门前设长凳、点烛焚香、燃烧金纸与放鞭炮,以祭拜
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但现今这种风俗已渐绝迹。 祭拜时,人们在土地公神像前放置一张长桌子或长凳,在桌子居中前方放一壶酒,并排三个斟满酒的小酒杯,再来摆“三牲”“五果”和其他贡品。祭拜土地公是宗教活动,其背面就含有神道设教的暗示:人们取得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努力,同时也有赏善罚恶的神灵的默默监视和扶助。所以,人们应该保持对神明时刻的敬畏之心和感激之心,并长期定时对其进行供奉。
古人有描述尾牙时节的诗句“一年伙计酬杯酒,万户香烟谢土神”。这句诗的上阙中“杯酒”是采用了
赵匡胤 “
杯酒释兵权”的
典故,来喻指东家要辞退伙计;下阙描绘的就是家家户户都在祭祀土地公的壮观情景。
尾牙宴
在
闽南地区传有“吃尾牙面忧忧”“尾牙无好顿”的说法,意思指的是“尾牙宴”实际上是雇主解雇员工的“鸿门宴”,在尾牙夜雇主设宴款待伙计,犒劳伙计们一年的辛劳。尾牙宴的主菜是
白斩鸡,在以前习俗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要解雇谁,也有用筷子、鱼头、或者酒壶嘴代替的,而无意向解聘员工的老板,便会将鸡头朝向自己,但现今鸡头大多会向上摆放或者干脆直接去掉,吃完“尾牙饭”,雇主还会给伙计们发红包,也叫“花红”“赏封”,将被辞退的伙计拿到的红包通常会比留用的伙计要大包一些。尾牙宴还有一些规定和要求,宴席菜品一般有十二道,宴会活动从第二道菜开始,其中抽奖是重头戏,奖品各式各样,以红包为主。一般先抽
三等奖,称作安慰奖,有的公司安慰奖会关照到所有员工,使之不致空手而归。
节日祭品
在节日这天,闽台地区人们会准备好食物祭祀然后一饱口福,街市商号准备性礼,至少三牲祭祀,然后到晚上摆酒宴。在这天人们主要的食物是
春卷和
刈包。润饼是以润饼皮卷包
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
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
腌咸菜、
笋干、香菜、花生粉等。祭祀食物“三牲”是指鸡、鱼和猪,其中最重要的是鸡这一“牲”,因为
闽南地区百姓重家庭,而鸡和“基”谐音,“建基”即“建家”,不过闽南佛教信徒因佛教戒杀生,便用面粉做成素“三牲”代替荤“三牲”来进行供奉;“五果”象征金、木、水、火、土,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文化内涵
土地是人们生存的根本条件,人们认为土地神是操纵并守护着房屋环境的吉凶,并且能为商家招来更多顾客,是经商者的守护神,因此崇拜信奉土地神,认为应该长期去供奉和祭拜它,尾牙就是这样在中国民间长久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节日,是民间信仰表现的一部分,节日习俗与祭祀、娱乐有关,祭祀土地公是为了酬谢土地神灵的庇佑扶助,还祈求保佑他们日后的生意兴隆。而在早期,祭祀都带有“娱神”的性质,他们在祭神,为神灵摆各种供品,是民众寄托期望传达信息的娱神活动,祭祀之后祭品自然成为食物,因这一天接近年关是最后一次改善伙食,食物便特别丰富,在宴请员工之后,并用游戏(转鸡头等)来决定员工的去留问题,又有一种“娱人”的性质,其作为古时含蓄暗示来春伙计去留的场合和时机。
传承与保护
随后近代随个体工商业者的
社会主义改造,尾牙的内容剩下祭祀和吃,渐渐的祭祀也没了,只有吃;后又经过文革时期,尾牙渐渐被忘,至今又被想起,还融入了
闽南地区深厚的人情世故色彩,传统习俗也发生了改变,从原本带有封建
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变成了一个市井共飨、辞旧迎新年、各大公司年终工作联谊聚会的日子,还成了一种企业文化。现今在闽台地区还保留着经商人家过节,晚宴比日常丰盛,其雇工膳食也好于平时,而非经商人家也会在这天买鱼买肉,或者置办裸品,燃蜡烛、烧纸钱,在店前、门口“拜门脚”等。不过节日习俗在台湾地区仍很盛行,但所说的“尾牙”通常就是指企业组织的“年会”,企业在尾牙组织员工聚餐和联谊活动,称作 “尾牙宴”。在尾牙这天台湾地区很多企业会犒赏宴请员工,除了吃以外,还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有抽奖送赠品奖金、派红包、明显助阵演出、恶搞老板上司等等活动,其不仅保留“敬神”的传统,还借着这个节日来举办公司的“年会”,一些企业还会在这天的宴上发放
年终奖。但因为全台湾的餐馆有限,很多公司都选同一天尾牙不太现实,所以尾牙便不一定就是腊月十六,而是随便一天,还有一些公司把“尾牙”和“团队建设”合在一起办。
现今这一天对于商人而言,是经商一年的尾声;对于百姓来说,尾牙是新春佳节的先声。在台湾地区过尾牙对于企业来说是缓和劳资关系,拉近与员工距离的一种方式;对机关单位来说,是当局政绩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