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伊克巴尔,又译作穆罕默德·伊克巴勒(
穆罕默德 Iqbal,1877年11月9日-1938年4月21日),
巴基斯坦诗人、哲学家、社会活动家。
伊克巴尔出生在印度旁遮普邦
锡亚尔科特城的一个穆斯林家庭,他从小就背诵了许多
阿拉伯语、
乌尔都语、
波斯语以及
旁遮普语的诗歌。1895年,伊克巴尔进入旁遮普大学主修阿拉伯语、英语、哲学等课程,并于1899年获取哲学硕士学位 。之后,伊克巴尔留校任教,同时创作诗歌。1907年,获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8年7月27日,伊克巴尔回到
印度,以穆斯林知识分子的身份对政治、经济、哲学以及
宗教学等专业,进行学术研究,并于1915年至1924年之间,完成《自我的秘密》《非我的奥秘》《骆驼铃声》等诗集的出版。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
阿赫桑·伊克巴尔正式开始政治生涯,1926年至1929年,伊克巴尔被选为
旁遮普省议会议员。转年,伊克巴尔当选全印穆斯林联盟年会主席,首次提出在印度西北部地区建立独立穆斯林国家的主张。1938年,伊克巴尔病逝,享年61岁。
伊克巴尔首次提出以
伊斯兰教为基础的“穆斯林国家”的设想,这为日后
巴基斯坦独立建国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伊克巴尔的诗歌创作,对现代
乌尔都语文学史乃至现代全印文学上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当代印度乌尔都语文学研究家法鲁吉博士认为,伊克巴尔的作品“在乌尔都语文学里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使它变得如此丰富,可以与任何文学相媲美”。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77年11月9日,伊克巴尔出生于
印度旁遮普省邦的
锡亚尔科特城(现位于巴基斯坦境内),此时,印度正处于
英国殖民主义的特殊背景下。六岁这年,伊克巴尔被家人送往一所同时教授文化知识和宗教知识的私塾学校,并背诵了许多
阿拉伯语、
乌尔都语、
波斯语以及
旁遮普语的诗歌,这为他日后创作不同语言风格的诗歌奠定了基础。
五年后,伊克巴尔进入位于拉合尔城的苏格兰教会中学学习,并集中精力学习英语。1893年,学校举行毕业考试,
阿赫桑·伊克巴尔通过考核,进入苏格兰教会学院大学,进行预科学习(大学前的预备教育)。两年后,伊克巴尔完成大学预科课程,前往位于
拉合尔的
旁遮普大学继续学习。在此处,伊克巴尔主修英语、阿拉伯语以及哲学等课程,并于1897年3月,以优异的阿拉伯语成绩通过
学士考试后,开始攻读哲学硕士学位。
期间,伊克巴尔认识了教授哲学课程的院长
托马斯·阿诺德教授,并在他的指导和鼓励下,刻苦研究哲学。两年后,伊克巴尔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取哲学硕士学位。由于十分欣赏伊克巴尔,马修·阿诺德教授聘请他为学院
阿拉伯语讲师。
1899年,伊克巴尔在拉合尔举办的伊斯兰协会诗会上朗诵处女作《《骆驼铃声》》,并用
乌尔都语于《宝藏》等文学月刊上发表大量诗歌。由于当时印度是
英国的殖民地,社会上出现许多民族矛盾问题,为了表达
爱国主义,伊克巴尔创作《痛苦的画卷》(1904年初)、《印度人之歌》(1904年8月)、《新湿婆庙》(1905年)三首表达爱国主义激情的诗歌,倡导反对殖民统治的
印度教和
伊斯兰教教徒(伊斯兰教徒也称穆斯林),为印度民族的存亡努力奋斗。
欧洲之行
1904年,英国东方学家阿诺德教授决定辞职回国,并建议伊克巴尔前往
欧洲留学。一年后,伊克巴尔进入英国剑桥的三一学院(欧洲哲学研究中心),广泛接触欧洲的哲学、科学以及文化,这对其
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成以后,在阿诺德教授的帮助下,伊克巴尔向德国
慕尼黑大学提交英文论文《波斯形而上学的发展》,并于1907年11月通过
德语论文答辩,获取慕尼黑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伊克巴尔也在林肯法学院(英国伦敦四大法学院)主修法律,并于1908年7月1日获取律师证书。旅欧期间,伊克巴尔较少创作诗歌,在思想上不断吸收包括
约翰·费希特、
亨利·柏格森、
弗里德里希·尼采等人在内的
西方哲学思想,丰富自己的
世界观。伊克巴尔逐渐转变思想,开始参与政治活动。1908年7月27日,
阿赫桑·伊克巴尔回到祖国
拉合尔城。
创作转型
回到
印度之后,伊克巴尔以穆斯林知识分子的身份从事律师与大学教授工作,并对政治、经济、哲学以及
宗教学等专业,进行学术研究。期间,伊克巴尔表明他和全印穆斯林站在同一个政治立场,发表了《从道德和政治理想的角度看伊斯兰》《论穆斯林群体》等文章,在全印穆斯林群众中产生良好反响。
1915年和1918年,伊克巴尔用
波斯语相继完成叙事体诗歌《自我的秘密》和《非我的奥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伊克巴尔的哲学观念,主张重新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战斗精神,这不仅对穆斯林产生影响,也对
印度教的下层教徒产生了影响。
1921年,伊克巴尔在保卫伊斯兰协会诗会上朗诵《指路人黑哲尔》,该诗表达了伊克巴尔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揭露了西方
帝国主义对弱小国家和民族犯下的罪行,启迪穆斯林要勇敢战斗,该诗是伊克巴尔从朴素
爱国主义者转变为革命者的重要标志。
三年后,伊克巴尔出版
乌尔都语诗集《骆驼铃声》,该诗集收录了伊克巴尔于1901年至1924年创作的250多首作品。诗集可分早期、中期及后期诗歌。早期诗歌(1901年—1905年)洋溢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中期诗歌(1905年—1908年)逐渐脱离早期纯粹的爱国情感,转为揭露现实;后期诗歌(1908年—1924年)强调了
伊斯兰教精神的重要性,号召穆斯林团结一致,复兴伊斯兰国家。
政治生涯
20世纪20年代后期,
阿赫桑·伊克巴尔正式开始政治生涯。1926年7月,伊克巴尔以67%的选票,成功竞选
旁遮普省议会议员后,于1927年至1929年期间,以议员身份积极工作。之后,伊克巴尔于1930年当选全印穆斯林年会的主席,并首次提出在印度西部建立一个穆斯林独立国家的主张,至此以后,伊克巴尔成为全印穆斯林的精神领袖。
20世纪30年代,伊克巴尔坚持发挥自身在
印度穆斯林的影响作用,活跃于政治舞台,并于1931年11月和1932年底,两次代表印度穆斯林联盟参加由英国首相主持的英印圆桌会议,表达印度穆斯林想要建立独立国家的愿望。结束会议后,伊克巴尔前往
欧洲游历,参观
西班牙科尔多瓦清真寺(即穆斯林礼拜的地方),访问西班牙的马德里大学,并发表演讲。之后,伊克巴尔又相继去了英国伦敦和罗马等地,最后,于1933年初回到印度。
晚年生活
1934年1月,伊克巴尔身患疾病,同年,
旁遮普大学授予伊克巴尔文学博士学位。1935年,伊克巴尔出版第二部
乌尔都语诗集《加百列的羽翼》。诗集中,伊克巴尔表达了对穆斯林进行革命斗争的支持。次年,由于身体缘故,伊克巴尔决定辞去全印穆斯林联盟主席职务。之后,伊克巴尔的身体每况愈下,几乎双目失明,只能凭借声音来辨别说话人的身份。1937年,伊克巴尔出版生前最后一部诗集《东方各民族该怎么办》,表达了对穆斯林内部不和睦的哀伤,同时期待穆斯林民众能够坚持团结合作的精神。1938年4月21日,
阿赫桑·伊克巴尔病逝,享年61岁。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现实主义
作为
现实主义诗人,伊克巴尔认为“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它必须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诗的宗旨不是捞取名誉和荣耀,而是揭示宗教的罪行”。在伊克巴尔看来,鼓励人们面对现实问题是艺术的职责。比如,在诗歌《在真主面前》中,伊克巴尔指出
欧洲发达的生产技术为底层社会人民带来更严重的剥削和压迫,揭露欧洲资产阶级的虚伪真相。在诗歌《政治领袖》中,伊克巴尔尖锐地讽刺了当时为英
帝国主义效劳的
印度“政治领袖”们,潘邦东方民族可以摆脱西方帝国主义的梏,翻身做主。
语言风格
伊克巴尔的诗歌在亚非文学史上较为突出,他经常运用
乌尔都语和
波斯语两种语言创作诗歌。在他的一生中,伊克巴尔创作了许多诗歌,并被收录出版为十部诗集。其中,运用
乌尔都语创作的诗集包括《驼队的铃声》《加百列的羽翼》《凯里姆的手杖》等;运用波斯语创作的诗集包括《自我的秘密》《非我的奥秘》《东方的信息》《波斯雅歌》《东方各民族该怎么办》等;运用波斯语和乌尔都语创作的诗集有《汉志的赠礼》。
伊斯兰气息
伊克巴尔的诗歌透露着强烈的伊斯兰气息,比如在《加百列的羽翼》中,伊克巴尔写道:“你或者既不是为天,也不是为地,不是为万物,而是万物皆备于你。智慧和心灵——爱的火花。前者是枯草,后者是芦笛。这花园本是滋生忧怨的地方。不能观赏
野蔷薇,筑巢也不相宜……那给众
行星指引轨道的人们。渴望向导给他们指引道路!”诗中,伊克巴尔引用了蔷薇园、行星、指路人等属于伊斯兰文化的典故,具有强烈的伊斯兰文化意味。
哲理性与具象化的结合
伊克巴尔的诗歌将具体的形象和深奥的哲理相互融合,表现了他对人生、生活的理解。在《现代人》中,伊克巴尔写道:“爱已不复存在,智慧象蛇一样咬住他,他不能使智慧服从目光的命令……(他)至今对是非利害分辨不清!他虽然能够捕捉太阳的光线,却不能把生命的黑夜变成黎明。”伊克巴尔分别将抽象的“智慧”“生命”和具象的“蛇”“黑夜”联系在一起,以此表明深受西方物质文明培养的人们,即使拥有充满智慧的头脑,也宁愿丧失良心和爱心,贪婪地追求物质,他的灵魂也将永远深处黑暗。
思想主张
哲学思想
在改革
伊斯兰教的过程中,伊克巴尔提出了“自我”的哲学思想,这是是伊克巴尔哲学思想的核心理论。伊克巴尔认为,“自我”是生命发展的重要源泉,是个体个性的最高形式。自然界的所有物质都藏着“自我”,比如一颗具有强烈生命力的
响叶杨种子,不管生存环境多么艰难,它都会冲破阻碍,成长为参天大树,这种为生存而战的生命力,就是自然界的“自我”。对人类来说,伊克巴尔认为,为生存而斗争就是他们要汲汲追求的“自我”,而实现“自我”就需要具备征服世间一切困难的坚强意志。
宗教思想
阿赫桑·伊克巴尔重新解释了
伊斯兰教教义。伊斯兰教宣称真主决定了人的生活,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伊克巴尔却认为,真主属于人们,并同人们在一起。为了促使伊斯兰教的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伊克巴尔致力于调和伊斯兰教和科学的关系,强调宗教是科学的引导者,主张在宗教的引导下,穆斯林要进行改革与思想建设,通过和现代科学相互融合,使穆斯林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实现重建伊斯兰思想的目的。
民族思想
伊克巴尔的民族思想是希望通过继承和改造伊斯兰教义,扬长避短,确立一种能被被不同地域、种族、阶级的穆斯林民众所接受和认同的民族文化,进而建立一个全新的、统一的穆斯林民族。
人物关系
原生家庭
伊克巴尔家族先世为
印度教,后来改信
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群众。伊克巴尔的
曾祖父迁居来到
锡亚尔科特城后,此后家族在此定居。
伊克巴尔的父亲谢赫·奴尔·穆罕默德子承父业,经营了一家裁缝店铺,主要缝制穆斯林妇女们穿的罩袍。虽然,奴尔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是从小就接受伊斯兰教的熏陶,对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即宗教
世界观,主张人类以不可言传的神秘途径,在精神上和神交往,进而领悟宇宙奥秘)有着深刻领悟。幼年时期,伊克巴尔曾每天清晨随同父亲朗诵《
古兰经》(
伊斯兰教教的根本经典,也是广大穆斯林的行为依据),这对他后来主张建立伊斯兰独立国家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伊克巴尔的母亲伊玛目·比比是家庭妇女,个性谦逊。
伊克巴尔的兄长谢赫·阿塔·穆罕默德曾任职于印度鲁尔基工程学院,他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埃贾兹·艾赫迈德、穆赫塔尔·艾赫迈德。前者在
巴基斯坦政府中担任要职。
婚姻及子女
中学毕业考试之前,1893年,在父亲的主持下,16岁的伊克巴尔和卡里姆结婚。
卡里姆·阿卜杜勒-贾巴尔家境富裕,精通
阿拉伯语。婚后,伊克巴尔与卡里姆育有一女一子,不过,女儿夭折并被埋葬于锡亚尔科特。对于这段婚姻,伊克巴尔并不满意,最终双方以离婚告终。
1910年,
阿赫桑·伊克巴尔和萨尔达尔订婚,三年后,二人结婚。1914年,伊克巴尔又迎娶第三位妻子莫哈达尔。
1924年,伊克巴尔和萨尔达尔的儿子贾维德·伊克巴尔出生,同年,第三位妻子莫哈达尔去世。1930年,伊克巴尔和萨尔达尔的女儿穆尼拉出生,四年后,第二位妻子萨尔达尔去世。后来,
赛义德·贾维德长大成人后,在
旁遮普省高等法院任职法官。
人物影响
巴基斯坦国内影响
伊克巴尔创建了巴基斯坦伊斯兰教的
意识形态,被誉为巴基斯坦的国父之一。伊克巴尔主张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穆斯林民族,并首先提出建立以
伊斯兰教为基础的“穆斯林国家”的设想,认为
印度的穆斯林要建立自己的伊斯兰国家。他反对西方追求物质的腐朽文化,主张重建具有印度穆斯林特色的伊斯兰精神。伊克巴尔通过创作大量诗歌教育穆斯林,使穆斯林明白唯有团结才能改善生活。1937年后,建立印度穆斯林国家的思潮迅速蔓延,并在印度国内形成强大凝聚力,为日后
巴基斯坦独立建国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世界影响
伊克巴尔的诗歌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流传。作为具有爱国情怀的诗人,伊克巴尔强调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他的诗歌反对了
帝国主义对国家的侵略和压迫,也表现了他对世界各国建立友好情谊的珍重。伊克巴尔的诗歌成为世界各族人们争取自由解放的思想武器。
伊克巴尔强调“自我……是使任何事物向目标迈进的动力”,这个关于“自我”的哲学理论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冲破了穆斯林社会宿命论的束缚,号召信奉
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与帝国主义英勇斗争,从根本上实现了穆斯林的团结,推动伊斯兰世界的重建。
对中国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
小行星3789开始翻译伊克巴尔的诗歌,并先后出版三种不同译本的《伊克巴尔诗选》。20世纪末,由北京大学南亚学系
刘曙雄教授翻译的《自我的秘密》出版。伊克巴尔在其诗歌中曾多次将中国作为
讴歌对象,对被压迫的中国人民怀有深厚情感,支持他们为争取国家主权举行正义的斗争。《答诉怨》中,伊克巴尔为了激励当代穆斯林,写道:“他们拥有中国和波斯帝王的王位,你们只善空谈,抑或持有那种热忱?”
阿赫桑·伊克巴尔对中国的重视,鼓舞了中国人民勇敢反抗
帝国主义,也为中国人民和
印度人民、中国人民和
巴基斯坦人民建立一座友谊桥梁。
人物评价
伊克巴尔的诗歌创作,对现代
乌尔都语文学史乃至现代全印文学上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当代印度乌尔都语文学研究家法鲁吉博士认为,伊克巴尔的《指路人黑哲尔》是“现代乌尔都语诗歌的一个里程碑,它象灯塔一样照亮了后代诗人”。法鲁吉博士评价伊克巴尔:“他是一位先知和人道主义者……《驼队的铃声》《加百列的羽翼》和《凯里姆的手杖》等作品在乌尔都语文学里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使它变得如此丰富,可以与任何文学相媲美。”
中国学者李宗华教授对伊克巴尔做出了评价:“他是第一个把现代政治和社会题材与传统的形式结合,使诗具有了新的音调。他是第一个把社会主义思想注入诗歌,以号召进行社会革命的
乌尔都语诗人而载入史册。”
后世纪念
伊克巴尔节
巴基斯坦建立独立国家后,由于
阿赫桑·伊克巴尔对祖国民族文化和文字的贡献,政府将伊克巴尔的诞辰(即11月9日)设为“伊克巴尔节”,以此纪念他。
伊克巴尔陵墓
伊克巴尔病逝后,葬于
拉合尔巴德夏希清真寺的西南方向。
伊克巴尔陵墓规模不大,但庄严肃穆,用红色砂石砌就成四方形,四周栽种了花草树木。陵墓内部用洁白
大理石砌成墓碑,碑上镌刻诗人名字,碑下安放骨灰。高悬在陵墓顶上的吊灯,日夜长明。每年11月9日,巴基斯坦人民都纷纷来此举行各种活动,以此纪念
阿赫桑·伊克巴尔。
伊克巴尔开放大学
1974年5月,
巴基斯坦国家通过《议会法案》,正式建立人民
开放大学,三年后,为了纪念
阿赫桑·伊克巴尔,正式更名为伊克巴尔开放大学。该所大学是紧随
开放大学之后,世界第二所开放大学,也是亚非第一所开放大学。“全民教育”是伊克巴尔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即表明以往无法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人民,将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