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姚古镇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距贺州市区60千米,景区面积3.2平方千米,是一座岭南文化与峰丛山水完美融合的千年古镇。
黄姚古镇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冬干春湿,夏涝秋旱。古镇镇内多为岩溶洼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复杂,岩质大部分是
石灰岩,属于峰林—槽谷岩溶类型,石山较多。姚江、小珠江、兴宁河从东、西、北三个方向蜿蜒穿过古镇,沿岸有古木、翠竹及奇石等自然景观。黄姚古镇发祥于宋朝年间,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
乾隆。以岩溶山水景观、龙文化崇拜、明清建筑、广府民俗风情和革命史迹闻名于世,主要景点有青石古街、带龙桥、
兴宁庙等。
2007年,黄姚古镇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22年,黄姚古镇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黄姚”由来
黄姚古镇是由汉、壮、瑶三个民族为为主体的千年古镇。关于黄姚古镇这个名称的由来是有多个说法的。
一说,黄姚是以黄、姚二姓人口最多而命名。但是真正到了黄姚会发现,现如今在古镇并没有
姚姓人家,黄也并非是人口多的姓氏。追溯历史,最早在黄姚定居的是在元因战乱迁徙过来的客家人,最多的土著姓氏是
陶姓、何姓;其次黄姚出现黄、姚二姓的年代是明正统年间,距今600余年的历史,与古镇的千年历史也相差了几百年;再则在黄姚千年历史上并没有出现黄姚二姓氏有过诸侯或功名赫赫之人,因而也不大可能存在以姓氏为地名的可能性,所以此种说法是有待考证的。
二说,黄姚的名字起源于
宋朝。黄姚地处岭南地区,最早的岭南地区是居住着
壮族的先民,等到了唐代前后开始有大量瑶族群体迁徙至此,而后此地壮族和瑶族在此地共同繁衍生息。宋朝桂区的壮首领
侬智高起兵反宋统治,当时地属荡山县的黄姚一带少数民族响应起义围攻荡山县城,而后侬智高占领邕州等州府。到了
皇祐五年,
狄青平南,其部下
杨文广平定龙平县后,举兵至荡山县平乱,为防止动乱再发,其采取了安抚政策,当宋军部队行至黄姚时,正好是春雨时节,姚江之水如黄龙汹涌奔腾,传说杨文广见此惊呼“黄姚之水”,如是便以此演绎成为了地名。
三说,在黄姚民间有传说是最早的黄姚是
黄姓的
瑶族居住之地,被称之为“黄瑶”,但是因为“瑶”字带有歧视之意,因而取其谐音“姚”。
古镇发展
宋代
早在宋代,已有土著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宋代以后随着中原人的南迁,大量汉人定居在了黄姚。历史上,黄姚古镇的形成发展是依托
梧州市,梧州自古以来就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通往粤、桂、黔、湘等地的咽喉之地。
明朝
有史料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发生了府江瑶民、壮民的起义,而在黄姚地区附件还有
黎天龙领导的瑶壮反对明统治的斗争,
清代的黄姚
举人林作辑曾说过“
民壮杂处,壮为土著。”在镇压黎天龙反对明朝统治斗争中
壮族是主力军,而战争结束后东迁的壮族“
狼兵”就地屯垦驻守,从明后期开始渐渐同他群体整合。明成化六年年,壮、
瑶族于五指白帽(今巩桥乡界塘村)举兵反明,明王朝派重兵围剿。平乱后,朝廷采取安抚政策和土官管理制度以防止再发生动乱,并在黄姚一带屯兵驻扎,任用征剿有功人员出任地方长官,管理政务。这时黄姚古镇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社会生产力得以恢复和发展。
清朝
黄姚古镇在
康熙帝初期开始快速发展,到
乾隆初期己具规模,由于黄姚古镇地理位置优越,加之姚江水运的发达,黄姚成为重要的物资转运点。交通物流的优势,促使黄姚的商业贸易繁荣起来,大量的外来人口开始在黄姚定居经商,随着商业的发展,手工业也随之兴盛起来,形成了以黄姚为中心的商业圈。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提高了古镇居民的收入,中国人讲究富了修祖宅,因此,黄姚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历经嘉庆、
爱新觉罗·旻宁上百年时间不断修建,黄姚古镇迎来了鼎盛时期。
从
咸丰时起,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用水量不断增多,
姚江水量开始逐年减少,失去了内河运输的作用。且古镇居民思想愈加封闭,导致商业贸易的减少,经济活力衰退,黄姚古镇的发展速度开始放慢,加上清内部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开始恶化,加之战争的影响,社会动荡,黄姚古镇逐渐衰败。
明清时期,
梧州市发展成为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黄姚地理位置而言,从砂子下到马江,转
桂江可达梧州,再从梧州转运各地。古镇的兴起和发展正是在此背景中完成。由此可见古镇的形成是一个外来移民入迁并逐渐与当地土著相融合的过程,是中原文化与
傣族民族相交流的过程。
近代
在1937年-1945年期间,黄姚是著名的敌后根据地,众多爱国人士曾到此避难。1944年,
一号作战以后,当时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会
桂林市被日军侵占,何香凝、
梁漱溟、
欧阳予倩、
千家驹、
高士其等爱国民主人士移居黄姚,坚持宣传抗日救亡活动。1945年,中共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委迁移到黄姚镇宝珠观,遂成为指导地下抗日斗争的摇篮。黄姚古镇因此而形成了具有历史政治背景的抗战文化,成为革命历史纪念地。
现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后,古镇又重现生机。目前黄姚古镇有九大姓氏的祠堂,但是整个古镇共有三十姓。这些携带不同文化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分阶段、分批次地迁徙至黄姚,然后通过在这个古镇的空间内不断发生融合,最终各群体之间相互认可、共同发展,最终达到了族群之间的整合。现在黄姚的
莫姓、
覃姓基本都已经融合进了
汉族之中,黄姚古镇虽然位于
壮族自治区,周边也都是壮族人群众多,都是黄姚壮族人口只有几百了,在生活习惯、方式上与汉族无太大差异。
如今,革命纪念地还保存有中共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委旧址(即宝珠观)、广西艺术馆旧址、何香凝故居、高士其故居、千家驹故居、欧阳予倩故居、《
广西日报》
昭平县版旧址等历史文化遗址。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黄姚古镇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东北部黄姚镇黄姚街境内,位于广西、广东、湖南三省交界处。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4′至110°19′,北纬23°29′至24°24′。北近钟山县,与清塘镇、钟山同古镇相接;南靠苍梧县,与樟木临乡、富罗镇相交;西接蒙山县,与走马乡相依,西南与藤县交界;东近贺州市,与凤凰乡与贺州市工会相邻。西距昭平县城73千米,东北距离贺州市75千米,北距桂林200千米,西南距梧州210千米。四周为巩桥乡地。
气候
黄姚古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夏两季分明,冬短夏长,冬干春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夏涝秋旱,冬有霜雪。气温年较差较小,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约为19.8℃,极端最低气温约为-2.6℃,极端最高气温约为39.4℃。黄姚地区降水丰富,是广西的暴雨中心之一,年降水量约为2000—2200毫米左右,雨量以春夏雨季最多,雨季持续6个月以上,故有“登带龙楼观春涝”的景象。受季风气候影响,黄姚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风速较小,平均年风速为1.5—1.7米/秒。
地质地貌
黄姚古镇内多为岩溶洼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复杂,地势山峦起伏,是典型的岩溶山水古镇景观。岩质大部分是
石灰岩,是以
碳酸根岩石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属于峰林—槽谷岩溶类型,是在一定的地质、气候和水文条件下,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解和侵蚀形成的。古镇周边的山脉十分突出,其中最著名的有真武山、
鸡公山、酒壶山、叠螺山、牛岩山等,石山较多,
平均海拔为100至200米,山峰陡峭,形状奇特。自然土壤主要有中原层砂页岩红壤和棕色石灰土,肥力较好,稻田面积比例大。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姚的奇石资源,古镇里有很多天然形成的奇石,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水文
黄姚古镇位于桂江的中游地区,在
漓江流域下游区,处于桂江支流姚江、
珠江、兴宁河汇合的要道之处,这三条支流分别从东、西、北三个方向蜿蜒穿过黄姚古镇,水文特色鲜明。其中,黄姚古镇境内的主要河流为姚江,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石泉多,水质清澈。镇内有
昭平县最大的水库周家水库。
生物多样性
众多的古树名木是黄姚古镇的一大特色,其中古
榕树有龙门榕树、龙爪榕树、睡仙榕树、
大叶榕树(变色榕树)、千年石榕树等7种,龙鳞树又称
黄连木有10种,更有12棵古老的
香樟木,且其龙门榕树、龙爪榕树己有500余年的历史。
建筑特征
黄姚古镇由龙畔街、中兴街、商业街3个条形街区自成防御体系的建筑群组成,建筑群之间通过桥梁、寨墙、门楼巧妙连接构成一个整体。古镇8条主街道路面全部使用石板铺设,全长10多千米。古镇内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了黄姚独特的岭南古镇景观。
建筑材料
黄姚古镇的建筑风格独特,多以大砖黑瓦砌成,具有墙厚的特点。在住址建筑上,出于抵御战乱与防盗的安全需要,无论单体还是整体建筑的布局都具备较强的防御功能。又因古镇属于喀斯特地貌,也处于漓江下游,石头特别多。黄姚人利用石头为原材料,建造出当地民居特有的生活居住形式,房屋建筑多是石头和夯土混合砌墙,烧瓦盖顶。
建筑风格
对黄姚古镇的特色古建筑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建筑文化元素的风格及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黄姚古镇古民居遗迹丰富,风格独特。古民居是黄姚古镇最重要的文物古迹,遗迹丰富,风格独特,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明清建筑标本。如今,黄姚古镇留存的古建筑文化遗迹主要有民居聚落、街道、桥梁、宗祠寺庙、亭台楼阁、古戏台、仙人古井等。古镇是按古时九宫八卦阵布局的,属明清时期的岭南建筑风格。镇内民居依山抱水,多围绕祠堂而建;古建筑群与文物古迹的保存相对较为完好。亭阁式古戏台造型美观、规模较大、充分体现古镇艺术文化。从整体来看,镇内的名门望族或富商之家的住宅面积较广,建筑规格较高,房檐设计为官帽之样。一般民居则规模较小,排列有序,每户的建筑规格大小不一,通常前面是商铺,后面是一层半的阁楼居室。古镇整体风貌既丰富多彩又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文化在建筑上的应用。黄姚古镇的边界包括外部边界和内部边界两个主要层次:前者是由东门楼、带龙楼、守望楼等门楼形成的一个封闭空间,宣示着古镇的地域范围和安全责任;后者是以东二门、东三门、中兴门等十六个门为界形成的住居社区,映衬出古镇内部不同群体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空间界线。边界特征有其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传统上黄姚古镇居民为客家人,长期的颠沛流离培育了客家人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由多个门楼组成的外部边界分布在古镇的最外围,扼守进入古镇的主干交通要道。门楼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下部为横跨通道两侧的坚硬方石结构,上部为砖砌结构,设有瞭望窗和射击孔,用于警戒和抵御外来入侵者,也是当前游客进入古镇时的主要门票查验点。
第二,黄姚古镇因水而成,体现了古民居选址的亲水文化。整座黄姚古镇被
珠江与兴宁河相夹,二水汇合归入姚江,从北向东流经全镇。黄姚民居特别讲究东南“风水”的规范,黄姚人认为人的福祸是与住宅的选址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必须顺应自然才能存在,因此人们的一切生产活动都置于自然之中。所以古镇的修建设计沿水路走向而展开,充分体现了民居修建选址的亲水文化。这是因为在古代,水路是重要的交通线,沿水而居有利于方便居民生活取水、排水、灌溉、消防等,也有利于居民出行及方便贸易往来。
第三,黄姚古镇内民舍“房高窗小”的修建特征体现了防洪及避暑功能。黄姚古镇的民舍多为两层的砖瓦结构,这是因为古镇沿水而建,受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年春季多雨,两层的砖瓦结构建筑有利于防洪涝之灾;其次,因为夏季较热,民居修建以考虑避暑为主,而避暑的最好办法就是遮阴,窗户设计较小可以起到良好的遮阴效果,加之空间布局的错落有致,更利于房屋内部的通风换气。
第四,黄姚古镇内街巷全用青石板铺砌,民居整体修建布局体现了极强的防御功能。黄姚古镇丰厚的自然山石为其民居修建提供了天然上乘的石材,所以全镇的街巷基本都是用取自清塘山的山石铺砌而成。除此之外石板街的另一特色是铺砌技术精湛,街道空间尺度宜人,建筑排列错落有致。街巷两侧商铺林立,商贸往来自古较发达。黄姚古镇中,街道是道路要素的主导要素,包括八条老街,其中天然、金德、安乐三街相连,曾是
清代时古镇最主要的商业街,其他几条街都是由这三条老街延伸出来的,后来又衍生出九家街和流利街两条街道。八条老街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各类明清建筑。黄姚古镇的街道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大街小巷全部由石板嵌砌而成,全长约1.5千米,共用9999块青石板,石板方块之间没有任何黏合物,全靠准确的尺寸,牢牢拼接。虽历经几百年沧桑,仍无丝毫松动。
第五,黄姚古镇内石桥形式多样,亭台楼阁设计巧妙。黄姚古镇的石桥是其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由于两江一河汇流于此,使方圆不足四平方千米的黄姚镇内,就有形态各异的十五座石桥横跨河面。因街连桥、桥连街,形式多样,结构简单又坚固实用而著名,黄姚也因此有“
石桥博物馆”之誉。其中,在护龙桥、双龙桥、三星桥的桥头,都有设计巧妙,别具风格的小亭子与桥身连为一体。整个古镇的建构以“水”为主题,三条河流从东、西、北三个方向汇聚境内,形态九曲三回,映照着古镇的屋宇楼阁,充分体现了“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的环境构想。桥梁一直是中国江南传统水乡村落意境的点睛之笔。作为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点的村落,黄姚古镇一共有十余座桥梁,而且风格各异,体现了古镇先民在处理人、居与水关系上的智慧。古镇的桥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体现在桥梁的“龙”文化气息深厚。据传古时曾经有一条龙降临古镇,于是人们便修建桥梁庙宇等希望把龙留下来,因此古镇里桥的名字几乎都与龙相关。
主要景点
黄姚古镇景区旅游资源丰富,主要可以分为建筑类景观、红色景点以及其他自然景观三种类型。其中,黄姚古镇主要景观类型为建筑类景观。总体布置反映出黄姚古建筑“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桥,有桥就有亭,有亭就有对联,有对联就有牌匾”的特点。
青石古街
青石古街是
清代顺治时期修建的。小镇一共有八条主街,长达三千米,每一条街道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连接起来的,街道下面还有一条排水道,将所有的雨水,都从排水道中排出。这条街的交界处是“丁”字形的交界处,有“丁财双旺”的意思。这条街道的建造和制作,充分显示出了当时的匠人的巧思和智慧,被称为“黄姚一绝”。
安乐街
安乐街位于古镇中部,因安乐寺而得名,有着安居乐业之意。安乐街的繁华始于清朝
爱新觉罗·颙琰元年,是古镇最主要的商贸街区之一,街道两旁铺面林立,热闹非凡。
带龙桥
带龙桥位于黄姚街的东部中兴街、真武山脚下,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年,是黄姚古镇内黄姚街15座石桥梁中最大的一座阶梯式
石拱桥,桥拱呈半月形横跨江岸,把鲤鱼街和中兴街联系在一起。桥拱石块间有特制的两头大中间小的猪腰形
铸铁扣锁,将整座桥牢固地连成一体。桥长22米,宽3米,采用铁铆石制的造桥技术和采用水、旱两通的排水方式,使得该桥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美感。大拱离水面3.2米跨于主河道,小拱是早拱,桥面没有护栏。传说这座桥是当地的人建造的,目的是将真武山的龙气引入鲤鱼街,所以这座桥才有了“带龙”的名字。
兴宁庙
兴宁庙,建于明末,清乾隆二年(1755年)重建。该庙座落在姚江和兴宁河的交汇处,庙宇主要供奉着
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庙门前面有一座凉亭,凉亭顶上“且坐喫茶”的匾额,是
乾隆地方秀才林作的手笔,并收录于《中华名匾》。
东门楼
东门楼,位于新兴街南端,始建于
清代初年,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坐北向南,为古镇代表性的重要门楼之一。它是姚江北岸百姓从东面进出古镇的门楼,贺县至
昭平镇的古道必经此楼门。门楼北连真武山城墙,南以姚江为
护城河,西与街巷民居屋墙相连,组成一个合围的屯堡,是防御功能最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门楼。此外新门楼内最古老的东门楼,是
贺州市唯一的元代建筑。
古戏台
古戏台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位于姚江边宝珠观东侧,是一座带后台、厢台、边栏的单檐歇山顶八柱亭阁式戏台,也是黄姚古镇唯一的古戏台。古戏台坐东向西,巨石台基,结构严谨,包括前台和后厢两部分,平面呈“凸”字形,有清朝乾隆年间黄姚
举人林作楫的题联和“可以兴”三个字的匾。台内木板下安放的九个大水缸具有振声和声作用。戏台上演的传统剧种有桂剧、
彩调剧等。抗战时期,中国著名戏剧家
欧阳予倩曾在这里登台演出。1983年,黄姚古戏台被定为
昭平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
中共广西省工委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地区建立的地方领导机关,于1936年11月成立。1945年8月广西省工委搬迁至宝珠观内,领导广西的革命工作。198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把宝珠观定为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
广西省工委黄姚旧址纪念馆在售票处旁二层民居的一楼,共有6个展厅。展厅是原省工委民房改造的,呈长方形。展示方式主要以展板为主,图文并茂。同时,部分展厅有显示器和互动屏,可以播放实时新闻或通过电子文献了解当地革命历史。
《广西日报》昭平版旧址
《广西日报》原为
国民政府机关报,1944年桂林沦陷后解体,随后出现《广西日报》宜山版、百色版和昭平版,其中昭平版为中共广西地下党组织通过统战关系团结各方力量创办起来的进步报纸。1945年1月,报社地址迁至黄姚古镇迎秀街麦家庄。
钱兴烈士广场
钱兴(1909-1948),中共党员,
广东省怀集县人,1940年任中共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委书记。1942年至1945年,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坚持斗争,领导广西革命。1945年8月广西省工委机关在钱兴的带领下转移到黄姚,并在此继续坚持革命工作。1948年11月在怀集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人民为缅怀先烈,1986年兴建了这座高4.6米的
塑像,同时将所在的广场命名为钱兴烈士广场。
文化活动
正月初二舞鱼龙节
舞鱼龙节也叫鱼龙灯,属于提灯、灯会活动。黄姚古镇的鱼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别具一格,是黄姚民俗的一大特色。黄姚古镇的人们,在
春节的第二天,就会自发地聚集到一块,举办“舞鱼龙”。“舞鱼龙”是明清时期黄姚古镇兴起的民间大型的传统节日项目。“鱼龙”是一支由当地村民自发组织的游击队,晚上在古戏台前聚集,祭祀宝珠观和准提阁里的神佛后,他们穿着蚌壳及文武武将的服饰,挥舞着一条“蛟龙”,一只“狮子”,以及一只灯笼,一路上敲锣打鼓,在古镇各条街道上走来走去,过石跳桥进入新兴街,走到天然街结束。活动中鱼龙所到之处,各家主人提供香烛,且在门前摆香案供品祭祀一番,燃放烟花爆竹,以祈求出入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
三月三歌圩节
三月三,又称“歌圩节”,是
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壮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在黄姚古镇,三月三是一年中除过年之外最隆重的节日,有“三月三大过年”的说法。有时三月三会与清明节遇到一起,于是三月三的民间文娱活动与清明习俗相加,使得黄姚古镇的三月三更加隆重。由于这天是
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日,因此道教信徒们会在三月三到宫观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诵经祈祷。黄姚在这天还会举行庙会,庙会开始前,在宝珠观北面广场的空地上会搭一个用竹篾编织、纸糊成的金粉色的北帝公像,高七八米、宽两米多、厚一米多,这是节日祭祀专用的神像。2014年,“
壮族歌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月十四柚子灯节
在黄姚古镇,农历七月十四的“
中元节”是一个堪比
春节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柚子灯节”,是一项由村民们自己组织的、为期两夜的节庆活动。黄姚古镇与众不同的传统风俗就是设酒杀鸡作食,人们先后到河里点亮柚子灯,并放灯祭祀河神及祖先神灵,以及赏灯祈福求平安。传说每年春夏季节,雨季洪水无常,大雨过后姚江通常泛滥成灾,溺水悲剧时有发生。在过去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便唯心地认为是河神作怪而引发的,而柚子中的“柚”字与保佑的“佑”字谐音,寓意着吉利,所以人们便拿来柚子去除蒂部,并在上面插香沿江流放,从此,放柚子灯的传统习俗就在黄姚代代传承下来。柚子灯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一个方形的屋子,用五色的纸束做成,大约一立方米,在其中可以点燃一根蜡烛,作为引路;而灯尾,就是用一根细细的竹竿,将葡萄柚和葡萄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三角形,再在葡萄柚上点上一根蜡烛。当它被放下时,首先是将灯头沉入水中,然后用一条绳子将它的尾端系在一起,使它像一盏长水灯一样漂浮在水面上。柚子灯一连放两天,第二晚活动结束后,负责牵灯的青年跟游客一起抢着吃柚子,即“吃青”。据说柚子祭祀过河神祖先属祭品,有祛病消灾保佑老少平安的功能作用。2010年11月,“黄姚柚子灯节”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其他看点
景区古树
龙爪榕
龙爪榕有超过850年的历史,在这个小镇上,它是最老的一棵。因为它的树枝倒挂在空中,看起来就像是一条来自九天之上的巨龙,所以才有了它的名字。那一根根如龙爪子一般垂落的树枝,实际上已经干枯,被一根根气根和一根根藤蔓所缠绕,但它的躯体依旧充满着生机。
睡仙榕
睡仙榕有超过500年的树龄。相传,“八仙”到此游历时,流连于这里的奇山秀水,不禁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其中吕洞宾倒头睡在这棵树上,一觉醒来,这棵树也随着他的睡姿长成了倒卧状,因此而得名。
夫妻榕
夫妻榕有300余年的树龄,位于东门楼前。看似一棵大树,实则是两棵
榕树生长在一起,如同紧紧相偎的一对夫妻,故称“夫妻榕”。夫妻榕更是罕见的“变色榕”,每当有大旱大涝,树叶会在春季变得枯黄。百姓通过观察树叶颜色的变化,就能判断当年天气情况,提前做好预防。
开发与保护
开发
20世纪90年代,随着黄姚古镇旅游开发序幕的拉开,其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黄姚古镇已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色彩的旅游形象,即以自然山水景观为衬托背景,以历史文化元素为主要脉络的文化旅游。
1995年,为加大对黄姚的保护力度,带动地区脱贫,广西政府将黄姚古镇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并对其进行了旅游开发。1999年,广西
昭平县黄姚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当地政府部门对黄姚古镇旅游开发的高度重视,成功申请并获得了国家专项补助资金1800万元人民币。同年,香港无线电视台的两部电视剧《
茶是故乡浓》《
酒是故乡醇》演播之后,黄姚古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011年9月21日,
贺州市市长白希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昭平县黄姚镇等特色名镇名村建设”。2012年,黄姚古镇编制了《黄姚古镇旅游策划》引导旅游发展,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做出突出贡献。2015年,贺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广西黄姚旅游文化产业区。2016至2017年,黄姚古镇成功入选了第二批特色小镇,进入全域旅游发展时期。古镇再次对基础设施升级改建,投资新建了黄姚花海、黄姚大剧院等大批周边文化旅游点。
据
昭平县文化和旅游局资料统计,自2007年-2019年,黄姚古镇旅游人数和旅游消费总量飞速增长,古镇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总量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各类旅游消费比上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2019年,黄姚产业片区旅游人数高达501万人次,同比增长9.52%;带动旅游总消费49.8亿元,同比增长8.17%;黄姚古镇景区接待游客122.07万人次,拉动旅游总消费8.21亿元,实现门票收入4385.9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0.06%、24.8%、7.18%。
黄姚古镇对古建筑群的开发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修缮古建筑:对有损伤或未开发起来的民居、街道的修缮,补齐缺损的门、窗、阁楼、墙体等,从整体建筑风貌展示古建筑文化。同时,利用灯饰美化古镇夜景,打造“夜游黄姚”项目,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
第二重视石板街商业的开发:石板街历来都是黄姚古镇商贸集中的地段,所以古镇的店铺也多,且店铺往往与住宅和家庭作坊合用。而沿街的店铺,大都是黄姚当地居民经营,很少外租。安乐街一般都以经营黄姚特色食品为主,如
豆豉、
辣椒酱、泡菜等。鲤鱼街主要是农家餐馆,农家土特产等,还有部分文艺小清吧,民居门口基本都种植各种颜色的三角梅。而整条新兴街都是开发的客栈,而且每家客栈内不卖商品而是设喝茶品酒区。
黄姚古镇还开发了古镇内的非物质旅游文化元素,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利用民俗节庆吸引更多的游客:黄姚古镇将二月二的舞鱼龙、
上巳节的庙会、七月七的取水节、七月十四的柚子灯节等民俗节庆活动作为吸引游客的焦点;将黄姚古镇内当地居民的文化信仰、文艺表演、传统习俗等都呈现出来;通过举办传统节日活动,对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带动了黄姚古镇“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发展。第二利用宗教文化开发登山游览项目。黄姚古镇利用有传说故事为文化背景的自然山体景观及佛教、
道教等宗教文化景观,开发多种登山游览,祭祀活动等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登高望远,俯瞰黄姚景色,在更充分地利用当地自然文化景观的同时,还实现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协调与保护。
保护
1983年,黄姚古戏台被定为
昭平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起,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部门开始开展黄姚古镇古建筑的初期保护工作,将黄姚古戏台、
文明阁、宝珠观等纳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又将护龙桥、真武亭、
兴宁庙等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昭平县政府公布《黄姚风景名胜旅游区管理办法》,将黄姚古民居群列为绝对保护区,依法予以保护。
2007年,鉴于黄姚古镇拥有悠久长远的发展历史和保存完整的特色面貌,被广西文化厅与住建厅共同举荐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2008 年由昭平县委、县政府、 建设局委托广西规划院编制了《黄姚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08-2025)》(以下 简称《黄姚保护规划(2008)》)。
2017年7月,《贺州市黄姚古镇保护条例》经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并与当年10月正式实施。这是贺州市自2016年开始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制定出台的第一部实体性地方法规,也是广西首部有关古镇古村落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对黄姚古镇的规划、保护、利用、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进行了清晰的界定,确立了“科学规划、保护优先、统一管理、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同时强化法律责任,依法合理设定行政处罚,并针对古镇保护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一系列的保护管理措施,为黄姚古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2018年,黄姚镇总体规划修编,其中历史文化保护专题,对黄姚古镇的保护范围、保护要求、保护目标等内容保持和《黄姚保护规划(2008)》一致。
2019至2021年间,上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就古镇保护条例的作用情况组织多次调研,就整治违章建筑、市容市政管理、维护旅游市场等展开一系列工作,全方位保护黄姚古镇。
自《黄姚保护规划(2008)》实施以来,在镇政府和黄姚古镇保护管理委员会的带领下,取得了显著的保护成效,基本完成了保护规划的目标,在保护上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关文化
文学作品
古诗
现代诗
“别说我们住厌了旧村庄,别说我们不喜欢小草屋,在你温暖的怀抱里,滴落了疏散人的泪珠。如今,抗日战争胜利了,我们得回去!别了,黄姚——我们避难时的保姆……”(
高士其的离别诗《别了·黄姚》选段)
1945年8月,抗战取得最终胜利,避难群众陆续离开黄姚。离别之际,高士其为黄姚古镇留下了一首离别诗《别了·黄姚》。在该诗中,高士其将黄姚比作了他“避难时的保姆”“患难中的朋友”以及“乱世间的爱人”。
楹联牌匾
楹联石刻是黄姚古镇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了古镇始于明清时期,直至民国初年的民俗等生活景象,深刻体现了桂东居民生活文化的大背景。黄姚古镇众多的牌匾,构成黄姚独特的牌匾文化,每块牌匾都记载了一段历史和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据不完全统计,赞美黄姚古镇的石刻诗文现存有20余处,牌匾除下表所列的22块以外还有50余块,总计有186首诗篇,197副楹联。较为著名的有
光绪帝亲笔题写的满汉文对照的“圣旨”牌匾、“模范长留”牌匾、“直道可风”牌匾、“且坐喫茶”牌匾等。其中,“且坐喫茶”牌匾于1989年被《中华名匾》“宇宙大观”部分所收录,并成为
广西壮族自治区入选全国的16块名匾之一。按牌匾来历可将其主要分为五类。
黄姚古镇牌匾类别表
黄姚影视
随着黄姚古镇的自然风光与古建筑群等文化景观越来越被大众所知晓,古镇逐渐成为了媒体、摄影及美术创作者的创作基地。例如,2017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公益广告《包住》就是2016年12月在黄姚古镇“圣旨府”所拍的。2005年8月,中影
华纳兄弟娱乐公司和美国斯特拉斯公司合作拍摄的影片《面纱》也在黄姚拍摄外景。此外,黄姚古镇还曾拍摄过《夺宝英雄》《美丽的南方》《红七军》《月光恋》《三江大剿匪》《欢乐桑田》《英雄虎胆》《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北燕南鸣》《
卫斯理传奇》《周末的远行》《股份农民》《小初》等影视作品。这些以古镇风光作为拍摄背景的影视片及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著名画家所创作的作品助力了黄姚古镇的旅游发展,也强化了其旅游开发的价值。
重要事件
1983年,黄姚古镇被
昭平县列为县级
文化遗产,其建筑历史载于《中国戏曲志·广西卷》。
1994年,黄姚古戏台被列入自治区重点文化遗产,同年又被列为自治区的旅游景点。
1995年,黄姚古镇被列为了省级风景名胜区。
2001年,黄姚古镇被列入“全国以旅游带动小城镇建设”示范项目,国家、区、县三级拨款,共计六百九十万元,用于街道、环境、水、电等各项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此同时,古镇的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历史人文景观被纳入到了旅游国债中,被列为了重点扶持的建设项目。
2003年,黄姚古镇景区正式成立。
2005年9月,黄姚古镇在中外旅游推介会上被亚太旅游联合会等组织列为了“中国最具
旅游价值古城镇”之一。
2006年,黄姚古镇被列入“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
2007年,黄姚古镇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09年,黄姚古镇被
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0年,黄姚古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2011年3月,黄姚古镇被《行游天下》杂志社、搜狐旅游、中国旅游胡同社区等媒体评为了“中国最美的十大古镇”之一。
2013年5月,黄姚古镇被美国CNN有线电视新闻网评为了“中国最美五大水乡之一”。
2005年9月19日,黄姚古镇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外旅游品牌推广峰会上获得了“中国最具
旅游价值古城镇”称号。
2017年7月,黄姚古镇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
2019年12月,黄姚古镇被中国侨联列为了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2022年,黄姚古镇被评为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