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尾草(
学名:Uraria crinita (L.) Desv. ex DC.),别名虎尾轮、猫尾射、石参、兔尾草等,是
豆科(Fabaceae)狸尾豆属(Uraria),
亚灌木状
草本植物,一种常见中草药。猫尾草在
印度、
斯里兰卡、
澳大利亚北部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在中国分布在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福建省、
海南省、台湾等省市。猫尾草通常生长在山坡、荒地、灌林中,其耐旱性强,忌积水。土壤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
土层深厚,排水良好,酸碱值在5.3~7.7之间的中性和弱酸性土壤更利于植株的生长。猫尾草喜欢湿润、凉爽的气候,耐寒性强;气温3~4
摄氏度时,种子可发芽;18摄氏度左右时,植株抽穗良好;春季气温高于5℃,植株返绿,秋季气温低于5℃便不再成长。
猫尾草茎粗,多分支,具短粗的绒毛;叶呈椭圆或卵状
披针形,远轴表面有短毛;
总状花序顶端呈穗状,顶端呈弧形,像“猫尾”;
花萼短,呈浅杯形,花冠蝴蝶状,紫色;
荚果2~5节,卷曲褶皱,短毛覆盖,种子黑褐色。
猫尾草味甘,性平,可全草入药,通常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后做药用,有清热化痰,止血之功效,内服外用均可。猫尾草根全年均采,可益肾补血,消食健胃。
命名考证
猫尾草最早出现在1959年的《闽南民间草药》中,书中以虎尾轮命名该草药,别称通天草;1970年《实用中草药》一书中,检索词改为了
猫尾射,另外还列举了不同地区对其的称谓,例如冬虫夏草,鼠尾等;1974年出版的《广西本草选编(上册)》中,猫尾草为主检索词,虎尾轮和猫尾射为别名;1979年《福建药物志(第一册)》中,虎尾轮、狗尾射、一箭花均为为原植物猫尾草在中国福建地区不同的称谓;1986年第二届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新增了布狗尾、猫上树、狐狸尾作为猫尾草的别称;1999年《
中华本草》正式收录了虎尾轮,并新增别名老虎尾,千斤笔。
形态特征
茎
植株约高1~1.5米、茎杆直立、分枝少、具短绒毛。
叶
叶片为
奇数羽状
复叶,茎杆下部小叶一般为3片,上部5片,少数为7片;
托叶长,呈三角形,尖端细长,叶边缘有灰白色细毛;叶柄被短灰绒毛覆盖;小叶近革质,长椭圆形或卵形,顶端小叶长6~15cm,侧生叶片略小,前端略尖,钝或圆形,基部圆形至微心形,上面无毛或于中脉有短柔毛,下面沿
叶脉有短柔毛,两面均有6~9条侧脉并凸起,下面网纹明显;小托叶狭三角形,具稀疏缘毛;小叶柄具浓密的柔毛。
花
总状花序的顶端,有15~30公分或以上浓密灰色硬毛;
苞片呈卵状或披针状,有条纹,具白色平展缘毛;
花梗长4毫米,开花后长至0~15毫米,弯曲状,有短钩状毛和长白绒毛;
花萼呈浅杯形,具白色长硬毛,5裂,上方2裂约3毫米长,下方3裂长3.5毫米,花冠紫色。
果
果实为
荚果,少具短毛,荚节2~4节,椭圆状,有网纹。
物种分布
猫尾草在中南半岛、
印度、
斯里兰卡、马来半岛、中国、
澳大利亚等国家均有分布。在中国,猫尾草主要分布于
福建省、
江西省、
广东省、
海南省、
云南省、台湾等省市。
生长习性
猫尾草通常生长在山坡、荒地、灌林中,其耐旱性强,忌积水。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排水良好、酸碱值在5.3~7.7的中性和弱酸性土壤更利于植株的生长。猫尾草喜欢湿润、凉爽的气候,耐寒性强;地温3~4
摄氏度时,种子可发芽;18摄氏度左右时,植株抽穗良好;春季气温高于5℃,植株返绿,秋季气温低于5℃便不再成长。花期5~7月,果期7~10月。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荚果成熟期种子转为褐色时进行采收,播种前先将种子用温水浸泡4~6小时,浸泡好后捞起阴干。在大棚或温室内进行播种繁殖,播种后出苗期前主要控制温度、适当遮阴,保持土壤湿润。待植株出叶后便可移栽定植。
扦插繁殖
准备
珍珠岩、河沙、
泥炭土等作为培育基质的苗床,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作为快繁的插穗材料,将枝条修剪成一定长度,上切口平整,下切口斜剪,保留叶片进行
光合作用,将插穗进行浸泡留待插。扦插时插穗叶片朝同一方向,保持培育基质和空气湿度,并开启智能化快繁系统对苗床光照、温度、湿度、营养等条件进行调控管理。
组培繁殖
选取成熟种子,清洗浸泡消毒后接种至
培养基,待
子叶刚长开,取无菌播种苗,去除根部,接种至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培养基上,挑选大小,程度较一致的愈伤组织,切割成带不定芽的小块,接种于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上,组培苗生长出叶片后,接种生根培养基,待根长一定长度时,便可移植大棚开始炼苗。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选择
土壤结构良好的地种植,播种前精细整地,施
氮肥或有机肥。秋季翻地,翻后需及时压实,达到地平土碎,也可早春翻地,耕翻深度不宜过浅。
采种与播种
猫尾草在
荚果成熟期,种子转为褐色时,即可采收果荚进行采种。选外皮暗褐色成熟种子,除去黑膜,种仁为淡黄色;经过晾晒脱粒、去除杂质、用胶袋封好;放置通风干燥处,以备用。采取撒播方法进行高密度播种,再覆盖1厘米左右的细沙,浇足水份,并在棚外遮上遮阳网。
田间管理
猫尾草出苗慢,抗
禾本科杂草能力不强,所以在苗期需经常清除杂草,否则会影响猫尾草的正常生长,出苗后需除草三次左右,每次返青和割后应及时除草;每年需为猫尾草施肥2~3次,每次间隔20~30天进行;若追肥与灌水相结合,植株生长效果会更好,一般在出苗整齐后进行浇灌,当植株生长缓慢或颜色变淡时,则要及时追肥灌水,每次刈割后也需追肥浇灌,其余时间视气候温度条件决定是否灌水施肥。
病虫害防治
猫尾草生长周期短,因此病虫害较少。在幼苗期和旺长期会有
蚱蜢,
菜粉蝶虫害,可喷洒
溴氰菊酯或
敌百虫防治。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猫尾草味甘、性平、可全草入药,能清热化痰、凉血止血,适用于治疗
肺热咳嗽、刀伤止血等症。猫尾草根可益肾补血、消食健胃,主治贫血、产后虚弱、
消化不良、
肾虚等病症。
食用价值
猫尾草含有
糖苷,口味香甘,在中国台湾、
闽南地区、闽粤
客家地区,以猫尾草
根状茎为原料,与鸡、鸭、猪的骨头一起炖汤或做药膳,可用于
健脾、除积、清热、预防感冒等保健作用。
生态价值
猫尾草耐旱、怕水涝,其根系发达,可在沙坝、石砾、山地等环境生长,适合在不宜种植的林地进行栽种,能维持土壤湿度,保持水土平衡。另外猫尾草的小根瘤也具有固定氮素的作用。
相关研究
种子萌发研究
相关实验研究证明,30
摄氏度是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每天光照12小时,种子很快便可萌芽;外种皮对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种子的外果皮为结构细密的纤维质,厚而坚硬,可对种子起保护作用,但也阻碍了种子的萌发;低浓度激勃素能促进种子萌发,高浓度则会抑制种子的萌发。
根部化学成分研究
经相关实验研究证明,猫尾草根部含有的
黄酮成分,与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记载其全草含有
黄酮苷相符合,其具有活血通络、
健脾开胃、除湿化痰等功效;另外,实验还检测出猫尾草含有甾体
皂苷、多糖类、氨基酸类、酚类、
有机酸等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