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三级甲等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FUWAI Hospital,CAMS\u0026PUMC)是国家级三级甲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也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所在地,以诊治各种复杂、疑难和重症心血管疾病而享誉中国和国际,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和集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家级医学研究与教育中心,现任院长胡盛寿。
该院始建于1956年,2009年中央编办批复成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式形成“中心—医院”一体化格局。医院分为临床医疗区和预防研究区,36个病房,26个手术室(其中包含5个复合技术手术室),17个导管室,1521张编制床位数,实际开放床位数1291张。在职员工3571人,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440人。2021年11月2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入选2020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该院综合排名位居中国30位,获得中国最佳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心血管病、心外科)、专科综合排行榜(心血管病、心外科)榜首。
2021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实验诊断中心被评选为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12月3日,门头沟区政府与阜外医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阜外西山院区落地门头沟。
历史沿革
出身名门
195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北京协和医院在解放军122疗养院的基础上,成立以防治肺钙化为重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科医院(310医院),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前身。
历次更名
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科医院定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成门外医院。1994年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14年,医院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为以心血管疾病防治为主、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临床医学中心和医学研究中心。
确立“以心血管疾病防治为主”的发展基调
医院心血管病流行病学防治研究工作始于1959年。1969年深入首钢医院,医院率先开展高血压等常见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创造了心血管病社区防治新模式,对中国民众心血管病的预防发挥了作用,形成了著名的“首钢模式”,1994年WHO通过卫星向全球推广这一模式的经验。1978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室,是中国第一个从事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和人群防治研究的专业研究室。1981年开展了中美20年流行病合作及中国多中心长期队列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以阜外医院为核心的16个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基地和专业的研究队伍,掌握了心血管病和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提出和制定了防治策略。
2000年成立群体遗传学及防治研究室,在中国心血管人群防治基础上开拓了新的遗传流行病学的发展领域。2004年9月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落户医院,具体负责推动全国的心血管病防治和研究工作。2009年,中央编办正式批复成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次年8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落户医院,2013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投入实质运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形成了“医院—中心”一体化结构。同年,医院组织召开全国心血管病社区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会,不断探索和完善心血管病防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次年,启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该项目目标在于探索出“以最小的花费取得最佳防治效果”的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方案。国家投入经费11.04亿元,已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的248个项目点,筛查总人数达到314万人,高危对象干预管理总人数超过68万人。该项目覆盖全国,地域差异大,涵盖近56个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全国心血管疾病的百万人群前瞻队列已成为全球之首,是中国未来原创性心血管药物靶点发现及精准医学研究的重要国家战略资源。2017年9月15日,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正式运营。2017年12月16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正式开诊运营。
2023年7月12日上午,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联合发起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先心病一体化专科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
规模条件
院区分布
医院分为临床医疗区和预防研究区。临床医疗区(阜成门外院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67号,总用地面积5.5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预防研究区(门头沟区西山园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增产路南街18号西,总用地面积7.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7万平方米,预计达到9.2万平方米。
科室数量
该院共有36个病房,26个手术室(其中包含5个复合技术手术室),17个导管室,1521张编制床位数,实际开放床位数1291张。在职员工3571人,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440人(数据截至2020年12月31日)。同时配备有血管造影机、双源CT、核磁共振、PET-CT等与世界接轨的医疗科研设备。
医疗设备
医院设备齐全,配有以下仪器:
荷兰飞利浦Azurion 7M2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用于TAVI(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MitraClip(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冠脉杂交手术、外周血管病治疗、心肌化学消融、主动脉支架治疗等。
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Artis Q.zen Ceiling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冠脉杂交、复杂先心病杂交、左心耳封堵、主动脉支架、TAVI(主动脉瓣置换术)、TMVR(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手术等。
•3.0T磁共振成像仪:用于心肌缺血、各种心肌病心肌炎以及大血管疾患的心脏功能定量、心肌纤维化检测、心肌水肿检测、心肌灌注成像、大血管三维成像、颈动脉斑块分析等。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 Xray equipment for computed tomography(CT):用于CT心肌灌注、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计划)、心肌纤维化(细胞外容积计算,ECV)、胸痛中心检查等。
•新一代基因测序仪:用于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致病位点及易感基因检测;高危亲属的遗传筛查;心脏性猝死风险的预测;个体化心血管用药精准指导;辅助临床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指导优生优育。
•生物质谱仪:①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研究,可进行单细胞多参数检测,实现细胞分群、细胞的功能多态性和信号通路分析,寻找临床预后的干预靶点;②用于干细胞研究领域,可分析干细胞分化过程中表面Marker、信号通路的改变,研究干细胞群体内部的异质性,指导干细胞相关治疗。
医疗服务
2019年全年门诊801379人次,急诊31952人次,急诊危重症抢救24121人次;实有床位1275张;出院74519人次,床位周转58.45次,床位使用率101.31%,平均住院日6.35天,死亡率0.18%。住院外科手术14808人次,内科介入手术52720例、射频消融6915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2617例。
科室设置
全部科室
重点科室
医院有临床中心20余个,涵盖内科、外科、影像系统及诊疗相关科室,包括冠心病中心、心律失常中心、心血管代谢中心、高血压中心、心力衰竭中心、呼吸与肺血管病诊治中心、内分泌中心、急诊中心、特需医疗中心、结构性心脏病中心、成人外科中心、血管外科中心、小儿外科中心、术后恢复中心、麻醉中心、体外循环中心、超声影像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健康教育中心、心脏康复中心、社区防治中心、实验诊断中心、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等临床和医技科室。其中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专业、心脏大血管外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冠心病中心
创立于1978年,心脏病学专家陶寿淇、陈在嘉和徐义枢教授分别担任前三任室主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研究室是集科研、临床和教学为一体的临床研究室,2003年更名为冠心病诊断治疗中心。有教授(主任医师)8名,其中1名工程院院士,副主任医师8名。冠心病中心主管冠心病监护病房和2个冠心病普通病房总共90张床位的临床医疗工作,每年收治心肌梗死患者400-5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0多例,还主管全内科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自1987年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以来,累积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12000余例(冠状动脉造影3万多例),去年全年完成2555例,今年前5个月已超过1500例,预计全年超过3000例。门诊于周一至周五均设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专科门诊(包括冠心病介入门诊),对于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可优先收入病房,入院后1周内安排手术,1-2周内即可出院。对于在院外已完成冠状动脉造影,适合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可于介入治疗的前1-2天入院,如无并发症术后第3天即可出院。
心律失常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的前身是临床电生理研究室,是中国心律失常领域唯一的专门研究机构和临床诊疗中心。电生理研究室建于1981年,其前身是心电图室。该室自1956年即陆续开展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工作。1965年在中国率先开展永久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已安装三千余例,为中国最大系列。中心在诊断方面以心电图、心室晚电位、动态心电图、食道电生理及心内电生理检查为技术特点,在治疗方面,对各种心动过缓性及心动过速性心律失常治疗水平有临床经验,尤其是应用射频消融及心脏起搏技术治愈了上万例对药物无效顽固性心动过速及心动过缓病例。
高血压中心
阜外医院高血压中心是在原来拥有数十年历史的高血压科基础上,通过引入新学科、新技术,于2003年成立。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刘力生教授、郑德裕教授、刘国仗教授、惠汝太教授、吴海英教授、蒋雄京教授曾先后担任中心主任或病房主任。中心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身,在继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治疗和科研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有床位40张,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20余名。已开展动态血压监测、四肢血压、动脉硬度及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睡眠呼吸监测等,为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开展呼吸机压力滴定和试戴指导。高血压中心依托医院检验科及核医学科进行血尿儿茶酚胺、尿变肾上腺素(MN)和变去甲肾上腺素(NMN)、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尿醛固酮、尿游离皮质醇等特殊化验检查,以及131I-间碘胍(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诊断了多例嗜铬细胞瘤。高血压中心诊治的大动脉炎病例数居世界第一,与核医学科合作,在中国率先利用18F-脱氧葡糖正电子发射成像(18F-FDG PET)技术,对大动脉炎进行早期诊断,对疾病活动性进行监测,对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进行鉴别,大大提高了大动脉炎的诊治工作水平。高血压中心开展继发性高血压的基因诊断工作,为多名疑难高血压患者查明致病基因并进行了有效的针对性治疗。高血压中心在肾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高醛固酮症、肾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嗜铬细胞瘤(含副交感神经节瘤)、肾素瘤等继发性高血压诊治方面,已有大量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血压中心专长于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迄今已完成外周血管造影3500余例,已诊断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2200余例,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u003c1.5%。
心肌病病区
心肌病病区现任主任宋雷,副主任康连鸣。科室专注于治疗肥厚型心肌病(HCM)、扩张型心肌病(DCM)、致心律失常型心肌病(ACM,也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限制型心肌病(RCM)、心肌致密化不全(NVM)、心肌淀粉样变等一类以心肌病变为特点的心血管疾病,这类疾病有几个特点:1.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故难以及时明确诊断;2.与猝死、心衰等恶性心血管情况密切相关,故准确评估风险和提前预警非常重要;3.多是家族聚集发病,可向后代遗传,故不仅对患者本人,而且对患者整个家族的筛查和管理都必不可少。心肌病病区针对病因、分型、诊断、预警、治疗等临床难点和热点问题,将常规临床措施和精准医学概念的新方法、新技术整合起来,对这类疾病进行集中诊疗。这是中国唯一一家以心肌病为专治方向的病区。有2名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已培养和在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0余名。心肌病团队一直致力于各种心肌病基础和临床研究。通过建立心肌病中国协作网络和合作基地,发起心肌病精准诊疗中国多中心研究,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精准医学研究和转化。
结构性心脏病中心
结构性心脏病是近年心血管疾病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2005年由德国法兰克福的Horst Sievert医生首先提出,泛指一大类先天性或获得性的以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如传统定义的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和心肌病等。介入治疗已成为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由于其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住院周期短等特点,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封堵治疗已获得相对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经皮瓣膜修复及置换术作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新亮点,取得了快速发展,技术正在不断改进和完善。镶嵌治疗技术汲取内、外科所长,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模式。科室在经导管主(肺)动脉瓣置换术、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具有特色优势,特别是在超声引导下经导管先心病介入治疗和经外科途径心脏病介入治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承担中国相关新型器械的临床试验和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成人外科中心
成人外科中心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外科系统最大的诊疗中心。其服务的专业范围为6岁以上的所有心脏病患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心肌病、心脏外伤、心律失常以及各种重症晚期心脏病。有床位245张,分9个病区(7病区、9病区、10病区、13病区、53A病区、53B病区、55A病区、55B病区、58病区),配有三个现代化ICU。手术量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2011年手术量达5700例,其中搭桥手术2800例,超过十分之一的患者为7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而手术死亡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以下。中心有正副主任医师二十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8名。
血管外科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已成为中国最大、世界较大的主动脉外科和主动脉腔内微创治疗中心。中心在主动脉疾病的外科、腔内和杂交治疗领域技术力量得以进一步加强的同时,全面开展包括下肢血管疾病、颈动脉疾病、内脏血管疾病在内的各种外周血管疾病的腔内及外科手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在心脏、主动脉及外周血管领域,已基本实现“无诊治盲区、无技术短板”。中心有主任医师9名、副主任医师10名、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若干名,具有博士学历者约占80%。该中心在新住院楼开设3个病房,拥有普通病房床位135张,术后恢复室床位20张,拥有心血管杂交手术室3间,可开展各种主动脉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各类心血管外科手术,尤其擅长主动脉疾病的传统外科和腔内微创、杂交手术治疗。
介入导管室
介入导管室的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科室陆续开展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工作,主要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及心脏瓣膜病的血液动力学的研究。80年代,介入性心脏病学迅速发展为一个新的亚学科,高润霖院士率先开展了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完成了第一例pci手术(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并主持在第二导管室的基础上于1996年6月13日成立介入中心,经过这些年在医院大力支持下,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心(年介入治疗数世界第一)。
科室开展的项目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肺动静脉瘘栓塞术,冠状动脉瘘栓塞术,体肺侧支栓塞术,主动脉缩窄成形术,主动脉窦瘤破裂封堵术,主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肾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锁骨下颈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髂、股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主动脉夹层带膜支架隔离术,腹主动脉瘤带膜支架隔离术,心脏起搏器植入,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及内外科杂交手术等。2011年完成心血管病介入诊断29904例,诊断性冠脉造影21954例,冠脉介入治疗10649例;完成射频消融术3254例,心脏起搏器治疗1376例;完成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1349例。并发症低,死亡率低于0.07%(冠脉介入)。
医学成就
医学贡献
制定首个关于患者血液管理指南:2022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牵头,联合北京协和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等10家单位的专家制定的首个关于患者血液管理的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指南》,于6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指南遵循“以患者为中心、预防为主和多学科协作”三大原则,强调防治术前贫血、降低手术出血的危险因素、积极应用减少手术出血和失血的技术以及适合的自体输血技术、严格遵守异体输血适应证等,目的是让围手术期患者获得良好结局。
制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10月24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举办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新闻发布会。指南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防治资讯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陈伟伟教授主持,陆国平、叶平、赵冬和李建军等人为主要执笔专家。陈伟伟介绍,《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是在2007年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基础上进行的修订更新,以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和血脂异常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为依据,参考中国和国际有关研究进展,经修订专家反复研讨论证,于2016年完成修订并正式发布实施。
制定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年11月10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办公室正式发布《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8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力生等人发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南修订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会指南制订流程,对指南重要内容、证据级别及推荐类型进行了评估。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实践,充分应用中国证据,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血压预防干预、诊断评估、分类分层、治疗管理指南。2020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指导,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牵头,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等机构,邀请百余位专家共同编写《中国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指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漫画,精炼的内容选材,向读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高血压防治知识,与其配套的动画科普系列短片更是以书中的内容为基础,通过原创动画人物结合百姓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及问题,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更多高血压防治知识。
制定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指南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并结合中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指南。
制定中英文标准化心电图首要诊断术语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伟宪、姚焰和樊晓寒教授牵头制定了《中英文标准化心电图首要诊断术语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由64位专家经过8次讨论和投票制定,基于图形描述、病因认识和临床诊断原则,扩增部分常用首要诊断术语,共确定125条心电图首要诊断术语。
制定国家级行业规范文件:制定《心脏性猝死的标准》,编制循环系统33个疾病临床路径。
无导线起搏器全球临床研究:201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张澍团队参与的无导线起搏器全球临床研究结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非随机、多中心、上市前研究,纳入了来自全球19个国家,56个中心的725例患者,其中719例患者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成功率高达99.2%。该研究的最大意义是证明了无导线起搏器在人体内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无导线起搏器具有操作简单、微创美观、无囊袋及导线并发症等优势。
揭示肥厚型心肌病代谢重塑:202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雷课题组与清华大学药学院胡泽平课题组合作系统描绘了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组织和血浆中的代谢组和脂质组图谱,揭示了HCM患者代谢规律,研究结果于5月9日以Metabolic Characterization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n Human Heart为题发表于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杂志。课题组在基因组水平揭示了HCM新的遗传致病机制、在组织和影像学揭示了HCM心肌纤维化规律,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Circulation杂志和Radiology杂志,而该研究则是在代谢水平对HCM的特征及规律进行了阐释,从不同分子水平阐释HCM的患病原因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增加对HCM的理解,提升HCM精准诊疗水平。
医疗实践
建院初期
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开展了胸廓成形术、肺切除术、食管癌切除术以及低温直视与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填补了中国技术空白。
文革期间
20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开展了中国第一例室壁瘤切除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人工生物瓣置换术等新技术。
20世纪80年代,医院陆续开展中国第一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Bentall术、大动脉调转术、急性心肌梗死及并发心源性休克的直接PCI、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裸支架)、不停跳非体外搭桥术、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国际第一例大动脉双根部调转术、杂交技术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等诸多新技术。
医院开展了中国第一个可植入式人工心脏临床试验、中国自主研发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亚洲首例经皮左室辅助(impella)、中国第一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在世界首创多项一站式杂交技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先心病、大血管病新技术(杂交技术治疗左主干+三支病变、新生儿肺动脉闭锁),且自主研发的FW-2型轴流心室辅助泵在中国率先开展临床试验。
2013-2021年
2018年,医院完成国际首例单纯超声引导经皮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
2018年,医院成功完成中国大陆首例“主动脉瓣免缝合生物瓣置换术”。这不仅标志着由阜外医院牵头、联合中国其他七家大型心脏中心开展的关于主动脉瓣免缝合生物瓣的临床研究顺利开启,也标志着中国大陆地区主动脉瓣治疗进入“免缝合时代”。
2020年,医院舒畅教授团队顺利完成全球首例聚氨人工血管(PuVaso®,YSVG-S02)用于巨大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手术。
2020年,医院完成国际首例心外三尖瓣成形技术。
2021年,由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副主任华伟教授主刀,阜外深圳医院王靖教授、廖志勇教授、李华龙教授配合进行的中国首例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手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成功完成。
2021年,全球首例、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小型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植入术”在医院成功实施。此次手术由医院胡盛寿院长主刀,王现强教授等专家担任助手共同实施。
2022年,医院胡盛寿院士及其团队,成功为一例14岁患儿植入国产Corheart 6左心辅助装置,这是中国首例心室辅助装置在儿童患者体内植入的临床应用。
2022年,医院唐闽教授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王现青教授密切合作,在心内科团队的支持下,应用德诺医疗E-SeaLA™左心耳消融封堵器成功为一名64岁房颤患者完成了左心耳封堵消融手术。这是带消融功能左心耳封堵器在房颤治疗领域的全球首例临床应用。
2023年,医院窦克非教授和颜红兵教授,带领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冠心病中心团队完成了全球首例全程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造影,也是全球首款可同时开展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手术机器人完成的首例手术。
教育科研
教育
教学概况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六大附属医院之一,医院现覆盖理学、医学、工学3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2个;三级学科专科医师培养基地2个。该院有博士生导师82名、硕士生导师94名;育有中国优秀教师陈在嘉,院校教学名师胡盛寿顾东风,院校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十余名医学教育工作者。院内先后培养了6位院士,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英恺、顾东风,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朱晓东高润霖、胡盛寿,22名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名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3名教育部高端人才,8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名国家“万人计划”人选,1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荐计划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所开展教学专业:内科学、外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护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培训工作
198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创建“中国心血管病临床技术协作培训中心”,1988年更名为“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培训中心”。自2009年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在中国科学布局,构建分级管理与培训体系,推广适宜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技术,先后与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6家医院合作成立心血管技术培训网络,提高区域辐射能力和中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技术水平。
该院组织专家委员会制定《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并在2017年11月正式发布并逐步在中国推广使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积极开展《指南》的线上、线下培训和考核。在线平台患者管理人数857万人、患教信息发送量1907万次;中国线下培训举办“雄鹰计划”培训班18期、累计培训1100名基层医生骨干,“群雁计划”培训会已举办38期、培训基层医生4700名。
此外,作为一所临床教学医院及中华护理学会北京护理学会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医院承担了北京高等护理学校学生的临床教学任务以及中华护理学会与北京护理学会专科护士认证的培训工作,每年接收来自中国各地的进修护士近500人。自1977年恢复招生起,医院共培养131名博士后、1365名博士、1237名硕士及16407名进修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医院还接收了来自印度尼西亚埃及等国家的医务工作者来院学习,增强与其它国家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培养合作。
科研
科研平台
该院现拥有1个科研机构(国家药械临床试验机构),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心血管植入材料临床前研究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疾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搭建了医院—网络医院—社区心血管病防治平台、心血管临床数据随访与分析信息化平台、心血管生物资源库共享平台、心血管疾病分子诊断中心、心血管植入材料研发平台等高水平的医学研究平台及全新机制运营的中心实验室,以开放性平台服务中国和国际。
国家药械临床试验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临床试验机构是卫生部批准的首批临床药理基地之一。在著名的心血管专家陶寿淇教授的倡导下成立临床药理研究室进行药物临床研究并开展I期临床试验。2005年,医院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并于2018年8月顺利完成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已备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专业包括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小儿心脏病、内分泌等专业;2020年2月完成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备案,已备案专业包括心血管内科、内分泌、小儿心脏病、I期药物临床试验等专业。2021年3月,医院顺利入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检查员实训基地并签订合作协议。11月,医院正式获批成为第二批北京市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单位。医院承接为申请药械注册而进行的临床试验百余项,其中20余项为1类新药,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90%为第三类医疗器械;参与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近20项(50%以上作为中国牵头单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2013年通过验收,是中国心血管疾病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心血管疾病基础和转化医学重要的开放性研究基地。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实验室主任为胡盛寿院士。实验室依托全球最大的心脏中心,开展基础及临床应用的原创性研究。以转化医学为目标,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解决心血管疾病预警预测、寻找新的干预靶点和干预技术,制订、完善临床路径和指南等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工作。实验室拥有固定人员7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2人,副高级职称17人。实验室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培养了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含青年计划)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5人。2021年度实验室承担纵向课题获批经费9385万元,承担横向经费2888.29万元,科技部支撑运行经费855万元,医院支持配套经费500万元。发表SCI论文455篇,高水平文章26篇,2021年8月30日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靶目标的干预策略研究(STEP研究)登顶《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多篇论文发表于《circulation》《EHJ》《Circ Res》等杂志。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作为首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于2013年获批成立,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建设。中心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展开研究布局,出指南、出技术、出产品、出政策依据,提高中原地区心血管病防治能力和质量。重点聚焦人群危险因素及健康监测干预;开展临床试验,科学评价预防诊疗措施;开展心血管疾病医疗结果评价,改善医疗质量。中心形成了达到国际标准并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质量管理体系,建成了覆盖31省800家医院的多中心协同网络,搭建了临床研究七大支撑平台,建有超大型生物样本库和国家A级标准的临床研究大数据中心,为创新性和高水平临床研究提供了支持。中心多年来通过与美国、英国等国际一流的临床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稳定深入的国际合作,在中国牵头开展一系列多中心临床试验,累计受试者超过10万例。中心成立以来,已在Lancet、NEJM及JAMA等国际顶尖级医学杂志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部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于2004年由原有的瓣膜∕辅助循环研究室和生物化学研究室重组而成。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组织工程瓣膜和管道、新型人造心脏瓣膜病及心室辅助装置的研制,心脏病细胞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等内容。实验室是一个分子生物学、细胞学、流体力学、材料学和外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着重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研究型实验室。实验室拥有动物手术室、分子和生化室、病理室、细胞培养室和同位素室等10余个功能室。实验室主任张浩。共有各类研究人员30余人。实验室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通过了卫生部专家组的验收和评估。研究成果获得5项国家和部级奖励,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IF\u003e10分论文4篇,IF\u003e5分论文7篇。实验室承担的国家级“再生医学研究”相关课题共20余项,总经费达8400万元。
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
卫健委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临床药理研究室(临床药理中心),始建于1983年,由心血管病专家陶寿淇教授倡导建立,先后由陶萍教授、李一石教授担任主任,现任主任为张健教授。2001年12月,由卫生部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卫生部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通过对不同类别的药物进行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实验室具备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能力,可从事新药首次人体试验(First in Human)、II期、III期安全性有效性临床评价、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等,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心血管创新药物提供覆盖全流程、高质量的临床评价技术平台。2000年至今完成I-IV期新药临床试验项目近300项,涉及100多个新药品种,涉及大部分的心血管病新药研究,充分发挥了对心血管药物临床评价的导向性作用。2008年,实验室首次通过ISO17025实验室(CNAS)认可/计量认证现场评审,至今持续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布的ISO17025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证书,建立了人员精干、管理科学、装备良好、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为临床试验服务的检测服务平台。
重点学科
医院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
成人外科中心
成人心脏外科中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知名心血管外科专家、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朱晓东院士受任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知名心血管外科专家、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主任委员胡盛寿院士亲自指导并参与中心的医教研工作。中心是国家心脏外科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教委重点学科点,拥有心脏瓣膜病及辅助循环研究室和器官移植研究室。每年承担大量国家省部级临床及基础科研项目,尤其是在心、肺移植,人工心脏瓣膜,组织工程,心肌细胞移植,人工心脏等方面的研究。
血管外科中心
科室从1994年开始心血管手术中脑保护、脊髓保护和血液保护的研究。应用“经右腋动脉插管、体外循环(中低温)加选择性脑灌注技术”治疗涉及主动脉弓的手术。应用“常温阻断血泵法全血回收动脉输入技术”在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手术中,首创了更简便、安全、有效的脊髓保护方法。该中心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专项基金”“‘十·五’医药卫生基金”等众多科技基金的资助,并多次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各级科技奖中心医生多次在美国、欧洲、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主持大型国际心血管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手术示范,并以客座教授、访问学者等身份在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总医院克利夫兰心脏中心、德州医学中心、纽约大学、德国柏林心脏中心等世界排名最前列的心血管外科中心工作、参观、访问、讲学,与世界分享医学理念、工作成就及科研成果。
国家专利
牵头和参与了中国“七五”以来的心血管领域攻关项目126项和“973”“863”“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获得科研立项1498项。在“十三五”期间,实际到位科研经费达7.42亿元,年均约1.48亿元。
获得奖项
自建院以来,该院共斩获科研成果324项,其中国家科学进步奖(含中国科技大会奖)43项、部委级成果奖160项,获国家专利90项,发表学术论文12960篇,出版专著242部。自1998年至2018年SCI收录论文2252篇,全院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5的期刊(The Lancet《柳叶刀》、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期刊》、Circulation《循环》杂志等)论文306篇。制定了专业指南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共有50余项被AHA/ACC和ESC等国际疾病防治指南采纳,为国际和中国权威指南做出贡献。
期刊杂志
该刊2001年12月创刊。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承办,是以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为特点的分子心血管病专业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期刊质量不断提高,先后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资讯数据库等收录。2006年起被万方数据库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中国统一刊号为CN11-4726/R,国际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1671-6272。自2006年,该刊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循环杂志》于1986年3月创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办的心血管病学术刊物。《中国循环杂志》以从事心血管病专业预防、医疗、科研及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5年该刊获得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奖一等奖,并2013年8月改为月刊。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2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发布的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21年《中国循环杂志》核心影响因子6.064,在2126种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二,21种心血管类期刊中连续4年排名第一。
声誉排名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该院综合排名位居第30位,获得中国最佳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心血管病、心外科)、专科综合排行榜(心血管病、心外科)榜首。
院内专家
资质认定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是国家级三级甲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参考资料
阜外医院概况.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7-15
2021年医院排行榜.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官网.2023-07-15
阜外医院与门头沟携手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https://www.bj.chinanews.com.cn.2024-02-09
院刊院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023-08-11
医院高新设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7-12
医院组织架构全部科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5-31
科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7-16
冠心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5-31
心律失常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5-31
高血压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5-31
心肌病病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5-31
结构性心脏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5-31
成人外科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5-31
血管外科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5-31
介入导管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5-31
介入科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8-1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07-15
指南2012.胸痛中心网.2023-07-16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中国心血管杂志官网.2023-07-16
201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8-11
202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8-11
202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8-11
202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8-11
202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8-11
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2020年推免生报名通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2023-05-31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7-15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进修招生简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7-15
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7-15
卫健委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7-15
血管外科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7-16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医学网.2023-07-15
中国循环杂志.中国循环杂志.2023-05-31
个人简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5-31
个人简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5-31
个人简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5-31
个人简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5-31
个人简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5-31
个人简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05-31
..2023-08-1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出身名门
历次更名
确立“以心血管疾病防治为主”的发展基调
规模条件
科室设置
全部科室
重点科室
冠心病中心
心律失常中心
高血压中心
心肌病病区
结构性心脏病中心
成人外科中心
血管外科中心
介入导管室
医学成就
医学贡献
医疗实践
教育科研
教育
教学概况
培训工作
科研
科研平台
国家药械临床试验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
部级重点实验室
重点学科
成人外科中心
血管外科中心
国家专利
获得奖项
期刊杂志
声誉排名
院内专家
资质认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