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
中国近代作曲家
刘天华(1895年2月4日—1932年6月8日),原名刘寿椿,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民族器乐改革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由于其在国乐方面的贡献,被誉为“国乐之魂”“二胡音乐的奠基人”。
刘天华是清末秀才刘宝珊之二子,与文学家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生性敦厚朴讷。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常州中学停办,正在读初二的刘天华回到故乡江阴,参加了“反满青年团”军乐队,负责吹奏军号。1912年,因家境贫困,刘天华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市谋生,进入上海开明剧社。在接下来的2年里,刘天华广泛接触西洋乐器,学习了管弦乐、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这段经历让他决心选择音乐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并萌发了致力于改进国乐的想法。1914年开明剧社解散,刘天华返乡,在江阴、常州等地中小学校任音乐教师,多方面学习民间音乐。1922年,他被聘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其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科(后改为女子师范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教授琵琶、二胡。1927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了《音乐杂志》(共10期)。1932年6月8日,刘天华因身染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家中,享年37周岁。
刘天华立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土壤,并借鉴西洋音乐的作曲技法,创作出富有代表性的十大二胡名曲《病中吟》《空山鸟语》《月夜》《光明行》《烛影摇红》《独弦操》《悲歌》《良宵》《苦闷之讴》《闲居吟》,以及47首二胡练习曲、15首琵琶练习曲,1首丝竹合奏曲。他对二胡、琵琶的制作提出了改革建议,如提出二胡“固定音高定弦”、琵琶“六相十三品”等;他在二胡演奏中广泛吸取了小提琴中原地区其他传统乐器的揉弦、颜音跳弓、断弓、蘸弓、泛音等演奏技法,使二胡能够以新的艺术成就和技术装备登上“大雅之堂”,进入高等学府,这是刘天华的一项历史性功绩。他用五线谱记录、整理了《梅兰芳歌曲谱》,这是最早根据实际演唱作记录的京剧曲谱。刘天华在创作、演奏、教学、理论研究上的全面实践,为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开创了一条有意义的新路,为中国民族器乐在整个专业音乐教育、创作和表演事业中提高了地位,开启了民族器乐历史新篇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5年2月4日,刘天华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中有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父亲刘宝珊是一位开明的清末秀才,创办了一所新学翰墨林小学。从翰墨林小学毕业后,刘天华进入常州中学。在常州中学求学期间,他参加了学校军乐队,学习吹军号,开始接触西洋铜管乐。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停办,刚念初二的刘天华回到故乡,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负责吹奏军号。
工作经历
初入职场
1912年,因家境贫困,刘天华前往上海市谋生,后加入上海开明剧社担任乐师。在此期间,刘天华广泛接触了各种西洋乐器,学习了管弦乐、钢琴等,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同时,他也看到了当时社会对胡琴和国乐的鄙视和不公,于是他下定决心选择音乐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并萌发了致力于改进国乐的想法。1914年,开明剧社解散,刘天华返乡,在华墅镇华澄小学任教。第二年,父亲久病辞世,加上自己又被小学辞退,苦闷之下,刘天华终日拉琴,创作了《病中吟》旋律。同年秋,刘天华被母校常州中学聘为音乐教师。
声名鹊起
刘天华与常州中学童校长沟通后,认为振兴国乐,仅靠一人之才并不足够,必须要汇聚众人之力才行。于是刘天华在母校组织了丝竹合奏团和军乐队,并经常到民间演出。刘天华一方面悉力培植国乐新苗,另一方面自己仍然潜心习艺。一有空余时光,他就向聘请来校传艺的周少梅讨教二胡琵琶的演奏技巧。期间,他针对四相十品琵琶的旧式结构带来演奏力薄弱的弊端进行了改进设计,将其扩展到六相十八品半的新颖琵琶。
1918年,刘天华师从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的演奏,并开始创作和完善《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曲。1920年夏,刘天华赴河南省学习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俗音乐,谁料半途中染上一身癣疥,只好折回故里。至此,刘天华比较深入地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精致典雅的一面。在此期间,他对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也进一步学习,他常和熟习音乐的好友澈尘和尚探索研究民间音乐及佛教音乐。1921年,刘天华在江阴组织了“国乐研究会”,畅想乐器的改革和演奏的变革。随后,他通过国乐研究会在礼延书院举办了一场国乐演奏会,大受百姓欢迎。期间,刘天华传授《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曲,并开始研究使用五线谱替换传统落后的工尺谱来记谱。1922年,刘天华接受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前往"北平大学音乐传习所"任教。
北大风云
刘天华来到北大教务处报道,却不想被接待的郑教务给了个下马威,不但挖苦自己的学历,还鄙薄他在国乐上的造诣,最后安排他干杂务,兼顾教习琵琶,而且月薪减了一大半,只有常州中学任教时的一半。刘天华为了家庭和振兴国乐的大业,隐忍了下来。但很快刘天华的才华被蔡元培、传习所所长萧友梅发现,被正式任命为北平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兼教于北大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负责教授二胡、琵琶等。刘天华授课十分别致,他将两把二胡挂于黑板两侧,然后在黑板上书“二胡的构造及改进”几个大字。两把二胡中,一把是极为简易的竹筒二胡,另一把则是木质较好的二胡。刘天华先后用两把胡琴各拉了一曲。显然,两者音色大不相同。刘天华谆谆告诫学生,中原地区胡琴务必要改良它的构造和拉奏方法,这才能提高它的演奏力,使俗音变成雅声,同时也要积极借鉴西洋乐器的长处,用于改进中国胡琴的不足。1923年,刘天华师从俄罗斯小提琴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乐理。小提琴的学习,给予他对胡琴的改进十分大的启发,他又对西洋作曲方式,尤其西方和声学的进一步研习。1924年,《月夜》定稿。
艰难抉择
1926年,由于军阀更替,加上国内保守势力的推波助澜,北平大学音乐传习所倒闭了。在刘天华面前,现实严峻地摆开了两条路:一是坚持搞国乐改革,传习所已倒,他重又失业;二是丢弃国乐,跟着萧所长转入西乐领域,凭借刘天华在小提琴、铜管乐和钢琴上的造诣,成名只是迟早的事。烦闷之下,刘天华压抑不住自己的情感,引弓拉奏起来。就这样,二胡名曲《苦闷之讴》(苦中乐)问世了。刘天华最终选择了前者,在家办起了“传习所”,招收了一批热爱国乐的学生,如吴伯超、储正华、韩权华、曹安和、金式炳、肖伯青、肖仲芳、洗星海等人。同时,自己开始学习京剧昆曲
前途灿烂
1927年,刘天华师从北京燕京大学音乐系外籍教授学习理论作曲。同年,创办“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了《音乐杂志》(共10期)。国乐改进社刚成立,就举行了一场募捐义演,声援济南市‘五·三’惨案。这次义演,在大学生、工人、职员中间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也播下了国乐改革的种子。他们对刘天华改良过的二胡琵琶,和他创出新声的二胡独奏曲、琵琶曲欣赏备至。不少人询问如何购买。刘天华于是联系乐器店生产改良的二胡和琵琶,由他来校准音阶。为了扩大销量,他另设一个"乐友社",专门代销此类乐器。同年,刘天华创作《歌舞引》《改进操》《悲歌》等作品。1928年,刘天华创作《良宵》(又叫《除夜小唱》)、《闲居吟》,《深山鸟语》定稿。同年春,在北京女子大学音乐科任教二胡、琵琶。1929年,创作琵琶独奏曲《虚籁》,刊载在当年8月北平国乐改进社所编《音乐杂志》上。1930年,刘天华花了一百多天记录下梅兰芳九十四段唱腔,汇成了《梅兰芳曲集》。它有两种记谱的版本,一种用五线谱记录,另一种则用工尺谱记录。刘天华别出心裁地对工尺谱进行大胆革新,在谱子旁边加上了音的时值、附点,也标出了曲的感情、速度。1931年,刘天华创作《光明行》,又在德商高亭公司灌音二胡曲《病中吟》《空山鸟语》,琵琶曲《歌舞引》《飞花点翠》。1932年,创作《独弦操》《烛影摇红》。
人物去世
1932年6月1日,刘天云到天桥收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罹病仅一星期,于6月8日晨5时20分逝世,享年37周岁。6月13日,北平报载刘天华病逝噩耗。北平各高等学校联名发起成立刘天华追悼会筹备会。刘半农萧友梅、德籍教授雷兴等发表悼文,黄自、汪颐年夫妇等敬送挽联悼念刘天华。1935年5月,刘天华与其胞兄刘半农合葬于香山玉皇顶。
主要作品
音乐作品
艺术思想
扎根传统和民间音乐
刘天华把自己的音乐创作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民俗音乐的基因中。他的作品极富传统文化意蕴和艺术的美感。如《空山鸟语》,作为刘天华最有影响的乐曲之一,借鉴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和李白《蜀道难》的“又闻杜鹃科啼夜月,愁空山”,把“子规”(杜鹃)与“月夜”巧妙结合,并用二胡模拟鸟语,使听众感受到幽静的空山中绿意春浓,花香鸟语,动静相宜,体现出作者抱朴含真、陶然自乐的高尚情操。
洋为中用,发扬传统
刘天华反对完全以西乐来取代中国音乐,他认为西乐虽完善成熟,但不能削足适履的把它用在中国人的意识性格之间。同时,他认为身为一个中国音乐家,不仅要守住自身的传统,更要把中国音乐的好处发扬光大到世界。刘天华写有一篇未完成的文章《中西音乐的争执问题》,他在文中批评那些主张西乐一无可取以及完全轻视中国音乐的人。他认为对于中西音乐,应不能宥于片面之见,而要全面、平心静气地来讨论。他以音乐能否由作者“达意”、听者“感应”,因而能行之久远来评断中西音乐,而不以“古今”或“繁简”判断,由此看来,中西乐实应各有所长。虽然他对于中西乐同样有不错的评价,但他对于中国音乐仍有较深的喜爱,他曾力述国乐的优点,认为中国音乐声音纯正,为西乐所不及,此外,又认为中国人较能亲近自身的音乐,因此不能完全用西乐取代,这也是他提倡国乐要改革而不能完全以西方音乐取代中国音乐的重要原因。
他认为不论复古守旧或全盘西化,都是不行的,由于他能分别深地入了解中西乐的特长及优点,因此他主张“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中西的调合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进步两个字”。要“介绍西乐,以为改进中乐的辅助,并想效法西乐,配合复音,并参用西洋乐器”,再“从创造方面去求进步”。
提倡“平民音乐”
中原地区古代音乐的主要功能是服务封建统治者。“五四”运动后,大量西方音乐进入中国,各种音乐思潮不断涌现。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平民文学”思潮等的影响,刘天华提倡“平民音乐”的观点,这是一种可贵的、朴素的为平民大众的观点。他反对“音乐成为贵族们的玩具”,提倡“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他选取了在民众中较为普及的二胡琵琶入手进行改造,让其更能为普通百姓接受和喜爱,让更多的人学习民族器乐,热爱并传播民族音乐。
主要成就
创作乐曲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改良乐器
乐器研究方面,他走一条以西乐辅助国乐的道路,改革发展创新民族乐器:将琵琶改为十二平均律品位的乐器,将三个把位二胡在技术上扩大成能拉七个把位的乐器,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使二胡从低微的地位一跃成为独奏乐器,成为我国民族乐器代表之一。他在家中与乐器工人一起制作了多种箫、笛,请他哥刘半农帮助计算音律,并了解西洋乐器的构造,试验改进中原地区吹奏乐器。他请乐器厂试制古代的箜篌、新疆少数民族冬不拉,设法收集古代埙、铜制号角、人皮彭等乐器。他工作严谨,亲自参与改革,每一件新制十二平均律琵琶出厂时,都亲自为新乐器定品位。
改良记谱
刘天华始终坚持对民俗音乐进行科学记谱,认为正因为乐谱的不发达不完备,使得中原地区古代的音乐无法完整地留传下来,而间接造成中国音乐的衰微。他在《梅兰芳歌曲谱》的序中说道:“是以今日我国剧乐二界,欲进步必自有完备之乐谱始。而养成演员乐师读谱、记谱之能力,亦为要图。当知今后学术界,必须事事科学化,事事精密确凿,方能有立足地。”他曾花数月时间,使用五线谱以听写记谱方式精确记录梅兰芳的歌曲谱,开始了改革中国戏曲记谱先河。此外,针对传统的工尺谱,他将五线谱的记谱法移植到工尺谱上来,比如附点、休止符、连线、节奏线乃至弓法、指法、把位、强弱符号以及各种表情术语等,使工尺谱成为一套较完整而能通行的记谱方法,并据此整理出了《瀛州古调新谱》《佛曲谱》《安次县哨子曲谱》等民俗音乐
改进国乐
民国初年,刘天华见到中国音乐发展的垂危,因此主张进行国乐改进。但他反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崇洋媚外的惟西乐论者以及抱残守缺的国粹派。他一方面勤学苦练,学习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另一方面也深知个人力量的单薄,渐渐萌发了团结周边志同道合者成立组织,去共同借鉴西乐,研究和改进国乐。
1927年,刘天华在北京联合萧友梅杨仲子等人,创立了国乐改进社,以期开始国乐改进的工作,他在几篇文章中,对国乐改进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计划,其内容包括探查及保存故有好的及将失传的乐曲、曲谱及乐器,并访问仍在之音乐大师。其次,要改良记谱法、整理演奏法,编成有系统的书籍,对于乐器,则要组织乐器厂,研究改良乐器,以使国乐有良好的基础。再其次,介绍西乐为改进国乐之辅助,以创造新的艺术,再发行刊物及创设音乐学校以推广成果,再创设研究所以进一步研究创新中国音乐。这样一个完整的计划,却由于当时的环境十分恶劣,正当军阀割据南北分裂之际,政府完全不重视音乐,因此经费极度缺乏,计划的推行十分不易,因此在这些计划之中,他提出了最重要而急于举办的,如对中国音乐尤其是将失传音乐如宫庭音乐、民俗音乐等的保存及研究,还有刊行音乐杂志、办国乐教育及乐器的制造及改进等,这些工作的目的多在为创造其心目中新生国乐的准备等。此外,他还记录了民间音乐《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未完成)等。
推广国乐教育
刘天华认为音乐的重要目的,便是在表达人的感情以使听者感动,希望音乐能够普及于大众并提升水平,因此对音乐的推广及教育十分地重视。自十九岁起,刘天华即开始在中小学教授音乐。后前往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及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音乐系,后又在北京艺专教音乐,主授二胡琵琶小提琴等,他编写了南胡及琵琶的练习曲各一本,以使学生能按部就班学习;后来包括如蒋风之陈振铎等二胡名家都是他的学生。此外他曾计划国乐的义务教育,由国乐改进社的社员担任教师,以推广国乐的学习。其后又筹办暑期音乐学校,对于一般人民有兴趣习音乐者,亦不计代价教导。而改进社也不时举办音乐会以推广音乐。他并且演奏录制了二胡和琵琶的唱片二张,作为保存与推广国乐之用。
社会影响 
在中国近代,主张学习西乐以改进国乐的这种思想,并非由刘天华最早提出,早在1903年陈匪石写的《中国音乐改良说》一文中就已提出此说,而当时如萧友梅黄自等音乐家也同样富有这种思想,并在音乐的改革上有所成就。然而正如其兄刘半农所说的,当时除天华之外,“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能会通其间者,当世盖无第二人”尤其当时主张改革中国音乐者,多为留学国外而擅长西乐者,像他这样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人可说十分地少,也因此他在国乐的创造改进上,能够更深地奠基于中国音乐之上,而能有不凡的成绩。
另一方面,中国流传广泛的各种民俗音乐,当时受到了知识分子们的轻视,地位十分低落,发展前途堪虑,刘天华抱着将音乐普及大众的想法,因此整理保存了不少民间音乐,并将其融入其音乐当中。此后,音乐家对于民间音乐的重视日渐提高,造成在后来的国乐发展中,民间音乐为一重要的成份。
刘天华虽然尚未能达成他的理想,“让国乐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但他实对于近现代国乐的发展开启了很好的道路,被誉为二胡鼻祖。
人物评价
刘天华是中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是华族的骄傲。他的作品很有艺术感染力,把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表现得很充分。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一听到刘天华的曲子,都会顿生思念家乡之情。优秀的民族乐曲对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之情,有很大的作用。——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评
“刘先生实乃国乐创新声的干将,此番京剧赴美,将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也有了自己的戏曲集子!刘先生可谓当今国乐之神!”——梅兰芳
(刘)天华一生,行事至简,初不如大人先生之勋名赫赫,而其艺事之成功,与夫为学之勇,诲人之勤,固已可使一代士夫唏嘘感想于无穷矣。——大兄刘半农
(刘天华)他的学习面是如此广泛,在短短的一生中几乎接触了各种主要的中西乐器和音乐理论,又具有多方面的修养,他不愧是一个博采众长、学贯中西的“多面手”,因此他在民族音乐上的建树也绝非当时一般音乐家所能相比的。——三弟刘北茂
刘天华之作品与演奏是当代中国民族音乐的杰出代表。微此君,将不知中国之有乐。——德籍教授雷兴评
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二胡鼻祖。——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音乐家李严军《音乐天地》评
刘天华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音乐家。他将过去被轻视的民间乐器二胡加以改革,纳入到专业音乐教学之中,使其成为音乐会上经常独奏的乐器。他改进二胡的制造规格和记谱法,明确固定音高的定弦,并吸收提琴某些演奏方法。他还创作了二胡练习曲47首,为二胡教学的系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改进了琵琶教学,创作了琵琶练习曲15首;他曾将四相十品的传统琵琶加以改革,制作了六相和加半音品位的琵琶。他用近代记谱法记录、整理的《梅兰芳歌曲谱》,是最早根据实际演唱作记录的京剧曲谱。——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讲师王殿华《音乐时空》评
他发起与参与组织国乐研究会、乐友社、爱美乐社、国乐改进社等音乐社团,创办《音乐杂志》,对当时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第一个采用了近代记谱法记录了《梅兰芳曲谱》,并在收集、整理民俗音乐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刘天华与其兄刘半农(著名文学家)、其弟刘北茂(著名音乐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刘姓三杰”。——阜阳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姜义龑《黄河之声》评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刘天华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能会通其间。他反对全盘西化,但也不排斥西方文化。在创作上既能掌握民族音乐的创作规律,又能巧妙地吸收借鉴西洋技法。他不仅将民间状态的二胡升格为富于独特艺术魅力的独奏乐器,达到高等乐府专业教学的层面,而且这些作品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他是近现代二胡艺术的奠基人,当代中国的二胡演奏艺术无不受其理论与风格的影响。在民族乐器改革和演奏技艺的创新上,他又是一个勇于开拓的革新家。他毕生为民族音乐创作与教育而奋斗,培养了蒋风之陈振铎等一批著名演奏家、理论家和教育家。可以说,刘天华是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发展的奠基者、开拓者,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彭薇《内蒙古艺术》评
家庭生活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刘天华墓地
1935年5月,刘天华与其胞兄刘半农合葬于北京香山玉皇顶上。刘天华墓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布局,原有墓碑“文革”期间被毁,现存于墓园北部。现有墓碑为1989年重立。墓碑为青石石质,正面镌刻:“故音乐大师刘天华先生、夫人之墓, 胡光炜题”,碑阴碑文为“金陵杨仲子书丹,全文共519字,字体为隶书而略草,俊秀有功力,镌刻技法高超。石案为汉白玉石质,周围镌刻有纹饰。2014年,刘天华墓地被公布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兄弟纪念馆
刘姓兄弟纪念馆是江阴市人民政府为纪念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而利用刘氏后裔捐赠的祖籍故居改建的。它位于江阴市西横街49号,坐西朝东,前后二进十间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宅特色的清末建筑,距今约有150年,与古兴国塔、文庙南北呼应,浑然一体,构成江南古城的一个游览区。
刘氏兄弟纪念馆由文化部部长朱穆之题写馆名,著名女作家冰心为纪念馆写了序文。陈列分“事迹介绍”和“故居景点”二大部分六个展室,共陈列展品300余件。其中,第二展室为刘天华展室,陈列有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流水》《闲居吟》《改进操》等曲谱手稿;生前使用的二胡古琴唢呐小提琴琵琶等乐器及1931年德国高亭公司为他灌注的二胡、琵琶曲唱片各一张;陈列物中还有刘天华为梅兰芳访美演出而编写的我国第一部五线谱中英文京剧谱本《梅兰芳歌曲谱》;刘天华创办“国乐改进社”等有关珍贵文物。第四展室是刘天华青少年时期的卧室,陈列了当年刘天华使用的床、桌、椅等用品以及刘天华生前的拉琴画像。第五展室为刘氏兄弟当年的厨房,基本按原貌布置。1920年刘天华在开封市学古琴染湿疹回澄,刘天华曾在此借炉火熏烤止痒,坚持练习琵琶
刘氏兄弟纪念馆设有资料室,珍藏着刘氏兄弟的多种资料、遗物以及近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沈尹默等大师馈赠的字画、扇面等纪念物2000余件。
悼念活动
1932年6月18日刘半农作悼文《书亡弟天华遗影后》,总结刘天华一生:使“地本低微”的二胡“乃登上品”。其成功之因,在于“恒”、“毅”两字。
1932年6月,黄自、汪颐年夫妇敬送挽联:“乐府如今推泰斗,师门从此查人琴。” 同月,萧友梅作悼文《闻国乐导师刘天华先生去世有感》,指出刘天华之功绩论,“已足为吾国国乐师的模范”,呼吁音乐工作者“以天华先生之精神为鹄的,一面研究西乐理,一面改良教授法与记谱法”。
1933年3月,刘复编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资印刷的《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工、尺、线)出版。同月,德籍教授雷兴发表悼文《纪念刘天华先生》(杨震文记),称道刘天华之作品与演奏是当代中国民族音乐的杰出代表,谓:“微此君,将不知中国之有乐。”
1954年1月,遗作《刘天华创作曲集》在上海出版。
1957年6月,中国音协与首都音乐界在北京举行刘天华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李元庆作报告《刘天华--五四时代杰出的音乐家》。
1979年,刘天华列为中国音乐家条目被载入《辞海》(上海辞书出版)。
1982年6月9日-10日,北京中国音乐学院举行"纪念民族音乐家刘天华逝世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会议由院长李凌主持。
1982年6月上旬,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假本校礼堂举行"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纪念音乐会"。
1985年,刘天华被列为中国音乐家条目,被载入《中国音乐家吉痒典》(人民音乐出版社)。
轶事典故
父亲要当和尚
一天,二女儿小琴宝(刘育和)奉母命到涌塔庵叫父亲刘天华回家吃午饭。其时,刘天华正在与涌塔庵的和尚练习曲艺,胡琴正拉得起劲。小琴宝上前拉住父亲的手,让他回去吃饭。
“别打岔!”刘天华推开小琴宝的手,继续拉着。“回家吃饭!”小琴宝嚷。“我不回家了。”刘天华应付了一句。“啊?”小琴宝急着问,“爸爸也当和尚了吗?”“嗯。”刘天华点点头,手里的琴却越拉越快。
小琴宝哭着回家告诉母亲,父亲要当和尚了。家里顿时慌成了一团。等到刘天华兴致勃勃地回到家里,一番解释下,才发现原来刘天华当时正沉醉于妙不可言的乐声中,却见小琴宝来打岔,一心不能二用,误应了女儿的问话,闹了一场误会。
“一毛馆”请客
北大教务处郑教务对刘天华升迁为北大传习所国乐导师颇为不服,又偷听到刘天华的擅改祖宗乐器的说法,于是在一天课后请刘天华到办公室,打算在言语上批驳一下刘天华。刘天华无意与之多谈,只想尽快离开。不想郑教务厚着脸皮追上来让刘天华为升迁之喜请酒庆贺。刘天华无奈,只好请郑教务到自己日常光顾的简易西餐馆“一毛馆”就餐。所谓“一毛馆”,就是花一毛钱去用一餐,无非是一杯咖啡或牛奶,再加一小盘黄面包。郑教务以为刘天华故意为之,借口有事愤愤离去。殊不知刘天华每月开支甚多,加上刚购买钢琴,手中甚是拮据。为了凑足学习小提琴的费用,他甚至把自己心爱的怀表都给卖了。
参考资料
国乐之魂 刘天华.http://www.jydaszg.com.2024-08-06
刘天华.QQ音乐.2024-08-06
刘天华 (豆瓣).豆瓣.2022-01-06
刘天华墓.海淀文旅.2024-08-08
江阴名胜古迹.宝山区图书馆.2024-08-0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初入职场
声名鹊起
北大风云
艰难抉择
前途灿烂
人物去世
主要作品
音乐作品
艺术思想
扎根传统和民间音乐
洋为中用,发扬传统
提倡“平民音乐”
主要成就
创作乐曲
改良乐器
改良记谱
改进国乐
推广国乐教育
社会影响 
人物评价
家庭生活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刘天华墓地
刘氏兄弟纪念馆
悼念活动
轶事典故
父亲要当和尚
“一毛馆”请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