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
大乘佛教经典之一,净土三经之一
《佛说阿弥陀经》(梵语名:Sukhāvatī-vyūha;Amitāyur-Uyūha Sūtra),又称《小无量寿经》,是汉传佛教中阐述西方极乐胜景的经典之一。经文中解释了佛教中认为的众生生死轮回的真相,以及对如何通过信仰和念佛获得往生的解读。《佛说阿弥陀经》强调念佛,认为念佛是众生在生死轮回中解脱的关键,它为信仰者提供了一条非常明确的路径,通过不断地念佛可以得到超度,获得永恒的幸福和解脱。据史书记载,阿弥陀经佛信仰从东汉末年传播,在晋之后变得流行,后由唐代僧人善导创立了净土宗。此后,净土宗奉东晋庐山慧远为初祖,而后的昙鸾奠定了净土宗的基础,净土宗则对《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以及《观无量寿经》进行抄写和完善,使其进一步在后世流传。
《佛说阿弥陀经》是汉传净土宗的根本经典净土三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之一。此经鼓舞信众礼赞阿弥陀佛,简单易行的修行方法也促进了佛教的民间化,推动佛教信仰发展兴盛,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该经的译本繁多,尤以鸠摩罗什版本深入简出,流畅平易,流传最广,目前汉译本主要沿用鸠摩罗什所译版本,正文纯字数共1858字。后来在传诵过程中,中国僧人又在结尾增加了陀罗尼内容。
经名释义
一种解释是从《佛说阿弥陀经》起源来看,梵地文字萌之前,口头唱导盛行,渐始东来,佛同僧人四处游化,以口传颂。在当时唱导已盛行,由此即成俗讲之源。故将由唱导师传唱的《阿弥陀经》集成的俗语撰本称为《佛说阿弥陀经》。
另外一种解释是从该经本身名称含义来看,“佛说”指的就是佛不问自说:通常经书里面是没有“佛说”两个字的,例如《金刚经》《华严经》,因为其都是先由弟子提问佛再回答。但《佛说信佛功德经》《佛说大集法门经》等都是没有弟子提问而佛自己主动宣讲的,因此《佛说阿弥陀经》里的“佛说”指是真佛自发唱导口传经文的行为;“阿弥陀”在指的是西方十方佛中极乐净土世界的佛。
译本介绍
阿弥陀经已经被翻译成了十二种语言,包括汉语、藏语、日语朝鲜语、英语、法语德语荷兰语波兰语印尼语等。它的译本数量众多,总共六十多种。其中,汉语译本有三个。汉语译本依翻译时代之顺序排列: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小无量寿经》一卷,早已散佚;唐朝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另有他说四译(源于唐沙门窥基)。鸠摩罗什采用意译法,翻译过程中有所删减原文,重视文学性,简洁流畅,易于理解,可读性强,故鸠摩罗什所译版本在东亚地区流传最广。
汉译本比较:
成书背景
按照佛教界的观点《阿弥陀经》是指释迦牟尼佛在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向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以及文殊菩萨、弥勒佛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文。由佛在经中描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和美丽,使得众佛子对此极乐世界充满信仰和向往。故《佛说阿弥陀经》是指佛向众佛子、菩萨以及弟子唱导阿弥陀在西方极乐世界诵经,其庄严美丽的地方使得人们自然地有念佛、咛颂的想法。
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帝国时期《佛说阿弥陀经》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净土宗是以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东晋庐山慧远(613-681)为净土宗初祖,因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推动了净土思想的传布。昙鸾(476—542)奠定了净土宗的基础,经道绰(562—645)和善导对净土思想加以发展和完善。自此有佛经流传甚广,而阿弥陀佛在佛教中位置非常重要,从而使著写吟唱关于阿弥陀佛的著作盛行,有学者估计,现存大乘佛典中含有赞颂阿弥陀佛内容的经典约占三分之一。①《佛说阿弥陀经》和西方净土信仰对后世佛教和佛教艺术产生很大影响。
虽然阿弥陀文化很早便传入了中国,但阿弥陀信仰直到公元四世纪末才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公元390年,慧远庐山建立了莲社,并宣扬往生净土的学说,净土教从这时起便登上了历史舞台。后来,昙鸾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偈咒》中汲取了净土思想,自此,阿弥陀信仰真正成为了中国佛教信仰的一部分。
经典章句
今日佛面光色,何以时时更变明乃尔乎?今佛面光精数千百色,上下明好乃如是。我侍佛已来,未曾见佛面有如今日色者,我未曾见三耶三佛光明威神乃尔,独当有意?愿欲闻之。
阿难陀,今诸天世间帝王、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汝皆度脱之。
佛威神甚重难当也!汝所问者甚深!汝乃慈心于佛所哀诸天、帝王、人民,若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善当尔,皆过度之。
如世间有优昙树,但有实,无有华也。天下有佛,乃有华出耳!世间有佛,甚难得值也。今我出于天下作佛,若有大德圣明善心豫知佛意,若不妄在佛边侍佛也。
内容梗概
《佛说阿弥陀经》中的第一个部分讲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与美妙,以及接引佛与其佛号的来历。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祇园的一个精舍中,释迦牟尼佛向舍利弗等众多佛教弟子宣扬一个名为极乐的世界。在那里,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一切都是永恒的,如经中所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在那片名为极乐世界的地方里,不仅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还有向世人宣扬佛法的阿弥陀佛:“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佛说阿弥陀经》中的第二个部分讲述了人们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中记载:“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翻译成白话文来讲,少善根福德因缘是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的,但在后面却又写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接引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换句话来讲,要想“往生极乐”,不在于时日的多少,而是要“心愿持名”。对此印光法师用如下一句话做了概括“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则蹶"。
《佛说阿弥陀经》中最后一个部分主要讲述了六方诸神的真诚。经中记载,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的包括阿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也就是说,六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赞叹接引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从而再次力劝众生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的事迹。
主题思想
世界观:西方极乐世界
《佛说阿弥陀经》主要描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以及持诵佛名号而得到诸佛护念。众生皆苦,佛从尘世中来,传颂佛理,赞叹西方,追求成佛真理的经文。佛教将净土描绘成一个极乐世界,不同经典的记载虽有差异,但皆形容净土的美妙殊胜,劝信徒发愿往生去净土极乐世界。
根据《佛说阿弥陀经》,众生生前只要按佛教经典的要求发愿勤修、念诵佛名,死后往生虚幻殊胜的净土是可以得到的,以如此简单诵持佛名的修习方式,就能得到美妙的功德。
方法论:念佛
《佛说阿弥陀经》强调念佛,认为念佛是众生在生死轮回中解脱的关键,它为信仰者提供了一条非常明确的路径,通过不断地念佛可以得到超度,获得永恒的幸福和解脱。它也强调了生死轮回的真相,警示人们不要陷入轮回之中,追求世俗的虚荣和享乐。
《佛说阿弥陀经》在突出佛国庄严和修习简单的同时,还强调信愿的作用。任何人只要相信西方净土,发愿皈依阿弥陀佛,便可除去心中疑惑偏执。
作品评价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佛说阿弥陀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佛说阿弥陀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列视释儒道三家的宗经宝典。《佛说阿弥陀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佛教奠基,也是一部广泛流传的经典。从封建最高统治者至普通民众,读经,抄经,刻经,风驰对《佛说阿弥陀经》的崇信要超过任何佛教经典。可见《佛说阿弥陀经》地位之重要,流传之广泛。张澄基先生用以下四大特点概括了阿弥陀经:异门方便、三根普被、横超婆娑、带业往生。
亲鸾大师在《一念多念证文》中说道:“此经谓之无问自说经,是世尊在无人请问之下,自行开口所说,此即世尊欲彰彰显出世本怀故,言无问自说也。”
作品影响
《佛说阿弥陀经》对佛教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经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净土宗的重要经典之一,对净土宗的兴盛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净土宗的教义和修行方式有着深远影响。其次,该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自唐朝以来,《佛说阿弥陀经》的译本不断涌现,并得到广泛传播,对中国佛教的教义和修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佛教信仰和修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该经对东亚文化和世界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自唐代以来,该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区被广泛传播和接受。此外,该经所强调的念佛、信仰和往生净土等概念,对东亚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佛教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争议
对比《阿弥陀经》鸠摩罗什译本和唐僧译本,玄奘的翻译更加保留原文,故篇幅偏长且生涩难懂。比如:鸠摩罗什译本中的一段译文:“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与该句对应的玄奘译本中的译文却是:“又舍利子,何因何缘,彼佛世界名为极乐?舍利子,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身心优苦,唯有无量清净音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处处皆有七重行列秒宝栏楯,七重行列宝多罗树及有七重秒宝罗网,周匝围绕,四宝庄严。金包银包,吠琉璃宝,颇迦宝,妙饰间绮。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众妙绮饰功德庄严,甚爱可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这表明相比鸠摩罗什的译文,唐僧的译文是更接近原文的。有人说他们翻译的原本不一样,但翻看他们翻译过的其他同一典籍,我们会发现鸠摩罗什译文依然要比玄奘的短,这可就不单单是原文不同能解释得通的了。
语言风格
现流传最为广泛的鸠摩罗什译文,具有很好的文采,这也和印度以及西域的文化传统有关。按鸠摩罗什自己的说法,天竺文体往往都能配上音乐进行吟唱,特别注重押韵和节奏感以及文采。因此鸠摩罗什的译文中也尽量保留这种风格。与之相比,玄奘的译文显得比较直接也比较准确,文本更长、更加接近原文,但不如鸠摩罗什的译本流传广泛。
注疏
舍卫国:梵音Sravasti,是古印度佛教圣地,也译室罗、罗伐悉底。
舍利弗:人名,又称舍利弗多、舍利弗羅、舍利子。
众生:梵语Sattva。不同情境下有不同意义,众人共生;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为众生;经众多之生死。
曼陀罗:植物花名。又称圆华、白团华、适意华等。
阿弥陀:佛名Amitta,译为无量。惠宗初译汉译本中说,“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接引佛”。阿弥陀佛又被称为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阿鞞跋致:术语Avaivarti,意思是位居不退的圣者。
净土:清净国土,相对于五浊垢染之秽土。十方诸佛,皆有其净土,然因《阿弥陀经》广畅通行,是以,净土思想,大兴其道,于唐朝俨成净土一宗。
参考资料
..2023-06-15
..2023-06-15
..2023-06-15
目录
概述
经名释义
译本介绍
成书背景
经典章句
内容梗概
主题思想
世界观:西方极乐世界
方法论:念佛
作品评价
作品影响
争议
语言风格
注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