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陈伯达的“大名”。虽然他一再谦称自己是“小小老百姓”,当年却是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第四号人物,是中央文革小组的组长,号称“理论家”“中共一支笔”“中国舆论总管”。
本书是海内外关于陈伯达的唯一长篇
传记,以70余万字的篇幅,记述了陈伯达85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身为
中国国民党少校的他如何加入中共,他留苏与
托洛茨基主义的关系,他的被捕和出狱,他怎样进入
延安市成为毛泽东的秘书,他如何跃为中共“理论家”、《红旗》总编,他与毛泽东、江青、康生、林彪之间复杂的关系,他在“文革”中怎样由江青的同伙变为林彪的盟友……
本书作者多次直接采访了陈伯达本人,并访问了众多的知情人,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和历史资料,以准确、全面的史料和新颖独特的专访,公正、客观、生动地展现了陈伯达不寻常的一生。
编辑推荐
◎ 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党史研究室联合审读,全本内地首次批准出版。
◎ 作为毛泽东的政治秘书,中共有影响的“理论家”,中央文革小组组长,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中共第四号人物,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之一,陈伯达是了解中国当代史不可不读的人物。
◎ 叶永烈是陈伯达晚年的采访者,采访陈伯达及其儿子陈晓农十多次,录制25盘磁带,采访约25小时,与陈晓农通信几十封。
◎
叶永烈收集了关于陈伯达的资料近百万字,尤其是陈伯达在
秦城监狱所写交代的大量手稿和陈伯达晚年手稿。
◎ 叶永烈分别采访了陈伯达的四位秘书,即秘书姚洛、史敬棠、王文耀、王保春,录制12盒
盒式录音磁带,平均每人采访约3小时。还采访了陈伯达的身边工作人员、公务员、司机等。
◎ 叶永烈采访了当年的“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刘志坚,组员王力、
关锋、戚本禹。
◎ 图文并茂,披露大量珍贵历史照片。
名人推荐
《陈伯达传》是一本实事求是的书。——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郑惠叶永烈所写的陈伯达,就是我所认识的陈伯达。——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近代史专家 胡绳
《陈伯达传》写得扎实,透露了大量档案中所没有的信息,有保存价值。——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金冲及叶永烈先生曾多次采访了陈伯达本人,还访问了许多与陈伯达有关的知情人,查阅了大量的档案与有关资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立论公平,而且其中有不少内幕资料,翔实可靠,这不仅是陈伯达个人的一篇
传记,亦可作为“文化大革命”的秘史来读,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历史著作,为研究中国文化大革命者所不可不读。
谁要是对中国文化大革命历史不清楚的,请读一读
叶永烈这本《陈伯达传》。——著名学者
千家驹精彩试读
序
为了写作本书,我曾多次专程赴京采访陈伯达本人,还采访了陈伯达亲属、秘书以及有关人员。
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我于1989 年5 月9 日写出《陈伯达传》初稿本来想请陈伯达本人审阅全稿,但他因年迈体衰不能读这样的长篇,对我说:“相信你会如实地写。相信你会写得好。”
1989 年9 月20 日,陈伯达因
心肌梗死突然去世。去世前的一星期,我还采访他,为他拍了许多照片,他题字送我——这成为他一生的绝照和绝笔。
在陈伯达去世之后,我补写了《陈伯达之死》。这样,在1989 年10 月3 日,完成全书初稿。
在陈伯达刚刚去世之际,限于当时的情况,有些内容尚不能公开,初稿删去10万字,以《陈伯达其人》为书名,35 万字,于1990 年3 月由
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之前,胡乔木曾审看了《陈伯达其人》一书清样。
后来,在1993 年,恢复初稿全文及原书名《陈伯达传》,并作若干修改,45 万字,于1993 年11 月由
作家出版社出版。出版前,经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郑惠审读全书。
此后,我对《陈伯达传》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改,篇幅扩充至58 万字,收录于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年出版的《叶永烈文集》。
本次再版,根据最新研究资料进行了修改。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曾经得到陈伯达之子陈晓农的许多帮助和支持,深表感谢。
叶永烈 2016 年4 月9 日 于上海“沉思斋”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
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为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诞生的红色历程;200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增订版)以及《陈伯达传》,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是关于美国“9·11”事件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采访记录。此外,还有《用事实说话》《
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中共中央一支笔—— 胡乔木》《钱学森》等。新著为长篇小说《
东方华尔街》。
目录
序
卷首语
第一章 陈伯达的晚年
1989 年9 月20 日中午,85 岁的陈伯达正在吃饭,突发
心肌梗死,头一歪,碰到墙上,从此撒手西去。作者作为陈伯达晚年唯一采访者,为您揭开陈伯达神秘的晚年生活内幕……
第二章 最初的人生之路
“伯达”是笔名。陈伯达的本名叫“陈声训”。上
私塾的时候,老师给他改名,叫“陈建相,字尚友”。他最初喜欢写诗,甚至写小说,是一个文艺青年……
第三章 初入中共
陈伯达作为一个进步青年,23 岁时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苏联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之后,派往
天津市工作。人地生疏的他,刚到天津就被捕了。在狱中,他坚持说,自己名叫“王通”……
第四章 走出人生的低谷
陈伯达好不容易走出监狱,他成为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部长,发动
新启蒙运动,成为颇有建树的理论家。他的名字,开始为知识界所熟悉。他还成为中共北平市委“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
第五章 跃为延安“理论家”
陈伯达进入
延安市,引起毛泽东的注意,进而成为毛泽东的秘书。从此,他成为延安理论界的权威人士。就在这个时候,他露出“左”的面目,嗅出作家
王实味的“异味”,率先进行批判……
第六章 五十年代的荣耀
作为毛泽东的秘书,陈伯达深受毛泽东的器重。他跟随毛泽东访问苏联。他负责编辑《毛泽东选集》,负责起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参与起草中共“八大”政治报告,起草诸多重要的中共中央文件,成为中共中央一支笔……
第七章“文革”前奏
陈伯达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他负责起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二十三条”,负责起草“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五一六通知”,还帮助江青起草《林彪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第八章 中央文革小组组长
“文革”开始了,陈伯达进入政治生涯的巅峰时期,他担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而且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成为“第四号人物”。他以“中央首长”的身份,发表各种各样讲话与指示,为“文革”推波助澜……
第九章 发疯的时刻
陈伯达曾自称,“在‘文化大革命’中,我愚蠢至极,负罪很多。‘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那时候我是一个发疯的人。”确实如此,陈伯达在那“疯狂的年代”犯下许多罪行。与此同时,由于他与江青的矛盾日深,他在鼎盛中屡陷危机……
第十章 日渐失势
陈伯达日现颓势。尤其是1967 年8 月1 日出版的《
红旗》杂志第12 期发表所谓“揪军内一小撮”
社论,受到毛泽东尖锐批评,作为中央文革小组组长的陈伯达不得“端出”组员王力、
关锋。此后不久戚本禹倒台,陈伯达也摇摇欲坠了……
第十一章 与林彪结盟
陈伯达受到毛泽东的多次批评,受到江青的排挤,他倒向了林彪,而林彪手下有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四员大将,却没有“相”。在历史上,陈伯达与林彪并无多少联系,这时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彼此很快结盟……
在1970 年8 月的庐山会议上,陈伯达积极为林彪出谋划策,毛泽东把反击的目标指向陈伯达,写了批陈檄文《我的一点意见》,宣告了陈伯达政治生涯的终结。随后全国掀起“批陈整风”运动,直至1971 年9 月13 日林彪摔死于蒙古温都尔汗,于是“批陈整风”改为“批林批陈”,陈伯达被戴上“国民党反共分子、托派、叛徒、特务、修正主义分子”五顶大帽子……
尾 声 形形色色的评价
历史如同油画,近看看不清,站远了才能看清楚。陈伯达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作者罗列了形形色色关于陈伯达的评价,供您参考……
附 录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