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公元1645年),字英吾,绰号翻山鹞,
米脂县(今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人,明末将领。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高杰跟随米脂同乡
李自成参加农民军起义,之后在其麾下任职。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因受到李自成猜忌被调往后方守营,期间与李自成妻邢氏私通,并于次年带领邢氏投降明军,之后跟随
贺人龙在玛瑙山(位于今
富顺县境内)大胜
张献忠的
起义军。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贺人龙获罪被杀,高杰接替他成为游击将军,次年升职副总兵与李自成军对战。在
河南省兵败后退守
潼关县(今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潼关失守后,被迫北撤蒲津(今
永济市蒲州镇西)。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
李自成在
西安市(今陕西西安)建立
大顺,高杰被升任总兵前往救援
山西省,听闻北京被攻破后率军南逃至
徐州市(今江苏徐州),与
卢九德、
黄得功、
刘良佐与
刘泽清一起拥
弘光帝朱由崧称帝,成为
弘光朝廷的“定策”元勋,被封为兴平伯,列为江北四军镇之一。期间,他依仗兵力攻打并掳掠
扬州市百姓,与黄得功等同室操戈。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驻守徐州期间因抓获潜逃的
起义军将领程继孔,被弘光朝廷封为太子太傅。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高杰受到
史可法感化决议北上收复中原失地,却在
睢州遭遇兵变被杀,被追封为
太子太保,其子高元爵承袭
爵位继任兴平伯,所部将士归其妻邢氏统辖。
清代史学家
张廷玉在《明史》中认为高杰刚悍难驯,恃功不羁,终于要锐意进取之时,却被杀掉,很是遗憾。 当代明史学家
顾诚认为,高杰曾是望风而逃的败将,本应受到朝廷的惩罚,以兵力作后盾扶
弘光帝登位后,便成了定策功臣,从此骄悍跋扈,进而挟制朝廷。但其最后生出了收复失地之心,却不幸被杀,使
南明朝廷刚刚萌生的一点进军北上的意图被扑灭,此后偏安江淮,再没有能力组织北上的军事行动。
人物生平
出身义军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高杰跟随
米脂县同乡
李自成参加农民军起义,之后在其麾下任职。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闰八月,高杰率军将明参将
贺人龙围困在
陇县。此时贺人龙处境艰难,李自成想趁机将其收服,便让高杰派人劝降贺人龙,却没有成功。
又因使者回来后,先见高杰才去见李自成,且之后两个月陇州仍没有攻克,李自成对高杰心生猜忌,另派遣其他部将攻城,令高杰撤回后方把守军营。撤守后营期间,高杰需要经常交符验合军用物资,逐渐与当时在后营负责物资调动的
邢姓(即
李自成妻子)交往密切,最后私通往来。
投降明军
因担心自己与邢氏之私被李自成发觉,
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八月,高杰带着邢氏投降明军,被明将
洪承畴指派为
贺人龙的部下,跟随游击将领
孙守法去镇压农民
起义军。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明军自
阶州、
文县(今
陇南市文县境内)连续发起追击,致使李自成差点灭亡。次年秋,
张献忠、
罗汝才又起兵反叛,图谋进入
陕西省,被明军遏制后转而进入川东。督师
杨嗣昌发布檄文命令陕西
总督郑崇俭率贺人龙部会同围剿。因杨嗣昌与
左良玉有隙,许诺贺人龙之后会令其取代左良玉做平贼将军。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二月,贺人龙与左良玉在玛瑙山大败张献忠起义军,张献忠战败后逃到兴(今
宜昌市兴山)、归(今湖北宜昌归)边界,贺人龙率高杰等在
盐井(今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大败张献忠的部队。此后,由于没有得到杨嗣昌许诺的封赏,
贺人龙心生不满,不听军令径自带军回到
陕西省。在
杨嗣昌再次发布会师檄文时也不予回复。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明军在
辽东被清军大败,九边精锐尽失,
李自成起义军趁机发起连番进攻,明军损失惨重,期间贺人龙多次不听指挥,引发
崇祯朱由检不满,令新出任陕西三边
总督的
孙传庭将其处决。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高杰接替贺人龙成为游击将军。
兵败北撤
在成为游击将军后,高杰曾为先锋追击逃敌,军中将士却因畏惧溃逃。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明廷晋升高杰为副总兵,而高杰的上司、总兵
白广恩也同为降将,两人均不好约束。考虑到高杰与李自成之间有深仇大恨,不会与之联合,便令他们跟随孙传庭与李自成开战。
同年九月,高杰跟从孙传庭攻占
宝丰县(今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收复
郏县(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并乘胜追击,却因孤军深入粮草供应困难。且由于
起义军降将
李际遇暗中和
李自成军队互通消息,
孙传庭军转而又陷入劣势,遂向各位将领征求对策。高杰主张出战迎敌,遭到了白广恩的反对,孙传庭由此认为白广恩胆怯。
白广恩一气之下率部撤离驻地,在其离开后,明军在出战时遭到起义军埋伏,高杰见战况不妙,率领部下撤退。所部在撤退途中狂奔逃命,死了数万人。
先前从驻地离开到达
汝州市(今河南省汝州市)的白广恩坐视高杰战败而不加援救,高杰只好随同孙传庭撤退到
黄河之北,又从
山西省渡过黄河退守
潼关县(今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白广恩却已先他们一步到达潼关。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一月,
李自成率军攻打潼关,白广恩迎战、与
起义军竭力厮杀,高杰怨恨其此前不加援助,便不予帮助袖手旁观,最终,潼关被李自城军队攻占,
孙传庭被杀,高杰率部北撤至延安(今陕西延安)。在起义军紧追不舍下,高杰只好从
宜川县(今陕西延安宜川)渡过结冰的河面向北抵达蒲津(今
永济市蒲州镇西),由于追兵到达时河面冰层融化,高杰顺利在蒲津驻兵防守。
白广恩在
潼关县战败之后逃往
固原市(今宁夏固原市),之后献城投降起义军。
率军南逃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一月,
李自成于
西安市(今陕西西安)称帝,建立
大顺。同年,高杰被明廷晋升为总兵官,在
总督李化熙率领下驰援
山西省,此时
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境西)与
临汾市(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早已失陷,高杰带军退守
泽州(今
晋城市泽州),沿途大行掳掠。同年三月,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明都北京城,
崇祯朱由检上吊自尽,
山海关区总兵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高杰率军南逃。
高杰率领约三万人的军队南逃至
徐州市(今江苏徐州)后,派使者到寿州(今安徽省
淮南市)与当时
凤阳县总督
马士英取得联系,马士英见他兵强马壮,便让他屯驻徐州,听从自己的节制。在南迁朝臣讨论新君人选之时,守备凤阳的太监
卢九德联合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与刘泽清发兵护送
弘光帝朱由崧到
仪征市(今江苏仪征),拥立朱由称帝。而高杰也由此成为
南明弘光朝廷的“定策”元勋。之后,他与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一起开设江北四大军镇(
淮安市、
扬州市、庐州、泗州),以负责南明朝廷的防卫与北上复明。其中高杰被封兴平伯,统领扬州(今江苏扬州),令其在扬州城外驻守。
据兵争强
高杰贪恋扬州富饶,想要带军进入扬州城,却遭到扬州百姓反对,高杰便对扬州城发起攻击,扬州
知府马鸣录与
推官汤来贺率部抵抗,扬州城久攻不下,高杰却依旧不肯罢休,时常伺机掳掠妇女,欺辱百姓。朝廷派遣阁部
史可法前往扬州劝解,高杰久惧史可法威名,为防受罚,连夜挖了数百个土坑埋葬尸骸以掩盖罪行。史可法见到高杰后却态度温和,只是好言劝说,并允诺令高杰驻军
瓜洲(今江苏省扬州市江区)以补给养。高杰对此很是满意,同意停止攻打
扬州市,同时对史可法开始心生轻视,行事愈发骄纵。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九月,朝廷命高杰率领军队移驻
徐州市,准备西征讨伐
起义军,同时又安排左中允卫文兼任兵科给事中对高杰进行监督。在此之前,徐州的起义军首领程继孔曾被抓获押往北京,途中趁
李自成攻陷北京之乱逃脱,重新逃回徐州。同年十二月,程继孔被移驻到徐州的高杰抓获斩首,而高杰因此立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太傅。
与此同时,
史可法担心高杰桀骜不好管控,命四军镇之一的靖南伯黄得功驻军仪真(隶属
扬州市),暗中牵制高杰的势力,高杰由此对黄得功心怀忌恨。听闻黄得功亲率三百骑兵欲前往
高邮市(今江苏省高邮市)迎接好友黄蜚,高杰便想趁机将其除掉,于是,在途中设下埋伏。黄得功猝不及防间遇袭,三百骑兵全部战死,黄得功侥幸得脱,上书朝廷要同高杰决一死战。在史可法的斡旋下,两人最终达成和解,高杰也逐渐被史可法收服,但黄得功却由此与高杰结下仇怨。
筹划复明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年末,在史可法的宣导下,加上其妻邢氏的劝解,高杰决定与史可法一起谋划收复失地之事,并在之后向
南明朝廷提出进兵
河南省、收复中原的计划。他建议调遣
黄得功与
刘泽清的两镇兵力奔赴
邳州市(今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与
宿州市(今安徽宿州)两地,作为后盾守住
黄河沿线。他则自率领本镇兵力直奔归德(今山东
长清区西南归德镇)与
开封市(今河南开封)两地,据此图进
淮阳区(今河南省
周口市淮阳区)、
洛阳市、
荆州市(今
湖北省荆州市)、
襄阳市(今湖北襄阳)一带。
在向南明朝廷的奏请中,高杰强调自己诚意尽忠、一心复明,但这个计划并未得到黄得功与刘泽清两镇兵力的认可与支持,
史可法只好调
刘良佐到徐州与高杰互相为援。
睢州兵变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正月,高杰按计划抵达归德,令
睢县(治襄邑县 ,今河南睢县)总兵
许定国前往汇合,许定国不予回应,且当时有传言称许定国已偷偷将儿子送过黄河归降了清军,或已暗中投敌,高杰遂邀请
巡抚越其杰、巡按
陈潜夫一同前往睢州,因对许定国心存轻视,随身仅带十数个亲兵。
在许定国闻讯到郊外迎接时,巡抚越其杰对其心有疑惑,劝说高杰不要随他进城,但高杰不听劝阻,认为自己可劝服许定国出兵,坚持跟他进入睢州城。之后,高杰及其部下受到许定国的殷勤款待,愈发放松警惕。正月十一,许定国在睢州城设宴招待高杰,高杰则在酒后为许定国定下了从睢州出兵的时间,并且含蓄提及许定国送儿子北上之事。见
许定国依旧没有要离开睢州的意思,酒醉的高杰却一再劝说、督促其出兵。
许定国一怒之下于当晚设下伏兵,点燃火炮大喊制造混乱,越其杰等人见此慌忙逃跑,高杰的亲兵却多因喝醉失去战力,而早已酒醉中的高杰正在军帐中酣睡,结果亲兵全部被杀,高杰也被许定国顺利捉住后杀掉。次日,高杰军中大队人马闻讯赶来,攻下了睢州城,尽杀城中老弱,许定国出逃,北上投降清廷。
被杀之后
高杰死后,曾被他掳掠的扬州百姓欢喜庆贺,
黄得功更想要派兵袭击高杰留在扬州的家人及将士,抢占他的势力范围,最终被朝廷制止。
南明朝廷则追封他为
太子太保,让他的儿子高元爵承袭
爵位继任为兴平伯,并令高杰所部将士受邢氏统辖,立其外甥李本深为提督代理军务。邢氏在之后提议让高元爵认
史可法为义父,被史可法拒绝,后又令其拜提督江北兵马粮饷太监
高起潜为义父。
由于当时高杰报效大明、收复失地、为国雪耻的决心很强,当时也有不少人为之感到可惜。学者
顾诚认为,睢州兵变中高杰陡然身死,导致此次北上进兵的计划还没开始就宣告结束,使南明朝廷刚刚萌生的一点进军北上的意图被扑灭,此后偏安江淮,再没有能力组织北上的军事行动。最后面对清军的进攻,所谓的四大军镇的将领基本以投降自保。
人物评价
清代史学家
张廷玉在《明史》中认为高杰刚悍难驯,恃功不羁,终于要锐意进取之时,却被杀掉,很是遗憾。
清代史学家徐认为,高杰“扰攘起家,性淫毒”,扬州人听闻他死去的消息,酒相贺。但其能受
史可法感动,改行效忠,锐意进取,也有人为之可惜。进而认为“人之不可概论也”,并认为人人如高杰那般想着收复失地,
南明的成败或未可知。
清代学者四明西亭凌雪在《南天痕》中评价高杰,认为他忠贞之心被激发后,收束桀骜的性情,准备进图中原收复失地,却因为酒醉被杀,很是可惜。
清代学者
倪在田认为,高杰之死,实在太令人意外,他此前提议没有实现也很是可惜。清代学者、史学家
郑廉认为高杰之死是咎由自取。
当代明史专家
顾诚认为,高杰曾是望风而逃的败将,本应受到朝廷的惩罚,却以兵力作后盾使
弘光帝得以登上皇位便成了定策功臣,从此骄悍跋扈,进而挟制朝廷。 但高杰的意外身死,使
南明朝廷刚刚萌生的一点进军北上的意图被扑灭,此后偏安江淮,再没有能力组织北上的军事行动。
亲属关系
人物轶事
冒充大顺军
据
康熙金乡知县沈渊在《
金乡县志》上的掌故记载,
李自成的
大顺军队一路东征之时,明朝诸多武将纷纷投降以求自保,高杰因为夺李自成之妻子
邢姓,又背叛了他,不敢投降,只得率军一路逃亡至
山东省。见山东百姓对大明朝廷丧失信心,并期盼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早日到来,高杰便冒充大顺军队在各州县收取粮饷。
顶撞史可法
据
清代陈贞慧的史料笔记《过江七事》记载,在
弘光帝朱由崧上位之后,高杰在内的四大军镇拥兵自重、桀骜不驯,已到了无视上意的程度。因督师史可法在讲话时常常会引用“圣旨”,高杰常不以为然,一次,他不耐烦地顶撞史可法说:“旨、旨,何旨也!你曾见
皇极殿中有人走马耶!”。意思就是说当时并不在皇极殿,不要给他扯什么所谓的“圣旨”。
慕妻之智
据清代
赵吉士掌故笔记《寄园寄所寄》载,高杰曾经对人说自己与邢氏相好,是因为邢氏有将略可以帮助他,并非贪图她的美色。历史学家
顾诚认为,高杰离世后,军中无主,乱成一团,且高杰生前与
黄得功等人积怨已深,所以他们都想要乘机瓜分高杰部的兵马和地盘。邢氏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得很镇定,趁着
史可法前来主持善后的机会,以儿子幼小不能压众为由,提出让儿子拜史可法为义父。虽然史可法没有答应,不过史可法在拒绝的同时,也同意让高杰的儿子拜提督江北兵马粮饷太监
高起潜为义父。
艺术形象
由
姚雪垠所著的小说《李自成》中,高杰私通李自成妻子邢氏,背叛了李自成,却被加官进爵,后死于睢州兵变。
清代文学家
孔尚任创作戏曲《桃花扇》中,高杰飞扬跋扈,和
黄得功等人为争权同室操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