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
二十四节气之一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逸周书·时训解》中记载了“小寒”这一节气的物候现象。在秦汉,二十四节气趋于定型,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了小寒的具体时间范围和天文现象。到了元明清,人们对于小寒的记载更为精确,并记录了相关的物候、气温等情况,并沿用至今。
小寒时节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度,一般从1月5-7日开始,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逐渐向赤道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在古人的记载中,这一天北斗七星的斗柄会指向北方的癸方位或者戊方位,在《汉书·律历志》和《后汉书·律历志》中也记载了小寒期间二十八宿的运动轨迹,如“婺女八度”“娄六半强退一,氐七少弱退二”等,并由于朝代不同,记载略有出入。小寒季节有“三候”,一候为雁北乡,二候为鹊始巢,三候为雉始鸲,即大雁开始从南方向北迁徙,喜鹊开始筑巢,环颈雉开始求偶。同时古人也认为,小寒三候反常不是什么好兆头。
小寒节气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北方地区一年中的最寒冷时期,因此也有“大寒不寒小寒寒”的说法,而南方地区一年中温度最低的时节一般在一月下旬,因此南方一般大寒比小寒更冷。总体上,小寒时北方地区天寒地冻、冰天雪地,南方地区气温同样会明显下降,并且可能出现冻雨。同时小寒期间也会出现“三白”这一气候特点,即夜晚结霜、水结冰、天下大雪。在小寒期间,北方地区农民会进行歇冬,为来年开春播种做好准备;南方地区会给作物追施冬肥,并做好防寒防冻等工作。
在小寒当天,人们会进行探梅赏梅、冰嬉、腊祭、准备年货等活动,在外的游子也会准备回家过年。这个节气尤其要注重起居、运动、饮食、情绪和房事方面的养生,早睡晚起,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养肾防寒,勤晒太阳。在小寒时节,人们会进行“数九”的活动来等待春天到来,同时编了许多谚语对小寒的物候、农业、天气等情况进行记录,诸多的诗人如元稹杜甫黄庭坚等也在小寒期间有感而发,写下了许多经典诗词曲赋,并流传至今。
历史渊源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的产生起源于黄河流域,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夏商时期,先民通过对日影的测定,发现了冬至、夏至,到了西周时期,人们进一步观测气象,发现了春分秋分,并按物候和现象标记时间,如《诗经·豳风·七月》中“五月斯螽动股,六月纺织娘振羽。”和《夏小正》中“正月:惊蛰;雁北向。”春秋时期确立了“八节”,战国时期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二十四节气可能已经基本形成,小寒这一节气也因此出现。成书于战国的《逸周书·时训解》中也指出了小寒时节的物候现象,说“小寒之日,雁北向;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
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趋于完善和定型。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二十四节气系统已经基本定型,相邻节气之间皆相隔十五天,并用北斗斗柄指向的变化作为判断节气到来的标志。其中小寒也有了具体的时间范围和天文现象:“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历书》说:“斗指戊,为小寒,时天气渐寒,尚未大冷,故为小寒。”
到了元明清,人们对于小寒的记载更为精确,并记录了相关的物候、气温等情况,例如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指出:“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明陈阶日涉编》引《历义蔬》则指出:“小寒,月之初气也,阴气小极,故曰小寒。”
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将中原地区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天文现象
小寒时,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度,一般从1月5-7日开始。小寒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白天吸收的热量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仍处于热量散失的状态,气温持续降低。小寒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赤道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日照量也逐渐增加。古人也对小寒的天文现象有所研究,例如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就指出,小寒当天,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方的癸方位。在《历书》则说:“斗指戊,为小寒。”认为斗柄指向戊方位时为小寒。《汉书·律历志》中记载了二十八宿在小寒当天的轨迹,指出小寒日宿度在“婺女八度”“娄六半强退一,氐七少弱退二”,而《后汉书·律历志》中记载,小寒日宿度在“女二度”,和《汉书》中略有出入。
物候现象
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这一说法源于战国的《逸周书·时训解》,在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得到了进一步解释。
一候雁北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乡,向导之义。二阳之候,雁将避热而回,今则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鸟纲得气之先故也。”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徙,此时北方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从南方向北迁徙。
二候鹊始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喜鹊也,鹊巢之门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喜鹊是中国北方的一种留鸟,喜鹊开始造枝筑巢准备繁衍后代,意味着春天即将到来。
三候雉始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雉,文明之禽,阳鸟也;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雊为求偶鸣声,在四九的时候,环颈雉开始求偶。说明早春就要到来了。
在古人的观念中,小寒物候反常不是好兆头。战国《逸周书·时训解》称:“雁不北向,民不怀主;鹊不始巢,国不宁;雉不始雊,国大水。”
气候特点
小寒、大寒节气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寒冷时期。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天气寒冷,东亚大槽发展得最为强大和稳定,蒙古冷高压和也达到最为强大且稳定,西风槽脊尺度达到最大,并配合最强的西风强度,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小寒和大寒谁更冷,有南北差异。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北方地区最冷的时间段位于每年公历的一月中旬,也就是说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且北方小寒气候特点为: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景象,因此在北方地区有“大寒不寒小寒寒”的说法;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全年最低气温常出现在一月下旬时期,这意味着南方大寒节气比小寒节气更冷。南方地区小寒时节虽然没有北方寒冷,但是气温同样会出现明显下降,并且可能会出现冻雨等天气。
而在古人看来,是比小寒冷的。例如在元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也就是说,在古代,腊月中旬过后才是最冷的时候。
在小寒时节,夜晚还会出现结霜现象,称为“一白”;水会结冰,称为“二白”;如果小寒期间下雪,则称为“三白”。小寒节气出现“三白”意味着天气非常寒冷。小麦盖上厚厚的积雪,可以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为小麦丰收打下基础。“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农事活动
北方地区
小寒后气温极其寒冷,农田土地已经冻结,农作物的生长也缺少热量。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田间已经没有过多的农活,农民可以进行歇冬,其主要任务是做好菜窖、畜舍保暖,造肥积肥,为来年开春播种做好准备。
南方地区
小寒时节,南方地区会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并做好防寒防冻、积肥造肥和兴修水利等工作。
节气风俗
探梅
小寒时节,腊梅树绽放,是探梅赏梅的时候。此外,梅花还有为人们传春报喜的象征,因此人们大多会在小寒时节出门赏梅。
冰嬉
入冬后北方冰面厚的地区,大多会设有冰床,人们可以穿冰鞋在冰面竞走,这一活动在古代被称为冰嬉或“冰戏”,冰嬉包括走冰鞋、抢球、转龙射球、打滑挞等多种游艺。《宋史》有“故事斋宿,幸后苑,作冰戏”的记载。《日下旧闻考》中记载:“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倚晴阁杂抄》记载:“明时,积水潭尝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篮酒具,铺截锐其上,轰饮冰凌中,亦足乐也。”说明冰嬉这一活动经久不息。
腊祭
每年阴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说文解字》中记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腊月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时节,人们祭拜门神、户神、宅神、司命帝君、井神等,祈求平安吉祥。小寒是腊月的节气,因此在小寒期间,人们也会举办祭祀活动如祭灶祈福、熬制腊八粥等。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载“祀灶:坊民刻马形印之为驼螽科,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农民鬻以焚之灶前,谓为送灶君上天。别具小糖饼,奉灶君。”《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冬瓜子、花生、榛穰、松子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
准备年货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小寒到了,也就意味着春节将至。小寒三候中“雁北向”也是“思归”的标志,在外打拼的人们开始整理回家的行囊,准备回家,而家里的亲人也开始忙着备置年货、写春联、剪窗花,期盼着远方的亲人归来。
节气养生
起居养生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冬卷”中称:“季冬之月,天地闭藏,阳潜阴施,万物伏藏,去冻就温,勿泄皮肤大汗,以助胃气。”小寒时节应早睡晚起,每天多睡一个小时,令体内的阴阳平衡,滋养肺腑。同时应当减少外出,着衣应以保暖为主。尤其是头颈、背、手脚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以热水洗脚,令血管扩张,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改善睡眠质量。
情绪养生
小寒处于冬季,天气寒冷,阳气潜伏,人体容易产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等情况,这是因为寒冷抑制和降低了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变慢,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因此可以晒太阳缓解抑郁情绪。在精神调养方面,应宁神定志,避免情绪过于激动,保持乐观心态,精神要顺应自然,保持一种闭藏状态。
运动养生
小寒节气处在“二九”“三九”期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也正是人们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时节。小寒节气适宜进行慢跑、跳绳、踢毽子等运动锻炼,但注意不要让身体大量出汗,避免阳气外泄,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锻炼时间尽可能安排在下午,因为上午体内肾上腺浓度增大,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饮食养生
杨建宇在《二十四节气养生歌》中提出:小寒慢跑跳踢毽,畅达乐观防肾寒,三九温补食药疗,参芪首乌归阿胶,滋阴潜阳肝血养,固肾养心羊肉尝。
冬季主肾,肾阳虚是人体阳气之本,寒邪易伤阳。冬季时节,肾的机能强健,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因此饮食方面需要“养肾防寒”,以清补、润燥为主,不宜温补,少吃辛辣,多喝温水。肉类以白肉为宜,可以用莲子、谷物熬粥,或是食用温暖的清汤。可以适当多吃羊肉以温补,少配服人参、黄芪、何首乌、当归、阿胶等中药,以补气补血、滋补肝肾。
广州市,小寒这一天有早上吃糯米饭的传统,并在饭里加上腊味、葱花、香菜等配料。糯米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对中焦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同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会感觉到暖和,利于散湿驱寒。中医理论也指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适宜在寒冷的季节食用。
房事养生
黄帝内经》中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日万物敛藏,养生就该顺应自然,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小寒时气候非常寒冷,人体需要许多能量来御寒,而性生活会消耗很多能量,不利于养肾防寒。因此,小寒时应减少房事次数,以养肾精。
相关文化
节气文化
“数九”,是从冬至这天开始,以每九天为一个时段往后数,第一个九天称为“头九”或“一九”,第二个九天称为“二九”,接着是“三九”“四九”“五九”等,一直数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就“出九”了。小寒位于“三九”和“四九”之间,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养生,人们将宣纸等分为九格,每格用笔帽蘸墨印上九个圆圈,每天填充一个圆圈,填充的方法根据天气决定,填充规则通常为: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
节气谚语
诗词作品
描述小寒节气的诗词作品较多,多以描写时令气候及物候变化为主。其中唐朝元稹在《咏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中就写道“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县,衔紫绕树梢。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用五言的形式描写出了小寒时节“鹊筑巢”“雁北乡”“雉始雊”的物候现象;宋代的喻陟则在《蜡梅香》中写下“晓日初长,正锦里轻阴,小寒天气。未报春消息,早瘦梅先发,浅苞纤蕊。”体现了小寒时节赏梅探梅的习俗。
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国气象局.2023-11-15
..2023-11-17
..2023-11-18
..2023-11-18
..2023-11-18
..2023-11-18
..2023-11-18
..2023-11-18
..2023-11-18
为什么小寒要吃糯米饭.天气网.2023-11-18
数九寒天 你会怎么数九.今日头条.2023-11-18
..2023-11-18
..2023-11-18
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古诗文网.2023-11-18
蜡梅香.古诗文网.2023-11-18
望月婆罗门引·元夕.古诗文网.2023-11-18
驻舆遣人寻访后山陈德方家.古诗文网.2023-11-18
早发竹下.古诗文网.2023-11-18
窗前木芙蓉.古诗文网 .2023-11-18
送季平道中四绝.古诗文网.2023-11-18
清远舟中寄耘老.古诗文网.2023-11-18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古诗文网.2023-11-18
小寒.古诗文网.2023-11-18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天文现象
物候现象
一候雁北乡
二候鹊始巢
三候雉始鸲
气候特点
农事活动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节气风俗
探梅
冰嬉
腊祭
准备年货
节气养生
起居养生
情绪养生
运动养生
饮食养生
房事养生
相关文化
节气文化
节气谚语
诗词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