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戈里峰
世界第二高峰,喀喇昆仑山脉主峰
乔戈里峰(英语:Qogir),又称K2,海拔8611米,位于中国新疆与巴基斯坦的交界处,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以及世界第二高峰。
乔戈里峰褶皱作用主要完成于中生代,新生代晚期的第三纪时期,经喜马拉雅运动后再次隆升,形成现今高大的山体。乔戈里峰形状犹如巨大的金字塔,山势陡峭且壁立高峰。北侧山坡平均坡度超过45°,从北侧大本营到峰顶,高度差达到4700米。乔戈里峰属半干旱和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山地南坡接受印度洋湿润气流,高山冰川异常发达。山地北坡则地处雨影区,极为干旱。由于山区海拔较高,故以寒漠占优势。而山原地区除个别山峰外,几乎全为冰雪覆盖,共有431条冰川,是中国平均冰面积最大的区段。由于气候条件和地表物质的严酷性,植物生长受到严重限制,以旱生、超旱生小灌木和半灌木的荒漠植被类型为主,中国一级保护动物西藏野驴在乔戈里峰也有分布。
乔戈里峰以其险峻、难以攀登享誉世界登山界,截至2019年,其登山者死亡比率为23%。1856年,人类便开始认识、探索和企图考察攀登这座山峰。但直到1954年7月31日,才开创首次登顶的纪录。2008年8月2日,乔戈里峰发生了一起11名登山者死亡的山难事件,是乔戈里峰登山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灾难。
2014年夏天,巴基斯坦和意大利组织了一场名为“乔戈里峰60年后”的探险活动。此次探险利用卫星导航精确测量的乔戈里峰高度为8609.02米。
命名
乔戈里峰,又称K2或戈德温·奥斯汀(Goldwyn Austin)峰或达普桑(Dapsang)峰。
乔戈里峰的“Qogir”被通常认为是塔吉克斯坦语,意为高大雄伟。也有人称Qogir是藏语,意为白色女神。
国际上通常称乔戈里峰为“K2”,这是它更通行的名字。因为乔戈里是喀喇昆仑山脉第二个被人类考察的山峰,K则为喀喇昆仑山脉的英文首字母。其另一层含义为世界海拔第二的山峰。
戈德温·奥斯汀峰的命名是为了纪念英国探险家托马斯·戈德温·奥斯汀(Thomas George Montgomerie)。戈德温·奥斯汀是一名英国皇家工兵队的军官,他在1856年对该地区进行测量时首次标识了K2峰。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这座山峰又被命名为戈德温·奥斯汀峰。但以个人的名字命名的山峰向来不被大多数人承认,所以这个称呼已经少有人用。
达普桑峰,源自当地的巴尔蒂语,语意为“洁白的神峰”。
位置境域
乔戈里峰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位于喀喇昆仑山中段,地理坐标为东经76°5′,北纬35°9′。其北部与塔里木沉积盆地接壤,南部与小喜马拉雅山相连,东边是加舒尔布鲁木 I(Gasherbrum I)峰、加舒尔布鲁木 II(Gasherbrum II)峰、加舒尔布鲁木 III(Gasherbrum III)峰,西边是希沃尔纳(Chogolisa)峰、米特尔戈斯特峰(Masherbrum)和金峰(Golden PEAK)。
乔戈里峰是巴基斯坦和中国的边境线的一部分,南侧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北侧是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Gilgit-Baltistan)省,巴基斯坦城市锡卡都(Skardu)是离乔戈里峰最近的一个人类聚集点。
成因
元古界时期,喀喇昆仑山脉地区作为准地台板块,具有以下元古界为基底,下面还有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等多旋回盖层。在未受到沉积和褶皱之前,该地区曾是一个古海,属于古特提斯海的北部海域。
前寒武纪末至古生代初时期,古特提斯海可能处于扩张阶段,而喀喇昆仑的下元古界可能是这时从塔里木盆地地区分离出来的小块部分。然而,寒武纪末,古特提斯海开始收缩,海壳向北移动。
石炭纪时期,喀喇昆仑板块开始向西昆仑板块之下俯冲。东段北缘在三迭纪末褶皱上升,形成该板块的印支期盖层褶皱。
侏罗纪末和始新世末时期,西段和东段分别在侏罗纪末和始新世末先后褶皱上升,最终与塔里木板块和西昆仑板块合并成为陆地。
更新世时期,西昆仑板块与塔里木板块自古生代末合并后,在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上产生了强烈升降的差异运动。喀喇昆仑山脉板块的持续向北推挤导致民丰西的西昆仑部分开始向塔里木盆地之上逆冲,同时民丰东的阿尔金山脉向西昆仑东段之上逆冲。这种构造运动直到早更新世仍很强烈。
在晚第三纪和早更新世这两个时期,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相撞,向北推挤仍然持续,同时西昆仑板块的西段也向北上升。这导致西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尤其是民丰县以西部分和帕米尔高原的东北部的决定性上升。乔戈里峰形成与这些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地理特征
气候
乔戈里峰山区属半干旱和强烈的大陆性气候。该地区气候十分恶劣。在每年的5月至9月期间,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地区的西南季风带来暖湿的气流,导致降雨,形成了当地的雨季。从9月中旬到次年4月中旬则受到强劲的西风影响,从中亚地区吹来的干燥冷风使得气温骤降,形成严寒的冬季气候。峰顶上的气温可降至-50℃,而最大风速可达25米/秒以上。
乔戈里峰地区的天气变化极其剧烈,时而晴朗,时而阴沉,风云变幻不定。这种特点主要由高空西风、西北风或西南风的强弱所决定。每年的六、七月和九月,该地区上空会形成一股强劲的气流,被称为"急流区",风速超过30米/秒。急流区在垂直方向上有几千米的厚度,宽度约为几百千米,顶部高度平均在12至14千米,底部高度一般在10千米左右。由于该地区的山峰高度很高,所以只需急流稍加强,就能够到达乔戈里峰地区,并影响该地区的天气,导致风、云、雨、气温等变化无常。
气温
乔戈里峰山区海拔很高,周围有许多高山。南风迎风坡的雪线平均海拔为5000米,而背风坡(中国一侧)的雪线海拔为5400~5500米,两者相差400~500米。在雪线以上,气温终年低于0℃,积雪不会融化。在苏盖提江格(海拔3900米),一年分为冷季和暖季两个季节。暖季大致从4月开始,到9月结束,约有6个月的时间。其他月份则属于冷季。气温的变化在这里是早上最低,中午开始上升,14时和20时是观测时间的最高温度。然而,每天最高温的出现时间并不固定,而是在大约17时左右(相对于北京时间推迟约3小时)。
降水
乔戈里峰位于高原的西北缘,对西风气流具有强大的阻塞作用。在冬季,乔戈里峰周围形成了一个低压槽,被称为巴基斯坦低槽,其位置偏向南方。而在夏季,西北风带北撤,形成相对较弱的塔什干低涡,其位置偏向北方。这些低压系统会将西风长途运输的水汽,特别是来自南方的湿润气流,有时甚至包括来自阿拉伯海热带云团,通过西南气流传输到高原的西部山区。在地形抬升的过程中,这些水汽会引起高山区域丰富的降雪。
由于山体高大,每当夏季接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南坡较丰富的降水,年降水量可达800毫米~2400毫米,森林衍生高度达海拔3500米左右,草场繁盛,低处可农作;北坡因其北支山脉高大,阻隔了印度洋湿汽,形成了“雨影”区。加之受西风环流影响,降水较南坡显著减少而较干燥,山坡岩石裸露,植被稀少,仅河旁稍有灌丛,在3700米~3900米处叶尔羌河上游的克勒青河谷地,发育有草场。
风速风向
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乔戈里峰多风、风大,且持续时间长。该地区每天都有风吹拂,风力时强时弱,交替出现。但风力的日变化较有规律,通常在早晨8时之前风力较小,风速为1~2米/秒的情况较为常见。当天气变化时,风速也会增加,达到6米/秒的情况。无风的情况只会在极少数和极短的时间内出现。从17时到20时大风出现次数最多,一般风速4~5米/秒,最大可达20米/秒。海拔7000米以上经常刮着8级以上的高空风,风速达每小时60千米以上。
乔戈里峰位于西风急流的下方,这是该地区风力强劲的主要原因。西风急流从乔戈里峰上方的消尔布拉克山区经过,然后沿着宽大的音苏盖提纵向谷地向前推进。当它进入苏盖提江格谷地后,走向开始转为南北方向。在这里,地面风也从西风逐渐转变为西南风,继而变为南风。风力最强的地方通常靠近河床的西侧,这里的沙尘会被扬起到相当高的高度,瞬时风速可以达到25米/秒以上。
西北风主要在克勒青河形成大的沙暴,沿河数十千米均为沙尘笼罩,到苏盖提江格后因周围高山阻挡,故风力减弱,沙尘逐渐消失。北风是这里的第二风向。谷地东西两侧为高山阻挡,故东西向的风较少。这里7月下旬后西风急流带开始北移,大风出现的次数渐趋减少,但小风还是每日不断。8月下旬后随着西风带南来,大风又频繁起来。因天天都刮风,乔戈里峰又被称为“风库”。
地质
乔戈里地块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主脊乔戈里峰一带,主要出露下元古界和下二叠统。下元古界为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夹黑云石英片岩、大理石,原岩为碎屑岩建造,变质作用类型为面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下二叠统空喀山口组为灰岩夹石英砂岩、粉砂岩碳酸根建造,为浅海沉积,有含砾板岩,含冷水型单通道蜓,具冈瓦纳大陆的沉积和生物特征。该区侵入岩为燕山早期的花岗闪长岩,为钙碱系。
地层分布
乔戈里峰地区有前寒武系和中上石炭统一白垩系以及第四系。缺失下古生界泥盆系、下石炭统、下白垩统和第三系
前寒武系为结晶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绿片岩。岩层呈北西-南东向伸延,岩性可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绿色片岩,下部为结晶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和角闪岩。
上古生界的中上石炭统以海相碳酸岩为主,碎屑岩次之。主要岩性上部为灰岩,下部为灰岩与砂岩、粉砂岩互层,厚度小于1000米。
二叠系为海相碎屑岩或碎屑岩与灰岩互层,含腕足化石。二叠系下统为灰、灰白、灰黑色砂岩、石英砂岩、砂质泥质页岩、灰岩的互层,有时灰岩很少。含腕足、青苔虫化石。
中生界三叠系为海相和海陆交互相的碳酸岩、碎屑岩,含头足、瓣鳃、珊瑚、腕足、鱼、藻类及海百合纲茎化石。侏罗系下中统为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夹大理石,含植物和头足类化石,上统为海相碳酸岩,含头足化石。白垩系上统为海相碳酸岩及碎屑岩,含瓣鳃化石。
第四系全系统的冰碛层分布于乔戈里峰海拔高度5000米以上地带。
岩石特征
乔戈里峰岩体呈不规则的长条状近北西-南东向展布,岩性为中细粒英云闪长岩。岩体南部出中国国境线,北边与三叠系温泉沟群的变粉砂岩、粉砂岩及板岩以断层形式接触。该岩体岩石新鲜,蚀变较弱,只具轻微的绿泥石化
矿产资源
乔戈里峰主要金属矿产为Fe、Au、Bi、Sn,非金属矿产有S、锆石榍石磷灰石、石膏、石英水晶等。
地形地貌
乔戈里峰主要有六条山脊。其中,西北-东南方向的山脊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脊线,同时也是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国境线。此外,还有北方的山脊、西方的山脊和西北方的山脊等。乔戈里峰的山顶呈现南北倾斜的冰坡,面积广阔,形状犹如巨大的金字塔,山势陡峭且壁立高峰。山体陡峭的坡壁上布满了雪崩形成的深沟和凹槽,痕迹清晰可见。
乔戈里峰北侧如同被利刃切割,陡峭的山坡平均坡度超过45°。从北侧大本营到峰顶,高度差达到惊人的4700米,是全球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中垂直高差最大的。乔戈里峰的北侧冰川被称为“乔戈里冰川”,地形异常复杂多变。冰川表面呈碎裂状态,布满着纵横交错的明暗冰裂缝。冰川西侧的山谷陡峭如岩壁,经常发生滚石、冰崩和雪崩。乔戈里峰的西南侧则延伸着长达44千米的音苏盖提冰川。
土壤
乔戈里峰周围的土壤处于较原始的阶段,具有粗大的质地,土层浅薄,通常在30~50厘米之间,缺乏显著的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低于1.0%。各种土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化学风化作用较弱,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迁移最易受影响的氯化物、硫酸盐等物质迁移较为有限,在风化层和土壤中普遍积累。这些土壤几乎是在非生物、弱地球化学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剖面的分化相对简单,通常由三到四个土层组成,而在一些坡地上甚至完全没有土壤发育。主要的土壤类型包括山地棕漠土、山地棕钙土、山地栗钙土、高寒荒漠土、高寒荒漠草原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此外还有亚冰雪带内的寒冻土
水文
河流
河流是冰雪融水补给,因而深受气温条件影响,表现为季节河,只在每年6月中旬到9月中旬有流水,来势凶猛,消退迅速。日变化也相当明显,一日内最高水位与最小水位相差可达一倍以上,表现出干早区河流的典型特征。
布拉尔杜河(Braldu River)
布拉尔杜河是发源于巴尔托罗冰川(Baltoro Glacier)的一条冰川河。该冰川贯穿喀喇昆仑山脉,在乔戈里峰上也有分布。布拉尔杜河流经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的锡卡都地区,在廷斯通(Tingstun)前5千米处与巴沙巴斯纳河(Basha Basna River)汇合,在布拉杜山谷(Braldu Valley)尽头形成希加尔河(Shigar River)。其全长78千米,平均径流量约为265立方米每秒。
克勒青河
克勒青河是叶尔羌河上游最大的支流之一,它的全长约为210千米,从岔河口一直延伸到河源的胜利南达坂地区。河道的走向一开始是东西向,然后在30千米后逐渐转为东南向,在最后40千米的段落又重新转向为东西向。河床宽阔而平坦,宽度在700到1300米之间变化,一般宽度约为千米级别。河床两侧是高耸的山峰,高出河床超过千米,最大的高差可达4500米。河流的南侧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脊,西起消尔布拉克山,东至胜利冰川。乔戈里峰上的音苏盖提冰川融水是克勒青河的水源之一。
叶尔羌河
叶尔羌河源于喀喇昆仑山北坡,是塔里木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它位于新疆西南部的塔里木盆地西缘,流域范围大致在东经74°28′~85°54',北纬34°50'~40°31'之间。叶尔羌河的全长为1078千米。河流地势自南向北逐渐下降,同时冰川发育良好,冰川覆盖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0.12%。
叶尔羌河流域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地形格局。上游河源区山峰峥嵘挺立,其中包括乔戈里峰在内的四座山峰超过了海拔8000米,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山地冰川作用中心之一。河谷从上游开始,山谷与山谷之间交替出现,高差可达3000~50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由于山谷冰川沿着山坡延伸进入干流谷地,纵向河谷和横向冰川的地貌格局成为叶尔羌河流域上游地区的显著特点。
叶尔羌河流域是一个典型的冰雪融水补给河流系统,拥有丰富的冰川资源。流域内分布着大量冰川,共计2689条,总面积达4964平方千米,储存的冰量高达590立方千米。其中,山谷冰川是叶尔羌河流域冰川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克勒青河支流区域,超过20千米长、70千米以上面积的大型山谷冰川达到了10条之多。叶尔羌河是南疆地区洪峰流量最大的河流之一,而冰川湖突发洪水是该河流域最具威胁性的洪水类型。根据统计数据,自1954年至2002年间,该地区发生了18次规模较大的冰川湖突发洪水事件。
冰川
乔戈里峰南坡发育有巴尔托罗冰川,长66千米,厦呈冰川长75千米;此外还有功多可洛冰川、卡白吕冰川等;北坡虽较干燥,乔戈里冰川仍长达22.5千米,还有音苏盖提冰川,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冰川。南坡现代冰川平均下限达3050米,粒雪线高度在4700米~5490米;北坡冰川平均下限4000米~4700米,粒雪线高度为5000米~5700米。总的来说,北坡高于南坡,西部低于东部。
音苏盖提冰川是中国已知的最大冰川,位于新疆喀喇昆仑山上乔戈里峰北坡,长约30千米,冰舌长约4200米,冰川末端的海拔3948米,其融水注入叶尔羌河。乔戈里峰登山大本营,即音红滩是观看该冰川的理想地点。音苏盖提冰川面积达380平方千米,估计冰储量不少于116万立方米。它是由4条巨大的支冰川和十余条规模不等的冰流汇合而成的树枝状山谷冰川。冰川末端下伸至海拔3948米左右的谷地中,冰川消融区表密布,冰塔林发育十分完全,裂隙密集,又称为“裂隙冰川”。
地下水
在乔戈里伽雪布鲁姆营地附近,会听到哗哗的水流声,这就是乔戈里裂隙泉。从裂隙泉中渗出的泉水流量很大,几百米之外便可听到水流声,水流过的地方长满了红柳,并形成方圆1000米的沼泽。裂隙泉从河谷的陡壁岩层中渗透而出,因为有一定的落差,所以会形成20多米宽、5米高的瀑布。透过瀑布,可发现黑色的岩壁上伴生着红色的颗粒状岩石,就好像是昆仑山脉的“水帘洞”一样,是克勒青河一大景观。
生物多样性
植物
由于气候条件和地表物质的严酷性,植物生长受到严重限制,以旱生、超旱生小灌木和半灌木的荒漠植被类型为主,覆盖度常在10%以下,不少地方寸草不生。由于第四纪以来冰期、间冰期的更替及干旱化的不断发展,植被地理成分在本研究区不断混杂和渗透,甚至特化。乔戈里峰北翼以亚洲中部成分为主,植物包括组成山地荒漠灌木亚菊合头草泡泡刺昆仑蒿,组成山地草原的沙生针茅戈壁针茅、短花针茅和银穗羊茅等。南翼则主要受西喜马拉雅山脉成分的影响,植物有艾蒿、盐柴类、野蔷薇忍冬属、别氏细毛草、柴羊茅,还有喜玛拉雅云杉 、银松等。
动物
西藏野驴奇蹄目马科的一种大型食草动物。它在夏季呈现棕褐色的毛色,而在冬季则呈现灰褐色。腹部、唇部和腿部的颜色较浅。它的身长约为2.3至2.4米,肩高在1.3至1.4米之间。当它抬起头时,身高可达1.6至1.7米。体重大约为300千克。由于它的外形威武壮观,南疆的维吾尔族群众也称之为野马。藏野驴是典型的高原动物,主要分布于新疆的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地区。此外,在帕米尔高原东部乔戈里峰一带也有少量分布。
人类活动
交通运输
中国
中国境内最便捷的乔戈里峰进山路线起点位于新疆叶城县西合休乡苦鲁勒村。从这里出发,沿着阿格勒沟向北前行,穿越海拔4800多米的阿格勒达坂,然后右转进入克勒青河谷,最终抵达乔戈里峰的北坡。由于地处偏远、地形条件复杂,道路修建较难,进山物资运输基本靠牲畜和人力驮运。
另外一条路线是从岔河口南线进入。虽然从地图上看,岔河口与乔戈里峰的直线距离约为90千米,但中间却是一片群山环绕,无法直接穿越。因此,只能沿着克勒青河谷一路向前,绕过飞来峰和东木斯塔山口,沿着河谷蜿蜒近200千米才能到达目的地。由于道路条件崎岖险恶,这条路线很少有人涉足。
巴基斯坦
从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Islamabad)乘坐飞机或汽车前往锡卡都,这是前往乔戈里峰的主要起点城市。在锡卡都,组织登山队伍,办理许可证和必要的手续。从锡卡都乘坐车辆或直升机前往阿斯克勒村(Askole),这是进入乔戈里峰登山区的起点。从阿斯克勒村开始徒步,穿过布洛奇巴谷,沿着布洛奇河(Braldu River)向北前进。沿途经过奥尔洛(Orlo)、康科勒(Korofong)等地点,最终到达乔戈里峰的登山大本营。
登山活动
乔戈里峰,作为世界第二高峰,以其攀登的艰难程度和高死亡率而闻名,远超过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登山者面临着极高的风险,截至2019年,其登山者死亡比率为23%,因此国际登山界将其称为"野蛮暴峰"和"没有回报的山峰"等。
乔戈里峰,作为世界第二高峰,以其攀登的艰难程度和高死亡率而闻名,远超过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登山者面临着极高的风险,死亡比率高达1:7,因此国际登山界将其称为"野蛮暴峰"和"没有回报的山峰"等。
在2003年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有262位登山者登上了珠峰的峰顶,而乔戈里的登顶人数50年加起来只有200位左右。珠峰大本营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而乔戈里大本营位置偏僻,坐落在一座大冰川上,用碎石搭建,平时只有几个巴基斯坦工人。乔戈里从北坡大本营到顶峰,垂直落差达4700米,连珠峰都比之逊色很多,这又增加了登顶的难度。
2003年9月统计数字:共登顶198人,共死亡53人,总体死亡率26.77%(死亡率=死亡人数/登顶人数),1990年之前的死亡率41%,1990年以来死亡率为19.7%。
至2007年数据,有284人成功登上乔戈里峰,同时付出了66人死亡的惨痛代价。
攀登历史
自1856年开始,人类开始对乔戈里峰展开认知、探索和攀登的尝试。其中,陆军中尉托马斯·蒙哥马利(Thomas Montgomerie)怀揣雄心壮志,成为第一个尝试攀登这座山峰的人。然而,他很快面临失败,乔戈里峰因此迅速走红,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地。
1909年,由阿布鲁齐公爵路易吉·阿梅迪奥王子(Prince Luigi Amedeo)领导的K2探险队在东南山脊(现称为阿布鲁齐山脊)达到海拔约6250米的位置。尽管这段路线后来成为标准路线的一部分,但当时因其陡峭和困难而被放弃。在尝试在西山脊或东北山脊找到可行的替代路线失败后,公爵宣称K2永远不能被人类攀登。
直到1938年才进行了对K2的下一次尝试,由查尔斯·休斯顿(Charles Houston)领导的第一次美国喀喇昆仑探险队对这座山进行了勘测。他们得出结论认为,阿布鲁齐脊是最切实可行的路线,并在海拔约8000米处折返,原因是物资减少和恶劣天气的威胁。
1953年,查尔斯·休斯顿再次领导美国探险队返回K2。在一场暴风雪中,探险队被困在海拔7800米处长达10天,期间登山者阿特·吉尔基(Art Gilkey)病情严重,并最终丧生。这次探险在登山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地位。为了纪念吉尔基,在山脚下修建了吉尔基纪念碑。
1954年,阿迪托·迪塞奥带领一支意大利登山队向峰顶出发,队中2人日勒·拉切捷利(Lino Lacedelli)和阿·康比奥氏(Achille Compagnoni)在7月31日成功登上峰顶。费时将近100天。
1986年,共有14名登山者成功登顶乔戈里峰。旺达·鲁克凯维茨(Wanda Ruczkiewicz)成为第一位女性登顶者,第二位是丽莉恩·白瑞德(Liliane Baird),与丈夫一同攀登峰顶。然而,她在下撤过程中不幸丧生。括勃奈特·钱慕斯(Grobnaet Chalmers),创下了仅用了23小时登顶的纪录,琼斯夫·利克思斯基(Jozef Likenski)则是第二次登顶,到今天为止,琼斯夫·利克恩斯基是两次登顶乔戈里峰的纪录保持者。
在2004年,乔戈里峰作为中原地区的第二高峰,经历了整个20世纪没有中国人成功登顶的时期。直到2004年7月27日,一支来自西藏自治区的登山探险队取得了突破,成功登顶了乔戈里峰。这次成功的登顶不仅创造了中国登山史上的新纪录,即同时登顶13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3人纪录,也使得成立于1993年的“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成为世界上首支成功登顶13座高峰的登山队伍。
在2008年8月2日,乔戈里峰发生了一起山难事件,导致11名登山者不幸丧生。遇难者包括3名韩国人、2名尼泊尔人、2名巴基斯坦人、1名塞尔维亚人、1名法国人、1名爱尔兰人和1名挪威人。这次事件成为乔戈里峰登山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灾难。雪崩的突发、登山组织工作上的疏忽以及登山者之间的协作不足是导致这次灾难发生的重要原因。
在2012年7月30日,登山者杨春风与队友张京川和饶剑峰顺利登顶乔戈里峰南坡。这次登顶是中国民间登山队的首次成功。
2015年开始,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喜马拉雅经历”和总部位于西雅图的“麦迪逊登山运动”两家知名登山公司以每人5.5万美元(约合35万元人民币)价格为有一定经验(至少登顶过两次海拔8000米的山峰)的登山者攀登乔戈里峰提供专业向导和夏尔巴登山协作人员服务。
2021年1月16日,10名尼泊尔登山者在巴基斯坦当地时间下午顺利登上了乔戈里峰,这是人类首次在冬季登顶该峰。
登山路线
目前,乔戈里峰被选择最多的登顶路线是阿布鲁齐山脊(Abruzzi Spur)或东南山脊(Southeast Ridge),起点位于巴基斯坦一侧。这条路线与1954年首次成功登顶乔戈里峰时所采用的路线相同。超过75%的登山者选择这条路线,它起始于海拔约5,395.64米的山脊线。这条路线具有几个技术性和暴露性的部分,其中包括高达30.48米的裂缝房屋烟囱和黑色金字塔,后者是从主支线突出的一座巨大山体。另一个著名的特征是瓶颈山沟,这是一段斜坡,距离山顶约396.24米,上面有许多不稳定的冰塔。
第二受欢迎的登顶路线是塞森(Cešen),它位于阿布鲁齐支线以西。这条路线是由斯洛文尼亚登山家托莫·切森(Tomo Česen)于1984年首次开辟,他独自攀爬到了7,925.76千米的高度。塞森路线绕过了阿布鲁齐支线下游的一些技术障碍,但其陡峭程度明显更高,存在较高的落石和雪崩风险。它与阿布鲁齐马刺(Abruzzi Spur)相连,覆盖了约60%的山峰区域。
K2上的其他路线还包括东北山脊、北山脊、南壁(或中央肋)、西南柱(魔线)、西北壁和西北山脊。乔戈里峰东壁因其冰雪结构的不稳定而被认为从未被成功攀登过。
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
2022年,在巴基斯坦地区疫情限制措施解除后,乔戈里峰登山游客人数空前增长,从往年的20~40人登顶,骤增为150人登顶。这也对乔戈里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到处是游客留下的废旧帐篷、废弃绳索以及塑料垃圾。有登山者表示,乔戈里峰的雪水水质变差,导致出现了腹泻的情况。
环境保护
1993年,为保护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利斯坦地区的中喀喇昆仑山脉,巴基斯坦在此建立了中央喀喇昆仑国家公园(Central Karakorum National Park),简称CKNP。该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超过10557.73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园。公园包括了60座海拔超过7000米的山峰,其中就包括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
为应对乔戈里峰各营地垃圾成堆的情况,2022年开始,CKNP组织了一支15人的,具备一流登山经验的登山者登上乔戈里峰收集清理垃圾。从2022年7月19日到8月18日,他们在乔戈里峰大本营和4号营地之间收集了1610千克的垃圾。CKNP在巴尔托洛(Baltoro)河和大本营附近安装了垃圾箱和便携式厕所,在阿斯科勒(Askole)还建有一个新的焚化炉。CKNP要求乔戈里峰登山队必须将垃圾带到大本营。再由CKNP将这些垃圾运送到100千米外的阿斯科勒进行焚烧处理。
风景名胜
一线天
一线天是克勒青河谷的极狭窄处,两侧山体陡峭壁立,形如刀削斧劈。峡谷的最窄处只有2到3米宽,河水从狭缝中急速奔涌而下。从夹缝中望上去,只能看到一条细缝般的天空,因此得名为“一线天”。登山路径位于约百米高的山体上,沿着曲折险峻的路线蜿蜒攀升。
音红滩
音红滩,全称音苏盖提河红柳滩,这片宽广的河谷旁边是一片红柳林,故被简称为音红滩。音红滩位于乔戈里峰攀登的登山大本营,从营地出发,步行约100米即可到达音苏盖提河,这条河发源于皇冠峰的音苏盖提冰川。冰川周围群峰峥嵘,宁静而荒凉,很少有人到访。河谷两岸分布着广阔的野生红柳林,水中有冷水鱼类生存。
ABC营地
ABC营地位于乔戈里冰塔林长廊的尽头,距离主峰端部约5160米高处。作为攀登乔戈里峰的关键营地,ABC营地是观赏和拍摄乔戈里峰最理想的位置。然而,由于夜间气温极低,可达-40°C左右,不适宜在此过夜。
相关文化
神话传说
《慕士塔格峰和乔戈里峰的传说》
相传在昆仑山麓,曾有一王国,国王有个三王子,生性善良,曾救过一条小金蛇的命,这条小金蛇原是蛇国王后。后来,花蛇公主爱上三王子,便借尸还魂,与三王子结成恩爱夫妻。不料,一日恶龙奉黑暗之魔的命令自天而降,要拆散他们。恶龙将公主变成一个冰人,这冰人见风就长,转眼间长成一座高大的冰山。痴情的三王子望着花蛇公主变成的冰山,不肯离去,也变成一座冰山,遥遥相对。这就是今日帕米尔高原上的慕士塔格峰和乔戈里峰。塔吉克族人民将这一对冰峰看作是真挚、纯洁爱情的象征。
影视作品
《八千米死亡线K2》
1991年上映的电影《八千米死亡线K2》改编自帕特里克·迈耶斯(Patrick Myers)原创舞台剧,由弗兰·罗丹(Franc Roddam)执导,改编自第一批登上乔戈里峰顶峰的美国人吉姆·威克威尔(Jim Wickwire)和布莱克·路易斯雷查特(Louis Reichardt)的故事。
《垂直极限》
2000年,马丁·坎贝尔(Martin Campbell)执导了美国生存惊悚片《垂直极限》,故事的背景就是乔戈里峰。克里斯·奥唐纳(Chris O'Donnell)饰演的彼得在一次登山运动中,不幸遇险,父亲为了救彼得,毅然割断绳索坠崖身亡。彼得从此因为内心的痛苦阴影,放弃了挚爱的登山事业。而罗宾·汤尼(Robin Tunney)饰演的彼得的妹妹却在一次挑战攀登乔戈里峰时遇险,全队被困在高峰的岩洞里。为了营救妹妹,彼得不顾生命危险,克服心理障碍攀登乔戈里峰,展开了一场生死营救行动。
《K2:喜马拉雅山的警报》
2013年上映的《K2:喜马拉雅山的警报》是一部由戴夫·奥尔森 (Dave Ohlson)执导的美国纪录片,讲述了一群登山者为纪念1909年阿布鲁齐公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乔戈里峰探险100周年,在2009年尝试登顶乔戈里峰的故事。
《乔戈里峰:杀人山峰》
2014年上映的《乔戈里峰:杀人山峰》,是由尼克·瑞安(Nick Ryan)执导的一部关于2008年乔戈里峰灾难的纪录片。这次灾难是乔戈里峰登山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K2:不可能速降》
2020年上映的《K2:不可能速降》,是一部关于波兰滑雪登山家安杰伊·巴吉尔(Andrzej Bargiel)2018年完成了人类史上首次乔戈里峰无供氧登顶滑降的纪录片,由斯拉沃米尔·巴蒂拉(Sławomir Batyra)和史蒂文·罗比拉德(Steven Robillard)执导。
文学作品
《三杯茶》
《三杯茶》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由攀登乔戈里峰引发的感人故事。作者是葛瑞格·莫顿森(Greg Mortenson)和大卫·奥利佛·瑞林(David Oliver Relin)。
故事的主人公是美国人格雷格·摩顿森(Greg Mortenson)。他接受朋友的邀请参加登山队,前往攀登乔戈里峰,但在距离山顶仅剩600米垂直高度时,为了救助患有高山肺水肿的队友,摩顿森耗尽了体力,无法完成登顶。随队的登山协作巴尔蒂(Balti)人穆札佛(Mouzafer)将筋疲力尽的摩顿森带下冰川,来到山下的科尔飞(Korphe)小村落。
科尔飞村是一个贫困的山地村庄,巴尔蒂人居住在这里。摩顿森在村里得到了全力的帮助,特别是村长哈吉·阿里(Haji Ali)一家。他们挽救了摩顿森濒临死亡的生命,摩顿森在科尔飞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由于这段经历,摩顿森立下承诺,要为科尔飞村建立一所小学。尽管自己并不富裕,摩顿森回到美国寻求捐助。他向各种慈善家和知名人士发出求助信,但由于缺乏名声和财富,回应并不理想。
然而,在几近失望之际,一位名叫让·霍尔尼(Jean Hoerni)的科学家伸出援手。霍尔尼是一位富有的物理学家,他提供了资金支持,帮助摩顿森实现了建立学校的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摩顿森和霍尔尼以及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建立了中亚协会,致力于修建学校、道路和水管,为贫困山区提供教育和基础设施支持。
在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危险之后,中亚协会修建了许多学校,并为许多孩子提供了教育机会。这个故事展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和克服困难的力量,以及摩顿森和巴尔蒂人之间建立起的深厚情谊。
目录
概述
命名
位置境域
成因
地理特征
气候
气温
降水
风速风向
地质
地层分布
岩石特征
矿产资源
地形地貌
土壤
水文
河流
布拉尔杜河(Braldu River)
克勒青河
叶尔羌河
冰川
地下水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动物
人类活动
交通运输
中国
巴基斯坦
登山活动
攀登历史
登山路线
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
风景名胜
一线天
音红滩
ABC营地
相关文化
神话传说
《慕士塔格峰和乔戈里峰的传说》
影视作品
《八千米死亡线K2》
《垂直极限》
《K2:喜马拉雅山的警报》
《乔戈里峰:杀人山峰》
《K2:不可能速降》
文学作品
《三杯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