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1957年12月出生于
上海市,籍贯
南通市,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理事长、《东方学刊》主编。张维为是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海内外影响力最大的中国政治学者之一。
张维为早年通过招考进入上海雕刻二厂,做了一名技术工人。因为对语言感兴趣,在工厂时也自学英语。1977年张维为抓住机会通过高考考上复旦大学外文系。之后通过层层考验加入联合国译员训练班,1983年因优异的成绩被推举入外交部翻译司,为包括邓小平,李鹏在内的多位国家高级领导人担任翻译工作。1988年,张维为进入
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从事同声传译工作。同年,张维为在
联合国工作期间考取了
日内瓦大学。此后20多年,他把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研究,走访了一百多个国家,用脚底板做学问。1994年,张维为获
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学位,后在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2013年,张维为担任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2015年担任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推出了论著《
中国三部曲》,节目《
这就是中国 2019》,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并呼吁社会对中国的信心。
张维为论著《
中国超越》2016年获
上海市第十一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优秀成果奖,2020年荣获第八届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
二等奖。《中国三部曲——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3册)2017年获得第六届
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其主演节目《这就是中国》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评选为2020年度优秀海外传播作品,2022年第27届“
星光奖”优秀电视文艺栏目奖。本人2016年被光明日报评为2016年中国智库十大人物。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57年12月张维为出生于
上海市,家里有六个兄弟姐妹。因为喜欢画画,通过招考进入上海雕刻二厂,做了一名技术工人。这期间他与普罗大众接触,生活,为他日后能够清楚讲解深奥的政治问题打下基础。他对语言很感兴趣,在工厂时经常跟着广播自学英语。
国家1977年举行文革后第一届高考,张维为抓住机会,运用三个月时间备考后成功考上
复旦大学外文系。彼时大学还没有允许修第二专业,张维为说服系主任,期间同时旁听并自学了国际政治系的课程。张维为经过层层考验,于1981年考入了当时由中国和
联合国合办,
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联合国译员训练班。
人生转折进入外交部
张维为1983年以优异的成绩从联合国译员训练班毕业,并被推选入外交部翻译室。在口译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与
巴布亚新几内亚副总理的一次会谈后通过上岗考试,有机会接触国家领导人。彼时外交部条件不佳,张维为拿着铺盖在自己的办公室住了5年。1985年8月28日,张维为第一次给邓小平当翻译。邓小平的大局观以及他那句“听过枪声的兵和没听过枪声的兵就是不一样”深刻影响了张维为,为他以后的研究提供灵感,埋下伏笔。在外交部期间,张维为为包括邓小平、李鹏、万里、乔石在内的多位国家高级领导人担任翻译工作。
1988年,张维为进入
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从事同声传译工作,在联合国工作期间,考入瑞士日内瓦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发表论文《中国的意识形态趋势和经济改革(1978-1993)(Ideological trend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1978-1993))》顺利获得国际关系博士学位。同年12月9日,张维为发表文章《中国模式的魅力》,于2006年11月2日刊登国际先驱论坛报。随后在
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
张维为2010年11月6日参加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圆桌会议,作了以《中国的崛起是唯一的"文明型"国家崛起》为主题的演讲。2011年6月,《
文汇报》与春秋研究院邀请张维为和日裔美籍学者
法兰西斯·福山进行辩论,张维为用自己的经历和学识,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论点,并且明确预测“
阿拉伯之春”将变成“阿拉伯之冬”。
走访百国后坚定为国发声
自1983年4月15日前往
泰国到2006年7月17日从
西班牙飞入
乌克兰,张维为用23年实现了他“走访百国”的目标。他利用各种学术访问、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在当地调研。张维为去过
埃及的农贸市场、住过当地老百姓家里,与当地各种人士有过广泛的接触和交谈,每走一国,张维为都会结合民调、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来研究问题,在国际比较中加深对“中国模式”的认知。他把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研究,走访了一百多个国家,称自己为“用脚底板做学问”。2012年,在欧洲生活了20来年的张维为回到
上海市定居。他用实际行动表示了对
中原地区的信心。
2015年11月22日
复旦大学成立中国研究院,张维为担任院长。张维为作为演讲嘉宾参与2016年博鳌论坛举行的“多彩文明和
亚洲新活力”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会,发表关于“中国之中国,世界之中国”的文明对话交流呼吁。2019年1月7日,由张维为担任主讲人的思想政论节目《
这就是中国 2019》开播,节目在海内外反响热烈,《
人民日报》评论称:“围绕着一张小圆桌,讨论、演讲、答问,让年轻观众们思考新中国70年发展背后的‘理论力量’”。同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张维为作为思想理论界的代表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盛典游行彩车“凝心铸魂”方阵。2021年9月28日晚,张维为应邀以视频连线方式出席荷兰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的2021年度国情峰会,以《中国话语与中美欧关系》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并与荷兰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莫妮卡•西(Monika Sie)就中国话语、中国模式、中美关系和中欧关系等广泛议题进行了对话,演讲视频被荷兰智库评为2021年度最受欢迎的视频。
2023年8月末第十五次金砖峰会召开的前夕,张维为受邀前往
南非参与一系列交流活动,8月18日上午,应邀参加“大师讲堂”(MasterClass)发表主旨演讲,南非前总统
卡莱马·莫特兰蒂在演讲前会见张维为。其间,还接受南非主流媒体
南非广播公司(SABC)的专访。次日,张维为应邀参加2023
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8月20日下午,张维为应邀参加了南非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ANC)在
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战略对话会”(ANC Brics Strategic Dialogue)。
担任职务
主要作品
书籍
电视节目
综艺节目
思想主张
中国
文明型国家
张维为认为中国是当今世界现存的唯一一个“文明型国家”,所谓“文明型国家”指的是“文明”与“国家”融为一体,并非处于相互对抗的矛盾体。做为“文明型国家”的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同时又具备了现代国家的品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时尚,既中国又世界。具有八个特征,简称为“四超”和“四特”。“四超”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 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四特”主要由“四超”衍生而来,即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
中国经济模式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张维为称之为 “人本经济学”,是把经济与国计民生联系在一起,与治国安邦联系在一起,经济发展是为了百姓福祉, 不是资本利润第一。而现如今的
中原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西方“
市场经济学”和中国传统“人本经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结合。这种经济体制本质上是一种混合经济,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它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混合,是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的混合,是
国有经济和
民营经济的混合。总体上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了市场经济支配资源的高效,也确保了社会主义宏观整合的长处。
西方政治体制
以张维为的观察,西方体制面临“游戏化”“资本化”和“短视化”的问题。西方民主已被简化为竞选,竞选又被简化为政治营销,政治营销又等同于拼资源、拼谋略、拼才艺表演。这种“游戏民主”导致了西方一流治国人才的严重匮乏。“民主”制度日益演变成了“钱主”制度,如美国标榜“三权分立”的分权制度仅限于政治领域,本质上这些权力还是被资本力量所驾驭。西方政客为了拉选票都竞相讨好选民,开出各种各样的福利支票,导致绝大多数西方国家今天都成了债务依赖型经济,最终恶果还是要老百姓来埋单。
然而西方对自己的民主政治制度深信不疑,就像文革时期的中国一样。西方通过一两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磨合,尽管他们的制度弊病丛生,知识界、媒体界的主流已不再质疑。因此媒体可以批评政府、批评
巴拉克·奥巴马,但他们还是认为他们那个民主制度是个好东西。对此张维为认为应该极力构筑中国话语体系,并非以为追捧所谓西方民主制度,陷入西方
意识形态中。
中美关系
张维为认为中国2018年的国内消费规模近6万亿美元,消费市场更大。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因此和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是不可能胜出的。张维为还指出,西方国家敌视中国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认为中国崛起将必然导致战争,中国要向世界推销中国模式以及中国奉行扩张主义。这是西方认识中国的误区,张维为一一进行解构。
首先
中原地区的政治文化传统比西方更加包容和淡定,在中国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政治传统中,不以
意识形态划线,不以政治制度划线,所有国家都是现在的朋友或者未来的朋友。中国今天外交政策的最大特征,我个人认为,就是与所有国家打交道,力争与所有国家都成为朋友和伙伴。
其次中国并不好战,中国只是从自己近代史上遭受一次又一次的西方入侵中,认识到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会被任人宰割,所以才开始了追求民族复兴和强大国防的目标。所以中国崛起并不会导致战争,中国也不会奉行扩张主义。最后张维为表示美国想把中美关系拉入
美苏冷战。这即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也不符合中国与整个世界的利益。希望美国能够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知中国,这样做符合美国自己的利益。
主要成就
论著荣誉
《中国三部曲——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3册)2017年获得第六届
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中国触动》2012年入选十八大主题
图书推荐书目。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2011年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办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书(文化类),2012年入选第四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2013年入选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
《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2016年获
上海市第十一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优秀成果奖,2020年荣获第八届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
二等奖。
节目荣誉
《
这就是中国 2019》2020年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评选为2020年度优秀海外传播作品,2022年获得第27届“
星光奖”优秀电视文艺栏目奖。
个人荣誉
2016年张维为被光明日报评为2016年中国智库十大人物。
人物评价
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张维为用自己的声音,喊出对于中国道路的深深自信。——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张维为教授把自己走访过的一百多个国家的事实拿来和中国比较,所得出的结论是比较客观的。张教授既是在欧洲从事研究的学者,又有中国的生活背景,正视中国实情,他的视角可能是国内和西方学者都不具备的。这是他的成功之处。——
黄仁伟(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张维为教授以自己亲历一百多个国家的经历,结合对
中原地区现实的观察,提出了“文明型国家”概念,丰富了“中国模式”的内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现实,已经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模式”更高远、更人性化。——
罗伯特·库恩(著有《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中国30年》)
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张维为曾在
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开设“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课程,参与教授
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并参与教授
暨南大学“中国国情教育”课程。
寄语学生
2017年9月,张维为作为教师代表欢迎2017级本(专)科新生并发言,他勉励青年学子,通过独立思考和脚踏实地的研究,提出领先一步乃至领先一代的见识,把自己的“小我”融入中国崛起的“大我”,坚定地走自己认定的路,不媚俗,不功利,不惧失败,不人云亦云。
人物关系
张子嘉
张子嘉是张维为的父亲,在世时非常关心和支持张维为的研究与写作。
解放战争期间,张子嘉任
江苏省南通中学苏北解放区分部教导主任;1948年,张子嘉受中共苏中第四行政区党组织委派任江苏省南通中学总部副校长。1965年10月11日,张子嘉担任上海后方建设领导小组成员。还曾担任曾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
上海市三线建设“229指挥部”副指挥。2011年11月28日下午,张子嘉去世,享年93岁。
过家鼎
过家鼎在张维为于外交部工作期间担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是张维为的上司。他告诉张维为:“女排是排球的国家队,我们这里就是翻译的国家队。”过家鼎1952年4月参加工作,曾任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外交部翻译室主任、中国驻
马耳他大使、中国驻
葡萄牙大使、
中葡联合联络小组中方首席代表(大使)、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PECC)常务副会长等职务2016年6月12日过家鼎先生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4岁。
慧慧
慧慧是张维为的妻子,写作期间理解并支持张维为。
张逸舟
张逸舟是张维为的儿子,写作期间理解并支持张维为。
人物争议
国籍争议
2010年报导
张维《文明型国家视角下的中国崛起》时,小编一时疏忽将张维为旅瑞中国学者身份错写为“
瑞士学者”,引发张维为国籍争议,对此张维为在2021年6月17日于
今日头条回应,自己在海外生活了二十多年,一直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并表示“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只是显示了他们的无聊和弱智。还是用我朋友的话,那就是‘让他们继续傻下去吧’”。
学历争议
2012年文摘报一篇《对“洋教授”头衔也要打假》报道,指出
日内瓦外交与
外交学院是一个私立野鸡大学,包括
复旦大学教授
冯玮在内的质疑者认为张维为学识履历并非表面那么光鲜。支持者则认为该校并非野鸡大学,中国外交部长杨洁曾于2009年访问该校并做演讲。
张维为被打
2022年4月22日左右也就是“上海封城”期间,从
新浪微博传出张维为在复旦大学被青年教师打的消息。对此张维为于第二天在
朋友圈表示疫情自己足不出户在家录制《维为道来》,复旦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这么多天来,学校一直平稳有序。这些网络谣言实在是太荒唐了,本想一笑了之,没想到很多人来询问,更没想到这些谣言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
参考资料
研究院领导.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2023-07-17
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