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
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扎染古称“绞”或“撮缬”“撮晕缬”,民间俗称“撮花”,是一种古老的染色印花技艺,主要流行于中国多个少数民族。扎染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民族特色,是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青睐。
扎染文化历史久远,在世界许多民族都曾存在和发展。扎染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早在秦汉就有扎染制品出现,扎染工艺在晋朝时期就已经成熟,并在唐朝发展至顶峰,后因宋朝统治阶层的限制和明清时期社会的不稳定而逐渐衰落,但在现代重新得到发展。扎染工艺以在白色的可染性面料上绘制出纹样之后用线捆扎,或用针线结合纹饰的样式要求缝制扎紧织物,让染液无法渗入来制造留白而染出图案,能够形成色晕和独特肌理效果。扎染成果图案独特、色彩和谐、富有层次,同时具有偶然性与唯一性的特点。主要流行流派有汉族扎染、白族扎染、彝族扎染、现代扎染、日本扎染、印度扎染等。
2006年以及2008年,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扎染技艺、四川省自贡市扎染技艺先后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云南大理周城的张仕绅被确定为扎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13年,江苏省南通市焦宝林被确定为扎染省级非遗传承人。扎染技艺历史悠久,饱含审美情趣以及民族及地域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命名
扎染技艺的名称直接取自于其制作方法,即用线扎结后进行染色,最后解开结扎,染出图案的过程。扎染一词从汉语字面意义上看,“扎”意为“捆扎”,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染"意为染色,即用染料使纤维等材料着色,表示扎染的操作过程。从概念上讲,扎染工艺是指在制作过程中,运用捆扎、缝扎、结扎、包扎、夹扎等技法,依据预先设计给面料不需染色的部分做防染处理,之后再进行染色的技术。而在古代,扎染被称为“绞缬”,也被称为“撮缬”“撮晕缬”,而“缬”指的是就扎染工艺。后来“缬”这个词逐渐演变为指代色彩斑斓的意思。广义上,缬字也指染色显花的织物面料及其制作方法。元代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中提到:“撮采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谓之缬”这段扎染过程的介绍可以看出,扎染的古称“绞缬”“撮缬”等名也直接来自于制作方法中。
中国历史沿革
秦汉
秦汉时期,扎染作为一门实用技术,以其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在人民之中诞生发展,用于服饰。刘存之的《二仪实录》史籍中曾提到扎染“秦汉始有之”,且有对扎染艺术在秦汉时期兴起以及后来成为贵族平民普遍使用的记录。
扎染可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甘肃省地区出土的汉代染色绢加上古代《实仪录》中《手工扎染技法》里的记载:“汉年间有染绞染色法,不知何人所造”,可见史籍和许多文物都可以佐证,早在汉代扎染就已经出现,但并没有确切的发明人,而是人民根据制作时的经验进行日益积累不断改变和完善的一个过程。扎染技术在汉朝被称为“织金术”,常使用丝绸作为织物材料,可以以不同扎结方法做出不同图案,主要以几何形状、花纹和动植物纹饰为主。
同时,随着汉朝丝绸之路的开放和中国与西域地区的贸易往来,扎染技术逐渐传播到西方地区,并对当地的纺织技术产生了影响。
晋朝
扎染技术在东晋就已经成熟,东晋绞染绢既有较简单的蝴蝶纹、腊梅纹等纹饰;也有整幅图案似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等纹饰。现存最早的扎染实物就是东晋武威郡(公元四、五世纪)的绞缬印花绢,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群,红底白花,花为小菱形纹。
唐朝
扎染服装在唐朝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盛行,扎染技术到达鼎盛时期。唐代被誉为中国绸缎业的黄金时代,丝绸和扎染在这个时期形成了高度融合的艺术风格。唐朝扎染技术的完善一方面表现在进一步增加了扎结方法的种类和复杂度,除了褶皱扎结和平结扎结之外,还出现了多种新的扎结方法,如点揉、交叉、小点等。另一方面表现在染色工艺的重要的突破,染料的应用更加丰富多样,可以利用植物染料,矿物染料染制出了万紫千红的色彩。并且扎染技术的应用范围从纺织用品扩展到了装饰艺术。因其图案面料的繁复、素雅、炫彩,扎染产品开始广受追捧,宫廷中普遍流行起绞缬丝绸,而且当时所盛行的“青碧缬衣裙”已经成为基本式样,还出现了鹿胎缬、玛瑙缬、醉眼缬、叠胜缬、四瓣花、七宝纹、花鸟纹等千姿百态的图案纹样。
而且,由于盛唐时期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崇拜,许多扎染工艺制品传播到中国以外,被传播的国家中也包括日本。在日本的《正仓院刊》中都有记载,天宝时期中国向日本运送了大量彩色印花的绫罗锦缎、夹缬等高贵的织物面料,这使得日本在丝织、印染等方面的技术得到很大的启发。直到现代,日本也仍在继续使用着“文缬”“缬”等印染织物的叫法,东大寺里还保存着唐朝五彩绞缬,这足以得见唐代印染技术对日本的巨大影响。后来经过历史的变迁以及其他原因,日本一些绞缬手法在得以保护和发展后又流传回云南省等地。
宋朝
宋朝时期,扎染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却因统治阶级的禁令衰落。宋代扎染的图案纹饰越发丰富多样,几何纹样扎染广泛流行,还出现了大面积的花鸟、人物等题材的扎染作品。在宋代初期,扎染、衣物穿着或者使用扎染制品的现象仍然特别普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服装饰品、居家装饰等都能看到扎染制品。“缬”一字出现了在200首”宋诗和30首宋词中,可见扎染在宋朝的流行。宋朝扎染技术虽然更加精致,但必须耗费非常多人力物力才能制作精细的扎染服饰品,所以到了北宋时期,宋王朝严令禁止民间使用扎染制品,《宋史.舆服志》中明确记载了限制扎染制品的诏令,这也恰恰说明了扎染制品已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普及。敕令使得许多扎染技法不断消失,也打压了正在发展的民间扎染技术,使得扎染技术的影响力逐渐衰退,但扎染技术在官方监管下,工艺水平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好在,许多具有独特的居住环境和地理条件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仍然将很多扎染技术流传了下来,并慢慢形成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扎染技术。
元朝
元代中国扎染技艺在其中原逐渐式微,但在西南一隅却有广泛的流传。原因主要是政治因素:中国西南地区远处中国边陲,中原地区的战乱一时间未能波及到西南地区,这让西南地区的生产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西南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发展平衡,为手工工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因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业在这两三百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如苗族的腊染,壮族的壮锦,白族的扎染等。
明清
明清时期,手工扎染达到很高的技艺水平,已经建立了染布行会。大理白族自治州布、洱海卫红布和喜洲镇布等扎染布料流传广泛而十分有名,深受人民的喜爱。明代时期可以用来染色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已经达到几十种,并且开始逐渐形成完善的布染技术系统,扎染技术得到极大程度的成长。清代纺织品种类不断丰富,西方的化学染料也于清代末期大量输入中国,染料的色彩越发多样,染料种类甚至增至数百种。清代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城乡都有了初级市场,扎染作为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开始进入市场。可以说,印染行业的兴盛以及扎染产物的丰硕为扎染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近代
在近代资本主义产生萌芽并进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动荡、西方化学染料的传入和扎染自身工艺的特殊性,扎染在北方、中原以及沿海等地一定程度上难以流行。但民族文化和地理条件还是让扎染在中国少数民族或较偏远的地区得到了延续和发展,而且在辛亥革命后,经济市场的扩大进一步促进了手工艺品的发展,推动扎染制品进入了更广泛的市场。至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镇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现代
改革开放后,在民族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号召下,扎染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的云南省贵州省湖南省等地仍然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手工扎染技术,尤其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的扎染最为著名,制品多用于旅游产品和出口产品,成为了重要的扎染织物产地。2006年和2008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四川自贡的扎染技艺先后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7年,云南大理村落里的张仕绅被确定为手工扎染技术的国家级传承人。扎染工艺也开始突破传统扎染技法对于色彩和图形方面的局限,逐渐将现代染整技术与色彩图案构成艺术融为一体。
20世纪70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壁挂等。现代扎染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各种工艺手法,让传统扎染与现代防染技术及新兴手工工艺结合起来,成为具有差异化特色的全新染整工艺。在现代技术的影响之下,扎染在工艺技法上形式种类更加多样,并改变了生产方式,开始产业化,也增加了染色工艺表现的稳定性。在图形设计方面,现代扎染吸收了数码技术在图案创作上的优势,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像生成器及各种仿制、渲染、韵化、云纹等特殊效果进行重组、合成、变形,可以产生出许多另类视觉效果,设计出传统手工设计方法无法达到的且有现代审美情趣的全新扎染图形。现代扎染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趣和高度成熟的专业水准,逐渐被西方休闲服饰主流所接受,呈现出日趋流行之势。现代扎染不仅仅是一门传统的手工艺,更与时尚、文化交流和社会责任紧密相连,扎染可以传承和展示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和手工艺传统。
中国分布地区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性扎染有四个,分别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扎染、四川地区的扎染、湖南湘西的扎染以及新疆地区的扎染。这四个地区的扎染都各具特色,因制作者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当地地域特征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云南大理
大理扎染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能够生产精美的扎染,当地传统上称之为疙瘩花布、疙瘩花,主要分布在大理的周城村喜洲镇,以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剑川县洱源县等地,这些地方都已经成为有名的扎染之乡。大理地区的扎染纹饰多样而独特,传统的扎染纹样多为蝴蝶花、小圆菊、梅花。现代,传统扎染技术在大理群众中依然广泛流行,但现代大理群众的扎染艺术创作更加新颖、更具现代气息,扎染图案变得丰富多样。扎染作品能够体现出各个民族文化、当地的独特的民情风俗和生活情趣,展示出民族的民间艺术气息。大理周城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全乡近半人口从事扎染生产,当地流传的谚语“一染、二银、三皮匠”表明扎染是最兴旺的职业,街头巷尾均可见到做扎染的人。
四川地区
四川省扎染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碎金》一书介绍,唐朝的扎染名目中有一种叫做“蜀缬”,而许多史书也提及了这种扎染品。蜀缬是唯一以地名命名的扎染品名。四川民间扎染的主要产地有自贡市峨眉山市和荣县等地,这些地区都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民间纺织业相当发达,大量种植红花,善于制作靛青。人们善于将自己纺织的土布进行扎染,制成美丽的花纹,如蝴蝶花、方胜、古钱币、小圆菊、银锭等纹样。当地人通常称扎染为“捏蛾蛾花”。这样称呼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因为自己纺织的土布相对较厚,所以制作凤蝶总科花时必须用力捏扎才能染出清晰的蝴蝶花纹;其次,蛾蛾花(即蝴蝶花)是民间传统扎染的主要纹样之一,因此当地统称扎染为“捏蛾蛾花”。自贡的扎染以串线为主,并且运用一些鱼子缬和撮缬点缀,使其显的优雅典雅,层次清晰。自贡的串线扎染技法还分为单线串扎、双层折叠串扎和四层串扎等多种方式,一般根据表现对象来灵活运用。四川峨眉民间的扎染被称为“狗足爪花”,可能是因为扎出的瑶花颇似狗足印的原因。峨眉的扎染以绕针绞缝工艺为主,工艺细腻,线条流畅。它的特殊绞缝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纹样需要,在面料上嵌入麻线并从背面进行绞扎;另一种是在绞缝时先对需要绞缝的地方进行对折再进行绞缝,染后对折过的内层会形成白线,而外层则会留下绞缝线纹的虚线,有一种粗犷中不失细腻的美感。
湖南湘西
 在湖南的湘西等地,扎染是当地少数民族妇女世代相传的技艺。苗族妇女以包扎扎染头帕为美,认为用蝴蝶纹扎染头帕包高头能增加其俊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扎染图案多以散点排列,蝴蝶纹是其中主要纹样,还有八瓣、十瓣花纹,称为双蝴蝶、海棠花等等。在湖南省,对折串扎制成的线纹称为“单蜈蚣线”,对折后再次对折串扎制成的线纹称为“双蜈蚣线”。有时湖南扎染还会在折叠的面料中夹一根稻草,染色后线纹中会增加一条灰色的线,能丰富纹路效果的变化。
凤凰县的扎染是湘西的传统苗族手工技艺之一。据凤凰扎染的传承人回忆,凤凰县的扎染艺术开始于明清时期,《凤凰县志》中提到的:“清代以前……男女头戴各式包头帕,有方格花帕、横格花帕、青丝帕、狗脚印花帕等”,也可佐证凤凰县在清朝甚至更早以前就已经有扎染服饰出现。凤凰扎染工艺的传承者张桂英、吴花花等人的扎染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为白底蓝色花纹。
新疆地区
在新疆,通过扎经染色的艾德莱斯绸最早产于和田县,所以被称为和田锦,又称“胡锦”“西锦”,是扎染艺术的一个特殊分支,也是新疆的传统丝织品,主要被用来制作维吾尔族妇女的连衣裙。采用扎经染色后再织造的衣裙具有不规则的纹样轮廓变化,具有流动而飘逸的特殊的美感。艾德莱斯绸的制作要经过四十余道工序,关键在于根据设计在经线上绘制图案,然后用玉米皮和棉线按需要扎结防染。艾德莱斯绸的图案多以粗壮的长条、弯月、叉枝、朵花等不规则块面组合成几何形和羽毛状为主。艾德莱斯绸因其夺目炫彩,一直被维吾尔族妇女喜爱和穿戴,并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主要流派
汉族扎染
汉族扎染技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汉族扎染的代表是自贡扎染,自贡扎染古称“蜀缬”,是自贡汉族传统的工艺美术品,以隽秀、清新、淳朴、富有民间特色而闻名世界。早在春秋时期,《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提到了人们掌握了多种色彩的染色技术,并钟情于五彩斑斓的丝织品。汉族扎染工艺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并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纹样和技法。除了在服饰上的应用外,扎染技艺也被广泛用于家居装饰、织物艺术品和工艺品等领域。汉族自贡扎染具有工艺性强、以针代笔、无一雷同、丰富多彩、扎痕耐久等特点,有中国工艺美术瑰宝之称,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和美誉,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族扎染
云南省大理白族扎染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记录着染织业的历史脉络。其独特的技巧和制作工艺使得扎染作品既具有艺术性又实用,并保留了民族审美观念。大理白族聚居于云贵高原的西部地区,享有亚热带气候和丰富的物质资源。大理的菘蓝种植历史悠久,是白族扎染的主要染料,此外还有蓼蓝、艾蒿、核桃皮等山上天然生长的植物染料。白族扎染图案非常丰富,有山川风物、民族风情、花鸟鱼虫、几何图案等。白族扎染以温润如玉、纹理细腻为特点,展现出多变、端庄和朴素大方的自然美。白族扎染是其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重要表达方式,布匹与染液结合后,花纹边缘因靛青色染液渗润而形成自然天成的古朴青蓝晕,给人以深深的趣味。
彝族扎染
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扎染图案丰富多彩,多采用植物和动物的纹样,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尚和热爱。大理白族同样聚居于云贵高原的西部地区,气候条件好,物质资源丰富。巍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图案有小蜜蜂和小梅花。小蜜蜂图案采用缝扎的方式,呈现出十字架的构图形式。小梅花图案则通过折叠缝扎扎染成梅花状的图案。巍山彝族还有其他扎花图案,如鹿胎缬、十字花、佩兹利花、狗脚花、菊花、蝴蝶花、双蝴蝶花和海棠花等。相比于白族扎染,巍山彝族更倾向于使用黑、白、青、蓝和绿色的面料,而红、蓝、绿和白色常用于儿童服饰,颜色明亮而丰富。这体现了彝族人民崇尚素色的审美心理,同时也展示了对艳丽颜色的喜好。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对颜色的喜好也有所改变。
现代扎染
现代扎染传统扎染文化和现代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现代扎染不仅可以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成衣中运用扎染技艺或模拟扎染工艺的特殊图案肌理效果,而且改变了传统染色的平面表现效果。它采用多种工艺手法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结合时代的流行趋势和受欢迎的工艺特点,如绞缬浸染、段然工艺、注染工艺等,同时用数字软件技术辅助设计,使扎染图案创新更方便快捷,肌理表现更直观。在现代扎染艺术中,图案纹样的素材形式十分丰富多样,具体表现为,通过网络并多以平面、立体、色构、立构构成形式收集素材,并利用数字软件技术进行综合整理与设计,同时结合现代扎染工艺新的表现手法如缠绞、手绘、喷墨、拔染、转移印花、立体褶、印刷等各具特色的工艺表现。它不再局限于棉麻天然纤维,也可以运用于毛织物、针织物、丝绸面料、牛仔布等不同类型的面料中。现代扎染在成衣中的应用广泛,为传统扎染注入了不同的艺术韵味,满足了消费者对传统技艺的关注和手工制作的稀缺感;同时,现代扎染也注重配合市场需求,紧跟快速变化的流行趋势与审美,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制作工艺
概述
扎染传统手工技艺主要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需要先通过绳线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和夹等多种形式制作后再进行染色。其目的是使被扎的部分与染料隔离,防止染料进入,染色时扎紧和皱拢重叠的部分留白形成纹样,而没有扎结防染的部分则被染色,从而形成色晕和独特肌理效果,组合成富于变化的图案。
扎花
扎花是在扎染工艺中最主要的核心步骤,传统扎法就有很多种,如捆扎法、折叠扎法、平针缝绞法、打结扎法、夹扎法、包黄豆子花和任意皱折法等等,其中主要传统技法为捆扎、缝扎和夹扎。
捆扎技法
捆扎法即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用绵线、麻绳、橡胶圈等物品根据需要的效果,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进行不同形式的捆扎、扎结。其中“揪起一点”的方式称为圆形捆扎,历史上流传的圆形捆扎工艺主要有鱼子缬、鹿胎缬两种。捆扎的力度与橡胶圈围绕布料的数量防染程度呈正比,也可以以此制作出不同的图案。
缝扎技法
缝扎技法的艺术造型特点是以线构面,通过线的自由造型和排列构成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图案形态,具体的手法有平缝、折缝、柳缝等。其中平针缝绞法即用针穿线,沿着设计好的图案在织物上均匀缝平后拉紧,可做出线状纹样,可组成条纹,可制作花型、叶形,是一种方便自由的技法,是蝴蝶图案最常采用的扎染方法。
夹扎技法
夹扎技法是传统夹缬工艺的一种简化形式,是用两个木板将织物夹在中间,并用绳线勒紧固定,以达到防染的目的。夹扎技法呈现的图案造型具有连续的平面构成的特点。
综合技法
将捆扎、缝扎及夹扎相互结合、综合应用,可以得到丰富多彩的效果。
染色
染色时,先在木制的大染缸中放入水和定量的染料,用染棒将染料调匀,再加入适量的辅料根据所需布料深浅颜色来配放原料染,染料配好后,即可染色。染色分为冷染和热染,冷染要根据制品的成色度进行反复染色并且晾晒,一般使用植物染料;热染基本一次即可染制上色,一般使用草木灰染料或化学染料。染色后,经过拆线、漂洗、晾干,一件扎染作品就基本完成了。
扎染的艺术特点使得染色过程对作品的色彩、图案和肌理有着重要影响。扎染的染色方法包括浸染、注染、段染和拔染等不同工艺,它们形成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风格各有差异。在染色过程中,染料的属性、配比方法、媒染剂的添加、煮炼时间、温度以及浴比的变化都会影响釉料和染料的渗化效应,进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图案和肌理。扎染的染色过程不仅是展现作品色彩和图案的显现和升华,也是决定作品成败和优劣的关键。煮炼时间
工艺特色
制作效果特殊
扎染工艺的制作效果非常特殊,使得扎染作品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
唯一性
扎染工艺制作出的作品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除喷绘等工艺制作出的产业化现代扎染产品外,没有任何扎染工艺绘制出来的图案是相同的。在制作过程中,因为织物的扎结方式、扎结的松紧度、染料渗透及结合程度等因素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制作出来的图案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使得扎染织物独特而弥足珍贵。
特殊性
缝扎工艺是传统的扎染工艺中重要的一部分,而这种工艺再扎染后会在织物表面留下一些针眼和扎线的轨迹,这种痕迹形成了形成了扎染图案的肌理。织物染色与捆扎等工艺让部分织物表面形成的褶皱深浅不一、立体感强,在光线照射下层次丰富、色彩多变,是扎染特有的浮雕感的来源。在传统扎染过程中,织物扎结的方式和松紧程度、染料的渗透率的不同使得扎染图案色泽色彩深浅不一,而织物扎结的边缘部分则形成扎结轮廓的晕层效果。这种晕层使得织物层次丰富、色彩柔和,给人一种朦胧、神秘之感,这种色晕被认为是扎染工艺的灵魂。所以说,线迹针眼造成的肌理感、染色晒干产生的浮雕感、染料晕染造成的层次感,使得扎染织物独具特色,艺术性较强。
运用自然素材
一方面,扎染平面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自然。扎染作品的素材广泛,可以以当地的山川风物为灵感,也可以从大海、神话传说、花鸟鱼虫、人物和图腾等元素中提取创作灵感,使得扎染图案蕴含着丰富的当地民族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传统扎染所需的材料也来自于自然。传统扎染通常使用植物染料,如靛蓝植物、菘蓝等,植物染料所具有的无毒无害、经久不退、色性自然等特点,经过植物染料染制的扎染花布色泽自然、持久耐用,能够将实用性、抽象性与艺术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历史久而成熟
扎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秦汉,盛于唐朝,历经宋明清,时至二十一世纪,扎染依然生机勃勃。扎染技艺承载着至少两千多年历史,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这个漫长的穿出过程中,扎染工艺的已经打磨地十分成熟,拥有庞大的图案设计方案、丰富的扎花技巧、多种多样的染料和染色方式。而且,传统印染工艺尤为强调传承性,并且一般为小作坊工艺,由经验丰富的老艺人传承给新艺人,并且不同地域、不同作坊的制作工艺各不相同,由此让传统印染工艺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以及个人特色。
制作技术独特
扎染工艺包含许多特别而直观的技艺。扎染中的扎结工艺主要以“扎绕缠缝”为主,分为通过不规则或规则散点构成独幅、均衡、对称的图案,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展现最终的图案效果,图案清晰且优雅。扎染中的染色工艺分为冷染、热染,还有浸染、注染、段染和拔染等不同工艺,呈现的效果各不相同。得益于扎结和染色技艺的多样性以及艺人对扎染技艺的巧妙运用,扎染作品能够拥有细腻的细节和丰富的色彩,层次丰富而极富韵味。
应用范围
秦汉,扎染技艺初步产生,被应用于纺织品。盛唐时期,扎染技艺被广泛应用于制作服装的布匹中,主要被用于棉、麻布和丝绸面料。宋代初期,扎染技艺已经广泛应用在服装饰品,居家装饰中,如头冠、屏风等。明清时期,随着纺织品种类的增加,扎染技艺也随之应用在更多种类的面料上。
现代,扎染技艺不再局限于织物扎染,可以直接应用于成衣,即不必先染布料再制作服装,而是可以直接给做好的衣服染色,适应了现代市场的要求。同时,随着日用品种类增多,扎染技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活纺织品和装饰品,如背包、鞋帽、家居配饰等。此外,扎染技艺还常被用于艺术创作。
中国代表人物及作品
张仕绅
张仕绅,男,白族,1941年出生,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人,2007年张仕绅被评为白族扎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族扎染工艺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一带,张仕绅通过20多年的不断摸索,创新发展了传统扎染的扎法、花色品种。把针扎技法从5种发展到挑扎、勾扎、组合扎等26种;把花型从原来的捏花、小蝴蝶、毛虫三种发展到“福禄寿喜”“花鸟鱼虫”等多种图案和系列;把产品从原来的匹布、床单发展到窗帘、门帘、桌布、围巾、头巾、背包、挂包、鞋、帽、衣服等;还利用其他植物和现代漂印技术发展出红、黄、绿、翠绿、玉绿等花色。通过承办扎染厂,张仕绅让扎染产品远销国外,带动了当地群众传承发展扎染技艺的积极性,在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焦宝林
焦宝林,南通海安人,1942年6月生,是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于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79年到1993年,焦宝林曾负责筹建海安扎染厂,通过潜心学习日本和服扎染工艺和探索中国传统扎染技艺,带领南通扎染行业迅速发展。焦宝林广泛学习国内外扎染技术,相继创造出“小帽子”“饼儿花”等扎法,并改进了染色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南通扎染的图案种类和色彩效果,并且利用新面料丰富了工厂的产品,使南通扎染流向国际市场。焦宝林擅长利用点、线、面、晕化肌理和多样的色彩,结合生活经验在扎染作品中表现风光、人物、花卉等内容。焦宝林的作品艺术性强,技艺纯熟,同时具有中原地区传统的审美意识和精神形态,兼具审美意义和中华文化内涵。焦宝林将绘画艺术与扎染技艺融合了起来,这一创新使南通扎染从一种生产日用纺织品的传统技艺,转变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走出了一条艺术与产业相结合的新发展道路。
张晓平
张晓平,四川自贡市人,于2021年被评为自贡扎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继承其父张宇仲的扎染技艺和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张晓平对于传统的自贡扎染技法进行了突破和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染色、扎缬方法和操作规程。张晓平将蜀缬严密细致的特点与粗犷活泼的抽象效果巧妙结合起来,靠人工扎缬染出千变万化的冰裂、皱痕,色调浓淡各异,使扎染作品的色彩、色晕千变万化,绚丽多彩。此外,张晓平还把丝绸、锦缎等面料应用进自贡扎染技艺中。张晓平的作品题材侧重于民族、民间,而平面设计上吸收了中国画、装饰画、油画,以及现代一些流派的表现手法,使作品既保持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不乏时代气息。张晓平不仅给众多大学生传授过扎染技艺,而且制作出的扎染艺术作品多次获奖、多次出国参展,为扎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价值意义
文化传承
扎染技艺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扎染技艺的制作工艺和纹样设计经过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能够展现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小作坊特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能彰显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传承扎染技艺能够在保护和传承扎染技艺本身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传递给后人,并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研究。
艺术价值
扎染技艺可以通过不同的染料和技法实现各种图案的呈现,具有个性化、回归自然、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从古代起,扎染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装饰品被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用品和工艺品等领域。传统扎染作品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个人特色能满足人的个性化审美需求;其简洁、质朴的风格符合现代人对回归自然的审美追求。而且,扎染的染色扎结等具有偶然性,这决定了传统扎染制品难以量化,加上色彩的晕染,能够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
文化交流
扎染技艺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能展示出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扎染在古代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之时就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载体。现代,通过世界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友好交流和民间艺人的现场表演,扎染技艺作为一种古老、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再次被传播到世界各地。一方面,许多精美的扎染艺术品被用作礼物赠送给外国友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中国传统工艺的华丽;另一方面,在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扎染艺术与其他纺织、装饰艺术互相影响和启发,加强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这种文化交流能够促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互动,加强各国友好关系,丰富国际文化多样性。
出口创汇
扎染技艺在出口创汇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价值。在中国各个旅游景点和国际市场上,扎染服饰品和艺术品民族风格独特、富有创意、工艺精湛,充分展示了中国的民族艺术魅力,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与追捧。早在1984年,云南省大理市周城所兴建的扎染厂所产出的扎染制品就已有80%以上都销往日、英、美、加等地区,而且需求大于供给。扎染制品不仅能够为中国创造大量的出口收入,还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声誉。通过商业合作和文化交流,中国扎染技艺与各国文化融合了起来,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创造出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商机。这种跨文化的艺术交流不仅能促进经济繁荣,还能够加深不同国家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传承保护
现状
二十世纪以来,文化全球化在推动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文化自信动摇、传统文化被冲击等多种问题,为扎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创造了挑战。传统扎染工艺对人工操作有着较高的依赖度,工艺特殊,市场狭小,是一种产量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在大范围推广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二十一世纪以来,得益于社会大众对回归自然和传统艺术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中原地区人们和政府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传统印染工艺回到了公众视野当中,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非遗及传承人
2006年以及2008年,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扎染技艺、四川的自贡市扎染技艺先后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云南大理周城的张仕绅被确定为扎染国家级传承人。2011年,海安县南通扎染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6月,中国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2014年,焦宝林被评为南通扎染技艺省级传承人。2021年,张晓平被评为自贡扎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保护措施
现代化、商业化发展
通过现代化染织手段,不仅可以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成衣中运用扎染技艺,还可以做到立体、单色与多色相组合、扎染与其他工艺手法相组合来创造新的扎染图案。现代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工艺和表现效果,这些创新使得扎染制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趣和高度成熟的专业水准,能够做到质高量丰,突破了传统扎染图案单调、产量低、依赖劳动力等局限,使其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现代化、商业化发展使现代扎染制品逐渐被休闲服饰主流所接受,并日渐流行起来,这为扎染艺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发展机遇。
群众间推广
传统文化的传承,最优的路径就是进入市场、融入生活、深入人心。中国各级政府以及非遗传承人等扎染技艺保护者不断加大对扎染技艺的宣传力度,结合时代流行元素,进行线下和线上宣传。在线下,许多社区、学校都开展了扎染体验活动,引导群众体验传统工艺;线上,通过内容、技术和资源的融通,短视频、社交软件等新媒体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宣传渠道。这些推广不仅满足了传统文化传播的需要,也满足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
高职生是兼具实践技术和理论知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许多高职校开始把《扎染》课程纳入到服装设计等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中,作为专业拓展实践课程,以此把中国非遗手工扎染技艺传承下去,让高职生成为非遗手工扎染技艺的传承者。
其他地区的扎染
日本扎染
日本的扎染艺术源自中国,中国扎染技术大约在公元7世纪传入日本,并逐渐发展成具有独特本土风格的扎染。日本扎染以其精湛的技艺和高雅、清新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世界。日本的扎染艺术主要分为两支。一支是京都型扎染,代表贵族风格,常使用丝织面料,色彩丰富,工艺精细高贵,深受达官贵人喜爱;另一支是有松·鸣海扎染,代表平民风格,多使用棉制品,以蓝染工艺为主,图案稚拙多样,风格质朴,多用于庶民百姓的穿着。有松·鸣海扎染的技法非常多,随着手势的轻重、扎线的轻重和回数,可以染出各种不同的纹样,如斜纹、直条、格子、波形等。日本扎染文化承载着历史的纹样和技法,而且一直保留着各个时代特有的风格。现代日本的扎染艺术家如新道弘之、新井淳一等,能够运用创新的思维和现代审美观念,结合传统工艺,利用新的材料和技术,创作出具有现代意趣的扎染艺术作品。
印度扎染
印度的扎染技法主要有“班哈尼”(Bandhani)和“伊卡特”(Ikat),现代印度扎染盛行并集中的地方主要在印度西部地区,尤其是拉贾斯坦邦的久德浦和齐浦尔、吉古拉特的刻赤、沙乌拉斯坦等地。班哈尼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扎染技法,具体为将面料裁成正方形,在角落处开始将面料卷成细条状,再捆扎成曲线纹或多次折叠形成屏风状,并用线进行扎紧,然后进行染色,制作出复杂的扎染图案。伊卡特是印度重要的扎染艺术品类,属于“织前扎染”,即先在经纱或纬纱上进行扎染,然后再织造成布料。伊卡特织物的工艺有扎经、扎纬、以及经纬均扎三种类型。伊卡特织物外观风格华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与中国新疆的艾德莱斯绸有相似之处。印度扎染以其绚丽的色彩而著名,色彩多以红、黄为主,注重图案的装饰趣味,并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常运用象征吉祥圣洁的莲花和象征力量、智慧的大象等纹样。
非洲扎染
非洲扎染艺术的图案以几何花纹为主,色彩对比强烈,风格质朴且犷。非洲扎染来源自撒哈拉沙漠南方的新思达姆文化,后从此地传入刚果北非地区。非洲的扎染技艺分布广泛,西非南非中非等地区都有保存较好的扎染技艺,其中尼同利亚和毛里塔尼亚的扎染技法和图案风格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尼同利亚喜欢运用豆子、米或碎木进行捆扎来表现出Z字形或十字型图案,或将面料折叠后染制成螺旋图案。毛里塔尼亚的扎染艺术则常使用不同颜色的化学染料,使扎染制品的色彩浓烈,类似于印度的扎染风格。非洲扎染主要用于腰衣或者外袍,也用于制作头巾、领结、领带等,非洲扎染在工艺及艺术效果方面的成就仅次于亚洲的重要地区。
美洲及欧洲扎染
美洲的扎染图案大多以圆形和方形形式均匀地分布在面料上,或以直线构成,因此图案一般是单色的,并主要使用捆扎工艺,也有运用缝扎染和其他防染手段的情况。欧美早期的扎染技艺来源于非洲和印度,南美的安第斯山脉扎染艺术是印加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20世纪20年代,欧洲工业印花技术的发展使扎染艺术开始应用于家居装饰领域,如窗帘、台布等。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现代社会思潮、嬉皮士运动和摇滚的冲击下,扎染图案更多地以几何形和抽象图形为主,颜色多样,产生了迷幻光影和饱和的色彩混搭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摇滚般的强烈节奏。这种风格注重自由和个性,较受年轻人群体的欢迎。
参考资料
白族扎染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2023-07-29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扎染技艺(自贡扎染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段银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张仕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张晓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2023-08-07
..2023-07-21
..2023-08-07
..2023-07-21
..2023-08-07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8-08
焦宝林.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08-09
..2023-08-09
..2023-08-08
..2023-08-07
..2023-08-08
..2023-08-08
..2023-08-08
..2023-08-08
..2023-08-08
..2023-08-08
..2023-07-25
..2023-08-08
..2023-08-08
..2023-08-08
..2023-08-09
..2023-08-10
..2023-08-09
..2023-08-09
..2023-08-09
..2023-08-09
..2023-08-09
..2023-08-09
..2023-08-09
..2023-08-09
..2023-08-10
..2023-08-10
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专题.中国轻工业联合会.2023-08-11
..2023-08-09
扎染复兴之路上的“书生厂长”.中国旅游新闻网.2023-08-11
..2023-08-09
..2023-08-09
张晓平:“染”出绚丽人生.四川科技报.2023-08-09
..2023-08-09
..2023-08-0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四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8-09
..2023-08-09
..2023-08-09
..2023-08-09
..2023-08-10
..2023-08-10
目录
概述
命名
中国历史沿革
秦汉
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近代
现代
中国分布地区
云南大理
四川地区
湖南湘西
新疆地区
中国主要流派
汉族扎染
白族扎染
彝族扎染
现代扎染
制作工艺
概述
扎花
染色
工艺特色
制作效果特殊
运用自然素材
历史久而成熟
制作技术独特
应用范围
中国代表人物及作品
张仕绅
焦宝林
张晓平
价值意义
文化传承
艺术价值
文化交流
出口创汇
传承保护
现状
非遗及传承人
保护措施
现代化、商业化发展
群众间推广
职业教育
其他地区的扎染
日本扎染
印度扎染
非洲扎染
美洲及欧洲扎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