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龙王
2005年第19号超强台风
“台风龙王(英语:Typhoon Longwang;称为:Maring;国际编号:0519;JTWC编号:19w;JTWC分级:四级台风;分级:强烈台风),是2005年,太平洋台风季的第19个热带气旋。最高风速达到55米每秒。台风“龙王”这个名称是中国大陆提供的台风名称中最先"退役"的一个名称。
2005年9月26日,台风“龙王”在日本硫磺岛东南偏南335海里处形成,9月27日,其先升级为2级台风,同日再增强为3级台风。翌日下午1时,风暴增强为4级超级台风。于9月30日下午5时,龙王被降级为台风。2005年10月2日5点30分前后,台风龙王在中国台湾省花莲市丰滨乡附近沿海登陆,风力超过了17级,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仍有50米每秒。2日晚上,其在福建省晋江市围头镇沿海地区再次登陆。随后,风暴中心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继续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为热带低气压。
受此台风的影响,中国台湾、福建、浙江省江西省等省份遭受了大到暴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4.78亿元,死亡147人,失踪2人。
台风“龙王”登陆,给多地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台风委员会第38届会议决定将“龙王”这个名称从台风名册中除名,并要求中国提交新的台风名字以供台风委员会第39届会议审议。
命名由来
为了避免名称混乱,规范命名台风,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召开了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会议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方式。根据决议,西北太平洋南海地区的热带气旋将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称。其命名方法是:提前制定一个命名表,按照顺序循环地年复一年地使用。这个命名表被称为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共包含140个名字。这些名字由世界气象组织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其中一个名字是中国提供的"龙王",它源自中国神话中的雨神。"龙王"这个名字被排在命名表的第2位,是该名字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被使用。
2005年10月2日,由中国命名的台风“龙王”登陆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给当地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此,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世界气象组织(ESCAP/WMO)下属的台风委员会(Typhoon Committee)第38届会议决定将“龙王”从台风名册中删除,根据国际气象界惯例,此次会议决定将“龙王”作为历史资料存档,同时退出台风名册,因此世界气象组织要求中国提交一个新的名字填补空缺,以供台风委员会第39届会议审议。
自2006年3月23日起,中国气象局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名为"我为台风起名字"的征名活动。向全国民众征集一个新的台风名称,以替代退出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名册的“龙王”。此次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征名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台风名字,从2006年3月23日开始,至4月30日零时截止。评审专家组在4月30日对收集到的台风名字进行初选。第二阶段为投票阶段,从5月1日至5月31日零时,公众对初选出的台风名字进行了三轮投票。最终,于5月31日确定了最终入围的五个台风名字。在这次活动中,共收集到了32,147个符合要求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台风名字。通过专家和民众的推选,最终选定的台风名字是:"哪吒"、"海葵"、"水仙"、"麒麟"和"梧桐"。
2006年12月,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世界气象组织(ESCAP/WMO)台风委员会对中国提交的五个台风新名字进行了审议。最后专家们认为"海葵目"这个名称最为贴切。自2007年起,"海葵"取代了"龙王"成为新台风名称。
发展过程
形成
台风“龙王”前身于2005年9月26日,在日本硫磺岛东南偏南335海里处形成;同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开始为这风暴发出警报。9小时后,它增强为热带风暴,并被命名为“龙王”。9月27日上午9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把它升级为台风。龙王其后持续增强,以西北偏西的移动方向朝向台湾。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于9月29日将此风暴命名为“Maring”以作菲律宾当地警报用途。
如以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叙述,超强台风龙王是先于9月27日增强为2级台风,同日再增强为3级台风。翌日下午1时,这风暴继续增强为4级超级台风。不过随后强度逐渐减弱,于9月30日下午5时,龙王被降级为台风。台风“龙王”的中心已于1日下午17时移到了台湾花莲东南偏东方向大约320公里的海面上,北纬23.0度、东经124.6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7级(60米/秒)。预计,台风中心将以每小时20~25公里的速度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逐渐向台湾东部沿海靠近,将于10月2日凌晨到上午在台湾宜兰到台东县一带沿海登陆,预计10月2日夜间到10月3日上午再次在福建连江到漳浦一带沿海登陆。
登陆
龙王于10月2日上午5时10分于台湾花莲县丰滨乡登陆,登陆时花莲气象站测出了每秒64.9米(达到17级以上)的最大阵风,打破花莲气象站有史以来的纪录。同日10时于彰化县浊水溪口附近进入台湾海峡,再由金门县附近进入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镇。10月2日晚21时35分,今年第19号台风“龙王”登陆福建晋江围头,中心风力12级,风速每秒33米。受台风影响,泉州市出现狂风暴雨,部分地区的过程降雨量超过150毫米。
减弱
10月3日,其已减弱为热带风暴。此日上午五时风暴中心位于龙岩市境内。预计,风暴中心将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继续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为热带低气压。
预报预警
中央部委
国家气象中心发布的台风警报,2005年0519号台风“龙王”于9月28日14时的中心位置在北纬22.4度,东经136.8度,中心气压94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50米/秒,移速10公里/小时,七级大风圈半径350公里,十级大风圈半径100公里。
中央气象台10月1日10时发布台风紧急警报:今年第19号台风“龙王”的中心1日上午8时已经移到了我国台湾省花莲市东南偏东方向大约570公里的海面上,预计台风中心将以每小时20至25公里的速度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逐渐向我国台湾省东部沿海靠近。
中央气象台10月1日18时发布台风紧急警报:今年第19号台风“龙王”将于今天凌晨到上午在台湾宜兰到台东县一带沿海登陆,并将于今天夜间到明天上午再次在福建连江到漳浦一带沿海登陆。受“龙王”影响,厦金航线将于10月2日起全线停航,福建省海域各类出海船在昨日18时前全部进港避风,福建省政府还紧急出台了旅游景点适时关闭的方案。目前浙江省中南部沿海地区已在昨天18时前关闭海上旅游、娱乐、餐饮、休闲渔业等旅游景点,停止了有关活动。
民政部于2005年10月2日下午紧急启动救灾四级响应,以应对19号台风“龙王”和陕西省洪涝灾害。民政部已经派出工作组在福建省开展救灾工作。
福建省
福建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二级预警应急预案,福建省气象台发布福建省沿海地区台风紧急警报及台风黑色信号。
据福建省气象台报告,第19号台风“龙王”中心10月2日17时位于福建省晋江市东南方约90公里的台湾海峡上,近中心最大风速38米/秒,风力13级。台风中心正以每小时15到20公里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预计10月2日晚在福建省崇武到诏安县一带沿海登陆。受台风影响,福建省沿海局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雨,部分码头及旅游景点关闭,近15万游客更换景点,福建省沿海转移人数达到37.6万人。
台风登陆后,福州市发布灾害四级预警,为相应灾害预警,福州市建设局、市自来水公司、市供电公司组织大批人员连夜对受台风破坏的水电管道进行抢修。
浙江省
浙江省气象台2005年10月1日发布台风警报:受“龙王”外围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10月2日至3日,东南沿海和浙南地区有大雨到暴雨,部分大暴雨;浙中南沿海海面有10-12级大风,浙北沿海海面有8-10级大风,东南沿海地区也有8-10级大风。由于台风影响期间正值大潮汛,省气象台发出预警提醒,浙中南山区要严密防范集中强降水引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防小流域洪灾,东南沿海地区要注意防范大风灾害。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人员安全转移命令。要求有关地区特别是浙中南沿海地区和丽水市地区必须根据防台预案,做好危险地带人员的安全转移。
领导指示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得知这一灾情后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亲自打电话询问有关情况,十分关心官兵的生命安危,要求全力搜救失踪人员。解放军总部机关和武警总部领导已率工作组到达现场,组织指导搜救工作。
台风“龙王”已于10月2日早晨5点30分登陆台湾,但龙王依然以较大的威胁力步步逼近闽南地区、粤东并为二次登陆蓄势待发。粤东沿海各地以及水利、海洋、渔业、海事、救护多部门都紧急启动了防御台风预案,依照预案要求紧张而有秩序地投入运作。广东省政府办公厅,省三防总指挥、副省长李容根不时致电省三防办,过问、了解“龙王”动向和进展态势,要求受影响的沿海地区海上养殖户、渔船安全转移必须做到“一船不漏、一人不漏”。据省三防办统计,粤东汕头、汕尾市潮州市揭阳市四市,赶在“龙王”二次登陆前已于2日傍晚18时,组织11287艘出海船只全部回港避风,危险地带61860人全部安全转移。
台风影响
台湾
“龙王”2日清晨登陆台湾,一辆搭载15名大陆游客的小型巴士,中午时分在南投县境内发生车祸,所幸未造成重大伤亡,共有11人受轻伤。
据台湾有关方面最新统计,“龙王”台风已造成岛内37人受伤,其中,台风登陆点花莲县34人为最多,且至少1人死亡。全岛将近74万户停电。另据金门方面称,金门至厦门的海上航线3日将继续停航一天,以维护人船安全。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农业主管部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4日下午4时,台风“龙王”给台湾农业造成的损失达4.1237亿元(新台币,下同),水稻、香蕉和葡萄受损较严重。其中农作物损失3.1252亿元,受害面积达1.25万公顷,损害程度为20%。此外,畜禽损失金额为575万元,林业损失1169万元,农业设施损失900万元,畜禽设施损失5751万元,渔民设施损失1590万元。
福建
2005年第19号台风“龙王”于10月2日21时35分在福建晋江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风速33米每秒),3日8时迅速减弱为热带低压。受其影响,福建省普降暴雨到特大暴雨,福州市市区3小时降雨量达195毫米。高强度的暴雨导致福州部分市区积水,最大水深2米。截至发稿时止,福建省共有62个县(市、区)、370.89万人受灾,紧急转移53.7万人,因灾死亡15人(其中山体滑坡倒房压死5人,洪水冲走死亡5人,溺水死亡5人);倒塌房屋0.55万间,农作物受灾98千公顷,公路中断186条次。
其中福州有86位武警被龙王造成的急流冲走,截止到7日18时,共找到遇难者遗体80具,还有5人下落不明,将继续进行搜救。在执行救援任务中,1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支队政委牺牲。直接经济损失总高达32.78亿元。
江西
第19号台风“龙王”减弱后的低气压中心,于3日14时从闽赣交界处进入江西,共逗留4个小时,江西17个县市出现暴雨天气。这是继台风“木瓜”“珊瑚”“泰利”之后,第4个进入江西的台风低气压,使2005年成为1975和1994年以来台风进入江西个数最多的年份。10月3日至4日,受冷空气和台风倒槽影响,全省偏北风5级,平原河谷地区及赣北江湖水面阵风7至8级;气温还将下降5℃至7℃;赣州市、抚州两市和吉安市南部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全省其他地区阴天多云,部分有阵雨
气象专家认为,“龙王”对江西省的影响总体上利大于弊,增加了江、河湖库蓄水量,改善了土壤情,有利于秋种。但大风降温和降水天气对正处乳熟期的晚稻和人们外出旅游有一定影响。
上海
受今年第19号台风“龙王”及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上海的气温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长假第一天的33摄氏度以上迅速降至昨天的23.8摄氏度,降温幅度近10摄氏度。10月4日,上海仍以时阴时雨天气为主,局部地区短时间降水较为集中。
渭河汉江地区
2005年9月24日以来,受台风“龙王”影响,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上游持续降雨,渭河发生频率接近10年一遇的洪水,为1981年以来最大洪水;汉江发生频率超过10年一遇的洪水,为1983年以来最大洪水。
2005年10月2日15时,渭河主要水文站临潼站洪峰水位358.58米,超过警戒水位1.58米,为1961年建站以来最高水位,相应流量5270立方米每秒;华县水文站4日8时水位涨至342.31米,超过警戒水位1.51米,相应流量4800立方米每秒,已接近洪峰。渭河洪水位低于保证水位,局部河段漫滩,部分堤防偎水,渭河四条秦岭支流出现洪水倒灌。
2005年10月3日20时,汉江丹江口水库入库洪峰流量30700立方米每秒,仅次于1983年入库流量( 1983年丹江口水库最大入库流量34200立方米每秒)。为减轻汉江下游防洪压力,避免杜家台分洪区分洪,长江防总科学调度丹江口水库拦洪错峰,将最大出库流量控制在14000立方米每秒以下,使汉江下游洪水位不超过保证水位。
针对“龙王”台风和渭河、汉江汛情,国家防总会同黄河防总、长江防总迅速派出2个工作组分赴渭河和汉江防汛一线,指导和协助地方抗洪抢险;同时加强了节日值班与防汛会商;统筹考虑上下游防汛形势,加强对水库和江河洪水的调度;并多次发出通知对防汛抗洪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加强堤防巡查和防守。有关各省全力组织人员转移和防洪工程防守,大大减轻了灾害损失。福建、浙江、广东三省紧急转移受台风威胁地区人员73万人,陕西省渭南市紧急转移低洼地带群众7.9万人,渭河沿岸约有4.57万人上堤查险;湖北省汉江中下游沿江县市正在全力组织人员巡堤查险和堤防防守。
参考资料
中央气象台台风网[检索2005年0519龙王].中央气象台台风网.2023-07-29
2005年西北太平洋最佳轨迹数据.联合台风预警中心.2023-07-29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国家环境信息中心.2023-07-29
台风命名法.国家减灾网.2023-07-29
台风“龙王” - 简介.天气网.2023-08-06
台风“龙王”登陆福建.中国法院网.2023-07-29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中国水利.2023-07-29
已退役台风名.WMO台风管委会.2023-07-29
台风海洋.中央气象台.2023-07-29
"中国经济心脏"面临海葵大考.中国经济网.2023-07-29
江西:黄金周旅游旺季不旺.中国江西网.2023-07-29
苦熬13个高温天 总算来了“及时风”.中国网·东海资讯.2023-07-29
我省气温骤降伴有强风大雨.大江新闻.2023-07-29
目录
概述
命名由来
发展过程
形成
登陆
减弱
预报预警
中央部委
福建省
浙江省
领导指示
台风影响
台湾
福建
江西
上海
渭河汉江地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