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
猪免疫抑制性病毒病
猪蓝耳病,正式病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综合征,PRRS),是猪免疫抑制性病毒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法定报告疫病之一。
猪蓝耳病在各阶段的猪中均有发生的可能,尤以母猪仔猪为甚。其以母猪的繁殖障碍(妊娠后期流产,产弱仔、死胎或木乃伊胎)以及仔猪、育肥猪的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猪蓝耳病于1987年首次在北美暴发;1989年在欧洲发生。中国于1995年发现猪蓝耳病;1996年证实了该病的存在;2006年暴发了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免疫接种蓝耳病灭活疫苗是猪蓝耳病主要的防病措施之一。对猪蓝耳病中已经发病的猪群可采用对症疗法,如强力霉素、金霉素恩诺沙星等药物,连续使用数天,控制细菌感染;饲料中补充多种维生素;在发病区,对肉猪可用弱毒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紧急免疫接种;非疫区和种畜最好不用弱毒疫苗,以免有后遗症。
命名
1987年,猪蓝耳病在美国被首次发现,由于该病的临床症状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猪群,甚至同一猪群中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猪只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名称有很多。1990年10月美国家畜保健学会将该病称为“神秘猪病”;在德国称“母猪后期流产”;1991年6月英国政府则称“猪蓝耳病”;在西班牙称“蓝色流产病”;在荷兰称为“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道综合征”;在其他国家也有称“猪病毒性综合征”(美国)“猪繁殖障碍症候群”(中国台湾)“猪艾滋病”(中国台湾)等。1992年,国际兽医局决定使用“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在中国,1992年农业部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授权而制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物一、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中,将该病增列为二类传染病,正式定名为“猪繁殖和呼吸系统综合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病原学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动脉炎病毒属(Arterivirus)病毒属,为单股 核糖核酸 病毒,该病毒可分为两个血清型:以LV株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VR-2332为代表的美洲型,这两个型之间的抗原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仅为 60%左右。但其形态结构、复制特点、细胞嗜性、流行传播方式及引发疾病特征等生物学特性完全相同。病毒呈球形,二十面体对称,表面相对平滑立方形核衣壳,核衣壳外绕脂质体双层膜,直径45-65nm之间,包含20~35nm核芯。其毒株基本上都能在猪原代肺巨噬细胞(聚丙烯酰胺)和CL2621、MARC-145等传代细胞系上生长,并产生蚀斑现象,其特征为感染细胞初期折光性增强,出现团缩、集聚,随时间延长细胞固缩,最后溶解脱落。
发病机制
PRRSV可通过血液循环穿过胎盘使胎猪受到感染,从而引起妊娠后期母猪流产等繁殖障碍。猪蓝耳病本身造成的危害并不大,主要是猪蓝耳病作为原发病毒感染机体后,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减弱,甚至导致免疫失败。从而容易发生继发感染猪瘟和链球菌等病,造成严重的危害,引起猪大面积的死亡。
1.由于PRRSV使猪体免疫系统受损害,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猪瘟(Swine-fever)、链球菌病(Sueptococcosis)等形成混合感染,并影响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其危害性越来越严重。
2.猪感染PRRSV后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机体抗病力减弱,对应激也十分敏感,,甚至导致免疫失败。一旦应激因素(如热应激、天气突变应激等)和饲养管理不良,就很容易发生继发感染,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对其生长发育极为不利。
3.多种病原感染并在体内繁殖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病原的大量繁殖侵入血液后会引起病毒(菌毒)血症,造成皮肤的出血、充血或坏死。病原的侵人导致呼吸道炎症,影响氧气的交换,表现呼吸困难,呼吸加快。同时,中枢神经系统初期兴奋,心跳加快,后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出现心力衰竭、运动失调、肌肉痉挛昏迷、感觉丧失。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任何品种、各个年龄以及不同性别的猪都能够感染发病,特别是1月龄仔猪妊娠母猪更容易发病。猪往往急性发病,病死率可超过50%,且妊娠母猪息病后非常容易发牛流产。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病猪以及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可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精液传播以及胎盘传播等。病猪的淋巴结、肺脏以及脾脏都会发生明显病变,可将病毒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中存在病毒,从而出现大面积蔓延。
发病特点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最主要的特征是能够持续性传播,有些耐过病猪仍旧携带病毒并持续排毒,特别是猪场卫生条件较差、猪群饲养密度大、舍内空气不流通时,病毒可快速传播有更高的发病率。
临诊表现
病猪临床上主要症状是严重的繁殖障碍、呼吸障碍,根据发病轻重程度可分成3种类型,分别是急性型、慢性型以及隐性型。
急性型
急性型主要是导致病猪的耳朵皮肤变成蓝紫色,并伴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加速,严重时还会导致呼吸障碍。妊娠母猪患病后,往往会在妊娠中后期突然发生流产或者产出死胎,即使产出活仔猪,也会在一段时间后死亡。哺乳仔猪患病后,会表现出严重的呼吸障碍体温明显升高,最高可达到42℃左右,并伴发腹泻。由于新生仔猪只有较弱的抵抗力,感染该病后的死亡率非常高,最高时能够达到80%以上。
慢性型
较大年龄的猪感染后往往呈慢性经过,病称持续时间较长,会导致猪群的生育率严重下降。保育猪、育成猪患病后主要表现出生长发育缓慢。另外,由于猪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体内抗体水平降低,非常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病毒或者细菌,导致临床症状加重,严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造成生产能力不断降低。
隐性型
成年猪感染后往往呈现隐性发病经过,有时会表现出咳嗽症状,外观与健康猪没有明显区别,有些会出现肺部持续感染。这些病猪是养殖场的重要传染源,会导致猪场反复发病、持续流行。
病理变化
解剖学变化
(1)肺:肺部颜色变浅,伴有间质性肺炎、肺塌陷;
(2)心脏:以心肌软化、心肌出血、心包积液等为主要表现;
(3)胸腔:伴有纤维蛋白渗出物和胸水;
(4)肾:肾脏组织有弥漫性出血点,肾小管大量增生成纤维细胞,部分出现炎性浸润;
(5)脾:脾脏呈蓝黑色改变,肿大明显,或伴有梗死;
(6)胃肠:胃部有弥漫性出血征象,胃肠均出现卡他性炎症反应;
(7)脑:脑血管周围组织浸润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成“袖套现象”,部分病例出现神经元变性坏死;
(8)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肿大、淤血。
血清学检测结果
经病原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统计显示,320份血清共分离出36株病株,其中32株(88.89%)为肠杆菌科细菌,4株(11.11%)为猪链球菌。同时,采用PCR法对320例病例的PRRSV抗原阳性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共152例,阳性率为47.5%(152/320)。
鉴别诊断
与猪瘟的鉴别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主要侵害猪的繁殖和呼吸系统,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后高死亡率、育肥猪呼吸道疾病三大症状,夏秋季多发。而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发生无季节性,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易感染,但一月龄以内的仔猪很少发病,随年龄增大易感性增加。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一旦发生即引起急性暴发,最先发病的猪只呈急性经过而死亡,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剖检可见:全身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变化,全身淋巴结充血、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样外观,脾脏出血性梗死,盲肠、放射性肠炎特别是回盲口有钮扣状溃疡,俗称“烂肠瘟"。
与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鉴别
二者均表现不孕、产死胎、木乃伊胎等,但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为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发病高峰在 7~9月份,怀孕母猪多超过预产期才分娩。公猪睾丸肿胀后萎缩,多为一侧性。剖检可见:脑室内有黄褐色积液,脑膜呈树枝状充血,脑回肿胀明显,脑沟变浅,死胎常因脑水肿而显得头大,皮肤呈黑褐色、暗褐色。
与伪狂犬病的鉴别
二者均表现不孕、流产、产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症状,但猪伪狂犬病的病原为猪伪狂犬病病毒,20日龄至2月龄仔猪表现为流鼻液、咳嗽、腹泻和呕吐,并出现神经症状。剖析死胎可见:脾、肝、肾上腺和脏器的淋巴结有凝固性坏死
与猪细小病毒病的鉴别
二者均表现为不孕、流产、产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症状。但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为细小病毒,初产母猪多发,患猪一般体温不高,后肢运动不灵活或瘫痪,怀孕50-70 天感染时多出现流产,怀孕70天后感染的母猪多能正常生产,病猪不出现呼吸道症状。
与猪弓形体病的鉴别
二者均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等症状,但猪弓形体病的病原为猪刚地弓形虫,病猪高烧达43℃,腹部、耳翼、鼻端出现瘀血斑,严重的出现结痂、坏死。体表淋巴结肿大、出血、坏死。该病用磺胺类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临床可治愈。
与一般性流产的鉴别
二者均表现为流产,但一般性流产为非病原体因素所致,仅个别发生,无传染性、不发热、无炎症表现,不会出现木乃伊胎,无呼吸道症状,临床多不治自愈。
与一般肺炎的鉴别
二者均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等症状,但猪一般性肺炎无传染性,单个发生,除了咳嗽、呼吸不畅外,没有流产、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症状,临床上一般用消炎药即可治愈。
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
黄芪多糖属于免疫增效剂,其具有高效性,可对巨噬细胞与T淋巴细胞进行有效的刺激,进而利于生成细胞介质,此后机体将产生内源干扰素,在猪机体抗病毒与抗感染能力不断增强基础上,将利于受损机体康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注重药物的剂量与方法对发病猪,采用肌肉注射,通常情况下,浓度应超过1%,剂量为0.2ml/kg,1次/d,疗程在1周左右,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则可适当延长治疗时间,进而利于病猪康复。在使用黄芪多糖时,可联合抗菌类药物,在二者协同作用发挥下,可实现对继发感染的有效预防,同时也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常见的抗菌类药物有盐酸环素,用法为:将50g药物掺入到500g饲料内。
双免增效剂
将双免增效剂经颈部皮下注射,其可发挥治疗预防的双重作用。通过试验研究可知,以某猪群为研究对象,给予双免增效剂,疾病预防率为97%,疾病治愈率为96%,此结果表明,应用双免增效剂,效果显著。在实际使用时,应严格控制用量,通常情况下,公猪与母猪,注射剂量为30ml/次,1次/d,疗程在6d左右;而仔猪与育肥猪,注射剂量应为0.4ml/kg,1次/d,疗程在6d左右。
开展病原净化
PCV2与其他各种猪的常见病原体之间相互影响、互为诱导因素,故而到位的消毒灭源措施是减少发病的重要手段。规模化猪场应实行制度化的卫生治理及防疫消毒措施,在彻底清除粪污、垫料等消毒抑制因子后,对养殖环境及相关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全面提高当前消毒实效。可以通过将3%氢氧化钠、0.3%过氧乙酸、0.5%强力度米芬、抗毒威等消毒剂交叉使用,对PCV2等多种病原体的抑杀效果更佳:病史区(场)猪舍应设计科学的、独立的粪尿排放系统,排泄物经无害化发酵处理,以杀死多量致病原,从而减少发病率(复发率)。
强化饲养管理
主要是不断细化和完善本场标准化饲养管理模式,尽量采用分段同步生产、两点或三点式饲养方式;按照不同品种、不同用途、不同日龄猪只当前生长阶段的营养要求,科学配制相宜的全价饲料,全面均衡维生素、氨基酸、矿微、蛋白等营养物质、增强整群体质及抗病力,养殖全程禁喂霉变及被污染饲料;尽量消除噪音、致病原污染,不当疫苗接种,换料,转群等不利应激,控制良好的养殖环境卫生及落实到位各项消毒措施,以减少本病发病:严格执行带病个体隔离观察、治疗制度,病死畜尸及携原排泄物、垫料等要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措施,养殖期末执行“全进全出”制,彻底清场后严格消毒及坚持足够休养期后再投人下一轮进猪饲养。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防范体系
重点抓好与PCV2密切相关的猪蓝耳病、猪瘟、猪口蹄疫、猪细小病毒的免疫接种,并结合地区流行病学调查,合理选做伪狂大病、肺炎支原体等重大疫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本场消毒和兽医学卫生防疫工作要贯穿于整个养殖生产过程,严防外来病原传人本场,最大化控制,抑杀场内多量病原菌;及时隔离、治疗及淘汰养殖过程中的发病猪,消除群内发病隐患,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实施消毒灭源务必选用效果确切的消毒药物及采用正确消毒方式,尽量提高消毒效果,建议优先使用含戊二醛的广谱消毒药。
防治措施
做好免疫预防
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制定适宜的免疫程序,严格按程序接种,尤其要做好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猪霉形体肺炎、伪狂大病等病的预防工作。免疫接种时应对度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必须选用正规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以减少免疫接种产生的应激与免疫失败的干扰。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抗体水平不合格时,应尽快实施一次加强免疫。当发生动物疫情时,应加强消毒工作防止疫情扩散。发生疫病时,要立即封锁疫区,隔离病猪,对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不宰杀、不食用、不出售、不转运”防止疫情护散。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把好检疫关
抓好种猪检疫工作,禁止引进病猪,从根源上减少传染源,做好消毒工作,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消毒是切断疾病传播和杀灭病原体的有效方法,可以用复方戊二醛溶液1:800 倍稀释进行环境、器具和空气消毒,同时防止人员串栏,饮水消毒按1:3000倍稀释。疫病暴发时,应提高消毒药液的浓度,降低稀释倍数,对疫区及疫区附近外部环境每天进行2次严格消毒,以防止该病扩散蔓延,对控制疫病的传播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饲养环境,猪场在夏天要做好防暑降温,冬天应注意保温,并保持猪舍干燥及合理的饲养密度,降低氨气浓度,建立良好的饲养环境,减少各种应激反应。饲料质量及营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猪的免疫功能、成活率、产仔率及生长速度。因此要积极推进规范化、标准化饲养方式,保持较高的营养水平,严禁饲喂霉变和劣质饲料,保证充足营养,增强猪群抗病能力。
做好药物保健
进行合理的药物保健预防,定期做好猪场杀虫脒灭鼠工作,增强猪群免疫力,提高饲料报酬,减少经济损失。各生产阶段猪群的药物保健方案如下。
(1)怀孕和哺乳母猪:在母猪分娩前后各1周,切断母猪到仔猪的垂直感染。可选用氟苯尼考500mg/kg加支原净150mg/kg或金霉素300 mg/kg。
(2)保育仔猪和小猪:仔猪断乳前后1-2周,保育出栏前后的各1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或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辅助性药物,有利于切断小猪群中个体之间疾病的水平传播。也可选用氟苯尼考500mg/kg加利高霉素来增强仔猪的抵抗力,促进生长。
(3)育肥猪群:在呼吸道疾病多发的12-13周龄和17~18周龄,可选用氣苯尼考400mg/kg和泰乐菌素1000mg/kg交替使用。
疫苗
使用现状
以中国为例,据《农财宝典》2023年调研数据显示,猪场蓝耳苗的普及率约为66%,其中,超过80%的猪场使用经典株活疫苗,17%左右的猪场使用高致病性活疫苗,但由于活疫苗的使用不当,导致免疫过程中存在重组、潜在感染或传播、免疫干扰等问题。
疫苗种类
活疫苗
在中国市场上出现的常见的活疫苗病毒株包括VR2332株、CH1-R株、R98株,以及3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毒株JXA1-R株、HuN4-F112株和TJM-F92株。
2005年4月,经典毒株VR2332是由勃林格殷格翰发布的全球第一个蓝耳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产品,也是当时中国市场上第一个有正式批文蓝耳病疫苗。该疫苗能显著降低接种妊娠母猪流产率和保育猪死亡率,而且未检测到向外排毒。2007年,Ch-1R株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注册成功,对高致病性蓝耳病保护率较高。R98株是美洲型自然弱毒株,但是该毒株与VR2332同源性高达99.5%以上,可能是VR2332 的变异株。JXA1-R株活疫苗主要是政府采购苗毒株,用于预防中国高致病性PRRS。TJM-92弱毒株是自然基因缺少毒株,病毒致病力下降,宿主对病毒的免疫力提升。
全球范围内主要的PRRS活疫苗分为1.北美型NA包括Ingelvac® PRRSVMLV和ReprCyPRRS-PLE(于VR-2332,勃林格殷格翰)和Ingel® Vac PRRS ATP(JA-142,勃林格殷格翰)。2.欧洲型EU包括 Porcilis PRRSV®(DV,默克),Amervac-PRRS®(VP046,海博菜)和Pyrsvac-183®(A]1l-183,Syva)。接种活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能帮助保护仔猪免受病毒血症和帮助减少出生前后死亡数,以及先天性感染的仔猪。接种过疫苗的仔猪相比于未接种过活疫苗的仔猪,它们生的小猪体重更重,在断奶时存活率更高。同时它能有效降低母猪流产率,恢复发情率,同时增加产仔率和保育猪的数量。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具有安全和不存在散毒和不返强的优势,但是和活疫苗相比保护效力较差。在幼龄动物,疫苗不能有效阻止繁殖的损失和在胎儿的先天性损失。当在育肥猪和公猪上,使用未经临床试验验证的灭活苗时,在暴露在 PRRSV 挑战的情况下,不能减少病毒血症,持续期和静夜中病毒滴度和呼吸症状。PRRS灭活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用处在病毒感染的动物中作用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疫苗能帮助改善繁殖表现,比如增加的产仔率,育肥猪的数量和接种母猪所产仔猪的健康状况。
蓝耳病灭活苗包括国外的Ingelvac PRRS KV(P120,勃林格 殷格翰),Suipravac-PRRS(5710,海博菜),Progressis(专利毒株,梅里亚),Suivac PRRS-I Ne(维生素DE1 和 VD-E2:Dynetec),和Suivac PRRS-IN(VD-E1,VD-E2和VD-A1:Dynetec)以及中国的 NVDC-JXA1株和CH-1a株。
相关政策
2016年7月21日,中国农业部、财政部调整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支持政策,自2017年1月1日起,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暂不实施国家强制免疫政策,由国家制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指导意见。
2017年3月21日,中国农业部印发《国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指导意见(2017-2020年)》,截止2020年底,中国核心育种场达到净化标准(即连续24个月以上无临床病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野毒感染病原学和抗体检测阴性)其他养殖场(户)达到稳定控制标准(即连续12个月以上临床发病率5%)。
研究进展
蓝耳病的防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减毒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或灭活疫苗的免疫(Nan等,2017)。除经典的减毒活苗、灭活苗的研制外,针对PRRSV类NADC30毒株的各种新型疫苗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Cui等(2019)利用 PRRSVCP5序列构建了阳离子脂质体脱氧核糖核酸镶嵌疫苗GP5-Mosaic,免疫实验数据表明GP5-Mosaic疫苗可诱导产生包含PRRSVNADC30毒株在内的多种毒株的交叉反应性细胞反应和中和抗体。
L.i等(2022)通过反向遗传技术HPPRRSHuN4F112株为骨架加入经典猪瘟病毒(CSV)E2蛋白的基因序列获得rPRRSV-E2株,在已证实rPRRSV-E2对HPPRRSV和CSV均有充足保护力的基础上(Gao等,2018),将其免疫仔猪后使用PRRSV类NADC30毒株(ZJqz21株 )进行攻毒实验,实验结果表明rPRRSV-E2株可大幅减少仔猪的临床症状并减少了病毒复制和排毒量。
J.Zhao等(2022)以猪伪狂大病毒(PRV)XJ株为基础,敲除gE/gITK后加入PRRSV类NADC30(CHSCDJY-2019株)的GP5蛋白序列和M蛋白序列,通过反向遗传技术获得rPRV-NC56重组病毒。利用引入的2A自切肽,rPRV-NC56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可将源自PRSSW的GP5蛋白和M蛋白分离并最终组装形成PRRSV病毒样颗粒。通过小鼠的攻毒保护实验rPRV-NC56除可提供对PRV充足的保护力外,还可产生对PRRSV类NADC30株SCNJ-2016株≥2(log2)的中和抗体滴度、对PRRSV类NADC30毒株SCNJ-2019株≥3(log2)的中和抗体滴度。
疫苗研究展望
由于 PRRSV 基因的多样性和高突变性,因此在疫苗开发时能产生免疫保护的病毒株的种类和数量的选择十分重要。早期研究曾使用疫苗毒株和动物感染毒株间ORF5序列的相似性来预测疫苗的保护效果。但是,多大的基因相似度可以起保护作用尚无定论。此外,疫苗对相同毒株或者相近毒株的免疫保护并不是完全的,同源保护的效果仍需更多研究。
常用的抗体监测不能对猪蓝耳病疫苗的保护效果作出准确评估。一般在猪蓝耳病疫苗免疫14天后可以检测到猪蓝耳病抗体,但此时的抗体不是中和抗体,与保护率无相关性,且中和抗体的检测费时费力。猪蓝耳病疫苗最有效的评价方法是通过免疫攻毒效力检验试验评估的。此外,PRRSV的含量与免疫攻毒保护之间为正相关关系,因此,病毒含量测定可以作为疫苗攻毒效力检验方法的替代方法,然而无论是病毒含量测定,还是免疫攻毒保护试验在中国大规模存在的中小企业中都无法进行相应评估,疫苗的实际使用效果难以评价,大大阻碍了疫苗的研发。
由于PRRSV特殊的免疫学特征,给疫苗研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们迫切需要开发更加安全有效、免疫谱更广的疫苗。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PRRSV基因结构的不断了解,使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成为可能。近年来,嵌合病毒疫苗、DNA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的研究工作逐渐增加并深人,为研究PRRS苗开辟了新天地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命名
病原学
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发病特点
临诊表现
急性型
慢性型
隐性型
病理变化
解剖学变化
血清学检测结果
鉴别诊断
与猪瘟的鉴别
与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鉴别
与伪狂犬病的鉴别
与猪细小病毒病的鉴别
与猪弓形体病的鉴别
与一般性流产的鉴别
与一般肺炎的鉴别
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
双免增效剂
开展病原净化
强化饲养管理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防范体系
防治措施
做好免疫预防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把好检疫关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药物保健
疫苗
使用现状
疫苗种类
活疫苗
灭活疫苗
相关政策
研究进展
疫苗研究展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