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属
石竹目蓼科下的一属植物
荞麦属(食虫类:Fagopyrum),为石竹目(Caryophyllales)蓼科(Polygonaceae)下的一属植物。荞麦属植物包括苦荞(F. tataricum),荞麦(F. esculentum),金荞麦(F. dibotrys)及其它野生荞麦,截至2023年9月3日数据统计,荞麦属在多识植物百科中共计28种,根据中国物种名录数据显示,该属在中国有14种。其中,荞麦属植物中被深入研究并广泛种植的主要是栽培苦荞麦、荞麦及药用金荞麦。荞麦属植物产于东亚,中南半岛至南亚,在中国,荞麦野生种质资源大多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山区,一些特有物种仅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荞麦属植物常见于沟边、石缝间、田埂、溪流边等。
荞麦属植物喜温暖、阳光充足的环境,大部分都具有耐旱、不耐霜冻等的特点,对土壤要求不严,在贫瘠的土壤生长也能表现出较高的病虫害抵抗力。荞麦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呈三角形、心形、宽卵形、箭形或线形。花为两性,花序为总状或伞房状;花被5深裂。瘦果具3棱,比宿存花被长。由于该属植物栽培需要最少化学肥料以及杀虫剂,因此被认为是环保作物。
荞麦属植物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荞麦属中的荞麦可制成各种荞麦产品,如荞麦面、荞麦饼干等,该属多个植物还可用作蔬菜食用,有些还可用于饲养猪、牛等,是优良的精饲料。同时,荞麦属中的荞麦、金荞麦等植物可作为中药材入药,据中国药学典籍记载,主治消化不良痢疾、咽喉肿痛、肿疮毒等病症。在园林绿化中,荞麦属野生种质资源株型美观,可用作盆栽;和其他花卉搭配,可应用于花坛布置、缀花草坪等,还可用于城市绿化;还可把荞麦属植物花卉应用到旅游开发建设当中,如原始生态保护区等,形成较为优美的自然植物群落景观。此外,荞麦属中主要栽培种荞麦还具有去污性能,在日本有人用它洗头发、衣服等;其皮壳不仅是提取碳酸钾的原料,还是一种很好的燃料。荞麦属中苦荞还可发酵茶用。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加上缺乏有效的保护,荞麦属野生种质资源破坏十分严重,植株数量和种群逐渐减少。2021年最新公布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已将荞麦属植物金荞麦列入中国二级保护植物。
起源
荞麦属原产于西伯利亚地区印度等,荞麦属植物包括苦荞麦,荞麦,金荞麦及其它野生荞麦。其中,被深入研究并广泛种植的荞麦属植物主要是栽培荞麦(荞麦和苦荞麦)及药用金荞麦。
关于栽培荞麦的起源地,各国科学家从植物形态学、生态学、考古学、人类史、民族史农史及现代技术等进行多方面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于栽培荞麦起源地的研究,国际上有两种假说,即1883年瑞士植物分类学家康德尔(De Candalle)提出的栽培荞麦起源于中国北部或西伯利亚地区起源假说和1960年植物学家Nakao提出的栽培荞麦起源于中国西南部接近喜马拉雅山区的所谓弧形中心起源假说。
日本学者大西近江(Ohnishi)1983~1993年对世界各地荞麦的种质资源进行搜集并研究其等位酶变异,研究结果显示并未找到荞麦的变异中心。此外,大西近江于1991年在中国云南省对荞麦的研究,以及中国学者1992年对云南荞麦语言史、栽培史的考证等研究也都支持栽培养麦中国西南部起源的假说,该观点已被学界广泛接受。
关于中国荞麦属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也有很多的研究,大西近江、夏明忠等学者研究表明除了栽培荞麦、金荞麦等分布较为广泛的物种外,其他野生荞麦类型分布均较局限于云南、四川省西藏自治区贵州省等地区。显然,中国西南地区是荞麦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也是栽培荞麦的起源中心。其中,中国四川、云南省、西藏交汇处的所谓三江流域是野生荞麦分布的中心地带,而野生苦荞麦的分布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四川西部、云南北部等较冷凉地区。
历史
栽培历史
关于荞麦属植物的栽培,研究表明,栽培荞麦早在3500年前的商朝时代就有种植,中原地区种植栽培荞麦可从《诗经》中查到,在公元前1066~前771年的西周初期,距今约3000年左右已有荞麦和苦荞栽培,中国的史书、医书诗文记录及考古等均一致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栽培荞麦和苦荞麦最早的国家。
早在12世纪的乌赫尔布罗德镇考古中就发现了波西米亚境内有荞麦属荞麦的宏观遗迹,最早关于荞麦的书面记载是在1365年捷克作者布拉格(Klaret)的《Versed Glossary》,意大利医生马蒂奥利(Matthioli)在1596年的著作中也提到了荞麦,里面记载着波西米亚盛产荞麦,且是民间流行的、常用的食品。16世纪时,波西米亚依然广泛种植荞麦,但并未传播开来。
传播历史
关于荞麦属中的栽培荞麦,从中国传播至世界各地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传播的去向尚有不一致的看法。中原地区学者张展鹏认为,在公元7世纪时中国已普遍种植栽培荞麦唐朝(7~9世纪)从北向南传播到内地栽培,宋代(10~13世纪)已种植并及华南地区也传到印度支那北部,8世纪后,东南亚、印度及小亚细亚半岛等地开始种植栽培荞麦。这种由北向南传播的看法,后得到日本学者星川清亲的支持。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李钦元等提出由南向北传播的看法。他们从人类史、民族史提出,云南省在7000~8000年前就已进入原始农业时期,驯化野生植物,4000年前,云南西部的卜人“皆居山巅,种苦荞为食”,并根据“云南马和谷能向四方远播”,而推断“远在云贵高原荞麦长江而下,再扩展亦可向四方远播。”日本学者氏原晖男也有类同看法。
栽培荞麦自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似无非议。但对传入时间看法有异。星川清亲认为是8世纪自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在《续日本记》中有772年为抗旱而励种栽培荞麦的最早文字记述,而后在日本学者信浓等山国将其作为备荒食粮广为种植。而学者长友大则认为,栽培荞麦在3000年前由中国经朝传人日本,传入时间约在3000年前的日本“绳文”晚期,而学者贺信香谷认为时间在5000~3500年前的“绳文”早期。
欧洲栽培荞麦是中国经西伯利亚地区传入俄罗斯土耳其,其年代较晚。可能在古希腊、罗马以后于13~14世纪传入的。据有关文字记载,德国是1636年开始栽培荞麦。17世纪传入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地。1625年,荷兰移民经哈德逊河带入美洲,随后又传入加拿大和南美各国,稍后非洲有栽培荞麦种植。而澳大利亚的塔马斯尼亚岛,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种植栽培荞麦的。后来,随着荞麦产业的发展,苦荞逐渐被引入日本韩国等传统荞麦种植国家。
品种选育历史
19世纪,多数国家开始运用杂交、多倍体和诱变育种等技术进行对荞麦属植物进行育种,由于荞麦属植物在种间存在显著的杂交不亲和性,因此进行种间杂交、从其他物种导入新基因较困难,要获得种间杂种,有必要使用幼胚培养方法来克服这种杂交不亲和性。
在中国,虽然中国西南地区是荞麦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中心,相关变异类型非常丰富,但中国荞麦属植物的研究起步较晚,遗传育种也相对落后。中国的荞麦属植物育种发展大体可分为4个时期:1987年以前的地方品种时期,此时期中国全国无荞麦审定品种,全国各地均是地方品种,该时期农民自留种子,品种种子混杂退化严重。1987~1997年的荞麦选择育种时期,也是荞麦育种广泛开展时期。1997~2008年栽培荞麦选择育种和诱变育种时期,苦荞育种工作开始起步,截至2006年,在荞麦属种间杂交上已取得较大的进展,荞麦与苦荞麦、金荞麦与苦荞麦、荞麦与佐贡野荞等组合均取得成功,但是其它组合种间杂交还未成功。2008年开始属于荞麦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育种发展时期,开始出现杂交育种等育成审定品种。截至2018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引进、国(省)审(鉴、认)定荞麦属品种81个,其中荞麦品种36个,苦荞麦品种45个。
截至2009年,加拿大日本利用荞麦栽培种和野生苦荞之间的杂交,通过组织培养一系列方法,选育出自花授粉荞麦新品种,比原来的荞麦栽培种增产30%~80%。
命名与分类
属名来源
荞麦属学名“Fagopyrum”最早由图内福尔(Tourn)命名,“Fagopyrum”源自于古典拉丁语词“fagus”(意为“欧洲山毛榉”)和古希腊语词“πῡρός”(pūrós,意为“小麦”),是日耳曼语言中荞麦(F. esculentum)俗名(如德语Buckweizen、荷兰语boekweit、瑞典语bovete)的仿译词,指荞麦是粮食作物,其坚果三棱形,状如欧洲水青冈果实。1753年卡尔?冯?林奈将此名用作荞麦的异名“萹蓄属 fagopyrum”的种加词;1754年“Fagopyrum”被菲利普·米勒(Philip Miller)发表为荞麦属属名。
分类争议
关于荞麦属的地位以及种类划分历来颇有争议。
1742年,学者图内福尔(Tourn)最早建立荞麦属,属名为Fagopyrum Tourn ex Hall;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Linneaus)建立蓼属(Polygonum Linn.)把荞麦归类到蓼属,不再独立成属;1754年,学者菲利普·米勒(Miller)重新建立了荞麦属,属名定位Fagopyrum Miller;随后德国植物学家康拉德·莫希(Conrad Moench)在1756年亦建立了荞麦属,属名为Fagopyrum Moench;到1826年瑞士植物学家迈斯纳(Meisner)又将荞麦属作为萹蓄属中的一个组,即荞麦组(Fagopyrum sect. Meisn.),但之后不久,他又同意将其独立作为一个属。1886年,学者胡克(Hooker)通过仔细比较荞麦属与蓼属其他种类的形态特征,决定把荞麦属从蓼属中划分出来,独立成属;此外,仍有不少人赞同将荞麦属作为蓼属中的一个组,如1930年学者斯图尔特(Steward)仍将荞麦属作为广义蓼属中的一个组;1946年,学者赫德伯格(Hedberg)根据荞麦属花粉特殊的外壁纹饰和柱状层结构,植物体外部形态特征,以及解剖学特征和染色体基数,提出将荞麦属维持属级水平,并将荞麦属花粉划归为荞麦型(FagoFyrum·type)。
中国一些学者也对荞麦属作了研究,如1994年王建新和冯志坚将荞麦属作为一个组放入广义蓼属中,对其中4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研究,1993年李安仁根据植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以及1998年张小平和周忠泽根据荞麦属植物花粉特殊的柱状层小柱具分枝的花粉形态特征和染色体基数为8的细胞学特征,支持将荞麦属独立成一个属。
荞麦的属名分别有“Fagopyrum Tourn”“Fagopyrum Moench”“Fagopyrum Miller”等,后来,学界统一的意见是“Fagopyrum Miller”。
属下分类
截至2023年9月3日数据统计,荞麦属在多识植物百科中共有28种,根据中国物种名录数据显示,该属在中国有14种。
荞麦组(Fagopyrum sect. Fagopyrum)
翅果蓼组 Fagopyrum sect. Tibeticum Bo Li \u0026 M. L. Zhou (2023)
Fagopyrum sect. Urophyllum Bo Li \u0026 M. L. Zhou (2023)
以上数据来源:
属间亲缘关系
蓼科(Polygonaceae)含有约1100~1200种组成的46个属,其中荞麦属最有经济价值,但对它与蓼科其他属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瑞典植物学家赫德伯格(Hedberg)认为,荞麦属与蓼科的翼蓼属(Pteroxygonum)、珊瑚藤属(Antigonum)、尖角蓼属(Oxygonum)较相似。孙伟等植物学家对荞麦属、翼蓼属、萹蓄属(Polygonum)、藤蓼属(Fallopia)、虎杖属(Reynoutria)等属植物在形态学、ITS序列果实解剖特征、花粉形态学、染色体数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荞麦属与其他属间亲缘关系较远。荞麦属与广义蓼属有显著不同,应独立成属。这一点已开始为大多数学者所承认,也是普遍采用的分类处理方法。
属内亲缘关系
荞麦属的种间亲缘关系较为复杂,荞麦、苦荞金荞麦为荞麦属植物的主要栽培种,它们的关系历来存在争议,学者意见尚未完全统一。1930年,学者斯图尔特(Steward)认为荞麦比苦荞麦更接近于金荞麦,金荞麦果实的形态与苦荞麦属于同一类型,而与荞麦差别较大,因此,从果实形态看,苦荞麦与金荞麦的亲缘关系更近。2004年王莉花等学者通过研究支持Steward的观点,2007年杨晓燕等学者通过研究也同意苦荞麦与金荞麦的亲缘关系更近。而2016年胡亚妮等通过ITS和ndhF-rpl32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发现,金荞麦先与栽培苦荞聚为一支,然后二者再与荞麦聚为一支,因此认为金荞麦与苦荞麦的亲缘关系比其与荞麦更近,大迫敬義(Ohsako)与大西近江(Ohishi)、夏尔马(Sharma)和贾娜(Jana)等学者的研究中均表达了类似的观点。2013年,学者田晓庆等利用SSR标记进行了荞麦栽培种质资源的系统进化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荞麦和苦荞麦的亲缘关系比较远。
形态特征
荞麦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半灌木
茎、叶
茎直立,无毛或具短柔毛。叶三角形、心形、宽卵形、箭形或线形;托叶鞘膜质,偏斜,顶端急尖或截形。
花、果实
花两性,花序总状或伞房状;花被5深裂,果时不增大;雄蕊8枚,排成2轮,外轮5枚,内轮3枚;花柱3枚,柱头头状,花盘腺体状。瘦果具3棱,比宿存花被长。
分布
荞麦属植物产于东亚,中南半岛至南亚。在中国,荞麦属野生种质资源大多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山区,该地区被认为是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和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的发源地,一些特有物种仅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荞麦属植物从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高原地区均可生长,常见于沟边、石缝间、田埂、溪流边等。
生长习性
荞麦属植物喜温暖、阳光充足的环境,大部分都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耐水湿等的特点,生命力与生态适应性较强,但不耐霜冻,需要8~10℃才能开始发芽,生长期间温度在20℃左右最适宜。荞麦属植物对土壤要求不严,在贫瘠的土壤生长也能表现出较高的病虫害抵抗力,但以土质肥沃、潮湿、pH值呈弱酸性的土壤最为适宜。且其生长周期短,易插,易繁殖,是非常优良的填闲作物。
繁殖
荞麦属为虫媒植物,有自花授粉的物种,还有异花授粉的物种,90%以上是由蜜蜂属授粉的。荞麦属植物花被片的乳头状凸起,隆起的脊、细胞垂周壁具无规则的凸起形成深的波浪形,花粉的沟膜具颗粒,给传粉昆虫提供较好的落足点,甚至由于光线的作用产生明暗相间的光学效果可以使花被片起到吸引昆虫,有助于更好地传粉。
栽培
育苗方式
播种繁殖
荞麦属的播种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温度等,在中国,最佳的播种时期在5月下旬,在西欧,据报道,最佳的播种时间为5月中旬至7月,不同的地方对应的情况不同,海拔高的地区4~5月播种,海拔低的地区5~8月播种。种植需要提前几周对土地进行除草,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气候干燥时,选择潮湿、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把种子以一定的行距条播,或者随机撒播在种植地上。
组织培养
在荞麦属植物的初花期,剪取植株上生长良好的幼叶,流水清洗后沥干。在超净工作台上,用乙醇氯化汞溶液浸泡,再用无菌水冲洗,将幼茎及叶柄切段,幼叶切成方块作外植体,分别接种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诱导阶段不需要光照。
田间管理
肥水管理
栽培中只要根据原生环境生态特性结合栽培地天气和季节变化进行常规的肥水管理,即能正常生长和开花结果。播种后种植地需要适当排水,以免种子被淹没。氮和磷会影响荞麦属植物的粒重和产量。施用含氮量较高的肥料会导致荞麦属植物生长过度,出现倒伏、产量低的情况,而施用含磷量较高的肥料可以减轻这种情况,所以在荞麦属生长发育期间需要高剂量的氮肥和磷肥结合使用,增加籽粒的产量。
病虫害防治
荞麦属植物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霜霉病等。病毒病和霜霉病均为害叶片,可在播种时选择无病害的种子,再使用蛋白聚糖水剂浸种,生长发育期间清除病枝、田间禾本科杂草等,也可用吗啉胍对叶面进行喷洒,用以防治病毒病;霜霉病则可在播种前用敌克松粉剂拌种进行预防,发病时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甲霜灵瑞毒霉)可湿性粉进行喷洒。荞麦属植物的主要虫害有蚜虫等,主要危害植株茎叶,虫害发生时可用乐果乳剂敌敌畏乳剂进行喷杀。
用途
食用
荞麦属植物营养较高,其籽粒中富含优质的蛋白质、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且无质,适合胃肠道疾病患者食用。荞麦属植物具有营养特性,可用作蔬菜食用,例如苦荞麦,其嫩茎叶可食;此外,关于荞麦的食用价值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荞麦芽味道清爽,适口性能佳;荞麦茎脆,除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矿物质外,还有清凉消暑的功效,在蔬菜匮乏的山区,可以填补季节性蔬菜供应不足的状况;在市场上有各种荞麦产品,如荞麦面、荞麦饼干、荞麦茶等等,中原地区贵州威宁地区的彝族同胞还用荞麦面粉加工成名小吃威宁酥等;荞麦面、荞麦茶在日本料理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在北美,用荞麦属植物做成的荞麦煎饼,用之以配枫糖浆,是一种受欢迎的特色菜。法国有名的甜点布列塔尼国王饼是由荞麦粉制成的,与可丽饼较为相似,但布列塔尼国王饼咸口,可丽饼甜口,布列塔尼国王饼在德国也较为出名。在俄罗斯波兰,会用荞麦粒食品作为早餐食用。
饲用
荞麦属多种植物可饲用,例如荞麦、金荞麦等。荞麦的籽粒、皮壳、秸秆青贮饲料都可饲养畜禽,而广泛用作牲畜饲料的是碎粒、米糠和皮壳。荞麦碎粒富含脂肪蛋白质、矿物质以及多种维生素,用荞麦粒喂家禽可提高产蛋率,还加快雏鸡的生长速度,喂奶牛可提高奶的品质等。金荞麦也可用作青饲料,猪尤为爱食,植株柔嫩多汁,适口性较好,是优良的精饲料。
医学药用
荞麦属属下的多种植物可作为中药材入药,如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 (D. Don) Hara)等。据中原地区药学典籍记载,荞麦的种子甘、微酸,寒,归脾、大肠经;具有健脾消积、解毒敛疮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腹泻痢疾等病症。荞麦叶和荞麦秸均可入药,荞麦叶具有止血、下气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眼目昏糊、高血压等病症;而荞麦秸具有清热解毒、消积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痈肿等病症。金荞麦的根状茎酸、苦,寒,归肺、胃、肝经;具有活血消痈、祛痰利咽等效用,主治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等病症。野养麦茎叶苦、辛,凉,具有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等功效,主治肺痛、毒蛇咬伤等病症。
园林观赏
荞麦属植物群体的观赏性较强,景观效果较好。尤其是荞麦属野生种质资源,其株型美观、株高一致、花量多,可用作盆栽;和其他花卉搭配,可应用于花坛布置、缀花草坪等;还可用于城市绿化,提高绿地覆盖率,美化环境等。
荞麦属野生种质资源适应性较强,且分布广泛,如中国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中国西南地区,可把荞麦属植物花卉应用到旅游开发建设当中,如原始生态保护区等,不仅观赏效果极佳,还极具地方特色,形成较为优美的自然植物群落景观。
环保
从农艺的角度来看,荞麦属植物适应性强,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强,需要最少化学肥料以及杀虫剂。金荞麦还可降低猪的排泄物中氮、磷和有机质等对环境的污染,被认为是环保作物。此外,使用荞麦作为饲料喂食反家畜牛,可以减少牛的甲烷排放量,对环境保护起到一定作用。
其他用途
荞麦属主要栽培种荞麦具有去污性能,在日本有人用它洗头发、衣服等。荞麦的皮壳碳酸钾含量约占46%,为提取碳酸钾的好原料,还是一种很好的燃料。苦荞还可发酵茶用。
中国西藏野生荞麦变异类型丰富,具有栽培荞麦不具有的一些特殊优异性状,特别是在抗逆性方面表现突出,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育种利用价值。苦荞麦与荞麦资源类型独特,遗传多样性丰富,在经历了悠久的自然选择后保留了大量优质的原始基因,为荞麦分子育种研究奠定丰厚的材料基础。通过对这些野生种质资源的充分研究和利用,可以将其优异性状导入栽培荞麦中,对解决现有荞麦遗传基础狭窄、品种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
类群现状
荞麦属野生种质资源分布区域萎缩,植株数量和种群逐渐减少,荞麦属野生种质资源处于濒危的状态,甚至有灭绝的威胁。
致危因素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加上缺乏有效的保护,荞麦属野生种质资源破坏十分严重。自然灾害,例如洪水、地震等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荞麦属野生种质资源的生长发育,由于现代化建设、人为的大规模开荒、生活垃圾的填埋等等,侵占了荞麦属野生种质资源的生长地,影响了荞麦属野生种质资源的正常生长及限制了传播。在中国攀西地区,外来生态入侵物种也破环了荞麦属野生种质资源的生态环境,也是导致荞麦属植物植株数量和种群及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学者曾多次到中国西藏、四川等地肆意采集荞麦属野生种质资源,其中还发现和发表了一些新种类,模式标本又存于国外标本馆,不仅给中国的荞麦属野生种质资源研究带来不便,而且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荞麦育种等。
保护等级
2021年8月7日最新公布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已将荞麦属植物金荞麦列入中国二级保护植物,其它荞麦属植物均未列入保护。
保护措施
2021年最新公布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已将荞麦属植物金荞麦列入中国二级保护植物。中国在重庆黔江设立了中国第一个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药用野生金荞麦原生境保护区,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荞麦属野生种质资源处于濒危的状态,中国相关工作单位和人员进行了对荞麦属野生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的工作,已有部分荞麦属野生种质资源保存于中国四川省农科院、国家种质资源库及各荞麦研究单位中。
危害
据研究表明,动物过多地食用荞麦属植物的绿色部分,会刺激皮肤,引起光敏作用,导致水肿、皮疹等。荞麦属植物的各个部分均含有光能效应物质,即荞麦素,当动物食用荞麦属植物的秸秆、皮壳等,特别是开花期,荞麦素就会随着血液进入皮肤无色素部位,当荞麦素达到一定浓度同时又受到太阳光作用时,血管壁受到破坏而引起中毒,表现为皮肤皮炎、水肿、发泡以至坏死。发病时,立即停喂患病动物荞麦饲料,并将其置于阴凉处,注意加强护理。
文化
文字记载、出土实物等都表明了栽培荞麦(荞麦和苦荞麦)以及荞麦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神话
中国《西南彝志》记载了栽培荞麦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起源的神话故事。据大小凉山流传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记载,兹俄妮拖嫁给地上的居木武吾后,从天上偷偷带下病了苦荞麦和荞麦等植物的种子,后来被天神恩梯古兹发现,便诅咒他们甜荞麦花多籽少,收割苦荞麦、打荞麦籽粒艰难辛苦。主要是表达人们辛苦劳作,收获却有限。
中国彝族古籍《估哲数》记载:“稻子是粮食中的王;荞子是粮食中的君长;大麦是粮食的臣子;小麦是粮食的布摩(主持祭祀活动的巫师。其中一部分人谙熟经文,通晓本民族的历史、典故、医药、历法,主持丧葬仪式,为人祈福灾是其主要职能);苦荞是俊男;甜荞是美女;······。”体现了诺苏人对先人的记忆是与栽培荞麦的联系紧密,栽培荞麦也是生命繁衍的象征。
饮食文化
荞麦属栽培荞麦可用于加工磨成精粉荞麦面,制作成荞饼、荞年糕荞凉粉等食用。栽培荞麦不仅是粮食作物,中国彝族人民还常将其用于各种社会交流中,借栽培荞麦表达一些富有哲理的思想。比如同村邻居及亲戚往来,往往会送荞麦粑粑或荞麦颗粒作为礼物,来表示祝福。
节日
中国云南峨山等地的彝族同胞农历八月十五会制作荞蒸糕、荞年糕;麻栗坡县每年农历四月第一个端午节,都要过荞菜节;每年火把节的祭品必须用苦荞麦用以祭祀祖宗,荞麦粑粑必须做成单数,分别做成长条形和圆形,以求粮食丰收。这些反映出了栽培荞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的独特传统文化。在日本,有长野县信州地区的红花荞麦节,过年吃荞麦面,日本人称“Tosikosi-soba”寓意来年好运,搬家祝寿也离不开栽培荞麦。
文学作品
日本小说家栗良平创作的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激励人们在困境中仍然要充满希望,坚强地面对生活的不幸,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爱和尊重的美好品质。
产量及贸易
据2018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统计资料显示,全球荞麦属植物种植面积超过50公顷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有25个,其中俄罗斯的种植面积最大,达到了700000公顷以上,中国紧随其后,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此外,荞麦属种植面积达到300000公顷以上的国家有美国、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波兰、巴西等国,东欧各国、北美以及亚洲的中日韩等首都拥有丰富的栽培荞麦资源。荞麦属主要出口国有俄罗斯、中国、美国、波兰等国,主要进口国有日本巴布亚新几内亚西班牙意大利等国。
中国属于荞麦属生产和消费大国,据2016年FAO数据统计,中国苦荞麦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荞麦属出口贸易中,主要是以原粮出口为主,主要出售日本及欧洲。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中国荞麦属或加工产品等主要进口于俄罗斯等国家,出口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日本、印度尼西亚、美国等。
代表物种
荞麦属中被深入研究并广泛种植的植物主要是苦荞麦、荞麦及金荞麦三种。
荞麦
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又名甜荞、三角麦,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高30~90厘米,上部分枝绿色或红色,叶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下部叶具长叶柄,花序总状或伞房状,顶生或腋生,花梗白色或淡红色,花被片椭圆形,瘦果卵形,暗褐色,无光泽。
荞麦是荞麦属中分布最广泛的栽培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美国、新西兰、印度等国,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包括西藏自治区、湖北、广东省、台湾等省区。常生长在荒地或路边等。荞麦为春性短日照作物,生育期短,喜凉爽、湿润的气候,需水量多,不耐寒冷、高温或干热风,对土壤要求不严,贫瘠、新垦土壤皆可种植。荞麦富含维生素蛋白质、淀粉等,荞麦幼嫩茎叶可作凉拌菜食用,荞麦还可加工成荞麦面、荞麦茶饮料等,荞米(荞麦子实)常用作荞米饭、荞米粥等。其植株、秸、籽粒等均可用于饲喂羊、牛、猪等,是优良的精饲料,还可与甜菜叶、青玉米等混合青贮饲料
苦荞麦
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 (L.) Gaertn.),又名苦荞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高30~70厘米,分枝,绿色或微逞紫色,叶宽三角形,两面沿叶脉具乳头状突起,花序总状,顶生或腋生,花排列稀疏;苞片卵形,花被白色或淡红色,花被片椭圆形,瘦果长卵形黑褐色,无光泽。
苦荞麦是荞麦属中仅次于荞麦的第二栽培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瑞典俄罗斯等国,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山区有栽培,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四川等省区,有时为野生。苦荞麦常生长在海拔500~3900米的山坡河谷、路边或田边等。苦荞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矿物质、蛋白质等,其种子可食用,嫩茎叶可作蔬菜,其也是很好的蜜源植物,还可药用,主治胃痛消化不良等。
金荞麦
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 (D. Don) Hara),又称天荞麦、野荞麦、赤地利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状茎木质化,黑褐色,茎高50~100厘米,分枝,叶三角形,花序伞房状,顶生或腋生,苞片卵状披针形,花被白色,花被片长椭圆形,瘦果宽卵形,黑褐色,无光泽。
金荞麦常被作为荞麦属植物中的主要栽培种被种植以及研究,其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贵州省等省区。金荞麦喜阴凉、湿润的环境,吸收肥力较强,但不耐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瘠薄或新垦地均能生长,以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土最为适宜。常生长在于海拔350~3200米的河岸路边、山谷湿地、山坡灌丛等。金荞麦叶柔嫩多汁,适口性较好,可用于饲养猪等家畜;因其叶子易烂,还可作为绿肥。
参考资料
荞麦属.多识植物百科.2023-09-16
Fagopyrum Mill..IPNI.2023-09-16
Fagopyrum Mill..POWO.2023-09-16
金荞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1版).2023-09-16
荞麦属.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9-16
荞麦属 (qiáo mài shǔ).植物智.2023-09-16
..2023-09-16
蓼科.多识植物百科.2023-09-16
..2023-09-16
荞麦的传统知识和文化.万方数据.2023-09-16
Fagopyrum Mill..GBIF.2023-09-16
猪荞麦中毒的诊断.维普.2023-09-16
..2023-09-16
..2023-09-16
荞麦.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9-16
Fagopyrum esculentum.植物智.2023-09-16
苦荞麦 .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9-16
Fagopyrum tataricum.植物智.2023-09-16
金荞麦.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9-16
Fagopyrum dibotrys.植物智.2023-09-16
目录
概述
起源
历史
栽培历史
传播历史
品种选育历史
命名与分类
属名来源
分类争议
属下分类
荞麦组(Fagopyrum sect. Fagopyrum)
翅果蓼组 Fagopyrum sect. Tibeticum Bo Li \u0026 M. L. Zhou (2023)
Fagopyrum sect. Urophyllum Bo Li \u0026 M. L. Zhou (2023)
属间亲缘关系
属内亲缘关系
形态特征
茎、叶
花、果实
分布
生长习性
繁殖
栽培
育苗方式
播种繁殖
组织培养
田间管理
肥水管理
病虫害防治
用途
食用
饲用
医学药用
园林观赏
环保
其他用途
保护
类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等级
保护措施
危害
文化
神话
饮食文化
节日
文学作品
产量及贸易
代表物种
荞麦
苦荞麦
金荞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