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卡姆(Maqam、Mukam)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是一种流传于新疆的大型套曲。其主要分布在
南疆、
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其
瑞安鼓词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诚、乡村俚语、民间故事等,既包含
民俗音乐,又有文人诗作,是维吾尔族人民心智的生动表现。
关于维吾尔族木卡姆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至1400多年,明确记载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123年张骞出使西域,将“摩诃兜勒”带回中原,公元4世纪
龟兹乐与中原音乐相结合,代表作为《秦汉乐》,后在龟兹文献和
唐诗《轮台》中发现了“莫贺盐”,这是一种包含了“艳(Yan或译称盐)、趋(Kuy)、乱(Yulan)”三个部分的“大曲”。公元11世纪,
中亚的
喀喇汗王朝的喀什噶尔地区将包括有“盐、趋、乱”式的大曲称为“琼乃额曼”,
阿维森纳创建的十二个调式:拉哈威、侯赛因、拉斯特、希加兹、阿布、布祖克、
伊拉克、兹拉夫干、纳瓦、乌夏克、赞克拉、塞力克,成为了维吾尔木卡姆的音乐基础。公元13世纪,音乐家苏菲丁·艾尔玛首次使用了“木卡姆”这个音乐术语,还设计了许多调式,直至公元16世纪,基本完全成熟的木卡姆,在
叶尔羌汗国阿曼尼莎王后的支持下,喀迪尔汗进行了整理,同时保留了“琼乃额曼”的曲式结构。19世纪,艾里姆·赛里姆、赛提瓦尔地等民间艺人将木卡姆再次整理,将维吾尔人民的“达斯坦”(Dastan)和“麦西热甫”(Mexirep)与原有的“琼乃额曼”(
大曲)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曲式结构更为庞大的木卡姆,同一世纪,“木卡姆”被逐步精缩成12部套曲,这浓缩后的12部套曲被称为“《十二木卡姆》”。到了20世纪50年代,《十二木卡姆》仅只有一位老艺人能完全演奏,经过6年的抢救,才将其保存下来。
2005年11月25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次年5月20日被列入
中原地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2010年7月28日,会议全票通过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
名称由来
公元11世纪,在
中亚的
喀喇汗王朝时期,中亚、西亚、
阿拉伯帝国、
波斯的音乐在这里融合,后喀喇汗王朝的喀什噶尔地区将包括有“盐、趋、乱”式的大曲称为“琼乃额曼”,即带有
器乐间奏曲的“大曲”,
阿维森纳创建了十二个调式:拉哈威、侯赛因、拉斯特、希加兹、阿布、布祖克、
伊拉克、兹拉夫干、纳瓦、乌夏克、赞克拉、塞力克,这成为了维吾尔木卡姆的音乐基础。在公元13世纪,
成吉思汗一路从蒙古打到中亚、西亚、
欧洲,打到哪,就停在哪,这使得维吾尔文化和木卡姆西传,作为宫廷乐师的
阿塞拜疆著名音乐家苏菲丁·艾尔玛威不仅设计了多种类型的调式,还首次用木卡姆称呼了这种音乐套曲,于是其迅速在中亚、西亚、南亚、
北非蔓延,木卡姆也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及民族中有着众多不同的称谓和译名(详情见木卡姆不同地区称谓图)。在词源上,有人认为,“木卡姆”这一语汇为
阿拉伯语“maqam”,意指“具有固定位置的”;有人则认为“木卡姆”这一术语在词源上是古回鹤
龟兹一吐火罗语“曼坎吾满”词的变音,含有
大曲之意,与阿拉伯语“玛卡(Makam)”一词是同音词。
历史
起源
关于维吾尔木卡姆的起源大致有五种说法。第一是神造说,相传是神创造了维吾尔木卡姆,木卡姆不是12而是7个,由亚当、
易卜拉欣·埃德恒帕夏、依兹玛依尔、雅可甫、尤素夫、尤努司、达吾特七大圣人留下来。
第二是星体说,传说最初的维吾尔木卡姆代表了
太阳、月亮、星星、大地和水;一些木卡姆研究学者将木卡姆与七大行星、部分
星座(宫)以及现代音乐中的七个基本音符音名相联系并进行了排列(见木卡姆“星体说”排列图);此外,有人认为是天文学家、诗人和乐师们根据星球的一昼夜运行编出来的,只有在与星球的一昼夜运行的趋向相吻合的十二个时辰才能演奏。
第三是摩柯兜勒说,认为维吾尔木卡姆起源于“摩柯兜勒”,在《晋书·乐志》中记载:“张博旺入西域,······惟得《摩柯兜勒》一曲,
李夫人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奥以为
舞乐。”在21世纪还可于
哈密市和刀郎地区的木卡姆“
乌鲁克都勒”中见到摩诃兜勒的痕迹。
第四是
苏祗婆、法拉比说,维吾尔木卡姆的起源与苏婆、法拉比有关。理由是在公元568年,苏祗婆跟随啊史那公主嫁到
宇文邕,将西域的“五旦七调”理论和
龟兹音乐传授给了北国的内史
郑译,促进隋唐燕乐宫调理论的发展;
法拉比是把阿拉伯音乐中的9律延伸到17律,并用四度相生法(五度相生法)的反生法,用科学理论论证解释了波斯阿拉伯音乐中大量出现的四分音现象,创建了四分之三音体系及乐律学的基础,在公元1854年所著的《乐师史》称:“法拉比创作了拉克、乌夏克及其间奏曲,乌扎勒木卡姆及其第一、二、三间奏曲。”
第五是西域乐舞说,维吾尔木卡姆缘起于西域乐舞,唐玄奘在《
大唐西域记》中曾评:“管弦使乐,特善诸国。”《
北史》和《
隋书》中记载,龟兹乐公元4世纪传人中原,
天宝《教访记》《唐宋大曲考》《宋史·乐志》说明唐宋大曲渊源于《龟兹乐》《伊州乐》以及“变龟兹声为之”的《西凉乐》;21世纪维吾尔木卡姆中使用的乐器
热瓦普,其前身是龟兹乐的“五弦”,且
铃鼓与龟兹壁画文物中手鼓形状相同,还有巴勒曼页是龟兹乐中的笔黛等。
历史
摩诃兜勒时期
公元前123年张骞出使西域,将流传在
楼兰和伊吾庐地区的“摩诃兜勒”带回到中原的
长安,开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音乐文化交流,于乐、龟兹乐开始流向中原。
莫贺盐时期
公元4世纪龟兹乐流传至中原,并与中原音乐相结合,在《龟兹乐》中记载:“龟兹者,起自
吕光灭龟兹因得其声。
吕姓亡,其乐分散,后
魏平中原,复获之。”吕光在平定
龟兹后,得到了龟兹乐,龟兹乐与
中原地区的汉族音乐结合形成了《秦汉乐》,后改为《西凉乐》。后在龟兹文献和
唐诗《轮台》中发现了“莫贺盐”,又被称为“
乌鲁克都尔”(Ul-ugh Dor)或“杭奎依”(Yohang Kuy),根据《
乐府诗集》记载,莫贺盐是包括“艳(Yan或译称盐)、趋(Kuy)、乱(Yulan)”三个部分的“
大曲”;其
瑞安鼓词是“羊吾夷伊那何”之类的非
汉族语言,是来自西域的音乐歌舞套曲。在
唐朝,由西域传至中原地区的“大曲”不仅数量多且形式多样,即包含“艳、趋、乱的大曲”,还有“只舞无歌者”;有从西域直接传入的《苏罗密》《移都师》,有西域在中原宫廷直接创作的《
上元乐》《
霓裳羽衣》等。
琼乃额曼时期
公元11世纪初,在
中亚的
喀喇汗王朝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来到这里的大量突厥人及其他各族人种定居下来,致使突厥语、
波斯语、
阿拉伯语、
蒙古语等相互融合,中亚、西亚、阿拉伯、波斯的音乐在这里汇合,各地区、各民族的乐器互相交流、借鉴,喀喇汗王朝的喀什噶尔地区将包括有“盐、趋、乱”式的大曲称为“琼乃额曼”,即带有
器乐间奏曲的“
大曲”。后
法拉比的学生
阿维森纳建立了自己的十二个调式:拉哈威、
泰剑立·萨依布、拉斯特、希加兹、阿布、布祖克、
伊拉克、兹拉夫干、纳瓦、乌夏克、赞克拉、塞力克,这也是维吾尔木卡姆的音乐基础。公元13世纪,
蒙古帝国的
成吉思汗统一了西域,并四处征战,打到了
中亚、西亚、
欧洲;
元朝的官方文字维吾尔文在这些地区一律通行,这对维吾尔文化和木卡姆的西传起到了重要作用;同一世纪音乐家苏菲丁·艾尔玛首次使用了“木卡姆”这个音乐术语,还设计了多种类型的调式。
公元14世纪,
察合台汗国建立,西域历史上第一个改信仰为
伊斯兰教的蒙古汗秃黑鲁·铁木尔,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强迫了16万非伊斯兰教人改信伊斯兰教,因此中国维吾尔使用的“木卡姆”术语及《十二木卡姆》的产生是皈依了伊斯兰教后的产物;同时察合台汗国推广阿拉伯文字,但由于疆域辽阔,且完全取代原来的文字极为复杂困难,所以诞生了包容了突厥语、
波斯语、
阿拉伯语、
蒙古语等的察合台语,这是维吾尔木卡姆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至公元16世纪,在
叶尔羌汗国时期,木卡姆基本完全成熟,在阿曼尼莎王后的大力支持下,著名音乐家喀迪尔汗整理出了16套木卡姆,保持其了“琼乃额曼”的曲式结构。
木卡姆结构扩大时期
公元1879年,喀什著名民间艺人艾里姆·赛里姆、
莎车县民间艺人、赛提瓦尔地等人再次对木卡姆进行整理和规范,创造性地将维吾尔人民的“达斯坦”(Dastan)和“麦西热甫”(Mexirep)的两个部分,与原有的“琼乃额曼”(
大曲) 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曲式结构更为庞大的木卡姆。在19世纪,“木卡姆”被逐步精缩成12部套曲,这浓缩后的12部套曲被称为“十二木卡姆”,分别是拉克木卡姆、且比亚特木卡姆、木夏吾莱克木卡姆、恰尔杂木卡姆、潘吉泵木卡姆、乌孜哈勒木卡姆、艾且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巴雅提木卡姆、纳瓦木卡姆、斯泵木卡姆、依拉克木卡姆。
20-21世纪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木卡姆一度没落至只有一位老艺人能完全演奏《十二木卡姆》,中国组织了多名音乐人进行了6年的抢救,才将其保存下来。到了21世纪,中国和世界将新疆木卡姆艺术列入非遗,中国新疆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全方位保护这份珍贵的遗产。
艺术特点
维吾尔木卡姆虽各有各的特点,但不同类型的木卡姆都有最普遍的规律特性,或者说共性。
第一是即兴性,木卡姆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这种流传方式具有“谱简声繁”的特点,所以就导致了谱面音响与实际演奏效果有着较大的差距,在实际演奏中也被装饰性乐器在不同段落或音区部分予以即兴性的填充或加花,即演奏者在一定旋律框架内,在选用歌词、段落反复、伴奏手法、旋律装饰等方面可以灵活增减、取舍自由。
第二是多样性,主要体现在种类多样、内容多样、表演形式多样、音乐形态多样、舞蹈风格多样、乐器组合多样几个方面;例如:木卡姆歌曲的文学内容,即包含了哲人箴言、古典文人诗作,
民俗音乐及故事,还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日常生活的写照,也感叹命运多等。
第三是完整性,维吾尔木卡姆中都具有非常完整的音乐结构,各套中的调式、旋律、节奏、速度,各有一定的规则。这种规范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它篇幅庞大,结构繁复,每一部分都有专门术语,在节拍节奏上,几乎涵盖了常规节拍中的所有节拍,更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6及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4的特殊节拍,在表演形式上,它又集
声乐、
器乐舞蹈于一体,形成
组曲类艺术形态。
第四是综合性,主要体现在,首先木卡姆将集歌、舞、乐三个维度的
艺术综合了,其次维吾尔族木卡姆综合了不同的文化信息的风格。
第五是自娱性,木卡姆的表演没有特定的场合,露天广场、茶馆、集会婚礼和祭祀活动都可以是演出场地,观众们席地而坐,或饮酒或抽烟,边欣赏歌舞边聊天,在乐曲达到高潮时拍手、呼喊、叫好,如观众兴致高昂,也可加入其中,陈伟表演的一份子。
分类与特征
分类
流传在新疆的木卡姆,不仅是歌、舞、乐的组合,还是社会、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哲学的载体,既有人们对生活的感悟,还包含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族文化的精髓。在新疆,根据其地域和音乐风格的不同被主要分为4类:《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其中《十二木卡姆》被视作维吾尔族木卡姆的代表。
特征
十二木卡姆
主要流传在新疆南部喀什、和田、莎车
阿克苏市、
库车市一带及新疆北部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其每部《十二木卡姆》都由大乃格曼(
大曲naqma)、达斯坦(叙事诗 dastan)和麦西热甫(民间歌舞maxrap)三大部分组成,含歌、乐曲20至30首,长度约2小时,全部唱完需20多小时。
其乐调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乐曲结音可以是1个乐音、2个乐音甚至3个乐音;第二,半升音(即四分之三音)经常出现;第三,在乐调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音级上,可以存在几个
音位不同的乐音;第四,上、下游移音(活音)较大量地存在,对乐曲的风格影响很大。常有“同主音转调”“同音列转调”和“同调移位”等乐调的变化,乐曲和乐句经常在节奏弱位开始和终结,各种切分也较为多见。其叙诵歌曲和叙事歌曲的旋律起伏常呈先扬后抑的多层
抛物线形,歌
舞曲的旋律则较为平直,但其音域宽达两个八度。在唱词方面,叙诵歌曲的唱词多出自
中世纪著名诗人
艾里西尔·纳瓦依、甫祖勒、麦西热甫等人之手,以哀叹人生苦难、教海劝喻为主要内容;歌舞曲的
瑞安鼓词源自
民俗音乐,以表达男女情爱为主要内容,唱词每曲以三段者居多;叙诵歌曲和叙事歌曲的唱词每曲几段至十几段不等,每段2句、4句或5句,每句多由7~16个
音节组成。其词曲关系属于“依曲度词型”,大量运用衬词,正词要按词句、词汇甚至是音步、音节多次反复。在配器方面,
南疆地区民间主要以萨它尔和达普(周径较小的
铃鼓)为主奏乐器,有时加用
卡龙琴和
巴拉曼;
北疆地区民间主要以
弹布尔、都它尔和达普(手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除此之外,各地有用鼓吹乐队演奏的,在21世纪还有木卡姆社团和专业表演团体以吹管乐器
纳伊、巴拉曼、
苏乃依,
弓弦乐器萨它尔、改良
艾捷克,拨弦乐器弹布尔、都它尔、喀什热瓦甫、卡龙,击弦乐器和
打击乐器达普、
它石、库修克、
纳格拉等进行演奏
在表演形式上,会根据不同场合可以是1-2人的小型表演,也可以是许多人组成的大型表演。在婚礼、农闲的家庭晚会上,通常有一位艺人主唱,并弹奏沙塔尔,另有一打鼓者伴唱;在大型节庆聚会上,乐师们演奏沙塔尔、
弹布尔、独它尔、
热瓦普、艾捷克、
扬琴、
铃鼓、沙巴依、
卡龙琴和
皮皮等乐器,为大家的歌唱、舞蹈伴奏,气氛非常热烈。
刀郎木卡姆
主要流传于
塔里木盆地西南、西北缘的
叶尔羌河至塔里木河两岸,尤其以喀什地区的
麦盖提县、
巴楚县、
莎车县三县和
阿克苏市的
阿瓦提县最为普遍。每套《刀朗木卡姆》都由木凯迪满、且克脱曼、赛乃姆、赛勒凯斯、色利尔玛五部分组成,是前缀有散板序唱的不同节拍、节奏的歌舞套曲,其篇幅短小,每一部的演唱时间在6到9分钟左右,全部唱完12套曲约需要两个半小时。
在其乐调方面,有多结音、一级多位、四分中立音以及较多的特殊六声
音节,最有特点是以四分音作乐曲的结音,Do、Re、Mi、sol、La五个乐音均可作为“乐调首音”。在乐曲方面的变化有:首音位置不变而乐音关系改变的调变化,乐音关系不变而首音位置改变的调变化,以后缀不同的乐律、不同的乐调段落形成的调变化。其旋律较为平直,但音区偏高 (b1-b2),音域大都为八至九度。其
瑞安鼓词并不固定,因人因地而异,为
刀郎地区广为流传的
民俗音乐,歌词在前后段落之间并没有内容上的联系,其内容多表现为男女间的情爱、哀叹人生、告诫教导、思念亲人、乞求上苍者。每首乐曲填唱2 ~4段歌词,每段歌词多由4句组成,每句歌词含5 ~11个
音节,以7或8音节者居多。在配器方面,其主要用刀郎
艾捷克、刀郎
热瓦普、
卡龙琴和若干面大小不一的达普(
铃鼓)等伴奏。
在表演形式上,由给脱别西(召集人)主持,男女舞伴陆续入场,两人一对,相互对转,动作缓慢,整齐统一。进入第一阶段,舞者踏着手鼓的节奏,结伴起舞,男的伸展双臂,作拨开树枝草丛、寻找野兽踪迹的的动作,女的一手背在身后,一手高举,表示举火把照明,左右轮换,紧随男者行进。进入第二阶段随着乐曲变调,舞者舞姿紧凑、敏捷,从左至右,巡视防卫,围歼猎物。进入第三阶段,乐曲改变,节奏加快,舞蹈亦随之改变,动作剧烈跌宕,表现野曾突窜、男女相向、围成圆圈、猛烈歼击之状。进入最后一阶段,乐曲昂扬激烈、喜庆欢快,恢复双人对舞,急速旋转,气氛达到高潮,充分表达了狗猎者胜利后的喜悦之情,此时旋转加快,持续时间长者取胜。
吐鲁番木卡姆
主要流传于吐鲁番地区。每套《吐鲁番木卡姆》由木凯迪满、且克特、巴西且克特、亚郎且克特、朱拉、赛乃姆、赛勒克、尾声等段落(或其中的一部分段落)组成,“赛乃姆”和“赛勒克”之间,还插有包括三种节奏变化的“那孜尔库姆”段落,目前搜集到的11套《叶鲁番木卡姆》共含66首乐曲,全部演唱约需10个小时。
在乐调方面,与《十二木卡姆》相同或相近,富于变化,节拍、节奏多样,多见变化半音、四分中立音及游移的活音。其旋律与《十二木卡姆》也相同或相近。其
瑞安鼓词多是
民俗音乐,少数是古典诗人的作品,主要表现为男女情爱、哀叹人生和思念亲人。在配器方面,主要以萨它尔、
弹布尔、都它尔和大、小达普伴奏。
在表演形式上,从优美端庄的舞蹈开始,舞者按照不同的节奏变化舞步。进入赛乃姆段落后,舞步加快,情绪渐趋欢快、热烈,此时,那孜尔库姆”段落出现,先对各种动物及有生理缺陷的人体动作进行夸张的惟妙惟肖模仿,风趣幽默,令人捧腹,后进行叼币、叼花、叼帕等竞技性舞蹈。参加竞技者要用劈叉前倾、弯腰后仰等高难动作用嘴叼起置于地面的币、花、帕,还要克服人们不时故意移动币、花、帕的位置所增添的难度。乐曲会在鼓掌声喝彩声的催促下越来越快,越来越急促,众人的情绪也越来越高涨,直至有一名优胜者叼起币或花、帕,才结束本段落而转入优美、徐缓的“赛勒克”,从而结束本套木卡姆的表演。
哈密木卡姆
主要流传在
哈密市地区。其共有二十四个分章、三百六十个曲调,保存至今的有十九套,由于维吾尔人民习惯以“十二”为最完整的数字,所以逐渐合并为十二套,全部唱完须将近20小时。每套《哈密木卡姆》散序、麦西来甫两部分,即开始有一首散板的序唱,后面接着10首至20首不等的没有
器乐的间奏曲,且在一套木卡姆中,每首歌曲用的曲调和
瑞安鼓词基本上不再重复。
在乐调方面,其多以sol、do、re、la为结音,且相邻乐音之间以级进为主,时而六度至八度的大音程上下跳进,五、六、七声调式多见,少见升降半音、半升半降音。其音域常在一个八度和一个半八度之间。其唱词多为地方浓郁色彩的
民俗音乐,主要表现男女情爱、哀叹人生、告诫、哲理和思念亲人。其主要伴奏乐器是
哈密艾捷克、哈密热瓦甫和达普。
在表演形式上,是先有一首散板的序唱,后有一人宣布麦西来甫开始,在唱一次散板部分(无音乐伴奏),逐步加入
艾捷克、
铃鼓等乐器,这时选一名有威望的老人(女手)拿一枝花跳一段,然后邀请另外一人上台跳,结束时俩人互相行礼三次。后这枝花连续不断地往下传,有规律不散乱,“花”是一种邀请对方的信号,
舞乐进行时常有一人拿盘子说祝福词,舞蹈着表演时面部表情庄重,动作和音乐要协调。
其他木卡姆简述
乌孜别克族木卡姆
又称《莎什木卡姆》 ,意为“6套木卡姆”,分别为《布孜鲁克》《拉斯特》《纳瓦》《都不》《西》《伊拉克》,其形成于
中亚锡尔河、
阿姆河流域,随中亚的
乌兹别克斯坦人迁居中国,各种不同风格的乌孜别克族木卡姆也传到了新疆北部的伊犁和新疆南部的喀什、莎车、叶城等地。其每一部木卡姆都由恰尔禾克斯米(器乐曲部分)和艾修来克斯米(叙诵歌曲部分)组成,主要使用乃依(
乃依) 、巴列曼(管子)、
艾捷克、
弹布尔、都它尔、
热瓦普、(
扬琴)、达普等乐器,辅以抹、颤、滑、回等技法,创造出乐曲。
伊拉克木卡姆
是伊拉克主要的传统古典音乐,具有丰富的曲目和独特的乐器,它不仅是伊拉克音乐历史的资料库,也展示了各种阿拉伯音乐之间的互相影响。其是由众多音乐种类和旋律组合而成,包括即兴演唱,在表演中要求主歌手与乐队产生复杂的互动和呼应,乐队的主要配器是洋琴、
蒙古四弦琴和手鼓等,其表演场合多为私人聚会、咖啡屋或剧院,作为伊拉克人集体的音乐和文学遗产,因其独特的
声乐和
器乐音色而备受音乐家、学者和众多伊拉克人民喜爱,尽管该地区的其他阿拉伯音乐受到影响或销声匿迹,但《伊拉克木卡姆》仍保持完整,特别是其华丽的声乐技巧和即兴演奏的特点,且其在伊拉克国内外依然受到观众的热爱,不仅大量演出还发行了唱片。于2008年,其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阿塞拜疆木卡姆
被视为阿塞拜疆的古典音乐,其结构严谨,适于即兴表演,吸收了民族歌颂英雄业绩的曲调、节奏和表演技巧,没有特定的表演场合,由一位歌手和传统乐器的演奏配合表演,没有固定的形式流传,而是由不同的宗师传承下来的各种乐曲版本。木卡姆反映了阿塞拜疆的历史以及其与其他不同民族的交往,过去,木卡姆主要在婚宴和艺术家聚会中表演。然而在阿塞拜疆被并入
苏联之后,其社会和政治的动荡以及西化的影响对木卡姆的美学特点和表现形式带来了消损。于2008年,《阿塞拜疆木卡姆》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价值
新疆位于古代丝绸之路中,要研究西域文化,就必须研究新疆维吾尔族,就要研究其发达的歌舞,音乐文化,就要研究被称为维吾尔族百科全书的“木卡姆”艺术,在维吾尔人看来,木卡姆已经成为包括文学、音乐、舞蹈、
说唱、戏剧乃至民族认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分和文化意义的词语。维吾尔木卡姆是集
器乐、歌曲和舞蹈为一体的大型套曲,器乐即有表演功能,又作舞蹈伴奏;歌曲分为讲述故事的叙事歌曲和抒发情感的叙咏歌曲。尽管不是所有维吾尔人都从事木卡姆表演,但木卡姆的音乐旋律早已融入血液,因为维吾尔人将自己的历史、英雄故事和民族信仰、人生教诲,思念亲人都融进木卡姆,也会在岁时节日、麻扎朝拜仪式、人生仪礼等重要场合表演木卡姆,使得一旦音乐响起,就能使得维吾尔人热血沸腾,充满凝聚力,并且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就如
民族学学者关凯所说:“文化能够通过一种在群体成员中共享的
世界观和历史命运感将人们在情感与信念上连结为一个整体,塑造出共同的
身份认同”。木卡姆沉淀着维吾尔人的历史与文化,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为后续教育功能的分析奠定必要基础。也是是研究古代西域历史、社会、风俗、艺术及现代维吾尔族道德信仰、民间习俗、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
拯救与传承
拯救
本卡姆依靠口耳相传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逐渐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境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仅有两三个高龄艺人能完整演唱全套,到20世纪50年代初新疆只有
吐尔迪阿洪一人能完整演唱。1951年3月
中央音乐学院的
万桐书和其在《人民音乐》做编务的妻子临危受命,两人带着1岁的孩子来到了新疆,担任了新疆十二木卡姆工作组组长,用电台自备
发电机录了近2个月才录完,次年2月根据录音开始记谱,直到1956年6月才完成,由于长期左胸抵桌,使其左胸变形,眼睛高度近视;同年,将音谱和录音送到北京审查之后,中央任万桐书为组长将十二木卡姆整理成书出版。1963年文化部艺术研究院毛继增教授来新疆收集整理木卡姆,录音了近 10 小时,留有一套 ,却在“文化大革命”中消毁,到1975 年自治区五十年
大庆市,广播电台收集整理了一部分木卡姆,当时砍掉了被认为是不健康的反映爱情、宗教艺术方面的音乐。在1986年自治区组织了木卡姆研究班子,请当时老艺人经过回忆和反复排练,为研究班提供了部分资料。在1993年6月-7月自治区在哈密召开木卡姆研讨会,赛福鼎亲自参加研讨会,邀请了全国一些知名人士及木卡姆艺人,自治区广播电视台亲自采访并报道,并录制了相关木卡姆资料。在1999 年,
新疆艺术学院与
中央民族大学合作在哈密对木卡姆进行了完整的录音,并将其录制成 VCD,终于完整保存了这一珍贵遗产。
传承人
民间发展
在21世纪,木卡姆已经走进新疆的中小学课堂维吾尔族的孩子们可以亲身感受和学习自己民族的艺术。2009年自幼喜爱音乐王江江,因无意间在记录片上看到一段新疆维吾尔族老人表演木卡姆,深受震撼,毅然决然地来到新疆,直到2023年,他的足迹遍布300多个村庄,为2000多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记录了文字和影像资料,以数字 化保护传承着新疆木卡姆艺术。
乌鲁木齐市将6月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每年6月木卡姆乐团将在期间登台,参与组织非遗进景区、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河南卫视“
中国节日”系列以非遗加影视的形式跨界融合,以
哈密市木卡姆为创作素材的《伊州长歌》。2006年至今木卡姆艺术积极参加国家举办的调演、展览活动。新疆木卡姆艺术团走出国门,2023年7月在
印度尼西亚巡回演出,将木卡姆艺术介绍给世界。
保护措施
2005年11月25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5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始,文化厅就开始着手制定一系列保护计划,遗产地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措施,比如给相关
传承人每人每年补贴,建设了10个木卡姆传承中心。同时也积极开展学术学术研究、出版传播。直至2010年7月28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现场全票通过,于2010年10月1日生效。该条例从各个方面——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都进行了规范,让木卡姆的保护和传承有法可依,给木卡姆一个美好的未来。
相关故事
中世纪,某城郭王国的国王阿巴斯与
丞相艾山外出打猎,遇到了一只怀孕的黄羊,两人出于怜悯之心,都不忍伤害它,两人触景生情,为双方妻子腹中的婴儿指腹为婚,后来,艾山不幸去世,他的儿子艾里甫与国王的女儿塞乃姆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感情甚好,后新丞相为篡权,让自己儿子诬陷艾里甫,阿巴斯国王轻信谗言,把艾里甫全家流放他乡,塞乃姆痛苦欲绝,病入膏肓,艾里甫受尽千辛万苦,趁着修建花园,打入皇宫,杀死新丞相的儿子,并揭穿了他的阴谋,国王如梦方醒,悔恨交加,同意了艾里甫与塞乃姆的婚事。这篇故事被维吾尔诗人写成爱情叙事长诗,被十二木卡姆的达斯坦(叙事诗dastan)词部分选取,以
说唱的形式在维吾尔族民间家喻户晓,世代传唱,并且在1980年拍成了电影,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