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苄西林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氨西林(Ampicillin),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适用于治疗敏感细菌所致上、下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脑膜炎、血流感染、心内膜炎等。
氨苄西林不良反应与苄青霉素钠相仿,过敏反应较为多见,皮疹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呈荨麻疹斑丘疹,少数患者出现血清ALT(谷丙转氨酶)升高,偶见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罕见氨苄西林相关性肠炎,大剂量氨苄西林静脉给药可发生抽搐等神经系统毒性症状,婴儿应用氨苄西林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前隆起。氨苄西林禁用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症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
氨苄西林为白色结晶性粉末,需遮光,严封,在干燥处保存,其剂型包括片剂、注射剂、胶囊剂、颗粒剂,其中大部分注射用氨苄西林钠为医保甲类。2017年10月27日,氨苄青霉素(氨苄西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3类致癌物清单。
医学用途
适应证
氨苄西林适用于治疗敏感细菌所致上、下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脑膜炎、血流感染、心内膜炎等。
用法与用量
成人
肌内注射:剂量为一日2~4g,分4次给予。
静脉给药:剂量为一日4~12g,分2~4次给予,一日最高剂量为14g。
口服:一日1~2g,分4次服用。
儿科
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一日50~100mg/kg(严重感染时,可达一日200mg/kg)分2~4次,一日最大量300mg/kg。
儿童
肌内注射:剂量为一日50~100 mgkg,分4次给予。
静脉给药:剂量为一日100~200mgkg,分2~4次给予,一日最高剂量为300mg/kg。
口服:剂量为一次25mg/kg,一日2~4次。
新生儿
足月产儿:每次12.5~50mg/kg,出生后48小时内每12小时1次,第3日~2周每8小时1次,以后每6小时1次。
早产:出生第1周、1~4周和4周以上每次12.5~50mg/kg,分别为每12小时、小时和6小时1次,静脉滴注给药。不推荐口服用药。
给药说明
氨苄西林供肌内注射可分别溶解125mg,500mmg和1g氨苄西林于0.9~1.2ml、1.2~1.8ml和2.4~7.4ml灭菌注射用水中。氨苄西林静脉滴注液的浓度不宜超过30mg/ml。
制剂与规格
氨苄西林常用制剂主要包括氨苄西林片、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氨苄西林胶囊、氨苄西林颗粒等,具体如下:
药理机制
氨苄西林同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同,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研究结果证实青霉素结合蛋白(青霉素家族 binding proteins,PBPs)是氨苄西林等β-内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由于氨苄西林、青霉素等与PBPs的紧密结合使前者对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早期阶段也发生抑制作用。
PBPs 为存在于细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其数目、分子大小及与氨苄西林等抗生素的结合量因不同菌种而异。大肠杆菌共有7个PBPs,PBPs(包括转肽酶、羧肽酶、内肽酶等)参与细菌细胞壁装配的最后阶段以及细菌生长、分裂时细胞壁的成形。PBP-1B和PBP-1A为使细菌延长的最重要蛋白质,经氨苄西林等抗生素作用后可使细菌迅速溶解。PBP-2与控制细菌形态有关,受氨苄西林等作用后,细菌可形成渗透压稳定的球形体。PBP-3对细菌细胞中隔形成和细菌分裂有重要作用,PBP-4、5、6则重要性较差。氨苄西林等与PBPs结合后发挥作用,导致细胞壁破坏,引起细菌溶解。
抗菌谱
氨苄西林对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包括厌氧菌)的抗菌作用基本与苄青霉素相同,但对粪肠球菌的作用较后者为强。革兰阴性细菌中脑膜炎奈瑟菌奈瑟氏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鲍特菌、布氏菌属、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等皆对氨苄西林敏感。部分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敏感,但多数耐药。其余肠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脆弱类杆菌等亦对氨苄西林耐药。
药代动力学
肌内注射0.5g氨苄西林,tmax为0.5~1小时,Cmax为7~14mg/L(平均为12mg/L),6小时的血药浓度为0.5mg/L。静脉注射0.5g后15分钟和4小时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7mg/L和0.6mg/L。
氨苄西林口服后吸收约40%.但受食物影响。空腹口服1g,tmax为2小时,Cmax为7.6mg/L,6小时的血药浓度为1.1mg/L,t1/2为1.5小时。新生儿和早产肌注后tmax为1小时,肌内注射10mg/kg和25mg/kg,Cmax分别为20mg/L和60mg/L,t1/2为1.0~1.2小时。妊娠期血药浓度明显较非妊娠期低。
氨苄西林西林的体内分布良好,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每日静脉注射150mg/kg,前3日脑脊液中浓度可达2.9mg/L,以后浓度将随炎症减轻而降低。正常脑脊液中仅含少量氨苄西林。氨苄西林可通过胎盘屏障到达胎儿循环,在羊水中达到一定浓度。肺部感染患者的支气管分泌液中浓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 1/50。胸水、腹水、关节腔积液、眼房水、乳汁中皆含相当量的氨苄西林。伤寒带菌者胆汁中浓度平均为血药浓度的3倍,最高可达17.8倍。氨苄西林分布容积为0.28 L/kg,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0%~25%。12%~50%的氨苄西林在肝内代谢。氨苄西林的肾清除较苄青霉素略缓,部分通过肾小球滤过,部分通过肾小管分泌。口服后 24 小时尿中排出的氨西林为给药量的20%~60%,肌内注射后为50%,静脉注射后为70%。胆汁中的药物浓度甚高。丙磺舒可使氨苄西林经肾清除变缓。氨苄西林可为血液透析所清除,但腹膜透析对氨苄西林的清除无影响。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氨苄西林的不良反应与青霉素钠相仿,过敏反应较为多见。皮疹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用药7天后,呈荨麻疹斑丘疹多形红斑也有报道。注射给药的皮疹发生率高于口服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用氨苄西林后易发生斑丘疹,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和HIV感染者也较易发生。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偶见,氨苄西林相关性肠炎也极为罕见。少数患者出现血清ALT升高。婴儿应用氨苄西林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前囟隆起。重症肌无力的女性患者使用氨苄西林可加重症状。氨苄西林所导致的间质性肾炎亦有报道。
药物过量
氨苄西林大剂量静脉滴注可发生神经系统毒性症状。用药过量时可通过血液透析清除部分药物,用药监护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氨苄西林者,应定期检查肝、肾、造血系统功能和监测血清钾、钠。每日一次大剂量给药,既不能起到好的杀菌作用,更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人群用药
禁忌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症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应用氨苄西林时易发生皮疹,因此,氨苄西林应避免用于上述患者。
注意事项
成人
用药前必须先做苄青霉素皮肤敏感试验,阳性者禁用,每1g氨苄西林含钠2.7mmol。
儿科
氨苄西林过敏反应较多见,尤其是皮疹,注射用药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
氨苄西林大剂量静脉滴注可发生神经系统毒性症状,婴儿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
风险提示
历史
1961年,氨苄西林由英国 Beecham 研究所的 F. P. Doyle 等人, 通过 α-羧基苄基-氧氨基苄基苄青霉素从 6-氨基青霉烷酸合成,同年,G.N.Rolinson 等人宣布了它与广谱合成青霉素具有同样的抗菌作用,也作用于农杆菌。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败血症等。
使用情况
1965年8月27日,氨苄西林在日本上市,次年12月29日,在美国获批上市,1981年1月1日,氨苄西林在中国获批上市。
化学信息
专利
1964年11月2日,BRISTOL MYERS CO(布里斯托尔迈尔斯公司)获得氨苄西林专利,1993年3月2日到期。
参考资料
氨苄西林.国家医疗保障.2023-09-30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3-09-30
3类致癌物清单(共502种)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3-09-30
FDA Pregnancy Categories.CHEMM.2023-09-30
..2023-09-30
目录
概述
医学用途
适应证
用法与用量
成人
儿科
儿童
新生儿
给药说明
制剂与规格
药理机制
抗菌谱
药代动力学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药物过量
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人群用药
禁忌
注意事项
成人
儿科
风险提示
历史
使用情况
化学信息
专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