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原名牟真理,1962年出生于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苗族。1983年毕业于涪陵师专数学系(现为
)。二毛现任北京天下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二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也是美食家、作家、美食创意师、莽汉派诗人。
二毛曾经开过家火锅店、火锅鱼馆。2006年二毛关闭了
成都市的餐馆,进军北京,先后在大山子
798艺术区、东四十条南新仓开起了“天下盐”餐厅。2009年起二毛在《
中国经营报》《
新周刊》开设了美食专栏,还陆续出版了《
碗里江山》《妈妈的柴火灶》等美食书籍。之后二毛受邀担任了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二、三季)的美食顾问,对影片进行了全程指导。2015年,二毛创立了北京二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集策划、拍摄、制作与出品于一体的垂直产业链大型人文纪录片公司。
2018年6月9日,由二毛出品、策划、制作并出镜的大型美食纪录片《川菜在民间》中的“
中江挂面”,获文化部首届中国“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十佳纪录片奖,之后二毛在第三届世界川菜大会中还获评’’十大感动川菜人物”。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2年二毛出生在重庆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一个军人家庭。二毛写诗是受其哥哥的影响,他中学时期就开始写诗,但是那个时候写的诗比较传统,直到1978、1979年接触到现代诗后,二毛才开始写现代诗。而美食则是受母亲的影响更多些,母亲做菜手艺很好,二毛从小就形成了对美味的向往与追求。
二毛大学就读于涪陵师专数学系(现为
)。1983年大学毕业后,二毛被分配到酉阳中学教高中毕业班,业余时间,依然喜欢写诗。1984年,他与诗人胡冬、
万夏、
李亚伟、马松等创立“莽汉主义”诗歌流派。
1986年,二毛从酉阳中学调到酉阳进修学校教书,在那里工作5年后,又去了
重庆开放大学教书。在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工作3年后,二毛结束了教师生涯,决定要将诗歌与美食的融合进行到底。
第一家火锅店
20世纪80年代,二毛还在教书,一大帮朋友经常聚会,大家都没钱,吃不起餐馆,只好‘吃转转’,这周去你家,下周去他家。随着吃饭次数的增多,本来就很会做菜的二毛理所当然成了朋友眼中的“大厨”。几年下来,二毛的厨艺越来越好,在某次吃“转转席”的时候,诗人
李亚伟忽然对二毛说:“牟真理,你做菜这么好吃,不如我们一起开个火锅店嘛,生意肯定好。”李亚伟的想法与二毛不谋而合。1986年,二毛和李亚伟在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开了第一家火锅店,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由于初涉商场,经验不足,这家火锅店很快就垮了。
自创第一家鱼火锅“鱼摆摆”
1991年和1993年,二毛因为工作调动到了
涪陵区和
黔江区,在这两个地方二毛开起了“鱼摆摆”
火锅鱼馆。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他把作诗的热情放在了做菜上,二毛说为了能吸引顾客,他不断创新菜品,不仅开发了“二毛鸡杂”和“二毛回锅肉”这两道后来闻名美食界的
家常菜,甚至还做出了“
冷锅鱼”的雏形。
创立天下盐
2006年,二毛与
黄珂在北京798合伙,开了第一家“天下盐”。天下盐这个店名是旅德诗人张枣的创意,盐是五味之首,天下盐就是天下第一味的意思。二毛说要把餐馆按品牌来经营就必须让它和时尚结合起来,在他看来798是新兴的时尚之地,对推广天下盐品牌十分有利。
二毛说他做美食、经营餐馆坚持的原则就是:真正的美食在民间,并且要遵循自然之“道”,越是来自民间的美食,越重视食物的“道”。为了寻得真“味道”,二毛每年都会去全国各地“采菜”,把那些存在于民间真正顺应自然之道的好食材带回自己的餐馆,进行开发创新菜品,天下盐的很多菜品都具有独创性,最受欢迎的两道菜,分别是二毛
鸡杂、黄氏牛肉。“天下盐”逐渐在北京文艺圈火热起来,后又在
清代皇帝的粮仓——南新仓开设了分店。而今“天下盐”川菜馆成为了许多游客打卡分享的地方。
传播美食文化
2009年起,二毛在《
》《
》开设了美食专栏。2011年起还陆续出版了《
》《妈妈的柴火灶》等美食书籍。
2015年,二毛创立了北京二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二毛本人命名的策划、拍摄、制作与出品于一体的垂直产业链大型人文纪录片公司。同年二毛还拍摄了以美食为主题的人文记录片《川菜在民间》及《黔菜在民间》《滇菜在民间》等,联合
腾讯控股、
、
、
许多家网络新媒体强势推广,并与
共同拍摄制作出品播出。该纪录片展现了
四川省的美食,同时也对珍奇民间
川菜、古法秘制川菜和传统菜品及技法进行了记录。
社会活动
受邀参加拍摄美食纪录片
2012年,二毛受邀担任大型美食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一、二、三季)的美食顾问,对影片进行了全程指导。二毛和《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都认为“真正的美食在民间”,所以才有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合作。二毛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是“打捞民间美食记忆”,第二季就是“妈妈的味道”,第三季注重的还是美味和人的关系,“味”和“道”并驾齐驱。比如讲述某些食物的前世今生,把食物和人链接起来,展现人和食物心心相印的关系。
参加菜谱文献展
2019年5月15日,二毛参加了中国美食(菜谱)文献展。二毛从他数十年的菜谱收藏中,精选出从明清到20世纪80年代的1500本菜谱文献。二毛说他是因为热爱才收集,除了收集本身的乐趣以外,更多的是他通过菜谱获得的超越收藏的意义。次年二毛还参加了“世界
川菜(菜谱)文献展”。二毛从他的菜谱收藏中,选出600多本川菜文献,几乎涵盖了从古至今
成都市、
重庆市、
自贡市、
眉山市、
德阳市、
泸州市等全部川渝地区的重要川菜文献。2020年11月17日,二毛在第三届世界川菜大会中获评“十大感动川菜人物”。
美食文化创作
开设美食专栏
二毛在《新周刊》中发表“能吃的礼品都蕴含着一种情怀”。就如二毛母亲送邻居一碗
菜豆腐的时候,她不是为了什么回报,而是一种像对待亲人一般的感情。二毛认为送吃的最高境界,就是
、
腐乳和
。
二毛在《中国经营报》中发表“我放在灶台上的诗情”。在二毛看来,美食就是诗,诗歌给他很多的想象力。他说做美食就是在写诗,这种形式不是用语言来体现的,而是食品或者装饰。这实际上就是把菜品诗化,要达到这种目的,内心肯定就要拥有一种诗歌情节,也要有诗人的气质,只有这样才能把内心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
出版美食书籍
2011年7月1日二毛出版了《
》。全书共分五辑,配有精美插图数十幅。分别从美食与江山,美食与江湖,美食与文化等角度,讲述了各路美食的源流、历史,以及与传统文化、市井生活的种种关联。
2012年11月出版了《妈妈的柴火灶》这是一本怀有浓浓怀旧情调的美食文化随笔,全书以菜谱划为各节,配有精美插图数十幅。二毛以温暖轻松的笔调,讲述了幼时母亲为贪吃的孩儿做的一道道动人的菜肴。并从各个角度讲述了各路美食的源流、历史,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全书弥漫着亲切的市井气息和淡淡的人间烟火味。
2014年2月二毛出版了《
》。这是二毛最新的一部关于美食的故国风情录。它从美食写到
食事,从食事写到人生,从名人的饮食情趣写到食物的典故内涵。二毛认为,菜品的最高层次和境界就是与文化的高度融合,这也是他对美食与文化关系的理解。
2015年3月出版了《味的道》是二毛用特有的方式对食物进行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将现代人对美食的乡愁臆想和怀旧风潮、将无所出处的对美食原乡的焦灼、将现代流行美食文化的写作,都带入了更深的层面。二毛用自己独特的身份和视角,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话语经验。展示出自己对于美食的独到领悟和理解,由此书写出一种意象更为广阔的饮食趣味。——北京青年报。
美食文化传播
2015年,二毛创立了北京二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二毛本人命名的策划、拍摄、制作与出品于一体的垂直产业链大型人文纪录片公司。意在深入挖掘并呈现当地最具特色的民间美食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
2015年二毛的北京二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纲总策划、总制片的人文记录片《川菜在民间》及《黔菜在民间》《滇菜在民间》等,联合
腾讯控股、
、
、
许多家网络新媒体强势推广,并与
共同拍摄制作出品播出。该纪录片不仅仅展现了
四川省的美食,同时也对珍奇民间
川菜、古法秘制川菜和传统菜品及技法进行了记录。目前公司业务拓展追溯城、乡、县、镇,当地美食文化的跨媒体、多元化的纪录拍摄传播。更力邀中国烹大师、川菜大师参与拍摄,致力于挖掘美食的民间性根基。进一步综合论述如何烹调、保护、传承即将失传的民间传统美食工序,弘扬发展当地美食文化,打造
中原地区第一家专门研发纪录即将失传的传统民间手工美食纪录片传媒文化产业。
相关作品
出版书籍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二毛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妹妹。二毛的父亲是参加过进山剿匪的军人,他父亲本意是把儿子培养成军人或者送至官场,但二毛并没有按照父亲的规划。二毛母亲是当地的
苗族,母亲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他8岁开始跟母亲学习做菜,并对美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兴趣爱好
收藏菜谱
二毛有意识地涉足收藏,是从收集老菜谱开始。二毛梳理了自己近30年的收藏,从中择选出从明清到20世纪80年代的1500本菜谱,二毛收藏菜谱有个时限,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含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若有好的文本也会收,以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等为主要线索,全面地呈现了
中原地区美食文化(菜谱)的历史变迁与美食文化的发展。
收藏诗歌
二毛还收藏了许多中外现代诗歌和古籍,二毛所收藏的欧美外文现代名家原版代表文本,约70多位160多种。还有几十种诗歌古籍,包括1934年上海涵芬楼出版的民国影印版的
《陈伯玉文集》、“
英国浪漫主义双子座”
、
1880年出版的原版书等。另外中文现代诗歌包含上世纪二十至五十年代的初版、再版在内共200余种,几乎囊括了新诗史上绕不过去的名家名作,且许多都是孤本。他还收藏了不少刊有名篇的杂志,如1928年8月的《
小说月报》,首发了
戴望舒的成名作《
雨巷》。二毛说,翻阅原版刊物更有时代感和历史感,和新版读起来完全不同,泛黄纸页上戴望舒雨巷中的“油纸伞”更接近和符合人们对于当年雨巷的想象。
相关荣誉
人物评价
美食家
沈宏非这样评价二毛,“他确实是写字的人里面最会做菜的,做菜的人里面最会写字的。”
诗人
李亚伟说,“二毛看待
川菜像学者对待注释,喜欢追根溯源,喜欢寻找口感上的原始动力。”
作家
野夫说,“我还没看见一个同代人,能像二毛那样,用诗歌将食色笼络在一起,使汉语和菜肴都变得性感十足。二毛的美食随笔,是一个诗人加厨师的杰作,因此迥异于一般的外道中人。”
前
凤凰卫视执行台长、
搜狐总编辑刘春说:“二毛所擅长、所得意、所津津乐道的,都是普通食材,下等食材所烹饪的上等美味,都是民间流传的记忆,都是妈妈菜。我们的胃都是童年给的。二毛的菜,是中国的,二毛的文字,是我们的。”
知名言论
真正的美食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毛说:“吃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喜欢美食、喜欢做菜、喜欢所有和美食有关的一切事情,全都源于我的母亲。我专门为她写了一本书,叫《妈妈的柴火灶》。”据二毛描述,他的母亲是一个民间做菜高手,她总是想方设法把茄子皮、南瓜皮这些
平民化的、看上去不能吃的东西返料成珍、做成美味佳肴。在母亲的影响下,二毛八岁便可上灶做
蛋炒饭、红烧肉,也正是这一份母子间的亲情,使二毛将
舌尖的童年味道不断延伸至今。
真正的美食在当地,当地的美食在民间,民间的美食在家庭
二毛说,“真正的美食在当地,当地的美食在民间,民间的美食在家庭。”中华民族千年的美食文化,是经过不断地传承与创新融合和每一个家庭对美食的筛选补充造就了美食文化的薪火相传与推陈出新。也正是和二毛一样的平凡美食家,用诗句记录着他们对于美食的不平凡。也愿在“二毛们”的坚守下,食物有味、吃货有福、中华有美。
参考资料
公司理念.北京二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官网.2023-11-11
二毛采访篇.北京二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官网.2023-11-11
二毛著作.北京二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官网.202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