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马斯洛
美国心理学家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美国心理学家,因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而闻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
1908年马斯洛出生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犹太家庭。1926年马斯洛在纽约市立学院(The City College of New York,CCNY)攻读法学专业。1928年与表妹贝莎·古德曼(Bertha Goodman)结婚。婚后马斯洛和妻子迁往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继续他的学业。此时马斯洛发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不久,便师从赫尔(Clark L.Hull,1884-1952)研究动物学习行为。然而,随着马斯洛研读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他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热情渐渐减退。1930年马斯洛获得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学士,次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至此,他渐渐对猿猴行为产生了兴趣,并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的研究中,马斯洛闯入了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领域。1932年完成了题为《支配驱动力在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的博士论文,193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3年马斯洛在发表的论文《人类动机论》(A Theory of Human 动机)中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1962年马斯洛创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Humanistic 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主创,以罗杰斯为代表人物,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实现自我的需求,并且都具有自我实现的潜力。晚年的马斯洛进一步提出“超个人心理学”,这一学说着重研究宗教精神和“人性的最高境界”。这一学说的浪潮,被人们称为继心理学第三思潮之后的第四思潮。1970年6月8日,马斯洛因心力衰竭,在家中逝世,享年62岁。
主要成就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和高峰体验理论等心理学理论。著有《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的境界》等书籍。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继弗洛伊德心理学、行为主义之后,被称为“第三心理学派”。从心理学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中间突起一个谈 “ 人 ” 的 马斯洛,对人文科学产生了不小的冲击,马斯洛开辟了现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1908年,马斯洛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犹太家庭,他的父母是从俄罗斯帝国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马斯洛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的父亲塞缪尔·马斯洛(Samuel Maslow)酗酒,对孩子们十分严苛,他的母亲罗斯·马斯洛(Ross Maslow)性格冷漠、残酷、暴躁,致使马斯洛从未感受到过母亲的关爱。马斯洛与母亲关系并不好,一生未与母亲和解,连母亲去世后的葬礼都没去参加。
出身于犹太家庭的马斯洛,却是在非犹太人的街区长大,从小就读的学校里也少有犹太人,这使他从小就性格敏感、害羞且神经质。马斯洛酷爱读书,从5岁起,他就经常去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浏览书籍。马斯洛后来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说:“我十分孤独不幸。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其早年经历不仅影响了年少时期的马斯洛,甚至在他成名后也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
求学时期
1926年,马斯洛在父母的要求下,进入纽约城市大学(The City College of New York)就读法学专业,但很快他就发现法律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因此他开始广泛地选择各种喜欢的学科。三个学期后,马斯洛转学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ddison)攻读心理学,师从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老师,但随即他因为厌倦该学派与导师的乏味,而返回纽约市立学院。1928年,马斯洛20岁时,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和表妹贝莎结婚,贝莎也是他的高中同学。
婚后,马斯洛与贝莎迁往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继续学业,马斯洛曾说他真正的生命即是从结婚和转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开始的,此时马斯洛发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不久,便师从赫尔(Clark L.Hull,1884-1952)研究动物学习行为。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马斯洛选修了比较心理学家哈洛(Harry F.Harlow,1905–1981)的研究实习课并成为其研究助手,哈洛美国灵长目研究的主导研究者,以研究罗猴和依恋行为闻名,马斯洛后来也成为他的第一个博士生。在此期间,另一位格式塔心理学家马克思·魏特海默(Max Wetheimer,1880–1943)也曾担任马斯洛的老师。至此,马斯洛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开始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进行研究。1930年,马斯洛获得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学士,次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
1932年2月至1933年5月,马斯洛持续对不同种类的灵长目动物进行观察研究后,完成了博士论文《支配驱动力在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决定作用》,以此证明在猿猴和其他哺乳纲以及鸟类的社会行为和组织中,支配驱动力都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他还发现支配不是通过肉体攻击获得,而似乎是源自一种“内在的自信心”或者“优越感”。1934年,马斯洛在导师哈洛的指导下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学术生涯
马斯洛博士论文完成的十分出色,给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dike,1874–1949)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桑代克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给马斯洛提供了一份博士后奖学金,同时邀请马斯洛在其所在的教育研究学院,协助自己进行“人性与社会秩序”的课题研究。1935年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桑代克告诉马斯洛根据CAVD心理测验表明马斯洛的智商高达195。
1937年马斯洛在纽约市立大学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担任心理学副教授。在此任职期间,正是德国纳粹迫害学术思想的时期,许多欧洲心理学家避难美国,因此马斯洛结识了很多心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马斯洛努力向每个学者学习。这一时期有很多不同学科、不同学派的观念和见解的碰撞。次年马斯洛前往加拿大对黑脚印第安人的保留地进行人类学研究,此次研究促使他开始思考人性中“基本的”人格结构是什么;同年他的女儿安(Ann)出生,给他提供了一个具体观察人类动机的范例。他开始怀疑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想要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动机理论的萌芽由此形成,为马斯洛日后的心理学观点形成起到了积淀作用。1943年在美国《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论文《人类动机论》(A Theory of Human 动机),马斯洛的动机论也被称为“需求层次论”。并提出了的“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概念,奠定了马斯洛的学术地位,是马斯洛心理学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1946年马斯洛揭示了自我实现者似乎共有的两个特征,是对于隐私的强烈需求和易产生奥秘体验。马斯洛对于第三特征也有预见,感情健康的人能用精确的目光看待世界。
1951年—1961年马斯洛担任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在这里开启了对健康人格与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研究。1954年马斯洛出版了《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首次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念。由于当时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盛行,人本主义心理学并未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马斯洛有关动机与人格研究的论文无法发表在美国主流心理学刊物上。1961年马斯洛与其他学者联合创办《人本主义心理学期刊》并担任该杂志的首任编辑。次年美国成立人本主义心理学会,马斯洛担任《超个人心理学》杂志的首任编辑,至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才有了一席之地。1965年马斯洛出版《良好精神状态的管理》又称《优心态管理》(Eupsychian Management),这是人本主义管理学的开山之作,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
1966年马斯洛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于同年秋天获得史无前例的赞誉和殊荣,被美国人本主义协会评为同年的“人本主义者”,并有大量学术会议的邀请,接受荣誉学位或者与各种机构集团进行研讨项目的合作。这一切表明了美国心理学界和社会公众对马斯洛研究的认可。新英格兰地区的天气恶劣,马斯洛饱受心脏病的折磨,因此马斯洛接受了萨加公司为期4年、待遇丰厚的研究任务。三年后年向布兰迪斯大学申请了长期病假,随后来到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加公司,并成为了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Laughlin Function)第一任常驻评议员。
因病逝世
马斯洛38岁时健康就开始恶化,曾在位于加州的普里山顿乡村疗养过一段时间。1969年马斯洛把家安置在了加州的圣马特奥县(San Mateo county)东南部名为门罗帕克市(Menlo Park)的小城,过着半退休生活。1970年6月8日,马斯洛因心力衰竭,在家中逝世,享年62岁。马斯洛去世20余年后,人本主义的管理潮流使人们重新认识和评价马斯洛60年代的经典著作《良好精神状态的管理》(Eupsychian 管理学)。1988年这本书改名为《马斯洛论管理》(Maslow on Management)重新出版,马斯洛被人们称为人本主义管理学的奠基人。
人物关系
理论思想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心理学)尚未出世之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学派和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占据了学术界视野。这两大理论虽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自由意志支配的能动性。而之后马斯洛提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并不完全否定前两种学派,而是将其中有意义的可用于人类的部分加以正确评价。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 1967 年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军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也被心理学界称为第三股势力。马斯洛的主要观点是人有本能,也有似本能。似本能与本能相辅相成,同时支配人们的行为。两者如果和谐地调动起来,那么人们就可到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将需求层次论为轴心,以求全面把握个人与社会的真正内涵。根据有关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文献,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影响深远的有人性论、价值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三者统称成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本质”这一哲学范畴,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应该是什么?人的本质该何以可能?这三大问题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一直都是在马斯洛、罗杰斯等学者对个人、社会、个人与社会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探索。人本主义学派有四个,它们分别是奥尔波特的健康人格、弗洛姆的生产人格、罗杰斯的功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健康人格和马斯洛的理想型人格。
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是指人们维持生存和种族延续的基本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睡眠等。人体生理机能正常运转的前提是生理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某种意义上来说,推动个人行为根本的动力是生理需要,当连生存需要都没能得到基本的满足时,其它高层次的需要也就没有意义。任何生理需要同时起着疏导其他需要的作用。就像一个认为自己饿了的人实际上更多的是正在寻求安慰或依赖,而并不是在寻求蛋白质维生素。反之,也可能通过其他活动,如喝水、抽烟等方式来部分缓解饥饿感。也就是说,这些生理需要是相对独立的,但并非彻底独立。
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Safety needs)也是基本需要,是指生命安全、职业稳定、生活保障等。安全得到满足能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安全需要是不同的,安全需要得到满足,生活才能稳定,恐慌和焦虑也会减少。
归属和爱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也称为社会交往的需要,主要是指个体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理解以及相互之间精神上的共鸣与交流,反映了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个体希望能在关系中找到归属感,可以爱他人并被爱。处于这一需要层次的人,把友爱看得可贵,渴望得到一定的认同与接纳,并同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需求得不到满足个体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异化感,疏离感,体验极其痛苦。
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Esteem needs)是指除了少数病态的人,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和欲望。这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对尊、自重的欲望。例如实力、成就、胜任以及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和自由等欲望;第二是对来自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或尊敬的欲望,例如地位、声望、荣誉、支配、赞赏等欲望。
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是指个人的潜力得到挖掘、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一种发挥自我潜能,完成自我实现的欲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个人的潜能得到挖掘,通过不断地提升,从而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使命,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自我实现
概念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是指不断实现自身潜能、天赋和智能,完成自身天职或命运,更充分地认识并承认个人内在天性,使自己内心不断趋向统一、整合和协同动作的过程。当个体的其他各种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后,自我实现便会成为个体的主导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个性特征、优势与不足,有较为长远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并一直朝向目标方向迈进,自己的工作价值体现出对社会的进步的奉献。
自我实现者的特质
高峰体验
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是一种近乎神秘的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觉。在这种时刻,人们完全摆脱了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其自我意识也悄然消失,感到自己与外部世界完全融为一体。在这种时刻,个体常常会觉得自己窥见了生活的奥秘,事物的本质,及至终极的真理。
从马斯洛收集到的调查资料来看,高峰体验的产生机制,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高峰体验来源于生活,具有相当的普遍性。高峰体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因为这种美好的瞬间体验来自于爱情,来自于创造,来自于顿悟和发现,来自于与大自然的融合等等时刻;第二高峰体验常常是自然产生的,不受意志的支配。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一般都是毫无预料突如其来的方式发生,也就是说高峰体验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产生,更无法预计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超个人心理学
马斯洛发现人类天性中还有一种固有的精神维度,那就是作为最高需要层次的精神的自我实现或超越的自我实现。于是马斯洛便将人本心理学视为心理学发展的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它应该被一种更高阶段的心理学所代替,马斯洛开始将这种新心理学称为“超人本心理学” ,马斯洛思想越来越超出人本心理学的范畴,走向超人本心理学的方向。他认为这种新的研究领域为人提供了一种新概念或新界定,可同时包容人性中的深度层面和高度层面。他越来越意识到人本心理学的局限,并有意修正第三势力心理学。有时他称这新的心理学为“第四势力心理学 ”。1967年马斯洛在学术界公开宣称这种新心理学及其刊物的诞生 ,即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心理学)。
主要作品
马斯洛一生发表书籍与论文百余篇,其中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于《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马斯洛论管理》是人本主义管理学的开山制作,但在出版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
影响
继弗洛伊德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后,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第三心理学派”。马斯洛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前任主席。也曾是心理学期刊的编辑和撰稿人。他的学说已成为20世纪中期美国最有冲击力的新思潮之一,在心理治疗、教育、企业管理、社会教化等实践领域,人们利用他的理论指导了许多实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心理学领域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正是通过对人本质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了由低到高的人的需求层次,制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将研究人的学科的目光集中到了人的本质上。为人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强大的理论知识,马斯洛为后人本主义心理学掀开了对人正确研究的崭新意义,在马斯洛晚年完成的《存在心理学探索》一书中将其理论体系再一次完整的呈现。
马斯洛把自我实现、人的潜能等概念第一次引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学,使这些学科的基本理论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沟通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他的倡导下,各地成立了大批新的精神咨询、精神治疗中心,旨在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自己,使自己的精神更加健康,生活更有效。
马斯洛提出了属于自己的人本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是围绕人的行为动机,也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开展人格发展的探索。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变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病态对象化考察模式,这意味着规避生物学意义上将人整体化一的片面性。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在人的行为中有决定性的作用。马斯洛认为,人的某些特性虽然和动物性具有相似表现,但人类具有独特的潜能,丰富的思想以及自由的意志都使人区别于动物而存在。
教育领域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促进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应用与发展,为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心理学基础。受人本主义的影响,现在教育学逐渐抛弃了传统思想,把人看成是不断追求需要的满足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潜能的个体。
对教育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个体的教育需要,每个人都有对认知的需要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影响下,我们更多的关注需要教育做什么,这是一种教育功能到教育论的转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向我们提出了教育需要这一观念,积极强调了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地位。
扭转了两种关系,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个体自由选择了我要过哪种生活时,个体有必须为其负责。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和帮助者。
变革了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
课程模式的变革,斯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要求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情感领域(情绪态度价值)与认知领域进行整合,打破固定的教材界限,强调知识的深度关心知识的内容,弥补传统课程的不足。
评价模式的变革从外部评价到内部评价(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中,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评定学业成绩,自我发现并解决学习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其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
管理领域
对于企业而言,主要的目标是经济效益,从这个角度看,首先,必须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通过提高薪资水平和激励性报酬满足员工的需求。其次,要提供各种保障,主要是社会保障。最后,要尊重员工自我管理和授权机制,让员工感觉到主人翁的自信。
在马洛斯人本理论当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的指示,即对人的意识的一种充分的解释。这是从根本的需要基础之上的认识,任何的行为能动力都取决于思维意识。在公司企业管理当中,对员工的要求和约束只是片面的,最主要的就是能够认识到问题所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也正是我们协同实践和理论所要达到的真实目标。激励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思维意识引导方式,这种引导方式将会诱发不同程度的积极性改变。因此,这种激励所产生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只有在企业的基层和高端管理中,用一种有力的方式促使企业员工行为能动力得到巨大的发挥。企业的和谐、稳定、快速发展离不开管理的作用,也更加离不开激励的促进,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够为当下企业创造有利的经济价值。
人物评价
《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柯林·威尔森说,他原本写《心理学的新道路》这本书,只是想对马斯洛的一生和他的工作做一个综述。但是写到后来,他觉得自己已经不能置身事外,因为马斯洛的作品已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
马斯洛人本哲学》序言中说到:“如果要列举有史以来以来最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无疑应是名列前茅。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类似,马斯洛是一位已经对人类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还将产生长久影响的天才心理学家。正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分享。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另一半补充完整。”
马斯洛评价自己的理论:“如果说这种理论从临床的、社会的、人学的角度来看颇为成功,但从实验室和实验的角度来看却不是成功的。它同大多数人的个人经验极为吻合,并向他们提供了一种清晰的理论框架,使得他们更能深入的体悟自己的内心生活。在大多数人看来,它具有一种直接的、亲身的、主观的可信性,然而,它却缺乏实验的检验和证实,而我尚未想出适当的方法在实验中对他们进行检验”
相关争议
马斯洛通过传记分析来阐述自我实现个体的特征。他研究了18个他认为是自我实现者的传记和著作。从这些来源中,他列出了一系列这一特定人群所特有的品质。
Saul Mcleod博士认为从科学角度来看这种方法。传记分析是极为主观的,因为这完全基于研究人员个人的意见,而个人的观点总会产生偏见,这会降低数据的有效性,因此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不能被盲目的接受为科学事实。此外,马斯洛的分析自我实现的个体样本,这些样本明显局限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南非白人男性,尽管马斯洛后来研究了自我实现的女性,但她们只占他样本的一小部分这使得他的理论很难推广到女性和来自较低社会阶层或者是不同种族的个体。
彭运石认为在对人性的研究上,马斯洛更多对人的社会性动机,智能性动机等存在价值的追求,均看作机体的遗传构成所固有,而不是在个体的社会生活,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所生成。在人的受动性与主动性的关系上,人的主动性、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选择成了主导。而人的受动性,社会与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则是次要辅助的地位。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这一影响人性实验的重要因素则被完全忽视。马斯洛对自己以及整个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也有着深刻的认知,他看到人本主义必须要从一个不可靠的开端,上升到一个更可靠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人文主义着眼于个人个体的自我、自我实现等,可能导致不健康的个人主义甚至自我中心的倾向。因此,人本主义很有必要向超个人心理学发展过渡。
参考资料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Simply Psychology.2023-12-1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求学时期
学术生涯
因病逝世
人物关系
理论思想
人本主义心理学
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
概念
自我实现者的特质
高峰体验
超个人心理学
主要作品
影响
心理学领域
教育领域
管理领域
人物评价
相关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