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主义(revisionism),是
德国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家
爱德华·伯恩斯坦于19世纪90年代提出的。是
共产主义打着
马克思主义旗号歪曲、篡改、否定资产阶级的一种思潮,是机会主义的表现形式。
英国 “
新自由主义”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有着重要启发。因此伯恩施坦于1899年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这一书籍,标志着修正主义的正式问世。。修正主义的基本理论强调主客观同一,否认主客二分的必要性,认为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了事物的发展,也称为“新
唯物主义”;认为
辩证法是诡辩论,是一种思维骗局;
爱德华·伯恩斯坦极力论证和平长入
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修正主义将视角聚焦于社会主义发展中有关于实践的需求与理论知识并未得到创新的困境体现。主要表现在他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敢为人先的勇气,能根据
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新情况和无产阶级斗争的现实需要提出新的理论主张,反映了西方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状况,为探索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打开了新思路;他坚持从实际出发反思理论、发展理论的精神以及基于资本主义的“寿命和发展趋势”的判断而提出的“和平长入
社会主义理论”、改良主义策略、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等。
词源定义
词源
修正主义源自于德、英、法等国家的文字中修正这个词,拉丁词revidere和revisere,是修改、修订的意思,它并没有贬义。
定义
修正主义是在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 并取得了胜利, 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占据 了统治地位以后, 在工人运动内部出现的一 种反马克思主义 的思潮。
产生背景
社会背景
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的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各国的具体实际存在差异,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是否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的争论,持否定观点的一方被称之为“修正主义”,并受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者的尖锐批判。欧洲一体化的出现,国际范围内吧
帝国主义国家组织起来,达成协议,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垄断组织。
哲学背景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的初,世纪之交的世界
资本主义呈现新的图景。西欧发达资本 主义与
马克思主义相融合而产生的特殊理论,其实质是社会 主义发展实践需求与
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乏力的困境表现。
爱德华·伯恩斯坦借口资本主义有“更长的寿命和更强的伸缩性”以 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提出资本主义“崩溃论”“和平长入社会 主义论”“最终目的与运动”等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暴力革 命的必要性,对马克思主义做了全面的修正与否定,企图用 改良主义理论代替马克思主义,伯恩施坦犯了
原则性错误。 但伯恩施坦能根据
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社会主义运动出 现的新问题以及
欧洲工人阶级斗争的现实需要,提出相应的 理论见解和应对策略,其因时而变的理论创新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正是由于其理论对
马克思主义的背叛性及其不拘泥 于教条的部分合理性,一直以来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在 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的推动下,学界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 研究经历了从绝对批评否定到辩证评论的转变。
发展流变
发展
第二国际修正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先由
爱德华·伯恩斯坦提出,二十世纪初由
卡尔·考茨基等组成的所谓“中派”集团加以发展。国际工人运动内部的一股右倾机会主义思潮。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在哲学方面否定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宣扬庸俗的社会进化论;在
政治经济学方面,攻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经济危机论,贩卖超帝国主义论、有组织的
资本主义等谬论;在
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他们鼓吹改良,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与
无产阶级专政,诡称资本主义将“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在方法论,
爱德华·伯恩斯坦的渐进主义等同于
英国的渐进主义;在内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无疑等同于 “
新自由主义”;在目标,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本质上建构了西方社会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流变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出现了垄断组织,后来在欧美其他
帝国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成为一种国际现象,这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产生的社会阶级基础。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原有的
阶级意识、传统习惯等等是不能在短时间内丢掉,因此,这些人最容易被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
自由主义”政策所欺骗,容易满足眼前的一些局部利益而忘记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利益。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也会有一部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转入工人运动中来。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在工人运动中的传播,是产生修正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强调阶级个体到认同 “社会化的个人主义”; “反对国家”到承认资产阶级国家;立足 “社会的两极化”到推动 “工人阶级的市民化”;批判私有财产到强调私有财产的合法性。
主要观点
修正主义在哲学
作为“改良主义思想 ”的修正主义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得到广泛传播 ,特别是在
德国、
奥地利和俄 国的
社会主义和
共产主义主义
政党的成员中。在这种意义上被理解 的修正主义与那一 时期开始遍及
欧洲的广泛的社会主义运动
意识形态相关联。科拉科夫斯基明确指出:人们不应该希望国家官僚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任何改变 ,与此同时,任何有计划的改良或尝试性的改变都应与国家机构无关 ,而应与社会及其知识精英有关。科拉科夫斯基通过提出四个原则为他称之为“乐观的后修正主义”(optimisticpost— revisionism)的立场进行辩护 :第一 ,预先确定任何社会组织灵活变化的界限是绝不可能 的,
社会主义组织也不例外;第二,每一种制度的刚性取决于生活在这种制度之中的人对它的刚性的认知;第三,没有证据表明 ,激进分子所提出的“要么肯定一切 ,要么否定一切”(“allornothing”)这个
马克思列宁主义命题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真实有效的。
工人运动
批评修正主义,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现代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中最迫切的和最理智的任务。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为资产阶级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理念。
马克思主义一直在同资产阶极和小资产阶极的各式各样的反动理念作斗争, 同国际工人中各种各样的机会主义作斗争。
在十九世纪末, 国际工人运动中出现了修正主义派别, 如
德国的伯恩斯坦,
法国的“ 独立
社会主义老” ,
英国的费边主义者, 俄国的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和“ 经济派” 。 它们互相吹吸, 相互标榜, 彼此学习, 共同联合起来反对和攻打“ 教条式的” 马克思主义。 这是对现代修正主义多么真实的写照:现代修正主义打着反对“ 教条主义” 旗帜, 在声嘶力竭地哄喊 打倒“
斯大林主义” ,“
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等口号。 实质上现代修正主义正和十九世纪末的修正主义一样, 所攻击的根本不是“ 教条主义” , 而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灵魂和精髓。
共产主义建设
为了保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原则, 保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基础上的统一, 在政治上和理念上彻底粉碎现代修正主义, 我们了解和批判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修正主义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国际资产阶级的团结,各国
中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团结在1957年十一月
莫斯科会晤后更加巩固,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些事实都完全证明了修正主义的“理念”彻底粉碎。
重要人物
伯恩施坦
伯恩施坦,全名爱德华·伯恩施坦(Eduard Bernstein,1850-1932年),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史和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家,也是进化
社会主义(改良主义)的建立者之一。
1850年1月6日,
爱德华·伯恩斯坦生于德国柏林。其双亲都是虔诚的犹太新教教徒。伯恩施坦幼时很崇拜自己的
伯父阿隆·伯恩施坦。在伯父的熏陶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影响下,逐步形成了
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年轻时痴迷杜林主义,遂成为伦理社会主义的追随者。阅读完
杜林的书籍后,就对杜林主义的思想观念十分认同和着迷。在
苏黎世,因为工作是担任年轻富豪卡尔·赫希伯格的私人秘书,随着自己身份和其他思想观念的影响 ,便开始宣扬伦理社会主义;直到读到了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
反杜林论》后,开始追随
马克思主义。
爱德华·伯恩斯坦和
奥古斯特·倍倍尔一同前往
伦敦去找导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得到了导师的重视。1881年负责《社会民主党人报》后与恩格斯进行频繁的书信交流。正是这一时期得到了恩格斯的称赞,曾一度被认为是恩格斯的“遗嘱执行人”。恩格斯逝世后,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开始全面修正马克思主义。1898年6月,“回到康德”这一口号,成为修正主义的哲学根据。1899年1月,《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一书,标志着修正主义思想已形成完整的体系。1902年3月,成为
德国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的成员。1914年8月,
爱德华·伯恩斯坦站到了
帝国主义这一边。1915年,从公开的社会沙文主义立场转到了社会
和平主义立场。1932年12月8日,结束了他的一生。
1881年伯恩施坦陆续写了《纪念日》、《我们缺少知识分子》、《 非此即彼》、《请摊牌吧》(1882年)、《劳动权》(1883年)、《纪念三月战斗一周年》(1884年)等文章得到了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称赞。《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马克思崇拜和修正的权利》(1903年)等。其中1903年写成的《马克思崇拜和修正的权利》,声称要保卫“
社会主义修正主义的科学”的权利。
卡尔·考茨基
考茨基,全名
卡尔·考茨基(Karl Kautsky,1854—1938),是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理论家”和领导人之一,是“中派”代表人物,
马克思主义和
无产阶级专政的叛徒。
1854年10月16日,考茨基生于当时属于
奥匈帝国的
布拉格。其父是捷克人,舞台布景画家,母亲是德国人,演员和小说家。1863年,年仅9岁的考茨基,随父母迁居
奥地利的维也纳。在中学阶段,受到
捷克民族主义者的启蒙,厌恶憎恨封建王朝的统治,具有一定的民主主义思想。1874年秋天,他考入
维也纳大学哲学系,开始研究
社会主义。1875年1月,他加入
奥地利社会民主党,1877年又加入
德国社会民主党。1881年3月,在
奥古斯特·倍倍尔的陪同下前往
伦敦,遇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参加了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斗争,但他的态度迁就、调和。1900年,站在“中派”的立场,起草了“
橡皮决议案”,为
右派开启了贩卖活动的大门。1918年,担任了外交部副部长、社会化委员会主席等职。1913年希特勒上台后逃亡
奥地利,并先后流于
捷克、
荷兰。1938年10月17日死于
阿姆斯特丹。
卡尔·考茨基初期写过解释宣传
马克思主义著作,比如《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土地问题》《爱尔福特纲领》等,虽然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是歪曲马克思主义。1909年,发表了《
取得政权的道路》,迴避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的问题。
十月革命后,发表了《
无产阶级专政》(1918年)、《恐怖主义与共产主义》(1919年)、《从民主制到国家奴隶制》(1921年)等书,极力颂扬资产阶级民主,用恶毒的语言诋毁无产阶级专政,来攻击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相关著作
《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是
爱德华·伯恩斯坦于1899年1月写成,是形形色色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的大杂烩。
伯恩施坦在这本书中用他的所谓“新”观点,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修正”,列宁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叛卖变节的作品”。这本书以“经济发展中新材料”为依据,否认
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认为资本家的人数相对地减少,无产阶级的福利不断增长,中产阶级的人数增加,是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认为由于
欧洲各工业国财富的惊人增加,近代信用制度的伸缩性,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的出现,使地方或特殊部门对整个社会生产的影响大大减弱,从而使资本主义的普遍经济危机归于消失。总之,资本主义比过去有“更长的寿命和更强的弹性”,“崩溃论”是没有根据的。该书认为现代各国的政治组织越是民主化,政治大灾变的必要和机会越是减少。在
政治自由、民主以及普选制的条件下,国家不再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采用议会选举等合法手段以利于自己的发展,而不应该用“暴力革命”去作“无谓牺牲”。
爱德华·伯恩斯坦竭力否定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放弃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主张“运动就是一切,而一般所谓的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实际上是算不得什么的”。
《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的出版,标志着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形成。从此,披着
马克思主义外衣、全面篡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机会主义思潮流行开来。
相关批评
卢森堡
卢森堡是社会民主党内最早站出来批判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针对伯恩施坦在《社会主义问题》系列论文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
卢森堡针锋相对地在 1898 年 9 月的《莱比锡人民报》连续刊发论文予以批判与澄清。卢森堡认为揭露修正主义的“隐藏的内核”是“我们党内广大的产业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做的事情”。卢森堡通过澄清
资本主义新时期的新现象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关联、阐明卡特尔的性质及其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形式、论述中小企业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联等理论阐释对
爱德华·伯恩斯坦关于信用的作用、企业主联合组织的性质、中小企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及性质的观点进行了严肃批判。针对伯恩施坦“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微不足道”的观点,卢森堡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必须对我们的最终目的有非常清楚的认识,我们要不顾风吹浪打使之实现。”
在伯恩施坦公开发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文后,卢森堡连续撰文对修正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卢森堡洞察到修正主义对
马克思主义的强制阐释路径与手法就在于“把整个体系从最上层到基础统统毁掉”因此,卢森堡舍弃细枝节,通过逐章逐句的批判方式,以整体性方法聚焦考察
爱德华·伯恩斯坦理论基点和实践策略的内在关联及本质,对伯恩施坦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视为“纯粹的思维的构想”予以有力批判,揭露了伯恩施坦醉心、依附于唯心史观的实质。同时,通过澄明马克思
社会主义立场的研究出发点,证明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唯物史观的内在一致性。
卢森堡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其对伯恩施坦主义“隐藏内核”的深刻批判也证实了梅林对其的高度评价,“在反对伯恩施坦的斗争中,您站在最前列。
倍倍尔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创始人之一,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活动家。作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倍倍尔表达了对
爱德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反对态度。“我不赞成伯恩施坦的观点,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我同他有分歧。”倍倍尔所说的“重要问题”主要包括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态度、马克思关于农业发展中“地产集中”的认识、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财产和收入的集中趋势的把握、阶级斗争学说等。倍倍尔主张在大会之外予以透彻的“客观争论”以澄清理论迷雾,消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已经在党内产生的影响。
奥古斯特·倍倍尔分别在1899年
德国社会民主党汉诺威大会上与1903年召开的
德累斯顿代表大会上的长篇讲话中对伯恩施坦主义予以严厉尖锐的批判。深刻剖析了修正主义的根源,并指出其是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者的“思想的杂烩”。在德累斯顿代表大会上,倍倍尔直言修正主义的错误与倒退迫使党内意见产生分歧,造成党的分裂,影响党的团结。倍倍尔指出修正主义运动的这一副本正是来源于
爱德华·伯恩斯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的理论正本。
拉法格
作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拉法格一生与
费迪南德·拉萨尔主义、巴枯宁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了积极的论战。对修正主义的认识,拉法格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初仅仅是将伯恩施坦的倒退与堕落视为一种“生理现象”,但随着与修正主义斗争的深入,他发现伯恩施坦用新康德主义来“修正马克思主义”是一股危险的逆流,于是对其展开了坚决斗争。拉法格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批判所涉及的核心论题有时代特征的省思、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及其实现道路批判等。但其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批判的更鲜明特点在于,他基于哲学视域对伯恩施坦主义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刻剖析。针对
爱德华·伯恩斯坦将新康德主义作为修正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具,拉法格通过对康德和新康德主义的研究发现,新康德主义拒斥康德哲学视野中的
唯物主义,秉持客观事物的
不可知论。但
拉法格并未满足、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对其不可知论的根源资产阶级的怀疑精神特点进行了分析。拉法格对新康德主义的批判中贯彻了唯物史观,动摇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哲学根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此外,针对伯恩施坦借口时代与形势的变化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行径,拉法格也直面新的时代与新的形势,撰写了《美国托拉斯及其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一书,直面垄断
资本主义问题,指出“资本以前所未见的惊人规模大量集中”的现象,肯认了资本主义已经处于“特殊阶段”了。
普列汉诺夫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总委员会主席,早年是民粹主义者,在1883年后的20年间是俄国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是最早在俄国和
欧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
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最初并未对其进行公开全面的批判。但随着各国无产阶级对
爱德华·伯恩斯坦的反对和声讨以及修正主义追随者对其毫无底线的大加赞扬,迫使普列汉诺夫放下包袱对伯恩施坦公开宣战。普列汉诺夫清醒地判断修正主义的泛滥是关涉无产阶级政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因此修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具有不可调和的性质。针对伯恩施坦“系统式”的解释框架宣战
马克思主义,普列汉诺夫对修正主义攻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修正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以及修正主义责难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进行了针对性批判。这恰恰是来源于舒尔采-格弗尼茨《论社会和平》的话语。因此,
爱德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说马克思主义过时,实质上是自己倒退到了资产阶级的近视和脚步。
卢森堡等人
卢森堡等人的阶级立场、鲜活的理论话语指出了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进而对伯恩施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纯洁性的作用,从整体性来看,没有将捍卫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实现理论跃升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阶段,因而从根本上未能阻止修正主义的泛滥。从实践上看,虽然在
汉诺威代表大会上卢森堡严肃批判了修正主义并主张将
爱德华·伯恩斯坦开除出党,但会后又收回这一关键建议显然低估了修正主义的危害性,显示了批判的徘徊游离和明显的不彻底性。
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的理论阐释与批判也具有局限性,如他在《论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危机》《再论唯物主义》中对
不可知论进行了让步,“容许了关于物质的本质不可认识的错误说法”普列汉诺夫在19 世纪 90 年代也并未将修正主义的俄国变种“合法马克思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敌人,不仅没有对其及时批判,甚至还曾对于“合法
马克思主义”者
彼得·司徒卢威的著作《俄国经济发展问题述评》予以维护,高举起批判
爱德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大旗,实现更深刻有力的批判并深切回应时代之问的是列宁。
影响
哲学
伯恩施修正主义的思想经历了从正统马克思主义到修正主义的转变,研究形成历程,探究成因,对当前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伯恩施坦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修正为
奥古斯特·倍倍尔为首的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伯恩施坦领衔的修正主义在社会主义实现道路问题上展开了守正与创新的真理论战,捍卫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国际
爱德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反对革命、主张用议会斗争等温和的方式为无产阶级争取更多的权利,其改良主义思想渗透到了工人阶级内部,使工人阶级沉醉在修正主义的美梦中,迷失在资产阶级国家的糖衣炮弹中。工人阶级普遍接受改良主义的观点,逐渐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严重削弱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抑制了世界
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思想不仅影响范围广,而且持续时间长,活跃于西方的政治舞台长达一个多世纪,造成了第二国际的瓦解,阻碍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对欧洲社会党和中国共产党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欧洲社会党始终坚持走议会斗争这种温和式的改良道路,这使得他们在
资本主义国家有过话语权,然而,随着资产阶级对社会民主党越来越大的敌意和越来越强的攻击性,从 20 世纪后半期开始,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日益陷入低谷。可见,不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推翻资本主义,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一旦资产阶级再次掌握政权,必然卷土重来、清扫社会主义的因素。如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也走上了修正主义道路,这对世界
社会主义运动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评价
列宁:“修正主义不是偶然的现象,不是个别人物的罪孽、过错和叛变,而是整个历史时代的社会产物。”
科拉科夫斯基:“历史告诉我们 ,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完全免除改革 。这是 因为制度结构由外在因素所决定 ,而且受制度变化所制约。正如教会的历史所表明的那样 ,政党的官僚 制注定要经受修正 。”
关联概念
正统马克思主义
正统马克思主义(orthodox Marxist)是科学的信仰,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而且任何想要克服它或者“改善”它的企图已经而且必将只能导致肤浅化、平庸化和折中主义。正统马克思主义严格地墨守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拒绝改变它。如此一心一意地忠诚于一系列理念的做法,窒碍了有想象力的思考,最后导致它在知识分子与政治人物中寿终正寝。
卡尔·考茨基的追随者们期待革命将永远地终结
资本主义国家,他们拒绝与非
社会主义政府合作来进行社会改革,这种态度严重地削弱了正统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把自己的任务规定为: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
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
苏联,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国际高举
国际主义旗帜,主张把民族范畴内的阶级斗争同世界革命结合起来,并积极帮助各国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建立真正革命的马克思主义
政党。1920年春,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派出
吴廷康等人前往中国,了解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情况以及是否有条件建立
中国共产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