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地处福州屏山之巅,初为福州各城门楼的样楼,是福州古城的最高楼,江南三大镇海楼之一,中国九大名楼之一。现存建筑均按明代制式格局复原,为重檐
歇山顶。
重建的镇海楼占地4200平方米,总高31.3米,宽43.5米。镇海楼分为两层,兼具展厅、观景功能。内现设有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展示馆,展示馆分“闽在海中”“闽越都城”等9个展览区;展厅上方牌坊刻有福州别称;展馆时空长廊内悬挂有
林则徐、
沈葆桢、
严复等中国近现代名人照片。楼内收藏有冶山遗址汉代瓦当、怀安窑青瓷
博山炉等
珍贵文物。镇海楼基座之下还有地宫,存放着重修镇海楼的铜雕,还收藏了田黄石等
福州市特色奇珍异宝,但出于安全考虑,地宫暂不开放。镇海楼下左侧,设置了
北斗七星缸卦阵,成北斗七星状排列,斗勺盛水,可伏火灾。
镇海楼历史上屡经毁建,2006年
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省政府决定重建镇海楼,2008年初竣工。2009年1月24日,重建的镇海楼正式对外开放。2018年12月30日,镇海楼景区免费向市民开放。2021年1月29日,福州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将福州
屏山公园(镇海楼)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名称由来
福州市镇海楼兴建于明代
洪武四年,
朱元璋皇帝派驸马都尉
王恭来到福州主持重建府城,在福州最古老城区——
鼓楼区北面的
屏山之巅建楼。此楼起初起名为样楼,是由于其作为府城七个城门楼的样品楼,后来,因为在这座城市最高楼上可以远眺千里
闽江的入海口,又是
海船进出
福州港的重要标志,有“临江控海”一说,所以改名“镇海楼”。
历史沿革
初建
福州镇海楼兴建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刚刚在战争中取得政权的朱元璋皇帝派驸马都尉王恭来到福州主持重建府城,称为福州府城。府城北面跨屏山,南绕于山、乌山。城墙东、西、南三面依宋代的外城遗址修复。建
福州市府城时,王恭先在福州最古老城区,即
鼓楼区北面的屏山之巅建楼。此楼起初起名为样楼,是由于其作为府城七个城门楼的样品楼。样楼是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高约20米,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成为城正北的标志。样楼楼前广场有七口石缸,排列如
北斗七星,称七星缸。后来,因为在这座城市最高楼上可以远眺千里
闽江的入海口,又是
海船进出
福州港的重要标志,有“临江控海”一说,所以改名“镇海楼”。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
福建省巡按使
许世英主修,
何振岱主的《西湖志》,将“样楼望海”列为西湖新八景之一 。
重建
几百年来,镇海楼多次遭雷击、火灾或台风而损毁,又多次加以重建,就是因为其海防上的重要性。据记载,大小损毁至少有13次,大的重建有6次。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火灾重建。明崇祯四年(1631年),因特大台风倒塌,直至清康熙元年(1662年)才重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五十年(1785年),两次火灾后重建。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火患毁后,由于对缩小建筑尺寸有争议而搁置。直到光绪十八年(壬辰年)(公元1892年)才议定按原规格制式重建,且“尺无所短,寸有所长”。于当年10月动工,第二年9月完工(民间还收藏有署名“镇海楼光绪
壬辰造”字样的镇海楼砖)。
1911年11月,辛亥革命福建光复战役时,起义军曾将军火库设在
屏山县南麓。
北洋政府期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1922年,曾在屏山上建立辛亥革命阵亡烈士纪念碑,后被
北洋军阀爪牙破坏,屏山一片荒凉衰败,成了反动派杀害革命志士的刑场。民国14年(1925年)
福州市修建首条马路时,将残破的明城墙和“克隆版”镇海楼一并拆毁,石块无处可放,就当作道路基石。如今的津泰路、吉庇路、中亭街、达道路下,都还留有当年的石块。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镇海楼又遭火毁,抗战胜利后,1946年12月动工重建,1948年7月落成,改为纪念
辛亥革命元老、曾任民国国府主席12年的林森纪念堂。
1970年,为防止镇海楼成为敌机的轰炸参照物,因此拆掉。
现状
2000年国务院在《福州城市总体规划》上批示:“屏山为福州
三山之首,逐步恢复屏山之巅镇海楼等文物古迹”。2005年,
台风龙王给
福州市带来了空前的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灾过后,民间对重修镇海楼反映强烈,2006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重建镇海楼,重建工程被确立为福州市重点建设项目。这是镇海楼第七次重建,重建后的镇海楼基本保持了原楼的制式,在原规制基础上加高10米,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按7度抗震设计,使用寿命100年,
台基采用城墙砖,首层及台基地面采用
金砖,樽使用
汉白玉,屋面使用陶制
筒瓦和
板瓦。所有露明梁柱外饰木质材料,木构件均采用实木制作,表面涂抹天然植物漆,俗称
生漆,与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
漆艺使用同样的工艺和材料,建筑的楼高、进深、面宽均严格按古建筑的尺寸和规制。楼高21米、宽43米、深24米,上下两层楼阁
歇山顶加腰檐,木构为一斗三升式,独具福州地方特色。2008年初竣工。
2009年1月24日,重建的镇海楼正式对外开放。为了保护景区实行收费制度,初定票价为单人30元,后降为15元,特殊群体享受免票或半价优惠。
2018年12月30日,镇海楼景区免费向市民开放,前来游览的人数激增,楼内设施破损比较严重。随后,镇海楼一楼、二楼闭馆修缮。2019年6月1日起,“全楼”开放,从上午9时至下午5时都可以参观。镇海楼户外和中道至大平台开放时间从原来的下午5时,延长至晚9时。2021年1月29日,
福州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将福州
屏山公园(镇海楼)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建筑特征
初始建筑
福州七座城门的谯楼及城内民居,多为木构,为防御火灾而用厌胜之术,故在镇海楼西面场地上,安放上按
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的七口石缸,俗称“七星缸”,缸内储满水,斗勺盛水,为的是以水制丙丁之火。镇海楼上下两层,楼内雕梁画栋,十分壮丽。其高度深广历来均有一定的尺寸规制(不可随便更改),旧制高6丈6尺4寸,深7丈3尺,宽13丈7尺,四周围墙厚5尺3寸。镇海楼的高度记载着
福州市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按陈文濂在《重建镇海楼上梁文》中记载:
秦始皇统一中国先设三十六郡后又增设四郡,四郡其中之一即闽中郡,这是
福建省正式归于中国版图的开始。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火患毁后,由于对缩小建筑尺寸有争议而搁置。直到光绪十八年(壬辰年)(公元1892年)才议定按原规格制式重建,且“尺无所短,寸有所长”。于当年10月动工,第二年9月完工。
重建后
2006年重建镇海楼工程立案为福州市重点建设项目是镇海楼第七次重建,在原规制基础上加高10米,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按7度抗震设计,使用寿命100年,
台基采用城墙砖,首层及台基地面采用
金砖,樽使用
汉白玉,屋面使用陶制
筒瓦和
板瓦。所有露明梁柱外饰木质材料,
小木作均采用实木。
建筑的楼高、进深、面宽均严格按古建筑的尺寸和规制。楼高21米、宽43米、深24米,上下两层楼阁
歇山顶加腰檐,木构为一斗三升式,典型的
福州市古风。进入和中道石坊门,登上迂回曲折的石阶路,周围有大樟树等
乔木并遍植桂树等花草。石砌护坡上楼周围约300米的石围墙和上护坡的阶梯石栏柱、栏板镌刻精美的祥云、莲花等图案。
新制作的“七星缸”也按原规制、方位排列,还新增以
天干地支组合表示纪年的60年一个
甲子轮年的60根石柱围绕着阴阳两仪的组雕。楼正面前台阶中间有一巨大青石雕的双龙戏水海浪图。一排朱漆鲜艳厚重高大的大门和门槛,有描金的闽越族蛇图腾图案,古香古色。
楼内外配置相关的楹联、
匾额和碑林。楼檐前有“镇海楼”匾额,后有“厚德载物”匾。楼大门一、二层楹联各为:“春到屏山,满地榕铺千顷碧;烟笼海屿,上楼人踏一梯云”,“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后墙嵌有海外侨港澳台胞捐资名录的楠木匾。楼阁内展出
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及文物。底层展出福州建城史及历代先贤名人,图文并茂。
建筑布局
总体布局
沿着“和中道”,顺着镇海楼的底层基座登182级台阶,镇海楼前,是如斗勺盛水的七星缸。相传平日缸内蓄积雨水,一旦缸里的水见底,就预示着缸所对应的城门附近要发生火灾。如今已无需它的预警,但匠人仍按遗址原貌复制,让它承载人们对吉祥平安的向往。
镇海楼总高31.3米的镇海楼分为两层,兼具展厅、观景功能。楼内古色古香,挂着名人书画,颇为雅致。楼内楹联中,有一副为本次海都“
福州市十八景”评选的特别顾问
陈章汉所撰写:“八闽雄都一楼镇海,千秋福地万树屏山”。
镇海楼基座之下还有二层地宫,一层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展示馆;二层存放着重修镇海楼的铜雕,还收藏了田黄石等福州特色奇珍异宝,但出于安全考虑,暂不开放。
一层
重建的镇海楼占地4200平方米,总高31.3米,宽43.5米。一层为“福州古厝展示馆”,展厅面积1000平米,是以时任
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作序的《福州古》内容为主线,将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为中心,详尽介绍了福州地区具有闽都文化特色的古厝建筑,深入探究地方古建筑所蕴含人文信息,力求多元化、高水准地展现福州古厝的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建筑特色。
二层
镇海楼二层为观景台,重檐飞角、冲霄凌汉,身处阁楼上,西可观西湖,南可望“两山”。
地宫
镇海楼在原样复制遗址旧貌的基础上加建了地宫。“地宫”二层设计了一个珍宝馆,馆室地面铺有青石板,墙上设有许多格子,存放着重修镇海楼的铜雕,还收藏了田黄石等
福州市特色奇珍异宝,但出于安全考虑,该层暂不开放。“地宫”一层建成福州名城展示馆,将福州城市演变历史和建筑史浓缩其中。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展示馆位于镇海楼负一层,在2015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展厅面积约1600平方米,主要为了宣传福州的历史文化,展现福州7000多年文明史及2200多年建城史。展厅以时间为主线,分为“闽在海中”“闽越都城”“
晋朝郡城”“唐代州城”“宋元路城”“明代府城”“清代会城”“近代城台”“当代辉煌”九个部分,讲述了
福州市历史上六次拓城和五次建都的沿革变迁,展厅内展出文物展品80余件,结合图文并茂的展板、3D全息投影技术、大型福州城台景观
漆画以及西湖春晓等,让世人了解和体味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遗产丰富的文化底蕴,进而关注福州、喜爱福州、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是弘扬闽都文化的又一个崭新的平台。
楼前
镇海楼下左侧,设置了
北斗七星缸卦阵,成北斗七星状排列,斗勺盛水,可伏火灾。
文化活动
2017年10月28日,以“闽台同源米龟寿 诗话
重阳节镇海楼”为主题的首届闽台重阳民俗文化节,在福州屏山镇海楼举办。当日正值传统重阳佳节,闽台嘉宾现场为由
澎湖县民俗技艺传承者搭建的一只重达1.7万斤的米龟揭幕,拉开了文化节米龟传统民俗文化体验的序幕。吸引
福州市市民和台商、台胞共同按传统民俗前来摸龟祈福。随后,在镇海楼前举行了传统的启坛祭酒仪式,现场展现制
菊花酒的传统习俗;百六峰诗社诗人们用重阳诗篇表达对秋日美酒的赞美。身着
汉服的志愿者们一一为现场的老人们献上菊花酒、糕点,表达节日的祝福。
2019年6月1日,镇海楼一楼大厅首次举办“翰墨丹青颂中华”喜迎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书画展,展览画家王裕亮先生的作品。市民可持本人身份证换票参观。此后每月都会举办一次公益展览或大讲堂,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开发与保护
重建工程
重建的镇海楼仍座落在原址,南偏东20.69°,罗零高程72.3m的屏山顶上。重建的镇海楼以
屏山县及屏山公园为依托,由屏山公园、登山道、山门(单开间石牌坊)、大门(三开间的石牌坊)、七星罡、镇海楼组成的完整有机整体。楼体由基座层、台基层及二层楼阁组成,总高为31.3m;基座层内设地下宫,台基层、楼阁一层作为展厅,二层作为观景休闲厅。
镇海楼重建工程项目于2006年11月18日开工,2008年4月28日竣工,结束了福州镇海楼有记无楼的历史。镇海楼现已正式对外开放,它居于
福州市古城中轴线端点的屏山之巅,是市民、游客俯瞰福州城的重要制高点和登高眺望点。从建成后效果看,无论其高度、体量、形式与色彩都是合适的;从楼阁上能看到福州
三山及西湖周边景色,它契合了福州古城的特色及城市总体格局,其建筑重檐飞角,冲霄凌汉,再现了福州镇海楼的雄姿;并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复了三山二塔之间的视廊关系,得到了各方的认同与好评。
占地面积为5752m,为不规则的八角形,依山势架设,并从西南伸出宽9.5m、长23m分五段共55级石台阶与南向登镇海楼的道路相接,基座周壁以大块自然形态的灰色花岗石叠砌、顶以
石栏杆护之,基座面铺以厚150mm、长2400mm、宽400mm的条板石。基座中部为地下宫,内设置铜壁“镇海楼记”,墙面为白色与浅色花岗石饰面,地面为600x600x30mm青石饰面;吊顶为白色高级涂料。设计上使整个屏山山体成为镇海楼之基座,强化楼与山的有机关系,让建筑从山顶升起,与天对接,达到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意境。
台基高为10m,内部采用钢砼框架结构,台基顶部的台明左右两侧下出6.9m,前后台明下出3.5m;台基南向正面比台明伸出12.1m,分三层设置石台阶与平台,最下一层台阶采用八字形从东西两侧分三段(13级、13级与21级)共47级到达第一平台,然后又从正面以宽为3.6m、长为9.3m大型双龙戏水青石
浮雕御路石及左右各宽为6.4m的台阶分三段(5级、7级与9级)共21级直达台明。台基北面从台明伸出4.66m分两层,先从中间向左右分三段(11级、11级与11级)共33级至第一层平台,再从左右级中间分三段(11级、11级与13级)共35级直达台明。所有的台明、
台基、阶梯平台均为
花岗石整石铺设,防护
栏杆均为
石栏杆,作为台明、台基部分主要装饰构件,增添了镇海楼的风采。栏杆上
石雕装饰集中表现在栏板和
望柱两部分,镇海楼石栏板上雕有九莲花及如意云,石望柱上有云纹
浮雕,其形象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当代
福建省石雕的精湛技艺。
台基层上为二层传统楼阁,楼阁一层面阔九间通面宽为42.5m,进深五间通进深为23.9m,层高8.7m,檐部设柱廊一周;二层为
歇山顶,面阔九间通面宽为39.8m,进深五间通进深为21.2m,尽间设柱廊一周,吊顶之下层高为5.5m,吊顶以上屋盖为9.9m高,楼体高21.3m;一层柱径为0.68m,二层柱径为0.62m。其所有尺寸均与史记记载的镇海楼各部尺寸相近。
古建筑中出檐和翼角部分是其精华,镇海楼出檐较为深远,楼体一层、二层出檐(指从正心桁至檐口)分别为3.0m和3.45m;外檐部分仿
清代官式楼阁形式,以斗棋承托,斗桃采用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的四等材,其斗口为4.5寸(144mm)材高9寸(288mm),上檐用单翘双昂七踩斗拱,下檐用单翘单昂五踩斗棋。设角科、
柱头科、平身科,上下檐角科斗供各用4朵,柱头科斗拱各用22朵,平身科斗棋明间各用4朵,次间与次梢间各用2朵,一层尽间用1朵;各科斗机总计上檐用76朵、下檐用84朵。所有斗棋均以原始林
杉木经防腐、
烘干、胶合、定形等工序处理后,按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的斗棋各部尺寸及榫卯制作标准件进行吊装、安装、锚固、油漆等多道工序制作完成。
屋面铺设中160的深灰色陶质筒瓦,配板瓦、瓦当、滴水等配套陶质瓦件其正脊两端采用福州地区的传统建筑典型作法一一尾脊形式,屋脊中部以灰白色衬底、配以
黑色如意卷草;脊顶中段长约5m、高约2m凸起部分为彩色灰塑,其图案为兰色的海浪,托起清晨初升的太阳,以契合镇海楼之寓意。
楼阁内部其构架仿福州地区传统木构架形式,室内以一斗三升弯枋、木锯花、灰板壁等体现地方特征的手法和风格,吊顶部分采用透空木格栅形式,采用杉木规格150*150mm,间距300*300mm,形成简洁而质朴的平闇吊顶作法。
以造型简洁、做工精细、装饰纯美、精炼朴实为设计原则。门窗用料采用波萝格木制作、隔心采用
万字纹花格,周廊木
栏杆采用水波纹木格图案,楼梯栏杆采用
建筑木方直式,古朴大方,简约并具有福州地方传统特征。
充分体现木结构的建筑特征,其大小木构件饰面均采用栗壳色福州传统脱胎漆;墙身部分以白粉墙衬托木构架及木装修;屋面采用深灰色陶质瓦、尾脊以灰白色底黑色卷草衬托彩色灰塑;
台基部分均以灰色
花岗石千挂饰面,形成端庄古朴、儒雅大方、文化韵味浓厚的艺术效果。
楼地面部分二层铺贴栗壳色木地板(波萝格),一层地面为480*480*40
金砖地,台基层地面为600x600x30青石饰面。
镇海楼主体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采用
人工挖孔桩,围护结构为
空心砖。本工程按乙类建筑设计,抗震设计烈度为七度,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基本风压0.85,结构使用年限10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耐火等级为二级。
镇海楼是景观类公共建筑,由于外观和使用功能上的要求,本工程采用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采用减柱法,形成中部宽16.6m、长25.8m的大空间以满足建筑功能需要。非承重构件采用轻质材料,出檐斗棋采用杉木斗棋,只起装饰作用;楼梯栏杆采用木质栏杆,室内天花采用木格栅形式。
由于筒瓦、板瓦对结构的变形较为敏感,为了避免变形导致瓦件开裂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设计按规范要求进行
挠度和裂缝的验算,使最大裂缝在0.2mm以下。且在密实混凝土
屋面板中,掺
防水剂和
钢纤维,其上铺4mm厚
防水卷材一道,3mm厚防水卷材一道,上加铺麻刀苫背层最后才铺设筒板瓦,以有效地防止屋面
渗漏与
热胀冷缩不均引起的开裂现象发生。
目的与意义
重建镇海楼,一方面是出于历史的记忆,而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持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的基本格局。“会楼四面群山环绕、惟正北一隅势称缺,故以楼补之”。屏山因有楼而完整,并与城南于山(白塔)、
乌山(乌塔)构成犄角之势,“将建筑结合自然条件的空间布局,堪称绝妙的
城市设计创造”;“这是
福州市城市空间的基本格局,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标志”。重建镇海楼要继承的并不是古已有之的其具体建筑,而是更为广义的东方城市设计的优秀传统与城市美学的传承与保持;重构城市传统格局一一“二塔一楼”的完整性,重塑城市历史文化中轴线端点的形象标志,恢复屏山的传统景观意象。
相关文化
相关诗文
致用书院山长谢章铤在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重修落成的镇海楼碑记中指出:“镇海楼者,建北城之际,障北城之缺,荧惑,塞幽阴,非徒饰形势壮游观也,……楼以镇海名,工在楼,意实在海。”强调在海防上的重要性。他还赞叹说:“嗟呼!海风啸,海水飞扬,登斯楼也,其忍负中流砥柱之心哉。”
明车大任《镇海楼》:“越王山拥海潮流,山上嵯峨镇海楼。花月平临关塞晚,松风长送郡城秋。”
喻应益《登越王山》:“遥天海色满高邱,历历山川海上头。选地得幽如在野,望春宜远更登楼。”
清
谢道承《秋日登镇海楼》:“层楼高踞古城,势控全闽实壮哉。五虎屏藩如地拱,双峰旗鼓自天来。”
歌舞作品
2023年5月,《奔腾向海》在
福建大剧院上演,受到各界好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期间,闽江之心上演了沉浸式滨江实景歌舞剧《江海奔腾》,其由原有的《奔腾向海》改编而来,从90分钟浓缩到了50分钟,设置序和《向海而生》《派江吻海》《海上福州》3个篇章及尾声,与《城在山水间》《镇海楼》《我的闽江之心》《诗意烟台山》《泱泱海丝》《古厝打卡》《人间四月天》《福州我亲亲的故乡》《金色大海》等节目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