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裂凤尾蕨
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
疏裂井栏边草学名:Pteris finotii),是凤尾蕨科凤尾蕨属下的一种植物,植株高可达2.5米。其根状茎粗短,直立,粗约2厘米,先端被亮褐色鳞片覆盖。这种蕨类植物门通常生长在林下溪边的环境中,海拔范围为80-500米。
形态特征
植株高达2.5米。根状茎粗短,直立,粗约2厘米,先端被亮褐色鳞片。叶簇生;柄长约1米,基部粗7-12毫米,暗棕色,向上暗禾秆色至暗褐色,无毛;叶片阔三角形,长约1米或更长,基部宽约60厘米,三回深羽裂,自叶柄顶端分为3枝,中央一枝长圆状卵形,长80厘米或更长,宽35-40厘米,柄长6-10厘米,侧生两枝小于中央一枝;顶生小羽片三角形,长20-25厘米,基部宽15-18厘米,先端具长4-5厘米、边缘有浅钝锯齿的线状披针形尖尾,基部圆截形,沿小羽轴略下延呈狭楔形,柄长1.5-2厘米,篦齿状深羽裂达到小羽轴两侧的阔翅;侧生小羽片6-8对,对生或近互生,斜展,下部的相距8-10厘米,有长约1厘米的柄,上部的无柄,阔披针形,长20-27厘米,宽6-10厘米,先端尾状(尾长4-8厘米),基部圆截形;裂片13-20对,互生或下部的近对生,线状披针形,长2.5-7厘米,宽4-7毫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稍扩大,间隔宽7-12毫米,不育边缘有浅钝锯齿;不育小羽片的裂片较宽,间隔较狭。小羽轴下面隆起,禾秆色,无毛,上面有浅纵沟,沟两旁的狭边无刺或有不甚明显的小刺。小脉纤细,仅下面可见,在小羽轴及主脉下部的两侧各有1列网眼,小羽轴两侧的网眼极狭长,主脉两侧的网眼为不规则的多角形,裂片上部的小脉分离。叶干后草质,灰绿色,无毛;叶轴禾秆色,无毛。
生长环境
疏裂凤尾蕨生长在海拔80-500米的林下溪边。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疏裂凤尾蕨多生于山谷石缝,井边或灌木林缘阴湿处。适应性强,喜阳光充足和稍潮湿环境,也耐半阴,极耐干旱。生长适温昼温为21-26度,夜温为10-15度,耐寒,越冬温度不低于5度,冬季在室内养护,叶片仍柔嫩翠绿,冬季时要少浇水,多见阳光。在夏季畏直射阳光,应适当遮光,否则直射时间过长会造成叶片卷曲。
栽培
疏裂凤尾蕨的播种在叶背条线形孢子囊尚未成熟时,用塑料袋将其整个叶片套好,待到叶片孢子成熟散落后剪下套袋叶片,收集孢子以备播种。播种可播在小苔上,因其保温性能好,置于半阴处,可加速孢子发芽;当小苗高1~2厘米时,收其切块分裁于小盆内。亦可播于腐叶土上,先把腐叶土过筛后置于锅内蒸炒消毒,再装入盛有少量碎砖粒或木炭屑作排水层的浅盆中,把盆放入池中浸水,待干燥的腐叶土湿润后,将盆端出,把孢子均匀撒播于土表,因孢子颗粒细小不要覆土,盆口用玻璃或塑料薄膜盖严实,把浅盆放在避光阴湿地,保持20~23℃的温度,经常揭开覆盖物喷雾保湿,约经30天后,孢子即可萌发长出叶状原始体,待其布满盆面后,将其切割成小块带土移栽于小盆中。
移栽
疏裂凤尾蕨在5月份结合对老植株换盆时进行移栽,将株丛带根切分为数株,每株带叶3~5片,分别上盆栽植,成为2株或2株以上新的植株。
换盆
疏裂凤尾蕨常年翠绿,宜用紫砂盆或釉盆,色泽用深紫、浅红、淡黄为佳,盆形以较浅的圆盆、六角盆为多。盆土要求肥沃疏松、排水通气性好而富含腐殖质,常用腐叶土、泥炭土或田园土、糠灰或细河砂等量配制成培养土。上盆和换盆通常结合分株繁殖和孢子繁殖时进行。一般每隔2—3年换一次盆。
养护
疏裂凤尾蕨喜湿润、凉爽的环境,耐阴性强。室外栽培应遮阳50%~60%或置于树荫下为佳。生长期应勤浇水并多往叶面喷水,宜经常保持土壤和植株湿润,切忌盆土长时间过湿或盆内积水。每月浇施1~2次稀薄液肥。冬季在5℃以上方可安全越冬。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栽培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