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道馀
姚道馀
姚道馀,笔名姚谢。1940年8月生于安庆市,祖籍安徽合肥。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中国当代山水画大师、安徽省安庆书画院创造者,前安庆书画院院长。其传略入编《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文艺家传集》等。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获奖者。
职务荣誉
姚道馀,笔名姚谢。1940年8月生于安庆,祖籍安徽合肥。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前安庆书画院院长。安庆市政协书画室名誉主任,安庆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安庆市美协名誉主席,安庆市老年书画协会艺术顾问,安庆市政法书画协会名誉顾问,安徽省国画研究会干事. 国画作品特邀入选第十届中华当代书画艺术展,并荣获“最高荣誉金奖”,并授予“中国德艺双馨国画家”“中国百杰画家”荣誉称号,
活动作品
自上世纪60年代初步及美术组织和创作活动如下:
62年版画《水上侦察》参加江苏省美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美展;
64年版画《雪夜探测》、《第一名作业手》参加南京军区美展,同时送往全军美展,其中《雪夜测量》入选,并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馆收藏;
1974年后安徽省各届美展均有作品参展;
1974年创建安庆市美术摄影创作组担任组长;
1980年协助市文联成立安庆市美协任秘书长后任副主席;
1982年版画《木刻者之歌》(合作)由上海市绍兴市两地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并收入《中国版画家新作选》。
1982年12月创建安庆书画院;
1984年组织安庆青少年书画作品100件赴日本茨木市展出;
1987年随安庆市书画家代表团赴日本茨木市访问并作“中国画浅谈”学术交流;
1991年作品入选安徽美术出版社《安徽当代画家》;
版画《雪夜测量》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1949-1999《美术作品选》;
《三塘湖帆影》由中国展览公司选送驻外使馆展出;
《山高水长》由绍兴周恩来纪念馆收藏;
《峨眉金顶》由湖南省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馆收藏;
《齐山纪游》由蚌埠博物馆收藏;
《三峡图》获安徽省文化厅“灾后一年看安徽”活动二等奖
《河源访胜》、《龙山揽胜》收录于安徽省出版社出版的《安徽省当代画家》、桂林市写生作品四件被收入 《中国写生作品选集》、《千仞叠翠图》等5件发表在《中国艺术鉴藏》2010年第二期;
2009年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姚道馀山水画集》;
1999年赴俄罗斯进行艺术交流;
2000年4月《云涌青山生翠色》国画入选南京区域十九地市美术书法作品联展并获银奖;
2008年中国画《天柱山东关揽胜》入选“天柱山徽水河”系列组画创作活动展鉴并收藏;
2009年12月由马鞍山市市委宣传部、安庆市市委宣传部、马鞍山文联、安庆市文联主办,两市书画院、美协承办《姚道馀山水画展》;
2010年由江西文联《环亚艺术周刊》专题刊登21件作品、12月《环亚艺术》18期发展16件作品;
2010年9月作品与龙瑞王文芳同时入编《长城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书画研究,中国山水画大家”;
2011年入编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东方之子,美术卷》;
2011年国画作品特邀入选第十届中华当代书画艺术展,并荣获“最高荣誉金奖”,并授予“中国德艺双馨国画家”“中国百杰画家”荣誉称号;
2011年国画作品与沈鹏申海涵、李铎、刘谦范曾王德力全山石喻继高同时入编《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九大殿堂级艺术家”
本世纪以来的创作均以皖江文化为基础,着重天柱山皖水的文化传承与意韵表现。
皖山徽水河的守护者---姚道馀山水大师
学院派画家,早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安徽八老”中就有两位是他的导师,一位是山水画大家王石岑、另一位是工笔花鸟画宗师申茂之。能得真师的点化,是先生的造化——得真师指教,能得真传。军旅画家,其作品不管是从立意、构图、用笔、设色乃至署款,给人的感觉总是那样风标自立、堂堂正正、气象灿然。其作品幽深和恬淡。山脉的起伏、林木的葱郁、路径的迂回、屋宇的隐约、人物的点缀等等,感觉画家是在发问八荒,又似乎觉察到画家有那么一点要在那来自于多维世界里的删拨大要、凝想形物的平面构成里找寻属于他心灵深处渴望的一片净土。
其画,图式是他自己的,不是他人的翻版;当然,更为可贵的是,同样也不翻版他自己。中国山水画的出新,是要通过探究和借鉴前人笔墨之由来来完成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和对自然的感悟,诚如黄宾虹先生所言:“石涛言渐公游黄山最久,故能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风骨冷然生。诸公评论渐师,以为实得黄山丘壑之灵气,非徒得倪迂笔墨之神妙,所以能高。……故谓黄山为渐师胸中所藏可也。”其山水画创作,自始至终都是在践行着这一千古不易的法则。他的山水画基本格调是皖南大别山的风物景致,从来不去生造他不熟悉的物象。其画非常耐看,让你觉得有许多有赖不断回味的地方,甚至你会在他的画作前生发一种久违的心灵净化的感觉。作品极富激情,是说先生的创作不是无病口申吟。他在创作一幅画之前总是面纸苦思冥想--当然不是闭门造车。他是要在他的记忆世界里搜寻他最值得再现的景致和物象,以期完成当初的冲动和即将挥毫的激情相融合。一旦一切“积压”到顶点时,其挥毫运笔一若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因之,其画作的线条非常畅达、灵动,富有极强的律动韵味;又因其运笔如风雨般的轰鸣,故其画作的墨相呈现出灿然而又妩媚的明快、洁净。正因为先生的创作先动容了自己,所以当他人伫立在他的画作前自会情不自禁地与先生的创作冲动发生共鸣--远观其画的恢宏、近看其画的精妙。
五十余年的笔墨生涯,也是其研读中国古典哲学的五十余年。是一位读书人而且是博学的读书人。他认为为学,首要是读书。唯有读书方能明理,唯有明理,才能解惑。即:读书、明理、解惑。他的作品让人为之倾倒的地方有两点,一、于画学,是一位极具理性的画家;二、于创作,则又是一位极富激情的画家。先生数十年的艺术耕耘,莫不揭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理论与实践,一若搏击长空的鸟之双翼———互为鼓动、互为协调。
所谓极具理性,是因为先生深谙中国绘画演变史,在数千年绘画历史上留下名字的画家几乎都是有着深厚的知识积淀和学养的文化人。尤其是中国的山水画,在其最初的精神追求与西方古埃及美术的追求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都是适应和配合当时社会不得不然的一种现象———即宗教(巫术)的需要。到了周代中原地区的山水画似乎完成了这一“使命”,其精神内涵渐渐转向哲学层面———尤以庄子的绘画观,是纯然认为和“天”一致,他所尊崇的画家是“解衣磅礴”,以作者的道德世界为作品的世界,而这世界须与“宇宙”相合。所谓“天人合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多少年来,先生的绘画艺术就像他的深居简出,不求闻达于诸侯,也不迎合于市井。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心无旁骛地自得其乐。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职务荣誉
活动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