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峰山之战,是
蒙金战争中的重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此战以少胜多,使得
金朝主力崩溃,从而奠定了蒙古灭亡金朝的基础。
蒙金积怨已久,金曾对蒙古施行 “减丁” 等压迫政策,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便开启对金作战,
野狐岭之战一役致金北方防线瓦解且迁都。
孛儿只斤·窝阔台三年(1231),蒙古窝阔台汗在官山制定伐金策略,蒙军分三路南下。
孛儿只斤·拖雷率
右路军沿汉水北上,在
羽山与金军对峙后撤军诱敌,并破多城。金军粮尽欲入
邓州市,途中与拖
雷军反复纠缠。在元太宗四年(1232 年)正月的时候,金军在回援京师的路途中,遭遇了雨雪天气,于是便扎营停留了三日,结果导致粮草短缺。到了十五日,拖雷命人用树木堵塞道路,并且派遣将领去引诱敌军,蒙古军被金军包围在了三峰山东边。不过随后拖雷趁着夜里大雪的机会成功突围。十六日,拖雷率领的军队与
孛儿只斤·窝阔台派来的援军会合。之后,他们充分发挥骑兵的优势,运用分兵向四处出击、从四面将金军包围起来的战术,不停地对那些饥饿寒冷、人和马都僵立在雪中的金军展开轮番攻击。最终,金军大败,蒙古军取得了胜利。
蒙金三峰山之役是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蒙古军以少量兵力战胜
金朝大军,彻底改变蒙金实力对比。此役军事策略高超,包括三路迂回、情报收集、利用自然和地理优势等,对蒙古后来灭宋战略产生影响。战后,金朝元气大伤,加速灭亡;
南宋则转向讨好蒙古,促成蒙宋联合灭金。三峰山之役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战争,奠定
元朝大一统基础,是影响中国政治史的重大历史事件。
战役背景
蒙金世仇的根源
蒙古与金之间的仇恨由来已久。在早期,蒙古部落曾长期受到金朝的统治与压迫。金朝为了控制草原地区,对蒙古诸部采取了分化、打压以及残酷的 “减丁” 政策,即定期派兵深入草原,屠杀蒙古的青壮年男子,以削弱其力量。这种残暴的统治手段在
蒙古族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使得蒙古部落渴望摆脱
金朝的控制,双方矛盾日益尖锐,为日后大规模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蒙古的崛起与建国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起
元朝。这一时期的蒙古,在军事、政治和组织架构
元上都遗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成吉思汗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机动性极强的骑兵部队,他们擅长长途奔袭和野战。在政治方面,建立了千户制等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制度,将分散的部落力量整合为一个强大的整体。随着蒙古的崛起,其扩张野心也逐渐膨胀,而金朝作为其近邻且曾经的压迫者,自然成为了首要的征服目标。
蒙金早期战争概况及金朝南迁
蒙金战争初期,双方互有胜负。金朝凭借其长期积累的军事力量和坚固的城池防御体系,在一些战役中成功抵御了蒙古的进攻。例如,在野狐岭之战前,蒙古曾多次进攻金朝边境,但收获有限。然而,
野狐岭之战成为了蒙金战争的转折点,蒙古以少胜多,歼灭了金朝大量有生力量,此后金朝在军事上逐渐陷入被动。面对蒙古的强大压力,金朝被迫做出南迁的决策,放弃中都(今北京),将
首都迁至汴京(今
开封市)。这一南迁之举虽然暂时避开了蒙古的锋芒,但也导致
金朝北方领土大片沦陷,战略空间被严重压缩,统治区域内人心惶惶,经济和军事资源也受到极大影响,进一步削弱了金朝的实力,为后续三峰山之战等一系列战役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战役经过
战争前期
孛儿只斤·窝阔台三年(1231年),蒙古窝阔台汗在官山召集诸王大会,制定了伐金策略,决定蒙军兵分三路南下:中路军由大汗亲自率领,渡河攻击
洛阳市;左路军由斡陈那颜统帅,从
济南市南下,攻击金都南京(今
开封市)以东地区;
右路军则由
孛儿只斤·拖雷统属,自
陕西省借道宋境,沿
汉江南下,攻击
金朝河南省的
穰城。三路大军计划会师于金都南京,合力灭亡金朝。
拖雷在宋境行动后,金廷迅速得知情报。同年十一月,
完颜守绪派遣
移剌蒲阿、
完颜合达率二十万大军南下
邓州市拦截。十二月十七日至二十五日,拖雷率领三万多人从宋之光化军渡过汉水北上,并派遣夔曲涅向
李世民报告。二十三日,蒙金两军在
羽山(今河南邓州西偏南六十里)遭遇并交战数日,双方各有胜负。拖雷见难以取胜,便率军撤退以诱敌,金军未予追击并失去了蒙军动向。直到二十八日,
金朝才发现蒙军主力在
光化对岸的枣林中。期间,
孛儿只斤·拖雷还派遣三千骑兵前往河边,并在随后的二十多天里攻破
泌阳县、
南阳郡、
方城县、襄、郏至京等地,焚毁所有积蓄。金军回撤时因补给不足,在三峰山下被围歼。不久,金军粮尽,
移剌蒲阿与
完颜合达计划入
邓州市寻粮,却遭拖雷突袭,双方不分胜负,但蒙军成功掠夺金军辎重。金军入城后,双方在邓州对峙三日。拖雷见取胜无望,决定北撤以与
孛儿只斤·窝阔台的中路军会合,并试图将金军引出城池歼灭。而金军则因担心京城被袭,计划入援。元太宗四年正月初二,
金朝离开邓州前往京师,途中遭遇蒙军袭击,双方反复纠缠达七八天之久,直到初十日才进入汝州鲁山。而窝阔台的中路军已在初七日从
洛阳市附近的白坡渡过
黄河,初九日,
孛儿只斤·拖雷派遣的夔曲涅所率骑兵抵达窝阔台处,窝阔台随即约定会兵时间,共同进攻。
战争过程
十二日,金军渡过
沙河(或今
北汝河),与蒙军边行边战。至十三日,金军因雨雪在黄榆店盘营三日,期间已缺粮草。十五日,
完颜守绪得知中路蒙军渡过黄河后,诏令金军前往京师。此时,拖雷的蒙军以树木塞路,金将
杨沃衍开路,
完颜合达命
完颜陈和尚领军至三峰山观察形势。陈和尚发现蒙军主力在金军侧翼后,完颜合达随即命金军改变方向进攻蒙军。然而,
孛儿只斤·拖雷意在骚扰、阻击金军,待与中路军会合后再决战,因此蒙军并不恋战,撤至三峰山东北与西南。
金朝将蒙军三万余人包围,但此实为拖雷精心筹划的诱敌之策。十五日,拖雷派遣忽都忽等将引诱金军,并令军中夜间鼓噪以扰之。蒙军在三峰山附近区域凭借骑兵优势迟滞、攻击金军,故意示弱以黏住金军,使其放弃进入钧州。拖雷自信蒙军骁勇善战、行动灵活且粮草充足,能坚持数日以待中路援军到来。
蒙军在三峰山之东被金军包围,金军在三面掘沟立军围之,而西面则依托三峰山。金军约有十五万之众,蒙军一度处于劣势。然而,蒙军在十五日夜间趁金军营地不坚之时,由
抄思率领精骑夜袭,成功占领三峰山,使疲惫的金军无力再重新部署包围。此时,蒙军西依
三山,与三面之敌对峙。
郝经在《三峰山行》中描述了这一态势。面对困境,
孛儿只斤·拖雷为鼓舞士气,令军中祈雪并
占卜得吉兆,果然夜间大雪纷飞,金军因严寒而武器冻结,无法施展。拖雷遂趁机于半夜率蒙军冲破包围。
战争决胜期
在“天助”之下,拖雷所部不仅成功突围,还将金军牢牢牵制于三峰山下,战局逐渐有利于蒙军。
孛儿只斤·窝阔台派遣的
塔思、
按赤台、口温不花等人所统的万余援军在正月十六日赶到,与拖
雷军会合,对战局走向起到了关键作用。
正月十六日,拖雷军与塔思军在三峰山下会合,并对驻防于山下的金军发起攻击。当时,金军已饥寒交迫,连日
大雪使战地泥淖深陷,金军几乎无法作战。
孛儿只斤·拖雷利用蒙军骑兵优势,采取分兵四出、四外围之的战术,轮番攻击金军,最终在金军疲惫不堪时,开钧州路放其逃跑,再以生军夹击,金军大败,野战精锐基本丧失。
战役的结果
三峰山一战是蒙金最后野外决战,金军野战精锐丧失殆尽,当时
孛儿只斤·窝阔台大军已抵新郑,断金军退路,即便金军退入钧州城,也难持久,此役加速
金朝灭亡,金朝虽仍苟延残喘两年,最终亡于蒙、宋联军之手。
相关影响
加速金朝灭亡
三峰山之战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虽被众多史籍记载,但部分中外史籍将蒙古军胜利与金军失败归因为神巫祈祷或风雪影响是错误的。实际上,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条件及主观指挥的正确性才是决定此战结果的关键因素,并非历史偶然,不应被不实说法误导。
蒙金三峰山之役极具决定性意义,在军事与历史层面均影响深远。军事上,此役是古代以少胜多范例,蒙古军不到五万兵力战胜
金朝二十万大军,消灭其精锐。战前的三路迂回战略打乱金之布局,调虎离山致潼关、
黄河防守空虚;战中重视情报收集,通过敌方降人与派人深入敌营了解敌情,从而正确决策,发挥骑兵野战特长;还有效利用自然因素,借地理优势设伏、夹击,决战时利用
大雪天寒、金军饥寒交迫之机歼敌。此役使蒙金实力对比彻底转变,证明“假道灭金”战略可行,影响蒙古后来灭宋战略。战后,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将帅因功受赏,激发了异族将领战斗热情与战斗力。对金朝而言,元气大伤,参战精锐被灭,众多将领阵亡,
忠孝军锐减,主力几尽,且金将与
汉族豪强纷纷投降,加速其灭亡进程。
促进蒙古与南宋建交
南宋在三峰山之役后,因
金朝衰败而转持讨好蒙古、欲借其力灭金之态,蒙宋双方各有所求,促成联合灭金。总之,三峰山之役是中国军事史上重要战争,对蒙、金、宋影响重大,大伤金朝元气、促成蒙宋联合,奠定
元朝大一统基础,是影响中国政治史的重大历史事件。
三峰战启灭南宋
1232年正月十六日的三峰山之战,蒙军大获全胜,不仅彻底扭转了
孛儿只斤·窝阔台初期蒙金战局的僵局,预示着金朝即将灭亡,而且
蒙古骑兵通过此次战役,以实际行动证明了
成吉思汗时期提出的假道灭金“斡腹”战略的高明与准确。此役的成功实施,有力推动了蒙军后续假道
大理白族自治州进攻
南宋“斡腹之谋”的确立与实施,成为其最深远的影响。蒙哥汗为再现三峰山之战的辉煌,于1259年命
元朝第一军事统帅
兀良合台率军自大理经
广西壮族自治区“斡腹”进攻南宋,这一战略计划与窝阔台汗灭金战略一脉相承,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三峰山之战的启示。
相关评价
三峰山之战于1232年爆发,乃是蒙古灭金的关键一役。彼时成吉思汗遗策借宋道攻金,蒙古窝阔台汗确定灭金战略后,
孛儿只斤·拖雷率
右路军借道南宋迂回至金军背后。蒙古军运用迂回战术打乱
金朝重兵守潼关、
黄河的布局,重视情报收集,利用骑兵野战特长,还巧借大雪严寒之天候,以不到五万兵力对二十万金军设伏突袭,致其大溃败。金军虽有
完颜合达等将领奋力抵抗,然疲于奔命、粮草耗尽、统帅失误等使其渐露败势。此役使金军精锐尽失,名将阵亡,金国再无力抗衡,“自是兵不复振”,两年后即亡国,堪称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范例,其战略战术为后世提供诸多借鉴与启示。
相关诗歌
三峰山行
北王战罢马首回,十年大军不南行。
鸷鸟匿形深且蟠,汴梁不悟空椎冰。
小关幸胜未足多,举朝刻日期中兴。
都人尽喜识者惧,俄闻绕出西南路。
纵入腹心将安归?彼骑岂足当吾步!
日日战深且艰,我帅益忙敌亦闲。
短兵相击数百里,孤穷转斗甲尽殷。
直向虎穴探虎子,既入重地宁肯还?
扫境尽至欲一赌,前后百匝相回环。
就中真人有天命,跃马直上三峰山。
黑风吹沙河水竭,六合乾坤一片雪。
万里投会卷土来,铁水一池声势接。
彦章虽难敌五王,并命入敌身与决。
逆风生堑人自战,冰满刀头冻枪折。
二十万人皆死国,至今白骨生青苔。
壕堑已平不放箭,城门着炮犹自开。
大臣壅蔽骨肉疏,事急又送曹王来。
欲为靖康不可得!
三峰山歌
迺贤
落日惨淡黄云低,悬崖古树攒幽溪。
三峰山头独长啸,立马四顾风凄凄。
溪边老翁行伛偻,劝我停骖为君语。
山前今日耕种场,谁识当年战争苦。
燕京既失汴京破,区区恃此为河山。
大元太子神且武,万里长驱若风雨。
朱鸾应瑞黄河清,圣人启运乾坤宁。
当时流离别乡井,归来白发歌承平。
旷野天寒霜簌簌,夜静愁闻山鬼哭。
至今垄上牧羊儿,犹向草根寻断镞。
论功卫霍名先收,黄金铸印身封侯。
英雄半死锋镝下,何人酹酒浇荒丘。